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7|回复: 3

中边分别论卷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5 14: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 W: B. E, T3 c# L* J% i" [) N& O2 Z6 I1 R. S' t' v+ E
中边分别论卷下 9 L; ~" ^4 p" V: M( ?
对治修住品第四 9 M+ O( @, b1 K
  修习对治者。三十七道品修习今当说。此论中初说(心者我执种类又云根尘识也)
" ~% R! K" ?8 F( b3 y  粗行贪因故  种故不迷故
% F* s8 I% r6 u% P7 g  为入四谛故  修四念处观
2 K) |! G4 }" Z5 U5 w- _  由身故粗行得显现。思择粗行故得入苦谛。此身者粗大诸行为相故。粗大者名行苦。因此行苦一切有漏诸法。于中圣人观苦谛。受者贪爱依处。思择诸受故得入集谛。心者我执依处。为思择此心得入灭谛。离我断怖畏故。法者不净净二品。为思择此法离不净净品无明故得入道谛。是故初行为令入四谛中。修习四念处所安立。次修习正勤。
6 A% i- P! r" J' _. i! ~" G; l0 _  已知非助道  一切种对治
0 w/ a# t( C7 h- }" R2 a5 Z  为上二种故  修习四正勤 8 ?& ]8 E! p5 c0 K0 h1 R8 T
  为修习四念处究竟故。非助道黑法及助道品白法。一切种已明了所见故。为灭离非助道法。为生起助道法。四种正勤得起。第一为灭已生非善恶法。如经中广说(为灭为塞为生为长)
- O1 F; B8 R: Y: t" _  随事住于彼  为成就所须
" R1 Y' I$ _/ R9 g$ \6 q  舍离五失故  修习八资粮
0 p5 h6 m5 ~; b  为离为得黑白二种法。修习正勤已。心者无障有助故。得住此心。住有四能。四能者。一随教得成就。随教得成就者。说名四如意足。一切所求义成就因缘故。此中住者。心住名三摩提应知。是故四正勤后次第说四如意足。随事随教住者。为灭五种过失。为修习八种资粮故应知。何者名失耶。
+ Q- j/ f5 ~, K* C+ e  b9 A  懈怠忘尊教  及下劣掉起
* M1 q2 X' Y8 Q) {' C! D: y  不作意作意  此五失应知
! W/ V$ n5 \* H3 b2 x, v! w! Z' J  懈怠者。没懒恶处。忘尊教者。如师所立法名句味等。不忆不持故。下劣掉起者。两障合为一忧喜为体故。沉浮是其事。此位中沈时。不作意是第四过失。若无此二而作意。是第五过失。为灭此五失安立八种禅定资粮。为灭懈怠。何者为四。一欲二正勤三信四猗。复有四法次第应知。 & O7 h4 V7 K, ?/ C1 \: E: U
  依处及能依  此因缘及果 ! Q3 J% a6 M* M& @% m
  欲者正勤依处。能依者正勤。此依处名欲。有何因是名信。若有信即生欲。此能依者名正勤果。此果名猗。若作正勤得所求禅定故。余四种资粮。一念二智三作竟四舍灭。余四种失如次第对治。此念等四法次第应知。
  ^3 i8 P% y2 r# D* D  缘境界不迷  高下能觉知 0 m- ^1 m2 |! }- m/ F! Q$ Y
  灭彼心功用  寂静时放舍
; X: i4 R4 J6 I7 }4 ~  念者不忘失境界。智者不忘失境界时。觉知沉浮两事。觉知已为灭此作功用意。是名作意。此沉浮二法寂灭已。起放舍心放流相续名舍灭。四如意足后次第说修习五根。此五根云何得立。
: b  s$ w" J4 R7 l  已下解脱种  欲事增上故 6 s! a' n1 R: @* E$ d) U- e& k9 `
  境界不迷没  不散及思择
