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1|回复: 3

普贤行愿品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1: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 F; g7 @; A( a3 V5 Z" g2 h
! z* J! p0 h' D* c0 `
普贤行愿品讲记
  L; q4 m6 K3 G- q9 ~: @( z" d4 P0 ~" a2 H, _: I
(第二卷); _" ~. H! q3 V; l
3 R. J' t+ }2 h9 ^0 r
7 l0 F( K: I- k6 A) D7 m

3 e8 r& W5 P' Y0 [& c7 a净公上人讲述. p% {4 E5 S# y' C6 u6 A
0 c, O  p! T$ X3 {4 D$ ]
华藏图书馆
, [2 S" V: T) K8 \2 H/ C, `8 E, o
$ U: \; \) d1 \3 W; b
3 K% x" h6 |& _# d
1 |. o0 I8 x  c) J: E7 d4 u" {, F至于这一部经的内容,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部分,叫四科。这个四科,就是用信、解、行、证,这是四科。那么第一科,就是第一部分,是举果劝要生信分,它这个名词是这样标的。所以我们展开华严经,在前面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就是说明佛这个境界。古人有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成佛有什么好处?念了华严经就晓得了,真正是那样殊胜的果报,天上人间都找不到啊!太殊胜了。那么这种果报诸位要晓得,不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如果说是只有佛有,我们没有,我们看了也没有意思嘛!那个吊吊口胃而已。佛告诉我们,这个果报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那这个关系就密切了。这不是外面的,是你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园。我们出外旅行时间久了,忘掉了,不知道家里这么好。
5 a: _1 ?( ^2 C$ b; }& O+ r0 u9 Q6 p  ]1 [- z

7 k5 w% M; s6 J: E/ h4 e9 I" @  |  |& @) f$ H- V4 k  e
读读华严才晓得,哎呀!原来我的家这么好,所以劝你回去啊!你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所以经里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不是讲的外人,所以从这个地方要建立信心,我们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恢复本有的能力,恢复我们自己本来的依正庄严,这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标。所以佛教的教育又与世间教育不相同,目标宗旨不一样。那么也就是禅宗所讲的,找回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也不例外,本来的面目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依正庄严。1 J/ Z) q( F# F0 J0 @  y. s# j

. N5 D3 Y7 K- K! S/ K7 g
( b; ~" @. J& z. O  k, U' Y  E# C) {4 c- i0 L! t5 d" R
第二个部分就是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个部分讲理论,这一个部分经占得相当之长,是一半以上的经文,说理论。佛法实在说是知难行易,知太难了,行不难,知太难了。真正要是知道了,行容易;凡是说你不能行,你说我能知不能行,你知得不透彻,一知半解,所以你不能行。如果你具足圆满的智慧,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知难行易的学说用在佛法上,非常恰当。如果知要不难,你想想,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四十九年呢?如果行要是难的话,释迦牟尼佛,你看看经典上,他老人家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一次禅七?有没有带著大众打个念佛七,有没有?查遍大藏经,没有。这修行很重要啊!释迦牟尼佛一生从来没有搞过一次,他老人家接引众生都是教学,都是解决问题,答覆疑难,可见得行不难。
; L  I1 V, i6 @# L- c
2 U) G  D( [# B& Z* s
. w" ~3 T4 w* R$ S  k9 g( P1 f( t8 q  y8 Y6 Z# B1 c
这个打佛七、打禅七,大家在一块共修,后人提倡的;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佛法早期传到中国来也没有,修行在个人,个人的事情。所以这一部分非常地重要,是讲理论,我们求解。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样,宗教只要信,无须要解;佛法重要在解,信是入门,入了门之后,一定要解,要明理。
( n/ F% t( u$ P9 E3 r2 w, T
- F4 n, F; r( J! S$ K, t5 {
9 o+ R: K4 B6 ?  C  }9 U+ M8 q" J1 I
第三个部分呢,是讲行,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个行,实在是妙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通通是修行。所以行就是行为,诸位要记住,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因此讲到修行,这个行门实在讲无量无边,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错误犯了毛病了,就要把它修正过来,境界无量无边,那么我们的过失也是无量无边,一一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可是那个一一修行,不胜其烦,因此修行要懂得从根本修,根本修正了,那个枝叶自然就健全了嘛!所以从枝枝叶叶上修正,那苦啊!所以三大阿僧祗劫要无量劫。如果从根本修呢,就快了。禅家最著重的,是从根本修。2 e8 q0 z3 k$ b5 [) n* q: t6 m

