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24 19: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道坚法师]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论》+ V2 o8 |; P# l3 i* L4 M
/ {+ x! F, Q5 o*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H/ _9 j; i; Q, ~二是片面强调本性具足,自心是佛,认为如来法身,湛然清净,“若得理本,万行俱圆”,甚至说众善是外在的形相,“反背真修,但成劳差”,有违无所得的宗旨,否认造作事迹及修行的必要性。: U8 T* F3 u" }$ y; r
三是标榜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完全否定语言文字把握真理和表达真理的能力,否定各种佛教经典言教的作用,反对信众听闻、诵读经典,违背了佛教悲智双运的根本要义。; `5 n8 ~" z' E( H+ }
针对这些执性执空的避世思想,延寿禅师提倡万善同归真实的思想,正是应病与药的契机之说。4 a$ z6 z" @ O3 ]" A% x+ w
(二)万善与真性的圆融一体观! V4 ^! b9 e0 e9 X' b& I
万善是以菩萨利他思想为指导,在世间生活中实践佛法的种种行为。那么,这些善行是不是有为的外在的有漏的造作,或与真性相违呢?
- p6 Y' a% Z( s4 W& I, h* s延寿禅师认为,诸多善行最终将归于实相,而真如本性之中“自含众德”,即真性为躯干,万善为肢节。真如之性巍然不动而万行常兴,法界一如而不坏缘生。事理等二元本是一体性,为虚妄分别所成,所谓“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如果要不违真性而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延寿禅师借用华严事理圆融观法来阐明万善与真性的一体性,他说:- F; M) Z u B9 \
若论理事,幽旨难明。细而推之,非一非异。是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力用交彻,舒卷同时。体全遍而不差,迹能所而似别。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相非相夺,则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则非常非断。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当知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动湿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异。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并立。双照即假,宛尔幻存。双遮即空,泯然梦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动因缘,宁亏理体。故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实际而起化门,履真而不阂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云布慈门,波腾行海。遂得同尘无阂,自在随缘,一切施为,无非佛事。
# X7 t! l( y& p, H3 \延寿禅师认为万善(事)与真性(理)是同体互具的。说它不一,即本体不等于现象,现象不等于本体。说它不异,即万善的根源在真性,真性的表现是万善。因此,二者是相即相成的关系。菩萨以无所得中道正观而行于方便,不著有无等二边之执,因而万善同归真性,真性亦因万善而显用。根据心理性质的分析,人的心理不外是善、恶及无记三种状态,如果修道人过分强调理性的姿态,以为万善仅是外在的、有为的有漏法,否认万善的积极作用,那他的心理没有善念必定堕入恶念和无记,这是地狱的种子。如果说不思善不思恶,不属于善恶,那就是无记业,也是轮回的烦恼状态。既然菩萨道有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特色,当然非但不能偏执于万善,也不能仅口谈悟入真性了,应当是涉有而不乖空,履真而不阂俗。以菩萨利他之心,则一切万行,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3 t1 K3 ?2 h/ i) M# @& l, I
一般人都知道“自心是佛”的名言,以为心性本净,具足万法,就不用修道,不再施行万法,所谓做一个无为闲道人。延寿禅师认为自心本无内外中间,万法与心性本是一体,他说:% p6 q2 N* x( @* _9 T5 l8 f4 v
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於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3 M( o4 W! @+ q& O! m/ q
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菩萨修习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都是离不开一心所成。所以应当勤修善法,以般若之智启发自心。在尘境中磨砺身心,以无上的大愿庄严其心,更要精进修诸善法,成就自心。有的人不明白心该万法的道理,认为万法皆心,何必劳心劳力地驱驰于万行呢。这种片面强调心的本性具足,执净执空的观念,忘记了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也不离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迷悟一如,然众生因无明所覆,轮回六趣而不得解脱,应增修万行,令心体明净。佛陀告诉我们万行由心,并不是说不修万善,不作佛事。其实万法即心,修诸万善,也不离于自心。
& `* P: ?% U" Y( l! c(三)万善是成佛之基6 i) w( J5 s9 `$ \: z$ q
延寿禅师认为,修诸福业,成就善行,为成佛的基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方便行门。他说:
# B9 T6 a1 l) h8 \0 `! B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摄之门。利己真修,无先七觉八正之道。摄四念归於一实,总四勤不出一心。严净五根,成就五力。若论施则内外咸舍,言戒则大小兼持,修进则身心并行,具忍则生法俱备,般若则境智无二,禅定则动寂皆平,方便则普照尘劳,发愿则遍含法界,具力则精通十力,了智则种智圆成,爱语则俯顺机宜,同事则能随行业,运慈则冤亲普救,说法则利钝齐收,七觉则沈掉靡生,八正则邪倒不起。乃至备修三坚之妙行,具足七圣之法财,秉持三聚之律门,圆满七净之真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断尘习之根源。) {# d# }% f; g6 N2 z y- t4 h
作为大乘菩萨利他的微妙善行,不外十度四摄。十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加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摄化众生的法门。菩萨自利之法,不外七觉支八正道。七觉支八正道指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自觉的必然途径。0 U) e& T! {/ }& K+ g* ]9 m
佛道的圆成需要福德智慧的具足,而修持万善是集聚福德的具体方法。延寿禅师认为三坚、七圣、三聚、七净就是修持万善,断除烦恼而福慧具足的表现。他认为修道者忘却身命,弃舍财宝等世间种种有漏法,而获得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种身、命及财虽经天地焚而不烧,劫数尽而不尽,故称七坚法。万善的修习能成就这殊胜的微妙三坚法,更能具足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这七圣法财是信、戒、闻、惭、愧、舍、慧等,因修诸善而得。对戒律的行持,必要践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在三聚的基础上,勤修善法,则成就七净之法(戒净、定净、见净、度超净、道非道净、行断净、菩提分上法上净)。
2 h9 }+ e# Q& ]0 ], c( r# L1 P#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