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 p) F2 O5 u4 m" z- H5 F
+ @5 c. V0 F' ~8 V# L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8 {7 {- M" b3 ?6 A
你止若能修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很不错了!你可能思想会有变化。以前我一天拿出一个钟头,我可以静坐;其他的时间,你可以把别的事情减少,这件事可以放更多的时间做,你的思想会转变、会有变化,你会感觉到静坐修止的意义强过去赚钱,比赚钱的意义更大,你从你自己的修行上会感觉到这里;如果你没这个修行的时候,不行,「这没什么意思嘛!腿又疼、腰又酸」,就不欢喜;但是你若到这个程度,思想会有点变化、会有转变,就不同了。这是修止。
. w( }( v I: @& }. C& f
, z& }! A" ]6 K& c' w% u修止和修观这两件事,当然是不一样,可是在修止观的人来看,多数人欢喜修止、而不欢喜修观,多数人有这种情形。这情形是什么呢?因为修止若有一点相应了,舒服!身体感觉到舒服,并没有轻安乐,还没有,但是感觉到舒服,心里就生欢喜心,就是我坐了一个钟头,还欢喜再坐一个钟头,坐一个钟头还欢喜坐,会有这种情形。 $ Q% `+ ^$ c: R. C8 a/ r6 [5 |/ m
) N/ r$ q/ _# f( S) x+ b, U
修观的时候,初开始修观,没有什么好,所以对于修观的欢喜心,不如修止来得强,人是这样子。当然,这也没有关系,可是自己应该知道,知道有这件事。而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修观是重要过修止,修观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修观又需要假借止的帮助,观才能够有作用。这两个,修止也需要、修观也需要,而不能够单修一种,不行的。但是初开始多修止也是对的,因为初开始,我们身体上的感觉,都是平平的这样子,没有什么值得那么重视要这样做,所以你多修止容易生欢喜心,使令你自动地愿意继续修下去,所以先修止是对的。所以,虽然修观是重要的,但是先修止,这个问题是在这里。 ; h8 h$ [1 H$ E, e: @9 Y0 ]7 d
" O. v2 |, b& o: a
修止的时候,在《瑜伽师地论》上有「九心住」的分别,有九心住的差别,就是前后有九个次第,这九个次第你成功了,这时候叫做「欲界定」。有欲界定、有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时候是欲界定。这九个次第,我简单说一下,你们也可能会看见过,这在《成佛之道》上也是有,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也是有,但是这都是出在《瑜伽师地论》上面。
3 Q9 W, Q% K# l/ G4 c- ]7 L
0 X% R. Y3 r0 `1 I第一个是「内住」:内住就是,我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一开始这样子把这个心收回来,不在外面的境界攀缘了,心安住在这个息上面。其中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明、一个是静。就是我们睡着觉了,心里面什么也不知道,昏;现在你安住在息上,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的时候,心里面很明了,这是一个相貌。第二个相貌就是静,心里面没有其他的杂念,有杂念就是动,就是散乱了;现在是心里面没有杂念,心里面是寂静的,心里面没有昏沉,是明了的,这是你安住在所缘境上的一个相貌,就是明静。等你修成功了才有乐,明静乐;没成功的时候,乐没有,只有明静。心里面不攀缘外面的境界,在息上安住下来,明静而住,这叫做内住。 . V1 @, g, F* `4 o
* w4 j) F3 I3 _- s4 K9 q; P「等住」:这个「等」怎么讲呢?是前后相等,我前一念心明静而住、我后一念心也明静而住,前后相等、继续不断地明静而住,这叫等住;有的地方也叫做续住。你最初一静坐的时候,你就要求自己这一念心让它继续不断地安住,叫做内住、等住。 % I; ? a, P# D* d: r
$ H+ B2 P# g* U6 r1 T1 U3 y% H