  [; Z% S& M' a) u0 Y* O& e  此中增上次第五处流为修四勤故。心已随教得住。因此心已下解脱分善根种子。一欲增上故。二勤修增上故。三不忘境界增上故。四不散动增上故。五思择法增上故。如次第信等五根应知。
, \7 ?4 e! R; P1 u! a  说力损惑故  前因后是果 . g3 {. y9 p( J1 g
  信等五法如前所说。为有胜力故说名力。胜力者何义。能损离非助惑故。若五法非信等诸对治惑不相障故。故说根力有次第。云何信等五法前后次第说。五种法如前后为因果故。云何如此。若人信因信果。为求得此果故决勤行。因此勤行已守境不移。若念止住心得三昧(平等住不高不下一三受故二一境故又有五种住未说)。若心得定观知如实境因此义是故五法立次第。若人已下种解脱分善根已。说五根是其位。若人已下通达分善根者。为在五根位中。为当在方位中。
  b8 b: H9 k, v) Z6 {& \) j8 M  二二通达分  五根及五力   n% }6 h; R+ V+ R5 R9 Z
  暖位及顶位立行五根。忍位及世第一法立行五力。若人下解脱善根种。此二二位决定通达分。若未不如此力次说觉分。此云何安立。 $ W3 L$ A( T& a. p% z* I$ b: |
  依分自体分  第三出离分 + T4 ]" w& X' N5 Z2 r
  第四功德分  三种灭惑分
. K/ a( `6 B! X, H, x  见道位中显立觉分。觉者何义。无分别如如智是名觉。分者何义。同事法朋是名分义。此七法中觉依止分者是名念觉。自性分者是名择法觉。出离分者名正勤觉。功德分者名喜觉。无染无障分。三法谓猗定舍。云何说三法为无染障分。 ! p( S8 d8 H& v) d9 i7 s" Y. O' }
  因缘依处故  自性故言说 * O, n% v! g$ s& S
  无障无染因者。猗惑障。为重行作因故。此猗与粗重因对治故。依止者是禅定。自性者不舍觉分。次说道分。此法云何安立。
6 H; t5 N0 F! h5 {* U0 l8 W  分决及令至  令他信三种
6 f7 S  \$ t2 X. g  对治不助法  说道有八分 % c  Q* L- V- d# V; o5 s# _, _
  修习道位中显立道分。见道分决分是正见。此见世间正见。出世正见后得。因此智自所得道及果决定分别。令他至分者。正思惟及正言。因有发起语言。能令他知及得。令他信分者有三种。正言正业正命。此三法次第。 " X" P* e# H/ N1 l
  见戒及知足  应知令他信
: I  R1 c3 |1 {  令他信分者。三处依正言说言语。共相难正义共思择义时他得信。是人有智。是故令他信。智依正业他得信。持戒不作不如法事故。依正命者他得信。轻财知足如法如量行。见衣服等四命缘故。是故令他信知足轻财知足。烦恼对治分者三种。正勤正念正定。此三法如次第。
& [. v( [( t: Y# a( @. p2 w  大惑及小惑  自在障对治 4 D, @4 d1 ]. u/ S
  非助道烦恼有三。一修习道所断烦恼。是名大惑。二心沉没掉起烦恼。是名小惑。三自在障者。能障碍显出胜品功德。第一烦恼者正勤是其对治。云何如此。因正勤修道得成故。若道得成思惟烦恼灭。第二烦恼者正念是其对治。寂静相处。若正念正寂静相处。沉没及掉起灭故。第三烦恼者正定是其对治。依止禅定故。能显出六神通功德故。此修习对治。若略说有三种应知。
6 B6 C$ _- h" |5 w  随不倒有倒  随颠倒不倒 3 N) R' w* Y  ]! F$ C
  无倒无随倒  修对治三种 # z/ e+ B; _" E
  修习对治有三。何者三。一者随应无倒法与倒相杂。二者颠倒所随逐无见倒。三者无颠倒无倒法随逐。如次第凡夫位中。有学圣位中。无学圣位中。菩萨修对治者有别异。何者别。 % v# w' n: @% H+ l
  境界及思惟  至得有差别
