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51|回复: 6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7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7 \" B$ y2 B* u

; [. W# d$ B; ^& o" z+ A●[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 d6 a  `! h) V" t1 A: S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2  y( }: X. w/ A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四0五页:
( i0 ?$ }- T$ }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p# ^( U& E& M  ?5 k3 [  这是这一大科的总结,我们看莲池大师的注解。
* q! _# n2 P! O7 t! z1 U  疏【结上声闻菩萨弟子庄严,皆彼佛宿因愿行功德之所成就也。论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是也。】
  i( a5 P8 K1 B# s! O  这一段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十方到那边去往生的大众,经上给我们说有声闻众、菩萨众、人天众。这个说法,我们在《无量寿经》读过,是方便说;真实说,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菩萨。说声闻、说天人,他的用意有两个:一个是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的身分,像我们去往生的,那就人天众;如果修小乘证得初果以上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算声闻众,这是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他修学断证的功夫,见思烦恼没有完全断,虽然是菩萨,菩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到六信位,见思烦恼没断尽,算是人天众;七信到十信心满算是声闻众;初住以上,那就是菩萨众,是这么一个说法。从修学断证功夫上说,有这两个意思,我们在大本里面看到。
; x# w7 M5 K2 j% C, Z* K  这是西方世界的庄严,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是善恶业这个因缘成就的,所以这世间是恶人多、善人少,一般人心里的念头是恶念多、善念少。善恶的标准,凡是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都想到自己,自己的利害,在佛法里面这叫做恶念。我们一切的造作,第一个想到本身、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恶业,这就是造作恶业。菩萨不然,菩萨是念念为一切众生著想,念念为一切众生造福,那是菩萨事业,所以两个世界的因缘不一样。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留意,与我们求生西方有密切的关系,实在是已经提醒我们,往生西方不单单是念这一句佛号,这佛号要念到得力,怎么样得力?念到我们心清净,把「我、我所」这些妄想逐渐淡了,佛号有力量把这些妄念克服住,这才能往生,我们常讲的带业往生。
/ c& ~' S" {4 z( K" @! n  西方世界他们的缘殊胜,『皆彼佛宿因愿行功德之所成就』,这个就殊胜。「彼佛」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阿弥陀佛往昔生中大愿大行功德所成就的,这是与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所不相同的,这是一个特别的世界。『论云』,《往生论》上有两句偈,『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R5 o) @" a: x% C) \8 f: s, {
  演【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者,净华即七净花也,如来因中修七净花,果上成佛。】
' V" A3 J+ }  k1 L0 N. r5 L  「七净花」,也叫做净业,举出七条,讲得非常具体。「七」是表法的意思,不是一个定数,代表圆满,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都要清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清净?究竟圆满的清净必须远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那就是究竟圆满的清净,这是佛与大菩萨才证得的。我们初学的人,这个境界是没有法子得到的。我们希望在这一生中得不到圆满也能得到少分,少分里面就是要把见思烦恼断掉;纵然不能断,见思烦恼总要一天比一天淡薄,这样就好。真正一天比一天淡薄,佛号就有力量,带业往生是这样的条件才能够去的。如果佛号伏不住见思烦恼,这个佛号都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不能往生,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一切诸佛在因地当中都修净业,「修七净花」就是修净业,所以他能够成佛。
6 k5 t; d) U6 `  演【故正觉化生,正觉华指三乘贤圣,以三乘贤圣,将来成等正觉,称正觉之花也。】7 u- O! ~5 u8 f
  三乘圣人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断了见思,这就是「正觉」,阿罗汉与辟支佛都称为正觉;再断尘沙,那就是正等正觉;无明破尽了,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叫做「正觉之花」。0 g' c' _% U& |
  演【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正此意也。】5 L$ U! s0 _# n2 e. c! |