2 ]- @$ u# M1 `) b7 o4 s
. j, ^' X/ ~/ i! u/ _& ?. \  c0 G" c
那么一般大乘法,可以说都是著重在根本,小乘著重在枝叶,就是在细节上,大乘著重在根本上。根本是什么?心地。根本是修心,心正了,行没有不正的;心要是邪了,身做得怎么样正,那是装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那是欺骗人的。根本则修心呀!心一定要清净慈悲。那么在本经这一部分一共有五卷经文,普贤菩萨给我们说出两千法门,也就讲修行的方法;二千法门是举出二千个例子,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留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 `' f' Z, f( P
% y. W6 ]; e  _: b
* x' O9 V. ?# `/ J5 q5 O/ G! J9 C: t5 _7 W
末后一部分呢,这是讲证果,依人证入成德分,我们今天要读的这一分,就是最后这一个部分。依人,这个人就是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善友,他们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依照这个样子来修学,这样才能够证入。所谓证,就是心智能够相契合。那么我们今天说不能证呢,是心与识相应,识是分别、执著、妄想,与这个相应,这是决定不能证入。智是什么呢?智是没有分别的,叫无分别智;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是智,这样才能够入道啊!才能够入门。那么我们今天讲修行的工夫,就是要去分别、执著、妄想,果然去分别、执著、妄想,这个现实的世间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的法界;还有分别、执著,这个世间不平等。
0 X% }2 a# ?3 g6 ~" `( @7 c. t' H3 \/ I4 ?) D+ I. o. D
" s) U+ m6 c: M3 `& \4 ^* ]

- X4 {, ]8 B$ F  ?( s不平等从那来?从分别心来的。一切的罪孽从那里来?从高下心来的,就是执著。有执著就造罪业,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想超越三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脱轮回,那你必须在境界里舍掉你的分别、执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这三样东西,你就把大藏经从头到尾能够倒过来背得一字不错,讲得天花乱坠,还是三界之内的凡夫,不能成就,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地注意。我们学佛的目标在什么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萨,那你得要循规蹈矩,要认真去做,就是一定要舍分别、执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显出来,这样才能够性修不二,修德是显性德,要把你种种的烦恼、习气,要去掉,这样才能够成就,这个也是佛法跟世间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其实中国古代的世间教学,与佛法是相同的。! a7 ]5 |/ V- a6 c( \

* u$ K  m: ]- I6 `& Y+ ?3 y+ C
( T( f7 a# n0 k! x0 ^3 `! p) f5 Z- s/ L5 Y5 I9 C
现代著重在知识,疏忽了教育;从前师资道合,现在呢,没有了,真是像方东美先生过去跟我讲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彼此不相干了。从前师徒如父子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师,诸位在坛经里面看到,永嘉禅师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亲近六祖,六祖教导他,只有一天。六祖给他开示,他大彻大悟之后,他马上就要走,要离开,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你何必这么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觉,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为师啊!所以老师指你这一条路,你一生就循著这条路走,这个路是他指点的,你的成就是他给你做增上缘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一样的。这个中国的礼记里面,诸位读过礼记,你就明了。
; B/ C6 k# P3 c7 l$ i# b3 N8 Z# O" g9 l, P( t
3 y* v! A/ N  s  f) \0 n2 E; @% z
2 o% E& Z: d& z' |" I0 H' R3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普贤行愿品讲记》
' T( C0 _: T$ x
! d7 e1 h" H2 G+ Z9 L& H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 b$ g* [; D7 c: x: r0 B+ Y' j所以说背逆父母,背师叛道,决定不能成就;纵然他在世间能够显赫一时,享受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之乐,死了之后,没有不堕落的,他的业障太深了。那么这是华严经的四个大部分,四大段落。另外又有九会的说法,这一部经不是在一个地方讲的,也不是一次讲的,是九次所讲的,而且在七个处所所讲的,七个地方,九次所说的,那么这是清凉大师说的。如果依李长者的合论,那么他老人家讲的用十来表法,他说一共十次,十次所讲的,十个处所,十会十处。那么我们现在是依清凉,清凉讲的七处九会,一共七个处所。初会在菩提场,一共是讲了六品,十一卷,这是照八十华严来讲,是普贤菩萨说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因果,一共有六品十一卷。
+ d$ v7 D$ ~+ J( F, ~5 x9 G1 C' u  I1 E% g