. @7 K7 s  _  M' E% |  N  声闻及辟支自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若菩萨自他相续身等念处诸法。是其境界。声闻及辟支由无常等诸相。思惟身等诸法。若诸菩萨无生得道理故思惟观察。若声闻及缘觉修习四念处等诸法。为灭离身等诸法。若菩萨修习此等法。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非不为灭离故修习诸法。但为至得无住处涅槃。修习对治已说。修住者何者。 ; h9 t2 z! ^7 ^# Z
修住品第五
' ^' m8 S9 u4 s0 F6 F  修住有四种  因入行至得
8 E8 s- \. @" H# \  有作不作意  有上亦无上 3 O& W% F2 W0 v/ [3 K
  愿乐位入位  出位受记位
1 I( h3 D4 {7 I0 b1 T, P3 Y  说者位灌位  至位功德位 ! V4 j1 x: M; E4 p; F! {$ H* j1 w
  作事位已说
' S# l+ G' E3 d6 j' V, K8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4: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中边分别论卷下》
3 |* Y. X2 M9 Z8 c' a) f) |5 M6 ~0 J5 P: o/ p* G3 @- v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9 y- {9 I0 T. U5 M
  修住位有十八。何者十八。一因位修住。若人已住自性中。二入位修住。已发心。三行位修住。从发心后未至果。四果位修住。已得时。五有功用位修住。有学圣人。六无功用位修住。无学圣人。七胜德位修住。求行得六神通人。八有上位修住。过声闻等位未入初地菩萨人。九无上位修住。诸佛如来。此位后无别位故。十愿乐位修住。诸菩萨人。一切愿乐行位中。十一入位修住者。初菩萨地。十二出离位修住。初地后六地。十三受记位修住。第八地。十四能说师位修住。第九地。十五灌顶位修住。第十地。十六至得位修住。诸佛法身。十七功德位修住。诸佛应身。十八作事位修住。诸佛化身。一切诸住无量应知。今但略说。
" W% E9 b4 d9 i; u/ m1 Q  法界复有三  不净不净净 2 [3 ~6 h% ^4 }/ l. l/ [5 `8 S
  清净如次第 * }! ^  l4 w6 R; Z  [
  若略说此位有三。一不净位住者。从因位乃至行住。二不净净位住者。有学圣人。三清净位住。无学圣人。 & M+ n5 C* T# @9 u4 K* y
  此中安立人  应知如道理
2 K; x5 A/ F2 J( ^  因此住别异故。如道理应知。诸凡圣别异安立。此人者自性中住。此人已入位。如是等修住已说。何者得果。
0 \& Y0 I* M) ?0 V得果品第六 & h3 S9 P5 x3 v# \
  器果及报果  此是增上果
4 Z2 y( T- S  n2 @  爱乐及增长  清净果次第
+ J/ |* b+ m; b7 b3 \# R  器果者。果报与善根相应。报果者。器果增上故。善根最上品。爱乐果者。宿世数习故爱乐善法。增长果者。现世数习功德善根故善根圆满。清净果者。灭离诸障。此位果有五种次第应知。一者报果。二者增上果。三者随流果。四功用果。五相离果。 ! ~' J" z2 C" Q& d( H4 Y- ^1 c
  上上及初果  数习究竟果
" ~8 j0 k2 v3 a: _; N8 a; a) B: g  随顺及对治  相离及胜位
. S0 Z. W, |" k, q- b, N5 Z+ D/ k  有上无上故  略说果如是
