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87|回复: 8

[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5 15: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 n0 H# D1 J" f3 n1 K2 a
( c" R9 A( B% N* h6 c' C●[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三集)% N% j8 Z7 Q, _: t! V
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三集)% S/ e# I$ X! L$ Y: V2 C
! `2 f2 h! @7 ?

- S% v: v  V" |
* K/ e/ ^" X" o 发布:心源 [转载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4/41553.html]   日期:2010-9-30 16:14:00   收藏% P8 \6 a" i4 y3 L( A8 K, _
  1 I% n2 j, ?( u! B; i# ~" y! }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三集)  1989  台湾永和国父纪念馆  档名:01-05-03
* A3 {' J( @1 z) [5 E  请看第三讲,第二小段依报妙,第二小节:5 e( n  P! {) w+ F1 `0 Z9 J$ U+ X
  【地利之乐(居住)】
* J" E  E8 b& {: C1 n5 v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住处。经文从「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第三小节:
) F( z8 z3 O" v! v0 E) P  【众宝栏树】  W7 g7 d5 Q. {6 Q+ u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表法的义趣告诉我们:
% E' h, |% S; b$ X, X! `  【七重表七科道品,又表圆满之意。】
* o1 @1 l: _5 E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可以分为七个项目,七科。「七」在佛法里面代表圆满,就是四方、上下,再加上当中,《华严经》用「十」来表法,也是代表圆满的意思,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数目字。因此西方极乐世界样样都说「七」,实在讲就是样样圆满。怎样才圆满?当然一定是随心所欲。譬如我住的房子,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七重行树、七重栏杆,也没有什么意思。我不要七重,我一重就够了,行不行?你想一重就一重,想两重就两重,想多少重就多少重,想不要也可以,这才是圆满,所以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不能把经文看呆了。
6 q* u% j3 A8 v4 i  D6 t& i  【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 E# B) D  w6 \1 r
  『四宝』也是表法,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是无量无边,绝对不止四种。四宝代表『常乐我净』四净德,四种德。底下有几句话很要紧:
: I3 T# {7 ~2 S1 P: b2 B2 H$ ]1 g5 P  【自德深,他贤遍,是极乐之真实因缘。】; Q' }% p7 S2 L) L* z5 E( f
  这个世界究竟好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这么好?大师给我们说出基本的因素,第一个是自己的德行深,『自德深』就是你念佛念到心地清净。凡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不是业报去受生。我们这个世界是业报受生,三善道是善业所感,三恶道是恶业所感,善恶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西方极乐世界是念阿弥陀佛去的,阿弥陀佛的业在六道里头没有,三善道没有,三恶道也没有,它是净业所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第一个,我们自己去往生是净业,凭这个去的。
4 c# S5 S; \# e  U  其次,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换句话说,同参道友都是上善之人,上善不是普通人。什么人才称为「上善」?给诸位说,等觉菩萨才称为上善。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非常多,你几乎天天跟他们见面,天天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谓等觉菩萨,就是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菩萨这些人的地位相同。我们所崇拜的这些菩萨实在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后补佛,诸位如果读《无量寿经》就晓得,弥勒菩萨天天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也是念阿弥陀佛,也是求生净土。虽然求生净土,他爱好唯识,他是唯识学的专家,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讲唯识大概就是他老人家当教授。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因缘,不像我们此地求一个善知识都求不到,真正善知识很难遇到,何况这些圣贤人。