  《维摩经》上讲,「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绝对不会巴结这些众生,「谄」就是谄媚巴结,并不是要求你们到我这个地方来往生,你们千万不要把阿弥陀佛看错了,阿弥陀佛不会求我们的,只有我们去求他。他是有愿,有愿他没有心,如果阿弥陀佛要有心,「我发了愿叫他们都来,怎么还不来?」那阿弥陀佛就变成凡夫。阿弥陀佛有愿没有心,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也应该要学佛的心态,我们发愿,不要天天用这个妄心去祈求,这是错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让它任运随缘,那我们就自在。也有人说,任运随缘日子很苦!你有苦乐的感受,你没有做到任运随缘;任运随缘是把苦乐二边都舍掉,换句话说,他有真乐。" ?; G* y$ g6 l1 N" z
  佛法没到中国来,孔老夫子所赞叹的只有一个人,颜回。颜回那个生活很清苦,「一箪食,一瓢饮」,箪是竹子编的东西,他吃饭没有饭碗,用箪装饭吃,喝水没有茶杯,用瓢,箪食、瓢饮,家里碗、杯子都没有,贫困到这样的程度。「居陋巷」,孔老夫子说「人不堪其忧」,如果是一般人来讲,这生活太苦了,必然忧愁,而颜回把这个事情忘掉,他「不改其乐」,一天到晚快乐得不得了。他乐什么?他乐的是道!如果我们还有生活上的顾虑,这个没有道心,这个不叫任运随缘。
! p0 M( h( w" d" h, q  K! {  在佛门,庞居士一家人可以说真正得道了。他们家里本来很富有,他把家里金银财宝都丢掉,不要了,全部装在一条船上,船划到江心打一个洞,让它沈下去,统统不要了。有人问他:你这些财宝不要了,捐献出来做一点慈善事业不是很好吗?他老人家说「好事不如无事」,留给后人这句名言。他以后生活怎么办?打草鞋。稻草编成草鞋,编一双草鞋可以卖两个铜板,二、三分钱,编制草鞋卖几双过今天的日子。明天生活,明天再做工。在我们一般人说,这个何苦来,这日子还能过吗?他一家人快乐无比,这是我们世间人没有办法想像的。
, I; u, V4 @1 s1 U# i* ]  我们今天学佛,总得银行还要存一点钱,日子好过,这怎么能跟古人比?我们今天学佛是无忧无虑,有房子住,生活不成问题,这是安心学道了。人家什么都没有,他也安心学道,他那个心地真正清净,谄心所决定没有,换句话说,贪瞋痴慢统统断尽,心地多么清净!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哪一类的众生?身心清净的众生,自自然然感应道交。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身心清净,有愿往生,必定得生。
& a% V. V7 }: F1 \$ b  钞【愿者。】" y$ f! G. d$ q0 F9 H3 M8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20: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4 _; }$ o6 j3 C4 O
- e0 n2 g( `' q; i; x9 S0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e. c% w! }% d/ Z* {3 o
  这就是解释前面愿行,彼佛宿因愿行功德之所成就,先说『愿』。
' c- ?* Z! a. B1 w  钞【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
0 V6 O: M3 t& ]& S  `- X8 H  这一段是四十八愿的愿文。在这个地方特别提醒同修,十方世界的众生,不管是哪一道,十法界包括佛法界都发愿往生净土。也许有人问:成了佛还发愿去?对的,没错,因为佛有四种佛,除了圆教佛之外,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发愿求生净土。生净土干什么?去成圆教佛。因为其他的佛都是正等正觉,没有到无上,唯独圆教佛才是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十法界的佛菩萨到恶道众生,如果有缘分遇到这部经典,缘分就是中国人讲福气,他有福气遇到这部经典,遇到之后能理解、能相信,依照这个经典去修行,西方极乐世界他有分,他能够去,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他的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跟阿弥陀佛一样,『悉皆如佛』。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不可思议,这是真正难信之法。4 ]& K0 A( e' R; R: r
  钞【今来成佛,得遂所愿也。】) ]; _' \+ d; c- [( `8 Z$ S9 O+ b
  弥陀现在成佛了,所以他愿愿都兑现,没有一愿是假的,这四十八愿愿愿都是真的。从四十八愿能够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底下这就讲行,有愿还得要有行,以行践愿,要把大愿条条做到。/ A- G0 I8 f) h" s3 K+ P8 {
  钞【行者,大本言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庄严也。】
0 }( H& W4 B4 h, Z  这一段是讲『行』。不但阿弥陀佛因地自己修行,除自己修行之外,很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教化众生』,要帮助别人修行。诸位要晓得,帮助别人就是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只有自行不肯化他,这个心量不容易拓开,我执不容易打破。菩萨行里面,说实在话,教化众生比自行还要重要,念念想一切众生,把自己就忘掉了,我与我所不破,自自然然没有了,心才得清净。心得清净就有感应,清净心就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这心清净。如果见思烦恼没有了,那就得事一心不乱;无明能破一品,就得理一心不乱。清净心从哪里修?我劝同修念念为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为自己,说老实话,就念这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为自己。为自己,只有这一桩事情,除这一桩事情之外,念念都利益众生。3 Z- V. \( A  ~( g# Z& }
