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中边分别论卷下》
7 Y$ ]. e. H f0 S( E% E
: U& Y0 q& G4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2 U+ @7 L# |' j1 P k 广说及读诵 思惟及修习 : p% D+ T- g/ {( N# m
大乘法修行有十。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与他四若他读诵一心听闻。五自读。六自如理取名句味及义。七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八正心闻诵。九空处如理思量。十已入意为不退失故修习。
, ?) V" q% ^: ?. E: [/ J 无量功德聚 是十种正行
, [# a6 x _' W/ D. n: w 此十种正行有三种功德。一无量功德道。二行方便功德道。三清净功德道。云何大乘中佛说最极大果报。声闻乘等法不如是说。云何如此有二种因。 * R0 P0 A" S4 z9 s" [
最胜无尽故 利他不息故
& D2 V/ X. G9 j6 T" u! E0 C 最胜者小乘经。但为自利故。大乘自利利他平等。是故最胜。第一为自利故。第二为利他故。是故有下有上。是故说胜。大菩提者至无余涅槃。他利益事如因地中无息故。故说无尽。无尽故胜小乘。思惟修行已说。何者随法修行。 4 W' l% @& U& H1 Q3 b6 t
随法有二种 不散动颠倒
7 _1 [, Z6 D ^: ] 随法修行者如是二种。一无散动修行。二无颠倒变异修行。此中散动有六种。灭除此六种散动故说无散动。何者六种散动。一自性散动。二外缘散动。三内散动。四相散动。五粗惑散动。六思惟散动。此六散动何者为相。应知故说。 - |' @% t4 h1 `2 k$ ]8 w) b9 F
起观行六尘 贪味下掉起 ! F6 R" t% z, E$ e
无决意于定 思量处我慢 2 d' x8 y2 J( y. \, ?% C
下劣心散乱 智者应当知 9 M9 ]# C( O# W" R0 ?
如是为相。六种散动菩萨应知应离。何者六相。一从禅定起散动。由五识故。是名性散动。六尘中若心行动是名外散动。是禅定贪味忧悔掉起。是名内散动。下地意未决未息。是名相散动。因此相入定故。有我执思惟定中所起。名粗散动。因此粗思惟生我慢起行故。下劣品思惟。名思惟散动。下乘思惟起行故。前两散动未得令不得。次两已得令退。第五令不得解脱。第六令不得无上菩提应知。此中无倒十种处应知。何者十。 5 d5 _4 L4 C$ g' V1 ]0 T
言辞义思惟 不动二相处 8 Z$ G8 R% m8 w' C% a; S6 k9 M: O, {5 o
不净及净客 无畏及无高
( {& L j8 \$ F! @ 此中何法名无倒。无倒者。如理如量知见。此无倒十种处。一者名句味无倒。如偈说。 : S5 k; w1 u: @2 K0 A, m! F" F
聚集数习故 有义及无义 - W `; F0 N' ?, \! _! r
是言辞无倒 " _/ X8 Z5 i: X/ ?1 z9 J x. N# `
若名句味若有相应。名言无间不相离说故。此物是其名。数数习故。名句等有义。若翻此三无义。若有如此知见名。名句味无倒。何者义无倒。 ) z: u# ]/ m+ W$ {( z
显现似二种 如显不实有 5 v9 D O! u8 J8 J2 M
是名义无倒 远离有无边 3 x2 [! y7 K# N" n) ]
诸义显现有二。一显所执。二显能执。由二相生故。如是无所有。如所显现义中。若生如此知见。是名义无倒。云何如此义者远离有相。能执所执无有故。远离无相似能似所散乱有故。何者思惟无倒。 1 t: [& t2 F R9 s
此言熏言思 彼依思无倒 8 o5 d" N, v& P1 K; @
为显二种因 $ A5 e$ p5 o/ n( Q" t# N8 V% D