4 E$ y4 q3 U7 E; l" E  ]  若略说果有十种。一者上上果。从自性发心乃至修行。应知后后次第。二初果者。初得出世诸法。数习果者。从初果后有学位中。究竟果者。无学诸法。随顺果者。为因缘故应知。上上果对治果者。是灭道因此得初果。此中初道名对治果相离果数习果圆满果。为远离惑障故。如次第有学无学诸圣人果。胜位果者。神通等诸功德。有上果者。菩萨地为胜余乘故。无上果者诸如来地。如是四种果为分别圆满果故。为略说如是多。若广说则无量。此中修习对治合集众义觉悟修习。令薄修习。熟治修习。上事修习。密合修习。智到境一家故。上品修。胜品得修初发修。中行修。最后修。有上修无上修者。境界无胜思量无集。至得无胜故修住。合集众义应成修住。住者此人住自性中。作事修住者。从发心乃至修行位。名最净住最净位住有庄严位住。遍满十地故。无上位住果合集众义。一摄持果。二最胜果。三宿习果。四上上引出果。五略果。六广果。此中摄持果者五种果。余果是五种果别异。宿世所集故名果报果。上上引出故。有四种余果。若略说上上果有四种。若广说随顺果有六。是四种果分别广说故。中边分别论中此处有四三品。一对治品。二修住品。三得果品。已广说究竟(一器果二果报果三爱乐果四增长果五清净果摄一切果尽)
2 w8 ]5 N( S6 P. y( W9 E2 r# y. G无上乘品第七 6 |( \" U& x7 U9 L
  无上乘今当说。
: N$ N/ ^% F7 h: J  无上乘三处  修行及境界
  H- y6 z- x% C# y  亦说聚集起 9 p% r7 L0 }0 P0 F' v5 @6 g( h
  无上有三种。大乘中因此三义乘成无上。何者三义。一修行无上。二境界无上。三集起得无上。此中何者名修行无上。十波罗蜜修行中应知。
" r# _; n0 ?/ T  A6 ]  Q, p  修行复六种 % h! Z9 v- ~0 K6 z: F
  此十波罗蜜中随一有六种。何者六。
' e+ S1 X/ D; h' s  无比及思择  随法与离边
( z/ }9 R2 Y3 M2 x. p4 B# b  别及通六修   ~& t* [2 W4 k# V. j. Z9 @- G
  如是六修。一无比修。二思择修。三随法修。四离边修。五别修。六通修。此中无比十二种。何者为十二。
1 q3 H4 ^+ A! Y; l* N& h  广大及长时  增上体无尽
, Y6 F+ p6 r+ h* U5 c. Q; \$ M  无间及无难  自在及摄治
; W: r9 M% N0 U$ c; u) h* y) _; t  极作至得流  究竟无比知
7 z" p; s7 x$ b$ q  此处无比义  知十波罗蜜 6 f$ Z3 p) E3 g1 _* g& A( l
  如是十二种无比修行。一广大无比。二长时无比。三增上。四无尽。五无间。六无难。七自在。八摄治。九极作。十至得。十一胜流。十二究竟。何者广大无比。不欲乐一切世间及出世富乐故。是故广大无比应知。何者长时无比。一一处三阿僧祇劫修习得成故。何者增上无比。一切众生遍满利益事故。何者无尽无比。由回向无上菩提故。最极无穷无尽故。何者无间修无比。由得自他平等乐修故。因一切众生施等功德能圆满。成就十波罗蜜故。何者无难无比。随喜他所行诸波罗蜜。自波罗蜜得圆满故。何者自在无比。由破虚空等诸禅定力故。施等波罗蜜得满足成就。何者摄治无比。由一切波罗蜜无分别智所摄治护故。何者极作无比。地前方便愿乐行地中。最上法忍及道品随一所成故。何者至得无比。于初地中得未曾见出世法故。何者胜流无比。离初地应知余八种上地中。何者究竟无比。第十地及佛地中应知何以故。菩萨道及佛果圆满故。此处无比义。知十波罗蜜者。如是十二无比义。于十法中皆悉具有。是故十法通得名波罗蜜多。何者名十波罗蜜。为显此十法别名故。说偈言。
8 }: N) v7 q$ C0 E6 ?0 u  施戒忍精进  定般若方便 6 f/ A4 y8 r1 n, D0 c8 L# o
  愿力及阇那  此十无比度 - G1 n7 ]/ h+ l
  此十波罗蜜别事云何。
( I% p& c, I0 ^  财利不损害  安受增功德
* ?% A& M) n/ ~9 \6 {/ e1 M! o9 r  除恶及令入  解脱与无尽
( c" \9 U- h& a/ r" r2 _  常起及决定  乐法成熟事 # E+ Q9 B8 y2 ^8 c( ~. _$ r. G
