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8|回复: 5

[佛教与教育]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菲律宾大乘信愿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 19: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T2 J$ D9 s3 W+ ^. m% G) |6 {+ h% V
2 ~- V' u: ~( K) [! y+ C% U●[佛教与教育]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菲律宾大乘信愿寺-传印)( N) v- U. |& k% W
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k! `( u( z$ l' D0 w% |3 A" j* r
1 A* j. B5 D2 h- q& x' M
传印 + V% l! R* ?$ T' j+ X% j6 ^

: d, ~6 {+ O# \, N+ V3 X    前言
6 d& Y) ?8 g; W    有史以来,不论东西方,宗教信仰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科技信息发展迅速,能源物资逐渐短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商贸步向一体化的今日世界,佛教对今日世界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怎样发挥其影响力,如何以其独特的教义与修持方法,透过各种教育途径,为今日人类所面临的空前危机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当今佛教徒所面对的课题与挑战。
2 s) N: e+ y. F    佛教教育的特色6 q9 ]% l  ^6 g, B( @
    (一)佛教是宗教并超越宗教( R% g  d& O7 \( b$ J. s# y
    佛教被称为宗教,因佛教与一般宗教一样有教义主张,有信奉对象,有教团组织,有崇拜修持仪式。
+ \& P6 D! P& r- ?% j% }    但是,佛教“缘起性空”的根本教义,否定万能宇宙创造者的存在,否定神力命运主宰者的存在。认为,每个人可藉自觉、自修而改善人生,不是依赖神力,敬畏神力而得改善。佛教认为:透过内省觉悟与修行体验互相印证,循环推动而获得学识智慧,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改善人生。; Y, [' \! v# {& ~. m' P9 W
    (二)佛教含哲学亦符合科学
' X5 V9 E8 x8 D$ ]2 G    佛教的教理博大精深,有关于宇宙缘起的本体论,业力轮回的生命论,行为因果自负的人生观,促进生命净化的各种理论及修持方法,是一门可以实践、有益身心修养的哲学。5 |% m0 V6 u+ z) I9 e
    佛教的基本理论是合乎科学的,例如:无际无边的宇宙观,现象界万物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果观,自然界不断地成、住、坏、空变迁,动物界生、老、病、死的循环现象,人类心理上、行为上的发展历程的阐述,都与科学所论互相吻合。可以说:佛教是一门符合科学、可补科学不足的人文教育。8 C; h1 d2 K( Y. o, R3 [; O# ~
    (三)佛教是知行并重、悲智双运的自觉教育
% n4 ~: c0 _+ {    人类文明进步是建立在知识的不断探研和实践经验的相互结合。佛教的修学过程是:由信仰进而理解,由理解而加强信心,然后付诸实践,在实践体验中获得证悟。) G/ d/ `" W+ x- d. y* I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内心的反省、自觉,行为的自律,由内心良知的自觉,展现出端正善良的品德,由此缔造出善良无争,互惠有序的和谐社会。" p2 o( n' Z9 ~! o
    佛教特别推崇中道主义,严防思想偏激、行为极端。讲究信仰与理解并重、理论与实践兼顾、情感(慈悲爱心)与理智(自觉自律)交融。以理性的态度探求智慧,不断改善人生,创造文明。以感性的爱心做好人际关系,造就社会长远的和谐。5 i. N- Z5 Q  b+ x! D% L
    宗教的使命' z# q  t6 L: q! p* C
    古代民智未开,原始宗教信仰产生于对自然界的恐惧及对生命界的迷惘。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教义渐渐充实,教化逐步扩大。高级的宗教都具备哲理思维,并且重视人格修养。; V' X/ B5 k6 w  V( P
    以佛教的角度来看,宗教具有下列数种功能:  t& j4 _- u1 ]* @4 a
    1.依自觉、内省探索真理,创造精神文明。
4 j% v6 @* \3 G) A* a9 k    2.建立正确的观念,启发人性善良的心胸,提升人格、品行的修养。2 _6 F; V2 D- `2 b6 p
    3.藉宗教信仰增强生命力,克服困苦,渡过难关。
5 p9 q# N! V1 V; X. @; D& l* J    4.让过错者、犯罪者获得悔改重生机会。' n0 w  O2 M- G3 q# g* r* @: b5 n
    5.关心苦难者,对弱势群体给予帮助。
' i6 L$ {; ]  n! P    6.以心灵辅导,协助失意者恢复信心。
/ a/ M( Y- G" R; L    综观世界三大宗教在历史上对人类的影响,西欧耶教曾经集宗教、政治、教育三大权力于一身,形成中古欧洲思想、学术、科学的黑暗时期,直至文艺复兴,政教分离,文明发展才重现曙光。, Z' k- B/ F7 X) p' E( s  y/ C
    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舍王位而出家修道,以少欲知足的环保生活自修,以自觉、反省创造精神文明,以平等,慈悲发挥人性光辉。佛教以柔性的言教、身教感化世人,所以自创教以来,从未因宗教问题而发生战争。) K4 f* c+ i% T7 C( K* F$ A0 U* R9 P
    本人觉得,宗教家应认清自己的岗位与责任,宗教家关心国家,但不参与政治。在政治、宗教、教育三系统中,我认为:佛教徒应本着佛教的精神,透过教育、文化、慈善、民俗活动等管道,善导时代思潮,扶正社会风气,为缔造和谐幸福的社会贡献力量。
8 B0 Y  c& X0 k% f  k    佛教教育的机遇
3 {7 j4 }+ e% I0 z    (一)思想开放、佛教再创光辉/ W& v) `" Z8 \5 l# ?8 e: ]2 g# {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它具有引带潮流求真理、做善事、重修养的积极进取一面,但是,也有它保守、固执、消极的一面。所以,在文明的演进中应去芜存精,留取精华,舍去糟粕,才能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9 Y8 W' g3 G8 ^( T* y0 Z2 J8 Z
