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八集》7 l1 y+ j3 g/ h6 V( E
( [, j: r$ x" _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S3 Z+ X9 Y6 y9 O
我们要成佛,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所以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现在不觉,迷了,泥塑木雕的都认为那是佛像,把它当神明看待,求它保佑,你说这不是迷信了吗?它是表法的,是个代表,代表什么?代表觉,自性觉。皈依是什么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所以我们初学佛依止一个老师,老师头一个就是把这个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你一生无论修哪个宗派、无论修哪个法门,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你的方向就正确,就没有偏差。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走这条路,这条路多重要!第二是法,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宇宙自然的规则,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创造、哪个发明的,不是的,大自然的规则、规律。十善业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中国老祖宗所说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与觉正净决定相应。我们用佛法的标准来衡量,字字相应,这是性德。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是法,没有偏,没有邪。第三个字是僧,僧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清净,一尘不染,第二个是和睦,所以僧叫六和,六和敬的僧团,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皈依僧。总原则,总纲领!诸佛如来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决定不违背这个原则。所以一进佛门是第一个把这传授给你。
0 j# W( K2 W) q1 |. x佛教确实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从前小朋友上学,教科书是《三字经》,前面八句就是佛门三皈依的意思。把什么?把修学的纲领全部传给你,第一句话说得那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就是皈依佛。你细细去揣摩揣摩,那是皈依佛。告诉你什么?你性是本善的,恶是后天的习性。为什么要学?学就是让我们从习性回归到本性,就这个意思。前头八句,「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前面八句,中国传统学术的大根大本,就跟佛法的三皈依性质相同。6 Y( g, p3 k0 t6 Q, t
皈依,这才正式成为佛的弟子,成为佛的弟子一定要遵守,永远遵守这三个原则,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弟子。然后告诉你,人不能独立生存,必须是依众靠众。我们每天吃的这一碗饭,你知道多少人的辛苦,多少人努力才有这一碗饭;我们穿这件衣服,这件衣服是多少人心血的贡献,你怎么能离开人群独立生活?不可能!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人感恩的心生起来了。首先是父母养育之恩,你从哪里来的,你怎么长大的,那是母亲付出多少来照顾你,你才能长大。人要是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这个孝顺的心就生起来了。从孝延伸悌,悌是敬爱一切长辈,年岁比我大的,都像父母一样的敬爱,像长兄一样的敬爱。这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离开群体。/ C8 Y$ {* o/ a2 w1 [/ w; O, V. G
所以过去家庭是家族,一个家那是一族。你进入这个人家,你都能看到五代同堂,你看他自身,他有父母,他有祖父母、有曾祖父母,再往上去有高祖父母。二十年是一代,古人重视生育,多子多孙。结婚送礼,石榴是不能免的,石榴就是多子,多子多孙,象征这个。古人十八、九岁结婚的就很多,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八、九岁,所以到八十岁的时候肯定有五代。所以中国是大家族,这个外国人没有的。中国家庭是社会行为,是过团体生活,所以他不能够离开群众。群体生活,圣贤教诲就是必要的,非常重要。你要能够遇到圣贤,能够遇到圣贤的教诲。# h% Z" V0 A& r: j1 P8 f( \2 m C
供养诸佛。供养里面最重要的是法供养,如教修行供养,这是供养里头的第一供养,如教修行。所以家家重视教育。古时候不认识字的人很多,但是虽然不认识字,他明理,他懂规矩。他从哪里学来的?生活当中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传统教育在生活当中,他在生活当中学会了,知道怎样做人、怎样接物。但是我们传统东西丢掉两百年,要讲疏忽两百年,真正丢掉是八十年。总得八十四、五岁的人,你问他,他有一点印象,如果住在农村里头。住在城里的人不行,住在城里的人,应该在九十岁、一百岁,他知道童年那时候的状况。一般小城市还能保持一点传统的遗迹,抗战胜利之后完全没有了,我们走了很多地方看不到了。我们家乡江南农村里面房屋还在,人没有了,因为家人都散掉了。所以家道、家学、家规、家业全都没有了,那社会就变成乱世,人民生活就很苦。亲情没有了,人与人的关系一团混乱。) F3 H) U* R, p
经上所讲的,这真叫太平盛世,你能够遇到众圣,世出世间圣人;你能供养诸佛,福慧双修;能亲近善友,往来的人都是善知识,自然快乐,无有众苦,其德非一。这个其德不只一种,很多很多。如果寿命短促,那就很遗恨,遗恨几计。几计是难以计算,是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长恨,遗憾,将来永远得不到了。我们回想童年的社会,童年的欢乐永远得不到。现在年轻人跟我们比,我们就觉得他很可怜,真正好的东西、善的东西他一点都没有享受到,没有见到过,没有听到过,没有接触过。底下有个比喻,如玉杯无底。玉是非常珍贵的,这个茶杯底没有了,遗憾,它不能作用了。此愿最至要者,这一愿就是长寿,寿命无量这一愿太重要了。底下念老有个简单解释。「玉杯实为良材」,这好东西。「若无底则不成器」,不能成为一个器用,它不起作用,它没有底,这可惜。
5 B, T# }" ]1 T y1 H又望西法师曰:「诸乐根本,只在此愿」,极乐世界享乐无尽,根本就在长寿。如果没有寿命,极乐世界再乐,你一样都得不到。「又如《群疑论》谓彼国人民命极长远。纵令凡夫,还入变易,究竟成佛」。还入变易这有解释,「了分段生死」,这前面我们介绍过,讲过。分段生死没有了,就是长寿,就是无量寿,无量寿他有变易生死,还有变易。究竟成佛,一生就圆满了。变易生死不是真的生死。「盖生极乐,见佛闻法,一切时处皆是增上」,在极乐世界,一切时、一切处,无一不是增上缘,无有退转。为什么?你眼见法、耳闻法,没有中断的时候,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无上妙法;没有烦恼,你见不到,没有邪恶,没有是非,统统见不到。你所接触到的全是正法,所接触到的全是性德,所以「无有退缘」。这就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没有退转,只有进步。有人进步得快,有人进步得慢,这个有,退转的没有,一个都找不到。「寿命复又无量,故不论根器如何,凡往生者必定成佛。称之为净土第一德,良有以也。」不是没有道理,真有道理,这肯定了寿命是在学习当中确实它是第一德。
4 d( u0 Z3 b- q+ S& l$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