  如是十波罗蜜次第事应知。由施故菩萨能利益众生。由持戒故不损害众生寿命财物及眷属等。由忍辱故若他起损恼等事安心忍受。由精进故生长他功德。损减他罪障等。由禅定故因神通等诸功德。令他众生背恶归善得入正位。由般若故显说正教令他解脱。由方便故回向善根趣大菩提。施等功德令流无尽。由愿力故能受住舍随乐生处。于彼生中能事诸佛及闻正法。于施等中恒行不息利益众生。由思择修习力故。伏灭对治。决定能行施等诸度利益众生。由智故灭离如言法无明。施等诸行及施等增上缘法得共受用。此二菩萨能成熟众生。无比修行已说。何者思量修行。 4 f3 ]1 {- o3 |$ r" d$ a
  如言说正法  思量大乘义 6 ^6 D  ^; q4 o# T9 s$ F
  是菩萨常事  依三种般若
) g0 L6 ]3 J( P3 F8 t  J  依十种施等波罗蜜。如诸佛所安立所说修多罗等。诸法大乘中如理思惟数数听闻思量修习故。闻思修慧恒思惟行若因三慧修行思惟生何功德。 " {+ z5 E: }1 O; C
  为长养界入  为得事究竟 $ v7 i- g6 i! ]! E. E
  若人因闻慧修行思惟者。一切善根界性得增长。若因思慧修行思惟者。如所闻名句义。此理得入意得生显现故。若因修慧修行思惟者。如所求正事得成就。为入地为治净故。此修行思惟有伴应知。 : u- k+ g0 l9 }" P; j1 T- W. W5 E
  十种正行法  共相应应知 ! h* L) o" U% n4 t+ U0 B
  此思惟修行者。十种正法行所摄持应知。何者十种法行。
' O, T) t& N4 d) E1 y+ `  书写供养施  听读及受持 ; p# O. c! X)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4: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边分别论卷下

续-《中边分别论卷下》
7 Y$ ]. e. H  f0 S( E% E
: U& Y0 q& G4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2 U+ @7 L# |' j1 P  k  广说及读诵  思惟及修习 : p% D+ T- g/ {( N# m
  大乘法修行有十。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与他四若他读诵一心听闻。五自读。六自如理取名句味及义。七如道理及名句味显说。八正心闻诵。九空处如理思量。十已入意为不退失故修习。
, ?) V" q% ^: ?. E: [/ J  无量功德聚  是十种正行
, [# a6 x  _' W/ D. n: w  此十种正行有三种功德。一无量功德道。二行方便功德道。三清净功德道。云何大乘中佛说最极大果报。声闻乘等法不如是说。云何如此有二种因。 * R0 P0 A" S4 z9 s" [
  最胜无尽故  利他不息故
& D2 V/ X. G9 j6 T" u! E0 C  最胜者小乘经。但为自利故。大乘自利利他平等。是故最胜。第一为自利故。第二为利他故。是故有下有上。是故说胜。大菩提者至无余涅槃。他利益事如因地中无息故。故说无尽。无尽故胜小乘。思惟修行已说。何者随法修行。 4 W' l% @& U& H1 Q3 b6 t
  随法有二种  不散动颠倒
7 _1 [, Z6 D  ^: ]  随法修行者如是二种。一无散动修行。二无颠倒变异修行。此中散动有六种。灭除此六种散动故说无散动。何者六种散动。一自性散动。二外缘散动。三内散动。四相散动。五粗惑散动。六思惟散动。此六散动何者为相。应知故说。 - |' @% t4 h1 `2 k$ ]8 w) b9 F
  起观行六尘  贪味下掉起 ! F6 R" t% z, E$ e
  无决意于定  思量处我慢 2 d' x8 y2 J( y. \, ?% C
  下劣心散乱  智者应当知 9 M9 ]# C( O# W" R0 ?