" Z3 U0 V6 N& P5 k+ J6 Y
: q1 o5 c, i7 C那么第二会呢,在普光明殿所讲的,也是普贤菩萨说佛的正报因果,有三品经。所以本经里面讲佛的依正庄严,一共是有十四卷,总共是有十四卷经。这一部分呢,一般初学的人不大容易看,看了这些,看不出门道,看得枯燥无味,就好比什么呢?带你到故宫博物院去看商周的铜器,看了,这有什么好看呢?破铜烂铁,给我我都不要。你不晓得那是无价之宝啊!带你看明清的玉器,啊,你喜欢得不得了,非常地可爱;看商周的破铜烂铁,如果给你的时候,你喜欢那一种?一定喜欢明清的玉器,所以你就不识货啊。所以华严依正庄严,你不识货啊。正因为不识,后面详细给你讲解,给你介绍,叫你认识这些宝藏。
- a6 E- e5 h6 c3 S# i3 I& F# B( M$ |+ X" s
3 {+ j6 a, q/ t' I4 ?
* F2 z' q# _: {6 ?' U
那么二会的后半部,是文殊菩萨说十信,十信位,讲发心,讲初发心,一共有三品,所以二会是六品经四卷经文,四卷经文有六品经。所以读华严经,初读华严,从十信位看起,那就很有趣味了,讲理论,你能够看得下去。看前面这个十几面,依正庄严,你会看得很枯燥无味;但是内行的人看前面,很有味道,为什么?他懂,他懂得。三会在忉利天,佛在忉利天讲的,法会菩萨,实际上菩萨都代表佛,佛不说法,菩萨说法;佛代表法身本体,法身本体没有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不说法,他表这个意思。菩萨是在因地,他可以说法,所以他是可思可议,可以说;他代表用,从体起用,用里面有言说,体里头没有言说。所以佛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 q) L2 t5 _) Z  H

% j+ p. ]8 b7 H& v: D8 | $ b  m6 s8 X% U

0 D1 J* C0 J8 i所以三会由法会菩萨说十住,那么有六品经,有三卷经文。四会在夜摩天,是由功德林菩萨说十行法门,也是有四品,有三卷经。第五会在兜率天,弥勒菩萨就是在兜率天,是由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法门,有三品,有十二卷。它这个十回向,文长,我们曾经记得我们讲第六回向,就讲了一年,那个时候好像是一个星期讲一次,讲了一年也讲了五十多次,只讲十回向,只讲一章,那一章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一年只讲了一章,第六回向,讲得很详细,第六回向完全是讲布施。
4 o/ V& z+ Q" S  ]% s, X! ~6 }  a. h
( D. N+ b+ Y3 @/ I

* l7 v! N# \5 ~8 _1 u/ u那么六会是在他化自在天,是由金刚藏菩萨为会主,说十地法门,那么它只有一品,但是这一品很长,有六卷经文。七会又是在普光明殿,那么这一会呢,是佛做会主,为什么呢?因为讲的法讲得太高了,讲等觉,讲妙觉,这个完全讲如来自己的境界,所以是佛为会主。这个里面有十一品,有十三卷经文。八会也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说,这就是那个四科里头第三科,四科的第三科,讲修行,普贤菩萨说两千种修行的法门。那么经是一品,有七卷,经文相当长。那么第九会在逝多林,就是祗树给孤独园讲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个一部分。这个里头有佛,有五十三位善知识为会主,说形成证入法界的法门。那么有一品,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个本子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就是第四十卷,是华严经的总纲领、总结论。: d4 n2 d% D' c! J7 K4 U  S# i
3 m6 j' |  T& O: F. N: J
* y! V: }1 w! M9 o

