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O& e }9 u- {# F, r+ n- P
4 e" N4 a2 y4 Q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b" M. V4 a0 c1 Z* i3 d4 Z% p# x因为先何『 空慧」与『 无我慧」接着讲「无常」与另外两种法― 「空」与「无我」― 的关系。因为一切法「无常」无常」,所以有「苦」生起(此即:「无常故苦」);而且也所以一切法实为「空」(此即:「无常故空」);前面已解释为「无常故苦」,现在来解释为何「无常故空」,以及为何「无常故无我」。首,为什么诸法「空」?因为一切法相皆悉剎那生灭,故「没有实体」可以剎那停住,而一讥我们抓得住,因为无实体可抓得住之性是空― 剎那生灭故。* Y, r5 I0 a: u
(无实体可得)的缘故。所以诸法其次,也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是没有「我相」,以及无「主宰」的意思。你若问说:目前这个「我」的形相,不就是「我」吗?我们刚才讲过,你目前的这个「我相」其实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它每一剎那都在变。我们以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不过你如果用显微镜来看看你的脸,便可知你那张脸上的组织、肌肉、筋骨、血管、毛孔、细胞、水液、血、汗,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都不一样,这是从生物学、物理学、及化学上来看。假设你现在是四十岁,你若拿出三十年前(你十岁)时所拍的照片,你还认得那是你吗?可能依稀认得,但是当你指着以前的照片说:「这个就是我」的时候,能不觉得这「两个我」之问的差异实在太大了吗?那个「我相」每十年十年都在改变,甚至每一年都在变,乃至每一天都在变。因此中国古人说:「士」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无常变幻之迅速。以上是解释「无常慧」,以及「苦慧」、「空慧」、「无我慧」的关系。综上所说,「皈依三宝」是为了「由迷返悟」,以求「智觉」;为了开觉四种智慧,觉了四种法相: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叫做大乘的「共觉」,或是大小乘之「共觉」(因为是大小乘共修的项目,只是大小乘所开觉的层次有高低之不同)。除此「共觉」之外,还有「不共觉」。「不共觉」也就是「无上觉」,那就是:「觉了」真如本体!「真心」、「本性」此「觉」因为不与二乘共有(只有大乘才有此无上觉),所以称为大乘「不共觉」。为佛弟子,应先成就「共觉」,再求「不共觉」。
. o# i( r: L3 y8 C五、皈依心要
6 `& l& Y7 a1 P; B% p0 r$ l1 .「性皈依」与「相皈依」现在来讲「皈依心要」。皈依要「由外而内」,也就是要先从外面「皈依」,再「皈依」到「内心」来。具体而言,就是说要先皈依「外三宝」,然后,终究要皈依「自心一体三宝」,亦即皈依自心自性。所以是从「有相皈依」到「无相皈依」― 或说从「相皈依」到「性皈依」;然而「性」与「相」都须具足,缺一不可。换言之,「性」「相」必须要一如,内外必须一致。这样才是「真实皈依」。若光有「性皈依」而无「相皈依」,便极易落于断灭空。有人说:「心最重要,我只要心一袅皈依就可以了。」那样就有落「断灭空」之虞,是有大过的。举个例说,学生在升降旗时要立正敬礼,有人便说:「我心一袅爱国就好啦!何必那么形式化?」但是你若心裹真的爱国,为何连这一点点表示敬意的小动作你都不愿意做?这样还能称为爱国吗?恐怕只是合理化的借口吧?。所以,「性」与「相」要如一,「内」和「外」要一致。因此皈依必须由「事皈依」而「理皈依」,由「相皈依」而「性皈依」。内与外、理与事、 性与相皆是一如,这样便是完全而究竟、不偏不失的「皈依」「三皈依」是统摄一切佛法的根本法。学佛首先须从「三皈依」开始学,学到最后还是回到「三皈依」,且于其中间「三皈依」皆不能中断,不要以为你今天在此皈了依,就算完事了。要知道:从初发心到成佛,整个过程之中所有的修行,都必须以三宝为「皈依」。因此学佛以后做功课,每天的早晚课中都有「)二皈依」这一项。事实上,古时最早的「功课」即是「三皈依」:「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 … 等等。后来祖师们慈悲,以其智慧慢慢地充实早晚课的内容,才发展成现在这样一套完整的早晚课诵。2 .「结缘皈依」与「真实皈依」「皈依」有两种:「结缘皈依」与「真实皈依」什么叫「结缘皈依」呢?大家都知道:哪裹在办「皈依法会」,就去那一袅皈依!「结个缘」,以皈依的方式来结缘,这就是「结缘皈依」。事实上「结缘皈依」是不如法的。「真实皈依」是什么?顾名思义,「真实皈依」是想要跟那位师父学法,才去「皈依」,这样才是真实皈依。% `5 h, K7 ], l& Q. ~) _; A
3 .究竟皈依现在跟大家讲皈依最究竟的意义:第一:不要光皈依师父(僧),因为光皈依师父没有用,这不究竟,那要怎么办呢?要皈依「佛」。第一、:不要只皈依「外佛」,要皈依「自佛」。这两句合起来说,即是:不要光皈依僧,要皈依「佛」;不要光皈依「他佛」,要皈依「自佛」这样说来,皈依便有三个层次:一、 皈依僧(人),二、皈依佛,三、皈依自佛(本性)。不过现在你到底在哪一层个次,那是丝毫勉强不得的,这正是表示你从往昔多生多世以来修行的总成果,而且从你如何归依、以什么方式归依、 以什么心态归依,就可以看出你的善根如何:不管你学佛多久,打坐有多好,或看过多少部经,若用这三种皈依的层次(皈依僧、皈依佛、皈依自佛)来衡量,马上即可清清楚楚地知道,一点也假不了,有如照x 光透视一般。所以,如果只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以最究竟的意义来看,这也可说是一种「结缘皈依」― 为什么呢?因为此处所谓的「结缘」就是结「外缘」,与外在的「佛法僧」结个缘。外在的「佛法僧」确实是个「缘」,是什么缘呢?是善缘及「助缘」。但是内在的「佛法僧」却是「因」,所以称为「内因心、外助缘」如是因缘和合便能生「法」,善法生起,便得修行菩提。因此「因」与「缘」都不可少,亦即「外皈依」与「内皈依」两者都必须具备,有「因」无「缘」固然不能成办大事,有「缘」而无「因」也一样不能有所成就。故知因与缘都要「具足」而「和合」,才能成大事。什么是「大事」呢?成菩提、证涅槃、得解脱、 成就无上智觉,称为大事。佛世尊就是为了众生的这一件大事因缘才来出兴于世的。
2 d" Z7 x) F! T;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