  我们道场所有一切设施统统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而不是为自己。如果有一念,这个道场是自己的,那就错了,大错特错。每一个住在这个道场,俗话常说「铁打常住,流水僧」,常住是永远在这个地方,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来来去去这是流水僧。虽然是流水僧,我在这里住一天,我有责任爱护一天,我有责任照顾一天,这个爱护、照顾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常住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得整整齐齐,让大众到这个地方来共修,这都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如来教化的意思。千万不要以为我在这里住不了两天,这里与我不相干,那就错了,那你还是自私自利,你的心量太窄小。所以这个意义非常之深。8 L, r9 N4 j% \, o2 h
  底下这一句是讲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总纲领,『修行六度』。六度,菩萨无量的行门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六大类。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到极处,告诉诸位,把你所有的烦恼放下,你就没有烦恼。你现在有烦恼,是因为你不肯放下;把生死放下,你现在有生有死是因为你不肯把生死放下;把轮回放下,把十法界也放下,为什么?因为这些统统是妄想,决非事实。烦恼是妄想、生死是妄想、轮回是妄想,十法界还是妄想,放下就自在。
2 I$ c: L- J1 Z  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我们自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确实超凡入圣,他不是凡夫,是圣人。虽然是圣人,我们还在世间,还跟大众在一起,我们心清净,他没有清净,所以世间法令规章、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我们样样还是要遵守。不但遵守,而且遵守得更严格,为世间人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模范。人人都守法,这个社会和睦,天下太平。这是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守礼守法,可见这个用意很深。& [% ?1 |4 q! f; B8 v/ S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忍耐,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忍。实在说,菩萨一切放下,还有什么忍的?忍对菩萨来讲没有意义。虽然他没得忍,也要装出忍的样子,就是要做忍辱的样子做给别人看。不仅是有言教,还有身教,自己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有很多人听了几句话不太如意,回去生气,气好多天,这个怎么样?不能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间法要想成就,没有耐心是不能成功。
  G* ^  B# J( w2 h  譬如念佛,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你没有耐心就念不下去;《无量寿经》一天念两遍,没有耐心也念不下去,一定要忍耐,世出世间事都要忍耐。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也就是预备功夫,不能忍,不可能得定。实在讲,佛门的确没有法子欺骗人。譬如有人说他定功很深,你说几句他不中听的话,看他生不生气?他一生气,他那个定功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定的人怎么会生气?不会的。能忍的人都不会生气,骂他几句,他还不高兴,这个没有定功,不但没有定功,忍辱都没有修到家,还谈什么定!所以这个考验一试就出来了。9 l* H, N- q  N% F* [2 r3 O0 r1 T
  能忍之后才有「精进」,也就是说才有进步;不能忍的人,谈不上进步。一切法都能够忍,这个人在道业上很有进步。进步里面要紧的,这是佛要求我们的,要精进,精就是精纯,要精进不要杂进,杂是杂乱无章的,那个虽然天天有进步,没有用处,不能成就,这是功夫白费,光阴也会虚度。然后才能得「禅定」,有了禅定才能生智慧,「智慧」是从禅定当中生的。这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六大纲领。
/ U8 ~" F3 b7 t0 B3 S5 Z9 X(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20: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

续-《●[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 G6 z. P5 W, {' Y

; a2 S& S+ z( U% j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w- G% y4 M0 z, d* [, H8 A