( X, q  o3 B) y  J& B6 {前面交代完了,现在就可以展开经文了,我们现在依照经文,注解是谛闲法师所注的,那么这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师,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清末,民国初年圆寂的,是近天台宗的一位大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它这个注子啊,我们不能按照注子说;按照注子说,耽误时间太长,我们只能够提它的纲领,注子让给同学们自己去研读,有问题在讲堂里面提出来,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那么他解释经的方式,是遵守天台家讲经,或者是注解的程式,它有一定的程式,从五重玄义讲起。那么首先呢,讲‘标名’,表示经的名题。那么在注解的前面两行,先把名题,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个是一部经的总纲领。4 I, |+ d. A2 G; B

7 x) w# j: ]  S, X2 @9 K( v + L+ B$ Y+ a4 d# T6 g3 \
) L' F' N& _1 u+ }* k
‘人法兼喻三事具足为名’。佛经取这个题目,它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经,它这个题目不出这三个范围,那么有单人的,单法、单喻,有两个合起来的,所以有三单三复;那么有一个有具足,就是三个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种规则,叫七立选题。本经是七立选题里面的具足选题,就是三个都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这是人、法、喻,统统具足,说明经名。那么第二呢,‘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这在此地把名字介绍给诸位,后面也讲。, ?+ J, t. Y0 V5 y7 c6 l
( a/ N8 P$ m9 U1 {1 r- n$ _

. f% ~0 s9 ^7 z0 c
, t7 A6 a0 w. T: z6 ~第三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这一点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说华严经是广说的阿弥陀经,就是这个道理;华严经最后是归到西方净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这是妙极了。那么在这几天我要跟诸位来讨论这个问题。第四。‘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用’,拔苦与乐,拔是拔除,也就是离苦得乐,得真正之乐,这是这一部经的作用,你学了有什么用处呢。第五,‘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这个到后来再跟诸位介绍。注解刚才说了,希望大家利用课余的时间,一定要好好地去看,你有问题,你把它记录下来,在讲堂里面我们逐条地来研究讨论。那么可是它这个里面引用大经的经文,这个我们须要念一念。+ H& y% l: u, N1 f
8 w4 M2 d' E" y: c* G( o6 {
8 c  @, w# ^# f# f. P/ ^
. G! y1 [: T* f8 z1 R& A!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讲记

续-《普贤行愿品讲记》
1 p  E5 ~1 \) x  D, p& x, F* N  ?5 s  w5 W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5 ~- e/ f0 R, ^! `4 j1 c第三页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引证者’,从这里看起,‘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是经的本文,但是不在这一卷,在上一卷,我们这是第四十卷,这一段经文在第三十九卷,说明如来的功德,说不尽的。如来是谁呢?这个要知道,如来就是自己的本人。现在我们迷失了如来,变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的功德,变成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变成无量无边的罪恶,是愚痴啊!所以我说这个经没有说别人,全说的自己。就是一念之间,你看这个转变,转变得太大了。那么华严经的宗旨目标,就是希望你再转变回头,恢复你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种功德,三世诸佛都说不尽啊!真说不尽。
" H6 `* N. p/ ]7 N" Q* ]: H/ r2 T: M1 _1 C6 }
+ B; l& U3 P' u, \# d3 V

5 S5 Y" V) x$ G下面经文又说,‘虚空界尽,愿王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愿王亦无有尽。’那么这是讲到经的本体。所谓体,就是理论的依据,经是教科书,佛所讲的这些话,这个教科书根据什么理论而说的,这点很重要。如果理论不正确,我们修学不但没有好处,恐怕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确的理论,我们才能相信。这一部经的理论,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实不是假的。那么我们讲十法界,讲无量法界,那是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给你说,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来就是一真。难道真的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的法界吗?没有,实在没有。那个十法界是从你的妄念当中变现出来的,十法界有差别,差别从那里来的?从分别心里头变出来的,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变出来的;但是你的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没有妄想。5 d- ^; P- s0 S7 B  F
/ M7 m/ p+ _* }. ^

0 W7 m8 p. f, I9 k
) C. H" ~5 r9 i$ M+ t5 z- ^# F那么什么是真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你看楞严经的前三卷,就是讲这个问题,辨别真心跟妄心;特别是十番显见那么长的经文告诉我们真心。它举一个例子,举见性,我们眼睛能见,这种能力,就是见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见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那么分别、执著、妄想,从那里生的呢?是从迷妄当中产生的,本来没有,因为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见性,于是才有眼识,才有第六意识,才有第七末那识,才有第八阿赖耶识,迷了才有现这个现象啊!这个现象是妄相,不是真实的。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确实存在。; T& A6 S8 q  @& Y* E

