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十集》5 P3 a( M: U4 H, I+ g6 a
. `. N" D0 p: M% v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 A, M1 i2 ]- F所以妙绝相累,知道这个相不是真的,相是剎那生灭,《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真法界里头的依正庄严也不是真的,是自己无始无明习气那个状态之下发生的。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实报庄严土依正庄严没有了,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纯真无妄,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惠能大师不简单,开悟二十四岁,他说的这五句话就是他自己见到的。见到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本自清净」,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第二个现象,它「本生不灭」,换句话说,它没有波动现象,波动就是生灭现象,它没有,它是清净的,它是平等的,没有波动现象。第三个「本自具足」,他怎么看见的!第四个「本无动摇」,真心是不动的,妄心是动的,阿赖耶是动的,真心不动。我们不动是真心,我们动了是妄心,真心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都是真心所现所生。大经上常讲,整个宇宙是心现识变。这里头这么多变化,谁在主持变化?变化是识,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这个东西你就看到变化。变化没有穷尽,没有相同的,就像万花筒一样,你只要把它转动,千变万化。这里头没有理由可循的,是自性的本能,法尔如是。3 b. A5 O5 ~+ b, ]4 h: F# r
「上之经论」,上面所引的经跟论来批注灭度。「表法身大士专志佛果」,表是表法。这些人「不住灰灭」,灰是灰身,不要身体了,灭是把念头灭掉,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人?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证到这个境界,有这个能力,他身就不要了,念头就不起了。他住到什么地方去?住叫偏真涅槃,相似的涅槃,很像涅槃,不是真的涅槃,也叫涅槃。「但为饶益中下二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法身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二边都不住,这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这个境界叫无住涅槃,他证得涅槃,他不住。他不必灰身,身是身体,身体死了之后火化变成骨灰叫灰,是这个意思。灭,灭是灭意识、起心动念,是这个意思。如果灰身灭念,佛法的名词叫智,灭智,智就是念头,你就不能教化众生,你自己可以享受清净寂灭这个境界,但是对众生不能够布施恩惠。法身菩萨不然,他证得这个境界,他还把身体留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就证得这个境界,他没有灰身,他没有灭智,他出定之后,到鹿野苑从事教学,这一教,教了四十九年,才灰灭,这是大乘菩萨。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为我们表演的,就像世尊一样,他们这种能力,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在印度当时,大家求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就以佛身而为说法,惠能大师在中国也证得了圆寂,他没有灰身灭智,三十二应里头,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出现在世间,他就以比丘身来教化众生,成为禅宗的一代祖师。这个做法比小乘高!善巧方便,而示现入灭之相。! A$ y( W! E9 J$ i3 V9 o9 g
如《法华经寿量品》上所说的,「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这是说佛为什么不常住在世间,常住世间就起了副作用。为什么?薄德之人不种善根,佛久住在世间,什么时候找他跟他学都来得及,何必那么着急?凡夫因循苟且,把光阴错过了。贫穷下贱,贪着五欲享受,所以他们入于忆想妄见网中,就是我们讲的妄想,这个我们在现前都看到。「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这真的,我们年轻的时候看到,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我们外地到台中去亲近老师,我们的心态跟当地人完全不一样。当地人确实傲慢,那种态度,他们常亲近老师,他们对于真正学习有厌倦、有懈怠,老师常常在,没关系,今年没学好,明年,明年没学好,后年,有的是时间,老师常住世间。我们外来的人不一样,在那里时间很短,分秒必争,希望多学一点,我们机会难逢。这就是为什么在身边的人学不到东西,不如外头来的人,道理就在此地,非常明显。& [3 }' a9 }5 j2 p, R
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三十二岁,在台中住了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出家了。我出家的时候我知道老师心里很难过,那个时候没有汽车,三轮车,交通工具是三轮车,老师自己没有三轮车,送我到火车站,叫了一辆三轮车,叫我跟他坐在一起,他送我到车站,我都看他流眼泪。我离开台中到台北圆山临济寺出家,听到台中的同学,他们到台北来看我,告诉我,老师讲经的时候骂人了。我说怎么骂人?台中同学跟他十年,你们十年什么都没学到,学到的人走了。他也没提名字,大家都知道是我,学到的人都走了。所以他跑到台北来找我,你学到了些什么?我说我学的跟你们一样,老师没有单独教给我东西,讲经教学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师为什么说你学到东西?我说可能心态不一样,我们在台中的时候是分秒必争,住一天是一天的福报,非常珍惜;你们在台中大概有的是时间,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三十年,你们是这种心态,懈怠懒散,原因在此地。我们怎么敢懈怠,在台中没有根、没有家,随时会离开,机会就太难得!$ T( ~" r. _ e: ?- v
一般人心目当中有一句话,常常讲的,多少人也告诉我,我身边悟字辈这么多年来没成就。什么原因?老法师讲经是为他们讲的,不是为我讲的。这个心态很普遍,古今中外在所不免。当年在台中,台中的同修还不是这样的,老师讲经是为那些人讲的,自己好像都成就了,老修行了,一说,十几年、二十几年,资格都很老,其实什么都没听进去。我们从外面去的人不一样,我们的心态,老师句句话都是为我一个人讲的,我们完全接受。老师在上课教学,你们不肯接受,我肯接受,道理就在此地。你们对老师表面上恭敬,我们对老师是内心里头真诚的恭敬。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对老师那个诚敬心是不是百分之百?不是。我常常讲,是讲真话,我对老师的诚敬,百分之二、三十而已,我就能得百分之二、三十。你们对老师的诚敬?百分之一、二而已,我们当中就相差十倍。我劝他们要珍惜,不珍惜、不恭敬、不真诚,你跟老师住一辈子,三十八年,差两年就四十年,你什么都没学到,一生白跟了。
; C, H1 v! _/ j4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