  『广行教化』,以这六大纲领普遍推广,在十方一切法界里面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一切众生接受佛菩萨教化之后,他有所感动,从此回头,觉而不迷,那就发了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从此以后,他不会迷惑颠倒,他觉悟了,这是觉心。『行今成就,有斯庄严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几乎每一位菩萨都是上行下化,因为他的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都跟佛差不多,神通尤其不可思议,他能够有无量的分身。本身在佛面前听佛说法,分身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分身不是分一个身,分无量身,哪个地方众生有求,他就现身去教化,这个众生心里面希望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一样,「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楞严》上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有这样的神通、智慧、辩才,他都做得到,所以这个法门、这个世界真正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这是讲「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F( q1 E+ B) A, v$ o  K: T: j  钞【净华众者,如净名经。】
/ @3 _( N/ |; p+ e+ y+ q  『净名』是《维摩诘经》。
+ x7 M3 r9 q) s+ a3 A! K% @" p  钞【七种净华。】
! _1 R- s1 g# F9 l' L& B# l1 ^  也就是七种净业。『华』代表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所以佛家用花来表因行,因圆果满,因要修圆就结果。这是把菩萨行比喻作花,我们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菩萨行。菩萨行,具体而说,就是此地讲的这七种。这个意思要是明白了,不但在佛堂里面看到花,这是表法的,表菩萨行,一看到花想到我要修这七种行,你离开佛堂,在外面看到花也要想到。不但在任何地方看到花会想到,手工制造的假花也是花,甚至身上穿的衣服上有花,也是花,只要一看到花,就想到此地讲七种净花,你就要想到。时时刻刻不忘净行,修净业,这就对了。不要以为,这是佛前供的花才是表法,不是佛前都不表法,那就错了。学佛不能学得那么呆,离开佛堂就没有佛法,那还得了?佛法无时无处而不在,所以无时无处不是菩萨道场。* n/ |+ y& L+ l
  钞【一者戒净,三业净故。】
* f! l3 F, L3 A( \  l: u' v  就是持戒。
$ D6 ^5 M  {4 U& p3 f/ x. A, q5 t3 y  演【戒净,谓身口意始终清净,即正语正业正命也。】
, ]& V; L* `2 G6 m1 h) \( a  「身」是身体的造作,身体的举止动作;「口」是言语;「意」就是思想见解,意就是讲心。「戒净」,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意业清净,因为意业清净了,身与口没有不清净的。佛祖教给我们「持戒念佛」,现在在我们这个社会,乃至今天的世界,谈持戒,一般人很难接受,尤其现在讲民主自由,个个人都做主,谁守谁的戒?谁也不愿意守谁的戒,这个事情难了。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说实在话,戒律不是他制定的,你要说他制定的,那就冤枉他!他还要起心动念给我们来制定这些戒条,说老实话,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那么戒律是从哪里来的?戒律是一切众生本性的性德,我们不知道,我们迷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一条一条给我们说出来,是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良知良能,哪里是他制定的?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他四十九年从来没有说一句法,他制定什么戒律?由此可知,一切戒律的制定、一切经论的言语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过,所以他清净。1 X& E% V5 z$ L: n4 B
  由此可知,戒是清净的,我们今天身语意三业都不净,我们守清净的戒就能恢复我们自性的清净。古德说:「清水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就是这个道理。清水珠是什么?就是戒律。我们今天心不能清净,要不要用这个方法来净心?我这个心,怎么能叫它清净?佛有净水珠给你,你不相信,你不要用它,那就没有法子。我们要识货!有很多不懂事的人看到,戒律是拘束人的,说儒家制的这些礼,礼是吃人的礼教,哪有那么严重?现在礼不要了,天天打架。, X, Q0 o6 t% n; I# `
  钞【二者心净,烦恼结漏尽故。】8 L) Q8 k1 g% k8 F! W
  第二是心净。' h4 S- k) [8 f2 Q+ O- O. P
  演【心净,谓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即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 _' U7 @; f7 H4 f1 d4 ?" T; o4 Y8 n  这是用八正道来解释,心清净。「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人他能制伏烦恼,「制」就是伏烦恼,这是讲见思烦恼,他懂得一定要用理智去克服烦恼。「烦恼」是感情欲望的冲动,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它自然会动作。尤其是现代社会,所谓开放的社会,也就是自由的社会,没有约束,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诸位要晓得,从前帝王时代,虽然专制,不许可诱惑人造业,禁止动恶念、动贪瞋痴,为什么?防微杜渐,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
% d. j6 ?% f* v# N. ?1 E* ?  三十年前,有人问方东美先生:复兴中国文化要怎么做法?他老人家说:首先,全国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广播电视一律取消。那时教育部官员听到摇头,这个做不到!他说:那就没法子,这些东西天天在诱惑人造作贪瞋痴慢,破坏中国固有文化,你不把破坏文化的东西从根拔除,没有法子恢复。诸位从这个地方去看,固有文化能不能复兴?不可能!过去永远过去了,不可能再恢复了。只有极少数的人,真正自己觉悟到,他读古书,依照古人的教训去做,他个人得利益。不可能像从前用政治、命令的方式,能够叫整个社会一切大众共同来学习,今天做不到了。/ m) k7 b2 v6 J- A* M