  如是为相。六种散动菩萨应知应离。何者六相。一从禅定起散动。由五识故。是名性散动。六尘中若心行动是名外散动。是禅定贪味忧悔掉起。是名内散动。下地意未决未息。是名相散动。因此相入定故。有我执思惟定中所起。名粗散动。因此粗思惟生我慢起行故。下劣品思惟。名思惟散动。下乘思惟起行故。前两散动未得令不得。次两已得令退。第五令不得解脱。第六令不得无上菩提应知。此中无倒十种处应知。何者十。 5 d5 _4 L4 C$ g' V1 ]0 T
  言辞义思惟  不动二相处 8 Z$ G8 R% m8 w' C% a; S6 k9 M: O, {5 o
  不净及净客  无畏及无高
( {& L  j8 \$ F! @  此中何法名无倒。无倒者。如理如量知见。此无倒十种处。一者名句味无倒。如偈说。 : S5 k; w1 u: @2 K0 A, m! F" F
  聚集数习故  有义及无义 - W  `; F0 N' ?, \! _! r
  是言辞无倒 " _/ X8 Z5 i: X/ ?1 z9 J  x. N# `
  若名句味若有相应。名言无间不相离说故。此物是其名。数数习故。名句等有义。若翻此三无义。若有如此知见名。名句味无倒。何者义无倒。 ) z: u# ]/ m+ W$ {( z
  显现似二种  如显不实有 5 v9 D  O! u8 J8 J2 M
  是名义无倒  远离有无边 3 x2 [! y7 K# N" n) ]
  诸义显现有二。一显所执。二显能执。由二相生故。如是无所有。如所显现义中。若生如此知见。是名义无倒。云何如此义者远离有相。能执所执无有故。远离无相似能似所散乱有故。何者思惟无倒。 1 t: [& t2 F  R9 s
  此言熏言思  彼依思无倒 8 o5 d" N, v& P1 K; @
  为显二种因 $ A5 e$ p5 o/ n( Q" t# N8 V% D
  所执能执言。所熏习言语思惟。是能执所执虚妄分别依处。若起如此知见一切处。是名思惟无倒。何者思惟为能执。所执虚妄作显现。因此思惟言语名句味两法所生故。为二法作依处。离此思惟无倒境故。何者不动无倒。 ! J/ P+ B* c; v" H  T
  如幻等不有  亦有义应知 ( F# T, N: F2 v/ f6 y& l
  是不动无倒  有无不散故 . E1 R! ^6 @1 V# C
  是义亦有亦无。如前已说。此有无譬如幻化。幻化者为象马等实体故。无有非无唯似象等。散乱有故义亦如是不有。如所显现能执所执故非不有。唯相似散乱相有故。等者如野马梦幻水月等譬。如是道理应知。已见幻等譬义故心不僻行。是名不动无倒。因此无倒心。有无执中心不散动故。何者二相无倒。 1 O7 _1 q( i8 ]% g6 Q/ T( j- z
  一切唯有名  为分别不起
3 x* M& ^, K+ Q+ v3 S5 w9 s  是别相无倒 4 u9 U- Q# @: p" h* e4 \. J
  一切诸法唯有名言。何者名。一切眼及色乃至心及法。如此知见。
% a3 r( q% }" T/ A0 N  一切虚妄分别。为对治故说名别相无倒。何者名别相。为虚妄为真实。
/ m/ F& l; s, z/ y+ w- {$ _' v- ^  此相名真实真实别相中是无倒。云何如此。若为俗谛故。一切诸法不但有名。如是执故。何者通相无倒。
* V/ T) c2 \/ @% i# k  出离于法界  更无有一法 ) \  y# z+ W; u; E- p, H  v, |
  故法界通相  此智是无倒
( k) z: o! v( b) a& e  无有别法离无我真实有体。是故法界一切通相。体平等故。如是知见是名通相无倒。何者净不净无倒。 ; H- S6 j/ j* L0 ~/ M7 z# _% B* \
  颠倒邪思惟  未灭及已灭
( b- n' Y& M! \% \: e  此不净及净  是彼不颠倒
) H; P5 l0 K( ?2 T: I' b  颠倒不正思惟在及未尽。是名法界不清净。若不在及尽。是名法界清净。若有此知见。是名不净及净无倒。如次第。何者客无倒。
2 I8 o$ M7 t- r+ O( i  法界性净故  譬之如虚空 ) D% v+ ?5 `  V, Q1 y: N
  此二种是客  是彼不颠倒 ( s. Z) g' P7 S  X, e& s
  复有法界如真虚空自性净故。是二种法非旧法故名客。先不净后及净。若有此知见。是名客相无倒。何者无怖及无高无倒。 ) ^1 G/ X& L2 z1 }0 ^* Y" T; j7 M