' n3 o/ c  M7 A0 ^$ _6 Y' V* M  【此等庄严,同居是增上善业(念佛)所感,亦圆五品观(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感。】
3 x- E3 k# v/ e2 J0 z& z2 B( D! s  这是讲往生最低的限度。『增上善业』就是念佛。念佛法门是「福中之福,善中之善」,一切法门里面最为殊胜,实在是第一法门,希望大家必得要深入经藏,你才能认识,才能明了这个事实的真相。『亦圆五品观所感』,这句话是智者大师说的。智者大师虽然不是天台宗创教的法师,但是天台能成为一个宗派,实际上是在他老人家手上建立的。正如华严一样,华严是在贤首国师手上建立的,虽然贤首上面有云华,云华上面有杜顺,我们讲华严五祖,贤首是第三祖,所以华严宗也称为贤首宗,不称为杜顺宗,不称为云华宗,称为贤首宗,是在第三代才完成的。智者大师在天台宗也是第三代,天台成为一个宗派是在他老人家手上建立,所以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
1 P8 K2 g8 o  {1 s" G0 d- T8 B6 L  他虽然一生弘扬天台,天台是以《法华经》为主,但是他自己是修念佛法门,临终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就有学生问他,大家都很关心,「老师,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智者大师就说,「我是因为领众」,领众就是寺庙里做住持,要管人、要管事,要管一切拉拉杂杂的事情,这个对自己的修行当然是有障碍,「我只落得一个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这么来的,五品位是生凡圣同居土。由此可知,如果天台大师不管事、不管人、也不管财,什么都不管,他的修持可以到上品上生。从上品上生掉到五品位往生,这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是天台大师往生的事迹。# R# w- _3 H2 E
  五品是哪五品?第一是『随喜』,学佛的人一定要修随喜功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告诉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很重要,一定要修学。第二是『读诵』,一定要读诵大乘,大乘经典实在讲是以这个方法做为修行的基础。我在此地特别奉劝诸位,如果想在佛法里面有真实的成就,一定要学古人,古人他们怎么修的,他们怎么成就的。读诵经典是修行,决定不是像我们世间的念书,世间的念书跟佛教里面的读诵,义趣不相同,方法也不相同。佛法里面,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用读诵的方法修戒定慧,就是三学同时修,《华严经》里面所讲的「行布圆融」,这是圆融的修法。7 T, @4 k+ W3 J! j
  戒律不管条文有多少,它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心里面不会有妄想、杂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那是善中之善,儒家所谓「止於至善」,所以读诵经文就是「众善奉行」,戒律的意义就具足,所以读诵经典的时候戒律就具足了。读诵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读诵的时候是字字分明,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读一个钟点的经就是修一个钟点的戒定慧。至於经里面有什么意思,决定不能去想,如果你一面念一面想这部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法,就完了,戒定慧都没有了,就变成世间人念书了,所以佛教里头读诵经典决定不想它的意思。  s6 S) K8 a7 |, F6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5: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三集)》$ ~* c! ]  f* ~4 [7 Z* ?( O6 i6 \# {' x

! U! g1 G6 S  ^, J* \/ j9 V9 H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 c/ t, }8 e, w' i) K& [7 s; F5 R% N% H  经的长短不一定,短的经,二、三十分钟可以念完,长的经要念五、六个钟点。像《法华经》、《楞严经》念得很熟,差不多也要五、六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他在干什么?他在修戒定慧,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他一面想一面研究经里面的意思,戒定慧三学统统都没有了。所以诸位读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要知道经典里面没有意思,你去想这些意思,统统叫妄想,经典没有意思,「般若无知」。所以读诵是求什么?是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无知,从无知里面完成戒定慧,是用这个方法。: j1 b2 f! J3 ]) n- b& V7 g
