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道源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上)》
! t) y; @1 q/ [9 w5 J, C$ a) v4 k% G$ d; H: A+ u6 ]2 b; d/ u4 h!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G$ X0 P& e+ g乙二、人题
0 E7 K/ R* L# H9 K3 M4 S, D6 H7 Q唐西太原寺沙门法藏述1 W+ `/ i6 X6 D6 J: }
在何时何处着《大乘起信论序》呢?在唐朝西太原寺,到了清朝改成崇福寺,在长安城内。因为武则天是唐朝有名的女皇帝,她是太原人,她要报故乡的水土恩,修了五座大寺院,都叫太原寺,这座寺别于其他四座寺,叫西太原寺。
# C# Q' n1 t1 H$ u「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梵语「沙门」,中国话叫「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惑业苦。「勤」是精勤修行,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息」是息灭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续法大师在《会阅》上解释为息灭惑业苦,贪瞋痴都属于惑,你起惑才造业,造业才受苦。惑业苦三*轮转,永远不息,这是生死大苦,所以他解释得更为完备。/ p! g+ _/ I8 H. {8 a! R. K6 G
「法藏」是贤首国师的法名,他是华严宗第三代祖师。「述」是自谦之词,孔子曾说:「述而不作。」我阐述的都是古代圣贤的话,不是我自己创作的,这是谦逊,不敢说自己作文章。
2 @) W# t/ y( P0 @, f把序题、人题讲完,开始讲序文。
5 k$ j6 N6 }* G# g( Q n4 K+ t甲二、序文(分二) 乙初、叙论大意(分四) 丙初、叙一心法 丙二、显真如门
! e- o/ x& L x6 k丙三、明生灭门 丙四、二门不二, P( l: Y \5 [* T6 Z
丙初、叙一心法
5 \' i# q/ q2 n+ k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睇;冲漠希夷,忘境智于能所。
# w& ~$ M& K- @: ]甲二、序文,分二科:乙初、叙论大意,乙二、造论因由。乙初、叙论大意,再分四科:丙初、叙一心法,丙二、显真如门,丙三、明生灭门,丙四、二门不二。这四科是论文的前半段,《大乘起信论》的义理,都在这四科之内,先叙一心法,明一心法。# l2 {' K& h. t, f
「夫」是发语词,古人作文一开笔,往往先写夫字,像现在人打电话先说一声:「喂!」一样。「真心寥廓」,《会阅笔记》上讲心有四种:
9 M' U0 d1 O& a5 T一、肉团心:即五脏之心脏,佛教讲真心、妄心,不讲肉团心,因为肉团心属于身体的一部份,没有灵知灵觉,只是一个肉团而已。: D4 V; ^* N# G. ^% X+ S
二、集起心:指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第八识有二种功能:(一)、能收集一切种子,像仓库一样,善的种子、恶的种子全收到仓库里面。(二)、能发出来起现行。「现行」者,显现行动。第八识是佛教讲的妄想心,是最根本的心,功能很大,无始劫的种子都能含持着。
( g4 ~ t3 a9 z7 ^三、缘虑心:「缘」是攀缘,「虑」是思虑,能攀缘外境,能有思虑。「此八识心王」,八识心王都叫缘虑心,为什么呢?「以各能『缘虑』自分境也」,每一识有它的自分境界,它能缘虑自分境界,所以叫做缘虑心。实际缘虑心是指第六识,因为第六识的功能最大,能攀缘一切法,思虑一切法,所以叫缘虑心。/ s) D, j8 G+ @5 r \- W
四、坚实心:「谓『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也。今所明之真心,正是此也。」现在讲的「真心」即是指坚实心。「坚实」者,真心不生不灭,不会变坏,在众生份上叫如来藏心,真如在缠叫如来藏,如来藏自性清净,即真心也。/ m+ X3 @; e6 C+ `5 ]! C
「真心」讲清楚了,再讲「廖廓」二字,「寥」谓空寂,「空」谓中无妄染。真心之中是空的,空妄染之法,真心之中从来没有虚妄染污之法。「寂」乃其性湛然。湛然是清净不动的意思,真心之性是清净不动的。「寥」,即讲真心之相清净不动,中间没有虚妄染污之法。「廓」谓旷大,「旷」谓德用无边,讲真心功德之用无量无边。「大」则体周法界,讲真心之体,大而无外,周徧法界,真心之外再没有一切法,一切法都在真心之内。「真心廖廓」四字,讲真心,中无妄染,清净不动,德用无边,体周法界。
8 e+ D" x: w1 s& Z9 U$ L8 Z; D「绝言象于筌睇」,「言」是语言。「象」是义相,用语言讲义理出来。「筌」是捕鱼之器。「睇」是网兔之具,就是到野外捉兔子的网。「绝言象」,真心廖廓无形无相,不是语言能说出来的,不是道理能讲出来的。「筌睇」二字是比喻,得鱼而忘筌,捉鱼的人目的在得鱼,得鱼之后把筌器忘掉,不再执着筌。得兔而忘睇,捉兔的人目的在得兔,得兔之后不再执着睇。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讲要说,要有语言?因为不讲不说不明白义理之相,语言义相是用来表明真心,不说根本不明白有一个真心。你得到真心,要离言象,因为真心根本没有语言之相、义理之相。你讲真心,不是真心;你说义相,不是真心,可是不讲不说,不明白真心。讲明白了,你得回光返照,得觉悟,要悟出来真心,你再去修证,证得真心。真心是清净的,没有一切妄染之法。语言义相都属于妄法,真心是断绝一切言象,像捕鱼的人不执着筌,捉兔子的人不执着睇一样。
, P# C' A) I- ?' \& {「冲漠希夷」,「『冲』者深也」,很深的意思。「此明心之体性,竖穷三际,而洞然无底。」真心的体性,竖穷三际,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漠』者广也」,广大的意思。「此显心之德相」,这是显现真心的功德之相。「横徧十方,而旷然无边。」横徧十方,广大无边。「『希』者无声,以心甚深,故听之不闻也。「『夷』者无色,以心甚广,故视之不见也。」希者没有声音,夷者没有颜色,真心是什么样子呢?没有个样子,听之无声,视之无色。
$ ~, B! }% h: E5 m! r「忘境智于能所」,真心是理体之境,真心有真心之理,理就是真心之体,叫理体,理体就是个境界。我们怎么能证得真心呢?必须启发智慧,智慧是能证,「境」是理境,理境是所证。你有能有所,就证不到真心,要记住这个道理。「忘境智于能所」,「忘」和绝言的「绝」意思一样,是远离的意思,超绝忘怀,心里面不可以有能证的智慧,所证的理境。有能证就有所证,有能有所,就是差别相,真心没有差别相。
/ g8 S& W' j& f1 x1 t「夫真心寥廓,绝言象于筌睇;冲漠希夷,忘境智于能所。」这两句把一心法说明白了。《大乘起信论》先说一心法,由一心法开出二个门,一个叫心真如门,一个叫心生灭门,现在讲「丙二、显真如门」。9 e0 v4 x% ]7 \( I z9 G- k
丙二、显真如门& t z9 @! Y: `6 K; }' C
非生非灭,四相之所不迁;无去无来,三际莫之能易。8 F: |+ a1 g& |0 s% ?8 m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