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布施波罗蜜》" O& W! r& u. }+ ^& z
' y1 }3 U' U' Y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i* c0 `; n1 S6 g7 L9 v$ p
布施的自性(特质),是在于我们的心能舍与否。有人说:「眼前对于有情什么东西都舍不得布施,而说以心惠施,此乃欺诳。这样的做法全无坚实,都是假的空话。」切莫生起不信之心。真正学菩萨的行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舍头目脑髓的,但是有一类人实际上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菩萨应该舍头目脑髓,所以看见有些人没有真实地照着去做,他就不相信,这是不合理的!应当知道舍心是最稀有的。
9 O7 C: \- G9 {+ Y! r5 T最近偶然听见人家说,现在大家在辩论:人死了以后,眼睛等等器官要不要赠与。这个道理各说各的,说得很多,大家来问我,我没有回答。因为问题不在舍不舍,而是要先知道内容──质是如何?量是如何?次第是如何?刚开始的时候的的确确不但发了愿心,而且受了菩萨戒的行心。这时候要修的是内心愿意舍的意乐,在这种状态当中,不舍不算犯。等到你意乐修坚固了,不但是死了以后舍,眼前都要舍。所以问题不在形相上面,而在内涵上面,我们不能单从形相上来看,就说他不是。如果我们不懂得道理,光凭外相就判断别人是错的,那不合理。以我们来说,觉得自己现在要学菩萨行,那也要衡量一下。如果内心没有达到足够的量,不实际上去行动是对的;如果拿这个作为借口,实际上根本没有修舍心,而说:「菩萨主要是修心里的意乐,我的心已经舍了。」而实际上东西舍不得布施,那就错了。所以本论中常常提到说:到时候,你只要观察自心,就非常清楚。 2 o( Y* y5 M5 H+ W4 L( E4 ?
以上已经说明了启发布施心的善巧方法,要去布施的时候又有几种不同的差别。
) t9 [# r; _) x' z, \+ m* E9 u8 _※﹝第三布施差别有三:① 总一切依当如何行,②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③ 布施自性所有差别。今初﹞* w9 m' p8 m& w- t1 z! C0 T4 V
我们做任何的布施都有它的原因,你根据什么原因而去布施?总的原则是如何?这是第一部分。等到去布施的时候,布施所依的特质不同,比如有出家、在家等等的差别。最后布施本身又有什么不同。布施差别分这三部分讲述。. J1 g+ m& u" z: r
【初中具六殊胜。依殊胜者,依菩提心,由此发起而行布施。物殊胜者,总诸施物无余行施,若于别物而行施时,亦应不忘总施意乐。】
, u- ?) o- U; [) j' i8 J& r首先我们布施时,心理上应根据一个大原则去布施,换句话说,基于这种心理去布施。这样的原则就是布施所依的,共分成六个殊胜。第一个我们是依菩提心发起而行布施。平常我们送人家一点东西都是为了自己有所求;或是他给过你好处你感恩;这些都陷在一个圈子里面绕来绕去──绕我。进一步能把「我」放掉,那个悭贪执着之心没有了,但是没有去想「舍」。现在要为利益一切有情而舍,不但使他们得到世间的快乐,而且共同圆成无上菩提。这个所依非常殊胜,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这颗心,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跟它比的。
: B$ {3 u( t% p! ^5 B% x& x: X2 W/ |第二物殊胜,你所要送的东西也是非常殊胜。同样的东西,拿到菩萨的手上,就变得非常殊胜,因为菩萨从发心那个时候开始,所有的东西统统送给别人,所以他所施的是他所有的一切。在任何时候,尽管只是送给你一个铜板,或任何一样东西,但是他都是以这样的心情:我的一切都送给你们,你要多少,就给你多少,这些都是你们的。这是第二个。3 X* Q+ k9 i- f+ c$ X& ]
【所为殊胜者,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究竟利义而正惠施。】
0 `1 {8 W3 B$ e- J5 S% L为什么要去施?目的是为了令一切有情得到现前安乐和究竟利义。利益一切有情分两方面,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我们自己要求的是这个,当然别人也是希望如此。我们施的目的往往弄了半天还是为自己;现在菩萨他不但是利益别人,而且是利益一切有情。一般的布施,只是对他人眼前有好处,将来没有好处,而现在这个布施,不但眼前有好处,将来永远都有好处,这是无出其右的。
- f. n1 p, r& Q7 Q ?8 W" ?% G& ^. }【善巧方便殊胜者,经说无分别智之所摄持,初发业者,当以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 h5 s) i0 `# f- B; L
这个布施的方法是极美好、极善巧的!因为是无分别智所摄,所以施的时候三轮空,不着事相,不会受染污。初发业者(就是初发心的行人),虽然我们并没有真实地证得,但是要有了解「法无自性」的这个智慧,以这种心理去布施。前面讲闻思修,真正的「无分别智」是与修慧相应的,而我们现在刚开始是与闻思相应。前面提过几次没有细讲,真正智慧的特质就是破烦恼,但不是随随便便地只是在枝末上打转,后面会告诉我们,是有它一定的重心,如果能从根本上去破,那么枝末自然不存在。但是一下子要找到根本很不容易。以我们现在来说,烦恼粗得不得了,马上要谈细的题目没有办法,只好先在粗的地方慢慢对治。 , Q% `9 M. c3 N7 |% C. J5 ~; u+ ~8 f
毗钵舍那──「慧」的特质,并不是说眼前小小吵了一个架的烦恼,把它破除了这个叫智慧,这样是以偏概全。举例来说:麦是谷类,但是谷类不一定是麦。又像说:我是人,没错,但是说人就是我,除了我以外的都不是人,这就是错的。这里因为避免大家对闻思修的定义含糊不清,所以顺便讲一下。至于严密的定义,到最后毗钵舍那的部分会把闻相应、思相应、修相应的内涵说得很清楚。这里说的无分别智之所摄持,那是修相应的,而我们现在初发业的人,就是闻思相应的,前面说八因三缘中的心清净,就是刚开始做的时候心里应该有的状态,这是我们下脚的第一步。
0 X" A- R% @ {8 C! }所以布施的时候,心里要怀着这样的念头:我为的是回向无上菩提。「菩提」翻成中文就是「觉」,觉悟两样东西──一个是了解胜义谛,即真实的状态;一个是了解世俗谛。这在唯识法相上分别称为「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对于这两个的特质,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才叫智慧。$ Y: x8 L: f0 g
【回向殊胜者,回向施善于大菩提。清净殊胜者,《摄大乘论》说,灭烦恼障及所知障。】9 m; r/ \5 S) s; j; M/ |
布施是一定有功德的,但是要明白,得到这些功德的目的是为了求无上菩提,不求别的。最后第六:我这样行布施,能把烦恼障跟所知障彻底净除;所以这是清净的,别的是染污的。以上这六点是它殊胜的地方。所以总此一切就是布施之所以成为波罗蜜,能够渡生死大海到达彼岸的原因。
+ y' e. f# M9 A: l& `, [【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于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种力最强大,此是《八千颂广释》所说。】
* q+ z, v+ T# y/ y$ a& t3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