  现代人的工作都相当繁忙,叫你一天修五、六个小时戒定慧,你做不到,但是希望你每天至少修一个小时,对你非常有用处。因为这一个小时定下来,对於身心健康有帮助,对於处理日常事物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定中能生智慧,「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一定要会学,就是每天至少要把心定下来一个小时,读经是修定的方法。教下用这个方法,禅宗用参究,方法不一样,目的完全相同,都是三学一次完成。用参学的方法、参究的方法,行,密宗用持咒。净土宗有的时候不念经,念佛号,念个几千声佛号,念一万声佛号,也是这个方法。所以方法很多,每个宗派都有它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统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跟我们世间念书完全不相同。
0 R1 g7 B4 q. F  修净土的人当然最好选择净土的经论去读诵,为什么?与我们所学的法门相应,那个感应就特别快。《弥陀经》太短,念一遍,十分钟就念完,每天修定只修十分钟,这个时间太少,不够用,所以希望大家能把时间稍微拉长一点。净土经典里面最长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如果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钟,这个时间恰恰好。初念的时候不熟,大概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念一遍,念上三个月,大概一个小时就可以,念上半年,四十分钟决定可以做得到。你天天去念,晓得念这个是修戒定慧、修清净心,所以读诵非常重要,古人很重视。1 D  [; N% [* L" O
  尤其是一部经典,一般讲在五年之内至少要念三千遍,那还不是像我们讲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太短了,一般多半选择《法华经》、《楞严经》,这两种念得最多。这样的经典念得很熟,一部念下来差不多也要五个小时,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要十年,他的心能够定十年,所以他能开悟。我们看《六祖坛经》,法达禅师去见六祖,六祖给他说几句话,他就大彻大悟,凭什么?凭他过去念三千遍的《法华经》,心定了。三千遍《法华经》,到六祖那里这一开示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没有这个能力,怎么行!今天一般人的头脑乱糟糟,胡思乱想,所以不能成功。念经就是叫你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净化头脑,只要头脑清净了,这才是接受佛法的唯一条件。所以你仔细观察,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它用的什么方法,目标相同,都是将心理净化。一开头要做五年的工作,这五年选择大经念三千遍。在家的同修,希望大家念《无量寿经》,这个分量非常适中,适合在家人。出家的同修当然不能不如在家人,如果选择《无量寿经》,我觉得一天至少念五遍,两年念满三千遍,这个才行。或者念净土五经,五经加起来的分量差不多了,每天把五经念一遍,你能这样子老实的念上五年,你的心确实定下来,烦恼轻、智慧长,这样才能为你自己的修学奠下坚固的基础,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才能得到。* B! [" C; ]3 h1 H5 T! n% q
  第三是『解说』,是为别人讲解。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了,要尽一切的力量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为人解说。我知道一句就讲一句,知道两句就讲两句,把这个法门的殊胜、好处告诉别人,劝别人修学,这叫解说。第四是『兼行六度』,第五是『正行六度』,都是修六波罗蜜的。为什么有兼行、有正行?「兼行」是自己还没有成就,虽然修六度,主要是度自己,附带是度别人。到正行六度的时候,譬如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往生已经有把握了,我一定去得了,这时候我专门为了利益众生,那就是正行,就不是兼行。由此可知,智者大师虽然不能上品上生,他能够五品位往生,他有把握。最低限度他可以五品位往生,所以他能够舍己为人,行菩萨道。
; |3 K4 R" R7 Q. H9 I7 E  「六度」,我在此地简单的把意思跟诸位说说。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个纲目,这六个纲目的意义浅深差别很大,为什么?从初发心,像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修这六个法门,可见得这里面的浅深、境界、广狭的确是不一样。第一是「布施」,我们眼前要学的,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把烦恼、忧虑放下,凡是於道业有障碍的统统放下,这叫布施。佛门里面通常讲要把钱财放下,有没有必要?如果钱财对你修道有妨碍,你真的要放下,不放下,道业就有障碍,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牵肠挂肚的东西统统要放下,心里面只牵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除此以外,应当要放下。你要是真正发心,你把身外之物统统放下,说明天没得吃会饿死,没衣服穿会冻死,可不可能?给诸位说,不可能,一个真正发心的人,诸佛护念,龙天拥护。