所执能执言。所熏习言语思惟。是能执所执虚妄分别依处。若起如此知见一切处。是名思惟无倒。何者思惟为能执。所执虚妄作显现。因此思惟言语名句味两法所生故。为二法作依处。离此思惟无倒境故。何者不动无倒。 ! J/ P+ B* c; v" H T
如幻等不有 亦有义应知 ( F# T, N: F2 v/ f6 y& l
是不动无倒 有无不散故 . E1 R! ^6 @1 V# C
是义亦有亦无。如前已说。此有无譬如幻化。幻化者为象马等实体故。无有非无唯似象等。散乱有故义亦如是不有。如所显现能执所执故非不有。唯相似散乱相有故。等者如野马梦幻水月等譬。如是道理应知。已见幻等譬义故心不僻行。是名不动无倒。因此无倒心。有无执中心不散动故。何者二相无倒。 1 O7 _1 q( i8 ]% g6 Q/ T( j- z
一切唯有名 为分别不起
3 x* M& ^, K+ Q+ v3 S5 w9 s 是别相无倒 4 u9 U- Q# @: p" h* e4 \. J
一切诸法唯有名言。何者名。一切眼及色乃至心及法。如此知见。
% a3 r( q% }" T/ A0 N 一切虚妄分别。为对治故说名别相无倒。何者名别相。为虚妄为真实。
/ m/ F& l; s, z/ y+ w- {$ _' v- ^ 此相名真实真实别相中是无倒。云何如此。若为俗谛故。一切诸法不但有名。如是执故。何者通相无倒。
* V/ T) c2 \/ @% i# k 出离于法界 更无有一法 ) \ y# z+ W; u; E- p, H v, |
故法界通相 此智是无倒
( k) z: o! v( b) a& e 无有别法离无我真实有体。是故法界一切通相。体平等故。如是知见是名通相无倒。何者净不净无倒。 ; H- S6 j/ j* L0 ~/ M7 z# _% B* \
颠倒邪思惟 未灭及已灭
( b- n' Y& M! \% \: e 此不净及净 是彼不颠倒
) H; P5 l0 K( ?2 T: I' b 颠倒不正思惟在及未尽。是名法界不清净。若不在及尽。是名法界清净。若有此知见。是名不净及净无倒。如次第。何者客无倒。
2 I8 o$ M7 t- r+ O( i 法界性净故 譬之如虚空 ) D% v+ ?5 ` V, Q1 y: N
此二种是客 是彼不颠倒 ( s. Z) g' P7 S X, e& s
复有法界如真虚空自性净故。是二种法非旧法故名客。先不净后及净。若有此知见。是名客相无倒。何者无怖及无高无倒。 ) ^1 G/ X& L2 z1 }0 ^* Y" T; j7 M
染污及清净 法人二俱无
# N3 T" d% C0 V: E! e/ v' Y1 y7 f( h 无故无怖慢 是二处无倒 3 G5 J2 A) Q1 p7 x" m& E( t+ J
人者无染污无清净法。亦如是。先无染污后无清净。云何如此人及法非实有故。是故二中无有一物。是净品及不净品。不净品时无有一法被损减。清净品时无有一物被增益。为此二法生怖畏生高慢。若有如此知见。是名无怖畏无高慢无倒。如是十种无倒。十种金刚足中。如次第应安立。何者名十种金刚足。一有无无倒。二依处无倒。三幻化譬无倒。四无分别无倒。五自性清净无倒。六不净无倒。七净无倒。八如真空譬无倒。九不减无倒。十不增无倒。已说随法修行。何者远离二边修行。如宝顶经中佛为迦叶等说无相中道。何者二边为远离此故。此中道应知。
% |. {( m+ w7 A$ n8 k; E+ r 别异边一边 外道及声闻 ; b0 q$ \1 e z0 n* V- N
增益与损减 二种人及法
- ~* P9 o7 t& g4 | 非助对治边 断常名有边 / ^( O$ K$ A2 p2 d% W
能取及所取 染净有二三
1 h& @1 {# e+ M7 G 分别二种边 应知有七种
" f" v0 D! o3 J2 S& g+ p; `" z3 Q 有无及应止 能止可畏畏 ' h; A5 m& D5 K1 a v: {/ _8 B% ]
能取所取边 正邪事无事 8 n- F2 I" }9 J1 s, i
不生及俱时 有无分别边 5 o1 M D- {: `$ V0 ~9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