  染污及清净  法人二俱无
# N3 T" d% C0 V: E! e/ v' Y1 y7 f( h  无故无怖慢  是二处无倒 3 G5 J2 A) Q1 p7 x" m& E( t+ J
  人者无染污无清净法。亦如是。先无染污后无清净。云何如此人及法非实有故。是故二中无有一物。是净品及不净品。不净品时无有一法被损减。清净品时无有一物被增益。为此二法生怖畏生高慢。若有如此知见。是名无怖畏无高慢无倒。如是十种无倒。十种金刚足中。如次第应安立。何者名十种金刚足。一有无无倒。二依处无倒。三幻化譬无倒。四无分别无倒。五自性清净无倒。六不净无倒。七净无倒。八如真空譬无倒。九不减无倒。十不增无倒。已说随法修行。何者远离二边修行。如宝顶经中佛为迦叶等说无相中道。何者二边为远离此故。此中道应知。
% |. {( m+ w7 A$ n8 k; E+ r  别异边一边  外道及声闻 ; b0 q$ \1 e  z0 n* V- N
  增益与损减  二种人及法
- ~* P9 o7 t& g4 |  非助对治边  断常名有边 / ^( O$ K$ A2 p2 d% W
  能取及所取  染净有二三
1 h& @1 {# e+ M7 G  分别二种边  应知有七种
" f" v0 D! o3 J2 S& g+ p; `" z3 Q  有无及应止  能止可畏畏 ' h; A5 m& D5 K1 a  v: {/ _8 B% ]
  能取所取边  正邪事无事 8 n- F2 I" }9 J1 s, i
  不生及俱时  有无分别边 5 o1 M  D- {: `$ V0 ~9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4: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边分别论卷下

续-《中边分别论卷下》
0 K/ m% j. ^% V4 o& m4 [9 c, W$ S1 m% ]
摘自《第1242部~中边分别论二卷》
' k0 r; N( `4 G. \( ~  色等诸阴立我别异。一边立我与色一。一边为离此二边。佛说中道。不见我。不见人不见众生。及不见寿者。云何如此。若人执我见者不离此二边。寿者别异身亦别异。若不取执。异即是寿。名即是身。此二见决定有为。此中道此二执不得起。色等常住是外道边。无常是声闻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色等诸法不观常及无常故。是名中道。有我者增益边毁谤。无我者损减边毁谤。有假名人故。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有我无我二。彼中间非二。所触无分别故。心实有是增益法边。不实有损减法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此处无意无心无识无作意。一切不善法名不净品名非助道。一切善法等是净品名对治边。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佛说此二种边不去不来无譬无言。有者名常边人及法。无者名断边人及法。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是二种中间名中道如前说。无明者。所取一边能取第二边。如无明明亦如是。一切有为法所取一边能取一边。无为法亦如是。如无明乃至老死所取能取。老死灭所取一边。能取第二边。是灭道者所取能取。如是所取能取二边。由黑分白分别异故。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佛说无明及明此二无二无。如经广说。云何如此。无明及明等所取能取体无故。染污有三种。一烦恼。二业。三生染污。烦恼染污复有三。一者诸见。二者欲嗔痴起相。三更有生愿。为对治此三佛说。知空解脱门。知无相解脱门。知无愿解脱门。业染污者。善恶造作。为对治此业佛说。智慧无造作。生染污者。更有中生已生意心及心法念念生有生相续不断。为对治此佛说。智慧无生。智慧无起。智慧无自性。如是三种染污灭除名清净。知空等者。及染污空等。是名境界清净。智及一切对治。名行清净因此行烦恼除不更起。名果清净。此三种清净染污空等。如三种清净所作空等。诸法自性无故。