$ B3 D6 M, A7 Q: k  x) [* ]3 w6 X# H& b  佛教里的护法神是韦驮菩萨,如果我一切都放下,我要是为了修道给饿死了,给诸位说,韦驮菩萨就撤职查办。他干什么的?他就是管我们的衣食住行,照顾我们生活的。如果我们自己放不下,天天去拉信徒,天天去想办法找钱,这个菩萨一看,「他有办法,不要我护持了,我乐得清闲自在,不管了」。菩萨决定不管你,为什么?你自己有办法。所以古人是专心向道,不顾生死,他也没饿坏,也没冻死,有佛菩萨照顾他。你们如果不相信,你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虚云老和尚发心朝五台山的时候三步一拜,走到人烟稀少的地方,没得吃,而且身上又生病,在急难的时候就有一个出家人来帮助他,送东西给他吃,告诉他路怎么走,这个人叫文吉。以后到五台山一打听,原来这个人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一路照顾他。现在人去朝五台山决定遇不到文殊菩萨,为什么?你身上带的钱很多,又坐车去,交通工具统统准备好了,文殊菩萨一看这个样子,不需要我帮忙了。所以问题就是你发心是真还是假,你真心的时候,确实佛菩萨帮助你,决定感应道交。这是讲第一个布施,你要放下,什么顾虑都不要。
$ X& N9 f* y4 y&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5: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

续-《●[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三集)》$ p  X9 x* F9 u; J5 ]/ m8 q0 v! b
1 o) j+ E. \% D  y+ m" S
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 ]  o7 v6 W7 V4 V  M+ t: A3 l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不仅佛法里面基本的戒律,世间宪法、法律,乃至於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我们都要遵守,正是所谓「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必须遵守别人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人家才会欢喜,因此要入境问俗。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生疏的地方,一定要问问他们的风俗习惯,我们要能够跟他相处,这都包括在持戒的范围之内。所以不要看到持戒以为只是佛经上讲的戒律,那就错了,这个范围非常大,就是遵守社会秩序。) i) F* X! i! d- W0 s: t
  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要训练耐心。《金刚经》上虽然讲六度,它特别强调的是「布施、忍辱」这两桩,尤其是末后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你没有耐心就没有成就。学任何一种东西都要相当长的时间,确实一分功夫才有一分收获,你不肯下功夫就想得收获,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培养自己坚毅的耐心。6 b3 z  g& t  F1 a" Z9 h
  第四是「精进」,精进就是日新又新,天天要求进步。第五是「禅定」,心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譬如以学佛来说,佛法有无量的法门,我在无量法门里面只取一个法门,其他法门在我面前,我的心绝不动摇,我还是老老实实学我这个法门,这叫禅定,定於一。第六是「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就是现在讲的理智,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没有不坏事情的,所以一定要理智。般若,就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这是六波罗蜜,我们眼前应当要学习、要遵守的。9 r+ z! `7 M" o6 g
  【人民表因缘生法,声闻表即空,菩萨表即假,佛表即中,圆融无碍也。】
5 t7 g. N( ^% a' J' y' s  这统统是用天台教义来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状况怎么样?给诸位说,也没有人民、也没有声闻、也没有菩萨、也没有佛,为什么说都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名字,因为那些人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所以所有的人都没有姓、也没有名,你们看看《无量寿经》就了解,那个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佛在我们这里说法,说那是菩萨、那是佛、那是什么,其实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是诸位要知道的。没有,说这些名称实在讲是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是什么身分去的?譬如我们是以娑婆世界人的身分去的,是你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的身分,或者你是阿罗汉去的,或者你是菩萨念佛往生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律平等,它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所以殊胜无比。第四小节:
9 S# [) Z& T& @: g  【宝池德水】. b# v) V$ k) d# N2 i3 O# k7 k