「安住」:安住怎么讲呢?安住这个地方是说,心跑了,再把它收回来,安住在这里。
8 X, W5 m/ \9 O1 H$ h8 t , ?2 D$ ~5 b- J2 @% N7 T
第四个是「近住」:近住是什么意思呢?近是亲近的意思,我同你接近,我同你亲近。这样意思是什么呢?是表示愿望的意思,希望的意思。就是我一开始学习静坐
" w) P. f [4 E; B7 G6 q9 ]
5 ^5 ~# w K9 w的时候,我心里面一直地希望我能够得到定,我与定的境界,逐渐地向前接近,逐渐地同它接近,所以近住也有一个进步的「进」的意思,向前进的意思。我现在心里面散乱,继续向前进,不散乱,一直地、一直地向前进步,进步到禅定的境界。当然,事实是这样子,也是表示内心的愿望,我一直地不要散乱!坐下来的时候,我一直地要注意,不要去打妄想,希望内心一直地能够寂静住,能达到禅定的境界,这叫做近住。 ! p0 r& i+ s4 R1 q$ C
/ b& W% t; i9 K+ Y/ i" L$ l6 U5 N第五个是「调顺」:调顺怎么讲呢?这个地方倒是很重要。调顺,是说你长时期地静坐以后,你会知道自己的毛病在那里。这个毛病有两个情况:第一个,不静坐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色声香味触,这是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我静坐的时候,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去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但是内心里面有色声香味触。我不静坐的时候,我接触色声香味触的时候,我心里面要注意,注意我的心不要贪瞋痴;在这色声香味触上,我要保护自己的心念清净,不要贪瞋痴。如果我心里面动了,立刻地要把它制伏住,要诃斥自己:「我久远以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直地为贪瞋痴的烦恼所伤害,我今天不要这样子,再不要被你伤害了!」诃斥自己。这是在色声香味触,不静坐的时候,你要这样对付自己,这叫做调顺。
B1 g. n- e ]7 ?0 T9 V% Q \+ ~8 y+ G5 }+ V9 I& e9 v
第六个是「寂静」:寂静,就是静坐了,腿子盘起来静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心里面还打妄想:「这个色声香味触怎么怎么好;哎呀!我为什么这么小、年纪这样轻我就出家了呢?我现在年纪不大,在社会上多发点财也好嘛,为什么在这儿盘腿要修行呢?」就是很多的妄想。总而言之,这些妄想都是退道心的妄想,退失正念的妄想。这个时候要诃斥自己:「我应该发道心,我应该知道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苦恼的事情,不管你得意、或者是失意,不管你是做总统也好、做老百姓也好,只有一个字,就是苦!按佛法的道理来说,就是苦;实在深一层来说,没有快乐。不如意的事情常八九,如意的事情很少很少的。有些人有多少福报,有一些如意的事情,而那个如意的事情会引起很多的苦恼的事情;我们就从历史上看、从现代的一些大人物来看,很明显的知道他心里都是不安的,所以并不是快乐,还不如做个老百姓好,我看;做老百姓,我感觉心还稍微可以安一点。 , s+ W, Y* u* J& y" M
6 f: Q6 L) [/ L4 p( p% f1 u- f
所以,世界上不是一个可爱恋、留恋的事情,都是苦恼,你能认清这一点,把它放下了,妄想自然会少,你静坐的时候妄想自然会减少,你就容易成就止、成就观的。所以,就是要这样诃斥自己,你这样诃斥自己,这妄想就减少了,妄想会减少;妄想减少的时候,你心就寂静下来。 ; _% W* K5 A- {9 {7 K0 J! D- }
) N2 ^0 {9 v0 S5 v+ t/ K' U. w' z- B「最极寂静」:最极寂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刚才我说的,假设你一坐,坐四个钟头;坐四个小时,最多有一个妄想、两个妄想,一生起就灭了,还不是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很寂静了。 5 d: B: f- {% L
H: P; }" Z5 l& U3 Q,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