9 s3 c7 W  b0 c/ C- G/ h+ R0 x4 h$ K
  b7 \7 v5 o, F  j. v' x" o& P( _
% s4 Q  o9 A# F3 S譬如我们眼睛,眼睛长了毛病了,害了眼睛了,我们看那个灯,灯上有个圆圈,如果害过眼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灯上确实有没有呢?没有。好眼睛的时候没有,可是你眼睛有病了,看了真有,真有这个东西,但是它确实是假的,决定不存在,但是在你感觉当中,它真有。到你眼睛好了,没有了,再看没有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是病态当中,迷就是病态。那么在本经,法门虽然是无量无边,到最后,两千法门太多了,我们也记都记不清楚,怎么能修呢?所以菩萨真正大慈大悲,把它归纳,归纳成十条,十条我们可以记得住的。十条一展开,就是两千法门,再一展开就无量法门。
0 w( q- v5 z" w2 p, D2 i5 [1 Z# D& w' B/ o) a

$ ^# _1 f$ W$ T7 _% A: b6 E" v7 i$ x% {5 \+ m9 U" s
所以每一条里头包含著无量无边的境界,每一条里面都是以一真法界为本体,每一条里面都含摄著从初发心到佛,果地上圆满的境界,所以这个十条,我们决定不能够轻视,就是十大愿王。能够真正懂得,而且你会修,那你这一生受用实在是无有穷尽啊!不但带给你现前最美满,最幸福的生活,你将来死了之后必定生西方净土,稳稳当当,决定生西方净土;这样殊胜的法门,我们怎么能不学呢?不但自己要学,而且要大力地弘杨,劝勉别人也要来学;那除非他不背接受,那没法子。能够接受,一定要劝他,一定要勉励他来修学。所以这是本体。, I- ?; V4 C2 O: a$ p
* O9 r* T  M1 {$ o$ F' `
" ^) u; x7 F( W

  n8 T, s8 j" k底下从作用上也引本经上的一段文字,我们继续看,在第四面的第一行末后一句开始,‘是人命终,最后刹那,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就是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得去,你要觉悟。‘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个是以愿王导归极乐为本经的宗旨,那么这个经不是弥陀经是什么呢?所以我们的道场所提倡的,就是华严、弥陀这两部经。我今天在各各地方讲经,劝勉一般人修学的,也是依这个两部经。其他的太多太杂了,耽误我们的时间,我们己经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修学了,这一点诸位同修也要留意。譬如说你用十年的时间来学佛,你十年学二十种经论,平均起来,一样才半年,那个半年学一样东西很生疏,不精;勉勉强强能够拿得出去,有没有人欣赏呢?不见得。人家听你讲的,看你写的,平平常常,不重视啊!如果你十年学一样东西,你成为专家,走到那个地方,人家都向你低头,你是专家,没有人能超得过你。这不是讲聪明智慧,这是讲时间,所以学东西学一样,决定不能搞多。! C2 ?( \8 S  |4 l5 P. ~
; W: k% \  V6 I  N

6 ~  _- ~' w  v& I7 k2 W/ H0 @( G$ T9 d- r
那么选择呢?就要慎重,很慎重地选择,选择之后,决定不改,一门深入。那么我现在选择是华严跟弥陀经,这两样东西是一,它这是导归极乐嘛!所以拿华严经来补充弥陀经的不足,弥陀经太短了;太短了,讲的理论方法不够详细,把华严经来补充,把它两个合而为一,所以两部经实际上就是一部经,这样使弥陀经的内容更充实,更丰富。其实这种事情古人做过,莲池大师的疏钞就是这一个构想写成的,我们看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他引用华严经地方非常之多。那么我们这一次原本是想利用晚上时间,跟诸位介绍弥陀经大意,那么有一些同修告诉我,每天讲六个小时太辛苦了,怕我太累,所以叫我还是照原来的计划,把行愿品好好地介绍给诸位。# u. g1 @, P$ C$ e
2 d0 c: H9 b1 ~6 M& U2 p