  就是「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也不能细说。前几天我们在图书馆讲八功德水,八条就讲了一个半小时,才知道这个功德之殊胜。这一段显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老、病、苦」,没有三苦、八苦。
" M4 n0 f# S9 Z$ e& ?& ?  【此土同居是有漏惑业所感,彼土乃无漏净业所成,又为阿弥陀愿行之所庄严。】
9 j( g$ y- h9 ]+ l& H  『此土』是娑婆世界,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有漏』,漏是烦恼,我们有很重的贪瞋痴慢,这些烦恼所感得的果报。『彼土』是西方极乐世界。『乃无漏净业所成』,因为每个人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念佛,以清净心去往生的,这个完全不一样。『又为阿弥陀愿行之所庄严』,诸位细细去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就了解,这个世界他怎样建造成功的,这些因缘、历史、状况都在《无量寿经》里面。第五小节:. o" `. z; p, o* N
  【四色莲花:无胎生苦、无爱别离苦。】& b( T3 W2 l5 i% j/ D* }6 U
  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胎生苦、没有爱别离苦,他是七宝莲池莲花化生。  e6 A. I* p+ ]4 e6 O: |
  【莲花大小光色不同,经云:众生发心信愿持名,池中即生一莲蕊,标名於上,若精进念佛,花则日大,花色日鲜,如中途退心或改习他法门,则花渐枯。】# D. i7 e9 m2 Y) ^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动这一念心,「我想求生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就长一朵莲花,而且这个莲花上还有你自己的名字,决定不会错的。将来自己临终往生,阿弥陀佛就是拿这个莲花来接引你。这个事情,跟诸位说,是真的不是假的。美国旧金山有一位甘贵穗居士,她念佛念了不少年,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修念佛法门。她在念佛静坐的时候有好几次看到莲花,莲花上有她自己的名字,莲花之美不可思议,从来没有见过,不但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我到旧金山讲经,她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安慰她,「你好好的念佛,决定往生」。这是亲眼看到,不止一次。像她这种境界,我们过去在传记里面看到,许多古人在没有往生之前,也曾经有这个境界,这是念佛真正有感应、有成就,所以「莲蕊标名」是真的不是假的。8 n, N, D& x3 ]! Y. ?
  你佛念得愈多,换句话说,心愈清净,你的莲花愈大,光色就愈好,所以诸位要知道,这是真的,这是你真正可以得到的,永远不会失掉。这个世间所有的名闻利养、一切财宝都是假的,为什么?死了之后,一样都带不去,所以你要是聪明,世间的一切物不要去争,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争什么?争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莲花,你每天念得多,这莲花愈大,光色愈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比一比,看谁的莲花大,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永远可以得到的,你能够争取这个,那真是个聪明人。你要只看眼前的名闻利养、一切财宝,你就错了,大错特错,这是假的,我们统统不要;真的,我们要记取。
' d. ]" ]$ t2 S  【信心坚固,一生不改。】
! D9 f! B3 m5 T" }( `  修学这个法门,一生不改。
3 c7 W- s$ e2 o, G6 S% D. ~  【则临命终时,佛持此花,接引往生,即生此莲中,名为托质莲胎,清净受生,花开见佛。】5 O% _. a' B1 N1 c, n# R! r
  这就是莲花化生。
2 c1 Q( V( L- o! E* t  【光色实无量,略言四色。】
  }, M5 z4 [) ]) [; C) V1 y9 y  《弥陀经》上讲青黄赤白,这是略说。我们在大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的色彩无量无边。刚才讲了,佛说四色是表四净德「常乐我净」。  N0 D+ |2 V4 m" O! @3 o% h" H$ s1 N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弥陀因地,以四十八愿,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清净之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也。】" [+ |3 p% w: J2 K9 [
  『二百一十亿佛刹』,二百一十亿也不是一个数字,是什么?它代表大圆满。密宗以二百一十代表大圆满。二百一十亿,实际上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一个也没有漏掉,它代表圆满的意思,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f. G$ c) ^( t. a" |. t, d
  【读经史摄取古人之经验,参学摄取今人之成果,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师法弥陀行也。】