  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烦恼,克服自己的欲望,凡是有这些事情冲动引发起来,自己要马上想到后果,贪瞋痴慢的后果在三途。古人所谓「刀头舐蜜」,锋利的刀,刀刃上涂一点蜜,你去舔,甜头尝到了,可是舌头也被割掉了,得不偿失。何况是不是有真乐?决定没有,你所得到的是苦。现前得到的是苦,将来更苦,有几个人知道?世间人迷惑颠倒,他不晓得这是苦,把苦当乐事,后面还有大苦在等著他,三途果报。唯有三乘,这是正觉、正等正觉,他们不迷,他们清楚,所以心里起心动念他立刻就能制伏。第一个念是妄念,不要紧,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得快!第二念觉了,念头就转过来,我们念佛人第二念就把它转成「阿弥陀佛」。
* R' t/ G; L7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7 20: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

续-《●[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公上人]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二集》
& @: E" ?+ h) P$ p" v$ |" A
6 a# V+ ~8 H$ I& F* S4 E* H! U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4 W: W+ E9 f2 t) s: H" a  现在这个社会诱惑力量太大,机会太多,所以我就告诉人家:你这个家庭,凡是活动的场合,到处贴上佛菩萨像,不要以为这个不恭敬,没有什么不恭敬,时时刻刻警惕我,我会回头,那就对了。我们印很多佛像、很多佛的名号,让大家到处去张贴,使你二六时中,你眼睛能够接触到的,耳朵能够听到的,我们用念佛机、用录音带,无非是时时刻刻提醒你回头!第一个妄念起来了,第二个念头就回到阿弥陀佛来。如果顾虑到有恭敬不恭敬,换句话说,你妄念会增长,那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希望我们二六时中身心清净。所以要懂得制伏烦恼真正的意义,制伏烦恼的重要。5 ~/ h' A4 ?0 W+ k, X  ?! ]3 M
  「断结漏尽」,「结」是烦恼的代名词,开始是伏,伏到最后就断。我们这个世间人常常说:心里头有结。结是什么?简单讲,执著,想不开、钻牛角尖,这就是结。结在哪里?你去找找看,你能不能把这个结找到?整个身心解剖起来,看哪个细胞里头有结?找不到!所以给你讲那个结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妄想,一定要断除。「漏尽」就是烦恼断尽,见思烦恼断尽。这就是八正道里面「正精进正念正定」。4 I7 [/ D3 x) [, R6 Z2 i
  钞【三者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故。】
# d) D# L9 e0 d  『见』是见解。戒要净,戒就是生活规范,换句话说,就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要清净,心要清净,见解要清净。9 `( e6 P7 p+ ]3 A$ `
  演【见净,谓见一切法之真性不起妄想,即正见正思惟也。】; i9 F- a) Q1 O" E
  一切法,不管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我们对於世间法不迷,对於出世间法也不迷。有很多学佛的人,世间法他不迷了,不容易,很难得,但是他迷於佛法,被佛法迷了。他那个迷还是照样的,换了个对象,把那个世间法换成出世间法,还是没用处的。佛法是破迷开悟,没有叫你换对象。所以真正觉悟之后,他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说明世出世间法他统统不迷了。经论无非是帮助你明心见性而已,经论当中没有心性,经论当中没有佛法,佛法在哪里?佛法在你自己心中,是教你自悟自度,所谓「佛不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见解要清净。「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都不起一个念头,起念都是妄念,不起念,见就清净了。前面这三种都是属於自分,自分就是自己的、自修的。& @! O1 q5 G+ A5 X$ ~$ O7 J1 Z
  钞【四者度疑净,见深疑断故。】
( Y4 g$ I/ {  G& n3 }2 S2 n  「疑」是疑惑,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疑要是不断除,对於修行也是很大的障碍。
  G& X: ^. A9 O& h  演【度疑净者,若见未深,当时虽了,后或生疑;若见深疑断,名度疑净。】
) }' V) ]7 x  \. k5 @2 ?8 r7 R( B  诸位一看到这几句话就想想,我们有的时候听经好像听得很懂,出了这大门之后又怀疑了,再过几天是愈疑愈深,完全都不信了,这就是见解没有透彻,理论没搞清楚,才会有这个现象。「见深」就是深入法藏(我没有说经藏),对於经论有深深的体会,才真正能断疑生信。深入法藏方法很多,第一个方法就是决定没有怀疑,用清净心去读诵,一遍一遍的去念,念上三年、念上五年、念上十年,不一定什么一个机缘,你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你见得深。读的时候一门深入,一生念一部经,一部经开悟了,再去接触世出世间一切法,后得智就圆满,就无所不知。但是要真正达到大彻大悟,无所不知,一定要一门深入。所以,度疑净是从一门深入。另外就是听讲,听讲也是要不断的听,最好是听一部经。但是这个机缘很难得,现在比较好一点,有录音带,回去一遍一遍听,这是还有这么个机会。从前难,从前大丛林里面,祖师大德们讲经就讲一部,很多的法师一生就讲一部经,讲完了从头再讲。像清凉大师一生讲《华严经》五十遍,一天讲八个钟点,一年才能讲一遍,从头到尾讲一遍至少要三千多个小时,一年讲一遍,他讲五十年,五十遍得讲五十年,他老人家长寿,他活了一百多岁,你想想看那个心多清净?《弥陀经》虽然短,古大德有一生讲三、四百遍的,他也讲一部经。这才能真正做到见深疑断,这是度疑净。自己不疑了,这才能教化众生,你教化众生的心态、言语才斩钉断铁,肯定,不会叫人家听了模棱两可,犹豫不决,那得不到利益。# R4 P0 u8 ?4 _, a$ w