法界自性无别异故复有智慧空等诸法非染污所造及非智所造作。云何如是空等诸法自性有故。法界自性无染污故。若人思惟分别法界有时染污有时清净。是边自性无染污。法自体无染净故。此执成边。为远离此边故。佛说此中道非二空作空。令诸法空诸法自体空。如是等如宝顶经广说。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者七。一有中分别一边。二无中分别一边。有真实人为灭此人。是故立空。有真实无我。为灭此法。是故立不空。因此二分别起有执无执。为离此二边故佛说中道。空者不灭人等。何所为无所为。一切诸法自然性故。如经广说。一切无明等诸惑应止令灭。明等诸法道应生。能令止灭如此分别。应止及能止故。空中生怖畏。为离此二种分别边。佛说空譬。可怖畏分别一边。因此可畏起怖畏。复是一边分别所作色等诸尘。起怖畏及起苦怖畏。为离此二种怖畏分别边。佛说画师譬。前譬者依小乘人说。今譬依菩萨说。所取分别一边。能取分别一边。为离此二边佛说幻师譬。云何如此。唯识智所作无尘智。无尘智者灭除唯识智。尘无体故识亦不生。此中是相似正位分别一边。邪位分别一边。分别真实见为正位分别邪位。为离此二边佛说两木截火譬。譬如两木无火相从此起火。火起成还烧两木。如是不正位相及正位相。真实见正通达为相。圣智根起成已。是真实见相正位。复有了灭此中譬与其相似真实见。邪位相无有邪位相。邪位亦无随顺真实位故。分别有事一边。分别无事一边。有事者。智慧先分别作意。复有分别无功用。为离此二种功德边佛说灯光譬。分别无生一边。分别等时一边。若分别对治道无生。分别烦恼长时。为离此二边佛说第二灯光譬。离十四二边修行已说。云何胜有等修行。 0 Y  w8 f% [* T+ T
  胜有等修行  应知于十地 8 U2 ^- h0 g; Z  f
  何者胜有等修行。十地中随一此中波罗蜜最胜无比。此波罗蜜名胜修行。若一切处同无差别。是名有等修行。修行无上已说。何者境界无上。 7 a6 W1 b# _: }* n3 h  X5 T% \: t
  安立及性界  所成能成就
7 ?5 c3 k, L7 j4 J; k  持决定依止  通达及广大 $ u) M* F' ~8 s( S
  品行及生界  最胜等应知 " {8 D# V3 l- }7 P8 q
  如是境界有十二。何者十二。一安立法名境界。二法性境界。三所成就境界。四能成境界。五持境界。六决持境界。七定依止境界。八通达境界。九相续境界。十胜得境界。十一生境界。十二最胜境界。此中第一者。波罗蜜等诸法。如佛所安立。第二法如如。第三第四此二如前次第。通达法界故。得行波罗蜜等诸法故。第五闻慧境界。第六思慧境界。云何名决持。已知此法能持故。第七修慧境界。依内依体得持故。第八初地中见境界。第九修道境界乃至七地中。第十是七种地中世及出世道。如品类诸法得成故。第十一八地中。第十二九地等三处是。第一第二境界如前说。处处位中平等境界。所余境界者。前二所显差别。境界已说何者习起。
1 P5 V# M/ U5 j8 R/ [  具足及不毁  避离令圆满 2 D8 b6 i3 t* @& I2 ], E
  生起及坚固  随事无住处 + X% F, O( z$ ?, D5 [) A' n0 e7 t
  无障及不舍  十习起应知
8 b* r- H- p7 |3 z: _' R6 D9 |8 A  如是习起有十种。此中因缘具足名性习起。不毁谤大乘法是名愿乐习起。避下乘法是名发心习起。修行圆满波罗蜜名修行习起。生起圣道名入正位习起。坚固善根长时数习故。名成熟众生习起。心随事得成名净土习起。不住生死涅槃中。得不退位授记。不退堕生死涅槃故。灭尽诸障名佛地习起。不舍此等事名显菩萨习起。如是此论名中边分别了中道故。复有分别中道及二边故。是中两边能现故。离初后此中两处不着。如理分别显现故。故名中边分别论。
/ l6 v, d( w" _! N8 X. X  此论分别中  甚深真实义 * L9 f2 ^6 S; u$ i1 y! m
  大义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 c. c, [: m- W+ u/ _! L(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4 19:53 , Processed in 0.0771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