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 U9 G/ i- y2 q9 P* u/ e" E( l5 P9 y8 g `5 X1 h5 K
●[普贤菩萨·文集]《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姚长寿); A; l* G" t+ S' e3 ]8 Z2 s
《普贤行愿品》的往生思想5 x" N5 H% c( {5 |! P
一、问题的所在; _3 a# M& h" ?
《普贤行愿品》是唐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中的最后一卷,其要旨在于宣说普贤的十种广大的行愿,而归趣是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即经中述有临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其文如下:9 z2 Q( ]) O# m1 z7 `+ h* N1 N
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8 y* q2 w" g7 A. v: h
《华严经》的理想世界是毗卢舍那佛的莲华藏世界,而作为《华严经》一晶的《普贤行愿晶》的归趣却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该作如何解释呢?1 b! u# x, t, }5 J; t4 L
当然,《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也有往生之说,但那并不特指某一净土,而是旨在往生一切诸佛的净土。例如《贤首品》中所说“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勤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明法品》中所说“所闻十方严净佛刹,悉愿往生”,《十行品》中所说“随诸方土有贫穷处,菩萨愿往生彼”等,都是指往生一切诸佛世界,而不专指往生某一净土。但是《寿命品》中有一段经文,对释迦佛的娑婆世界、阿弥陀佛的安乐世界、金刚界的圣服幢世界、贤首佛的胜莲花世界等的时间长短作比较,前一世界的一劫相当于后一世界的一日一夜,把阿弥陀佛的净土视为仅胜于娑婆秽土的最劣的净土,认为胜莲花世界是最胜究竟的净土。胜莲花世界即莲花藏世界,是《华严经》的理想世界。这就可见《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也没有把阿弥陀佛的世界作为最高理想境界的世界。当然《六十华严》中也有见阿弥陀佛的记述,例如“或见阿弥佛、观世音菩萨,灌顶授记者,充满诸法界”等。但是,这里所说的见阿弥陀佛,是“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的见,也就是如同《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基于空思想的一种见佛,这种见佛不是往生。
3 O# H8 U l5 n+ B- q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华严》的眷属经《支流华严)中,却有见阿弥陀佛和极乐往生的记述。如《大方广如来露不思议境界经》中“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土中,常见如来,亲承供养”,说的是往生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这一经文也见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分》,不同的是“境界分”在见佛的情况下是指阿弥陀佛、阿閦佛、毗卢遮那佛,在往生的情况下是指往生阿弥陀佛和阿闽佛。《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也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人于陀罗尼门,其心安稳,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明确述有往生极乐。这就说明《华严》眷属经中有着见佛和往生的思想。《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中所说的唯心见佛的空思想,到了《华严》眷属经中,逐渐趋向带有实践性的净土往生的内容了。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为了普及流传《华严经》的高深的教理,使之通俗化、民众化。但是,这种普及流传的具体过程,至今尚未见有详细的论述。本文就此拟作如下探讨。) w# T9 |2 [1 i6 r/ H. ]7 O& U0 o
二、《普贤行愿品》与《无常经》、《临终方诀》2 o0 ~: \& O% t% x, n) H6 S3 o
上述一段经文,华严宗的澄观(738—839)曾有如下的解释:( o! b7 w: m3 t( ?+ x
谓报尽舍命,一切不堕,唯此愿王,引生净土。同《无常经》,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佗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 n7 y+ X5 o( k, p- s2 v3 G
澄观的这一注解,未被历来的研究者所注意。其实这是解决《普贤行愿品}为何有临终往生思想的关键所在。澄观说这段经文同《无常经》,并且引了“眷屑皆舍去,财货任佗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这一偈句。这一偈句正是义净(635—713)所译《佛说无常经》中的偈句,同时亦见于《无常经》的敦煌写本。也就是说,澄观是在把《普贤行愿品》的临终往生同《无常经》视为同类的思想表现。《无常经》是义净于大足元年(701)九月二十三日译出,实际译出年月可能还要早些。该经由偈颂、经文、偈颂三部分构成,在偈颂中对众生难免无常的现实,特别是临终时的苦痛作了具体的描述:
* k) f- S7 m+ h# l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两目俱翻上,死刀随业下。意想并悼惶,无能相救济。长喘连胸急,噎气喉中干。死王催伺命,亲属徒相守。诸识皆昏昧,行入险城中。亲知咸弃舍,任彼绳牵去,……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粮食。
: B) S3 w* Z `, n这里的描述同《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一切诸根悉皆散杯,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的描述类似,也许就是澄观所说的“同《无常经》”的理由所在。
+ K- }, v2 P$ Y6 g佐佐木教悟氏认为,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里,多见有《无常法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皆别离,有命咸归死),印度的国王、婆罗门、长者、教师、仙人、母师子等临终时皆唱此偈颂,可能这就是形成《无常经》的历史背景。
- c- Q( M8 h) l4 a《无常经》中没有提及往生极乐净土。但是,《大正藏》本《无常经》附有一篇《临终方诀》,其中有临终时往生十方诸佛刹土的描述,而往生无量寿国则为其特举的一例:
* P, M1 D, R W7 W8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