  钞【五者分别道净,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故。六者行断知见净,所行所断通达故。】, s1 E! A* f  m. r
  演【行断知见净者,行谓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也。】8 a/ c! G2 T* Z9 r" |
  演【断谓断诸结也,学地中八智,未能自知所行所断,既得无学,尽智无生智悉自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是名行断知见净。】5 S- D- J( O, ~
  「八智」是小乘所说的,《教乘法数》、《天台四教仪》、佛学辞典里面有,我在此地简单把这八种名词给诸位说出来。第一是「疾智」,疾是快速,很快就知道,不必要思考,一接触就知道。第二是「上智」,可见得不是普通的智慧,我们今天讲是高等的智慧。第三是「利智」,利钝之利。第四是「深智」,第五是「解脱智」,第六是「不共智」,第七是「广普智」,第八是「毕竟智」。这八种智出在《涅槃经》上。佛在此告诉我们,学地当中,你还没证果,小乘三果以前,对於这八种智并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这样学,是不是修学圆满,究竟功夫到什么程度,证得几成?他并不知道。必须证到阿罗汉果,这八种智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做「行断知见净」。
0 Q; V, N! b# Y  钞【七者涅槃净,以无学故。】6 s! S; X6 d( b5 U) i
  『无学』就是毕业了。无学有小乘、有大乘,小乘就是四果罗汉,这是无学;大乘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大乘法他毕业了,他无学了。我们常讲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就是十地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6 D- |; W9 i- `+ O3 `# r* a

3 V% X$ z4 }& Y. H* n9 ]! N" e
; ~& i+ D+ S* v( @% m
6 e4 V( v& d' o
4 s3 {2 ]- M' I0 R% f!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6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 |$ Q2 e4 x, H! h& U; A
  Q, ?) h9 j/ W  t0 C/ W9 s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1 b6 z; F+ |9 A' `  Y6 u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5 u2 Z" d" s5 o+ F( `: L/ K: H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 http://www.amtb.tw
0 x1 W3 c; }4 J/ f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9 T6 p- S4 g+ t; O% k2 T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0 18: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惠能大师传自性五分法身香:
) ~# m3 G2 I1 b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9 t. g8 |$ ?2 `# @, I3 G7 S8 W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 n. T: G! ^% |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 p9 L0 S0 c$ k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3 S7 ~# M# Q; M! |: |/ O" }, B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0 ~% B% w( e1 h* \# b6 O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7 G0 Y$ h4 J& v' A/ R+ ~. T

2 R& o0 G" {' q' m5 i( j8 H+ X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 O7 ?% T5 v# o+ E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http://www.cbeta.org/
3 J; ]& G. J0 I  i, z净空老法师弘法音像网站 http://www.amtb.tw2 Q( b! ^# D4 M5 @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7 J" n: N. Y, I# X% U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9: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 M5 _& \3 Z. U
& E: k7 ?2 T5 F" Y中华佛典宝库 http://www.fodian.net/
& h. H7 z" `  x7 F6 e3 O  y1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G/ {- j# W' G. c0 w# b- U
净空法师专辑网站  http://www.amtb.tw/
# X) I1 Z. s( H2 Q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05:53 , Processed in 0.0813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