    就佛教而言,它发源于印度,成熟并光大于中国,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汉传佛教。今日思想开放,学术空前自由,讯息通达无碍,在此百花齐放,千家争鸣的大时代中,汉传佛教与同根同源、因地理、民俗而发展互异的南传、藏传佛教,欣喜相逢,亲切交流。若能结合南传、藏传佛教,凭籍佛教哲理的特色与佛法修持的宗教体验,以崭新的姿势,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精彩多元的文化,彼此交流,互补长短,必能为世界文明的进展再上层楼。
9 g9 w: q. @' z/ d; n7 g, F; ]; `2 U* }    (二)中国富强、汉传佛教面向世界
$ \1 e; }3 H7 U# ?! W+ y. I* _    历来优秀的文化或宗教,要有强大的国力作支持才能成为强势文化,才能顺利迈向世界推广海外。
, T! @) j0 ]$ J: [6 V/ H9 h    中国的崛起,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日增。这对成熟于中国本土的汉传佛教,可说是一个机遇。2006年和这次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为世界各地佛教徒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大家以坦诚、开放的心怀,透过交流,无论在教义的探讨、教团的联谊、播教的心得、对信徒的教育、对社会的服务方方面面,提供意见,交流经验,建立联系合作管道,希望汇集各地佛教精英的力量,为社会的和谐,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4 n% ]8 k7 N) k5 K2 Z/ u" ^
    (三)时代危机、奉献辅助化导力量# [" e$ B) E$ ^* b) Y
    当今社会变动转型,环境染污严重,产生两大危机:/ V3 S8 }. t9 g& u5 |/ W
    (1)心理危机:从质朴单纯的农业社会步向复杂多变的工业、商贸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遭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困惑。紧张的都市生活、沉重的工作压力、瞬息万变的工贸商机与财经市场,存强汰弱,分秒必争,令人焦虑不安,情绪失控。宗教的功用就是提供人类心灵的慰藉、思维矛盾的化解,情绪波动的舒缓。佛教对人生的烦恼及心灵的困惑,有其一套圆善的哲理及修持方法,运用佛教的哲理,推介佛教的修持方法以消除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是今日佛教徒的时代任务。3 N# x: X# r/ s, M4 O) i* o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9: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教与教育]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菲律宾大乘信愿寺-传印)》
: c3 {# w9 {& B/ [* I
  ~' g* g9 p! Y3 u: f' N4 Q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1 I. u% C6 h  I    (2)环境危机:科学的进步给人类提供莫大的方便,物质的昌盛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但也给人类带来难以挽救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面对这严峻的世纪危机,全人类值得深思反省,全世界的政治俊杰、科学精英都在为我们人类共同、唯一的家园环境恶化的问题,同心协力共谋对策。5 ]; x6 [; s3 c# U8 Z, l) E0 M
    少欲、知足、惜福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佛教徒简朴的生活极符合今日所提倡的环保精神。大乘佛教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观念。有情的动物世界与无情的自然世界,其本质是平等的,二者应互相尊重,和谐共存。2 \* @; q4 ^) L/ a9 Z( d
    人类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肆意开取,伐木、采矿、钻油……,结果严重破坏生态,危害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对未来后代的祸害难以估价。
: r' u; @7 d; F/ T" q$ {" U3 a    道家老子的摒除机智、崇尚自然的思想,有反科学的意味。这与佛教有情(动物生灵界)无情(物质自然界)本质平等的观念,二者皆有控制物欲、返归自然、重视生态平衡的理念。这种理念有助于今日环保的推行。
/ @8 F7 t* p5 W. D  E  ?- S    佛教教育的挑战4 `: ^: i2 K! i
    既有机遇,必然要面对挑战。悠久古老的佛教有上述各种机遇,将面临下列各种挑战:
0 M9 F" Y" Z" y% p- e    (一)思维的改变:佛经对众生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业报轮回有详尽的论述。但今日佛教、要注重现在的把握,现世人生的改善。虽保持传统行仪,更注重实质行动。切实在人间依佛法修持,缔造人间净土。' W  m! e4 i/ ~. |2 n1 S, L
    (二)人才的吸取与培育:面对新时代,各行各业彭勃发展,佛教的传布人才与管理人才,远远不足以应付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僧人的学养素质与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对等的,尤其在学术、文化、教育高层次的互动,更需要学有专长的人才。所以,培育人才与提高僧人的学养为当务之急。6 s0 T/ I5 |" |$ X
    (三)制度的建立与组织的加强:佛教向来注重主观的内省,重视个体的自发,所以客观制度与组织的迠立相对薄弱。传统的丛林制度仅适合僧人自修,难以发挥播教的力量。主动而有系统、有效率的传教弘法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与健全的组织为后盾。制度的迠立与组织的加强是推行佛教教育的一大挑战。7 [" j2 u0 s) P+ t8 \" Z6 Q
    结语( m; x6 \9 {  Q1 G. S& c3 q! w
    清净的世界、福乐的人生是佛教的理想。也是全人类所追求的目标。科技、工业发展既已成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为珍惜地球有限的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如何有节制的开取能源、如何把污染破坏降至最低,各先进国家正密切关注,研讨各项环保方案,分阶段实施。社会各阶层也群起响应。佛教徒不仅支持环保,更要主动地负起心灵环保的任务。佛教既拥有殊胜的教义,应运用各种教育途径,把握机遇,面对挑战,发挥佛教济世利民的宗教精神,为解救今日人类的危机作出实质的奉献。
7 K! k8 ~+ V3 `(作者系菲律宾大乘信愿寺住持)/ W) `5 @  h* A: p$ `  X