& z) H) ]: Q9 V- |% Q7 h& J% o( I7 T, z8 @
晚上呢,诸位也可以调剂调剂,那么学唱念,念佛,那么也是进修的方式。但是一三五我们的讲经,就是平常道场讲经不中止,还继续进行,那么我们一三五就是讲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疏钞相当之长,我这一次是第三遍,第三遍启讲。那么第二遍所讲的录音带有保留的,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录音带,你看一部弥陀经,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把弥陀经讲圆满。而我第三遍所讲的,时间一定超过,比第二次一定多,这个弥陀经不简单啊!所以我在国外劝人修净土,我就是把这个录音带给他看一看,他就相信了。哎呀!原来对弥陀经小看,没瞧得起,薄薄得那么一点,这里头有些什么东西啊?就看到我这么多录音带,吓到了。哦!原来净土有这么多东西在。- {* A3 x. g  t) G+ ?7 `$ I

- [' G1 }0 Y1 |; H, Z - G" \2 X: C( b0 P" Z6 N! r1 P

; D4 D4 |" b' l1 K$ o8 Y/ h8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1: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讲记

续-《普贤行愿品讲记》9 F1 k, h" B" T5 _

' `, z- o; P; E+ B* R$ j* {" }. `摘自《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 R: R" u# n) z5 C1 g4 Z我就告诉他,我才疏学浅,我对弥陀经知道的,沧海之一滴,讲这么一点点。弥陀经的经义,说不尽的,绝不亚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不能够轻视,应当认真地修学。所以诸位选经,选一种。如果你要选了一部弥陀经,你一生专门研究,专门讲,你讲上十年,大家见到你都称你阿弥陀佛,你是阿弥陀佛,活阿弥陀佛,你是弥陀经专家了。我自己是个过来人,我讲经讲了二十七年,过去也是什么经都讲,只要人家来找我,请我讲,我都讲,为什么呢?学习。其实也吃了大亏;如果当年一发心就讲弥陀经,我弥陀经讲了二十七年,今天在全世界走到任何地方,人家恭恭敬敬向我顶礼,阿弥陀佛来了,真的。所以讲了许多经,没有专门的,成不了阿弥陀佛了。一定要专,一门深入,自己有成就,也能够帮助别人。所以这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旨。
; L  G+ ^6 f9 C" w+ Y  q$ l( u* |

9 ?& U$ z9 n$ |) j0 k# X/ n* _2 T$ ?% B! Q
再继续,我们把底下的文看看,‘若人诵此愿王’,在第三行,‘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供养。此人不久,当入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个就是成佛,这是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妙觉就是佛,这是说明它这个作用不可思议。作用,好处啊!果报啊!依照这个修学,果报、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比得上,千真万确的事实。诸位一定要记住,要好好地修学,要循规蹈矩。现在的佛法,妖魔鬼怪渗透在佛法里头,就把整个佛法扰乱了,邪正很难辨别。诸位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遇到一个好的老师,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带领你,你这一生还有希望。如果要是错了门头,吃亏的是自己。! X; w7 a1 c: K9 b7 ^# v* ]; x3 {1 R

3 J1 ]! d; U& a& [- R$ E5 Y' n
  ~/ v# o3 K* f$ ^5 `3 k9 V" Y9 _  S- I1 K, u" ]. b  T. Q8 ^
至于这些妖魔鬼怪,纵然有真善知识,也只能轻描淡写点一点,看你自己能不能觉悟;不便直说,为什么呢?恶势力太大了,今天实在讲是正不胜邪啊!邪的力量太大。但是对自己修学来讲呢,那是邪不胜正,你走正路,决定成正果;可是对于整个佛法来讲呢,是衰,但是不至于灭,佛法还不至于灭。佛的法运,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才值末法才过一千年,所以佛法不至于灭,但是极度的衰败,这种情形是有的。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那是很不幸;但也很幸运,如果在这个时代能够护持正法,无量无边的功德。极度衰败的时候,你能够保持,能够护持著,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也是个机会,也很难得遇到的。  M  x3 q. n9 S8 _4 R

# k" [5 n6 z7 O: G
; f% j/ J! ?0 Y( j: b+ A/ f: ?& N. L-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02:31 , Processed in 0.0740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