. s. r" t8 I" V% C
' Q. k6 R% S. S3 V; A( J* P% j/ F/ X: w. v* W3 R0 @1 b4 g. F

" r' b8 U  F% ^+ x7 t+ {4 u- u5 T5 y4 k' p& o3 }7 n& N9 T- N
7 p6 Q+ m7 _, r3 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3: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妙法莲华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4 1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云:8 R. D9 x+ g- W% ^
尔时大势至说偈言。
+ e; W" _9 l# Y* C( @$ W; n" f' \: n5 s/ j8 k
我从初发心    随二尊不离    今闻昔因缘
' W" D; o$ j6 j# j4 `, c能知缘不已    我动一足时    三恶离苦恼: C, x" `2 P( u+ Z* N" k
若生净土时    授手迎西方
9 R: S! x3 j( U- m& D1 |. b- T7 b$ @* B/ m
上文【二尊】指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 V! t8 q% }3 N6 {7 U" q

. c+ h+ c6 {( ~6 E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4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 清静 平等 正觉 慈悲0 A5 J4 F6 P7 g* c) W6 i7 w& R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3 |) s& a& o
6 J6 k4 B/ n4 c& R6 I, \. q( P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3: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云:, l! ^9 v; B, m7 n+ _" b* D1 A
尔时大势至说偈言。
" n9 l- m* ?; w
' q, j7 Q+ a$ H& J我从初发心    随二尊不离    今闻昔因缘  F2 @& `/ F" x8 t
能知缘不已    我动一足时    三恶离苦恼- K9 l0 ~& R. T0 N* n
若生净土时    授手迎西方5 e) ^+ d2 d7 |% p) h3 q/ p% E) u
# y' D$ K, ^) t/ Q
上文【二尊】指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如来。7 p' s8 u- ?& ], k9 C6 p

8 w) y1 l! X; Z+ H8 h& g0 b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02:33 , Processed in 0.0837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