9 ?, C/ }) C: }* ]8 o0 @/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5: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

续-《●[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三集)》& Y- [4 E8 f% _$ R# G
% A( [2 g1 e% K
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 J& S, r4 A6 s+ ?  G+ Y3 u3 v- Z  『读经史』,这是从比喻上说。『摄取古人之经验』,「经」是讲中国的四书五经,乃至於十三经,「史」是历史,像《资治通鉴》、二十五史。读经史是长学问、长见识,接受古人的经验与教训。「参学」,我们现在讲参观访问,是摄取现代人的成果。我们到国外去看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智慧的成就才是真实的,所以不到外面走走不行。儒佛都重视参学,才能成就真实的学问。- `) w9 c9 [  N0 ^6 l- A6 t
  阿弥陀佛不单单跟世自在王佛学佛,他还出去参学,他参学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刹土,他都去参学过,所以他的智慧才是圆满的,没有一个刹土他不明了。他是摄取诸佛刹土的优点,舍掉人家的缺点,建造的极乐世界就变成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第一刹土,他那个世界是这样建造来的,这是非常符合现在的科学精神。他不是胡思乱想的,不是他自己想怎么造的;他去参学,看到人家的好处跟他学,人家的缺点我们改掉。换句话说,他那个世界,十方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的缺点他没有,一切诸佛世界的优点他统统具足,所以这个世界称为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师法弥陀行也』,我们要向他学习。
  q2 e  p. @9 T) }6 L, K( G  台湾在今天这个地球上真正称得上是宝岛,很遗憾的,我们的缺点还有很多。最近这几年,我们的政府官员、工商界的领袖常常出去考察,看看外国人的长处,我们能够把它学来,把我们自己的缺点都能改进,台湾就会变成这个地球上的极乐世界,这叫事在人为,要大家要努力。第六小节:
+ V& U9 ]4 x6 P- h5 K2 M% d  【天乐雨花(天时之乐)】
; P2 z! Q* t! y  【衣裓盛花,他方供佛,饭食经行。】
6 S- q1 r* {9 e2 S8 A  『衣裓』就是盛花的工具,像我们这个世间的花篮。『他方供佛』,诸位要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於往生一切诸佛世界,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你生到别的佛世界,想离开那个世界到别的佛国土去参访是很不容易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喜欢到哪个佛世界就到哪个佛世界,喜欢什么时候去见佛就什么时候见到佛,他太方便了。如果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我相信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你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你一定想去。『饭食经行』,吃完饭之后经行。
* Q6 h0 i" j$ g' `- }* Y  【无求不得苦】1 c! S' E& K0 k4 {6 v
  一切所求都能随心满愿。
8 W1 v1 Z* P) \% B- h  【得神通乐】
8 T3 H% n7 _7 G- V& Q7 v  六种神通具足。像参访他方世界,这是神足通,一念之间、一弹指,他就能到达。
. V$ s, }4 I. @" h" b; K  【侍多佛乐。】2 F. J+ m  P" z7 ^
  『侍』是亲近,亲近『多佛』,你每天都可以亲近无量无边的诸佛。9 g0 W! m: n9 c4 a, |& d
  【衣食行乐】* A9 A( E& r" d. o( Z' m
  衣食住行都不要自己操一点心,不必要自己经营。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烦恼永远摆脱掉。3 W: p, p# K) M% F: J" L1 E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句特为此土众生而说,意显往生之后,有能力随时返来,供养本师、弥勒,普度怨亲,皆不难耳。】
) e% ^# a/ m/ b/ z  我们今天想帮助亲属朋友,你有能力吗?没有能力帮助他。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帮助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神通能力跟观音、势至无二无别,这是一下就得到的。前面跟诸位讲过,你在这个世界修行先要证得须陀洹果,证须陀洹果之后要修三个阿僧只劫才能成就这种能力。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能力就得到,这个便宜占得太大了。所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不要等第二生。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去的,给诸位说,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为什么?我们临终的时候,亲眼看到阿弥陀佛,我跟著他去了,并没有死。所以有些精神好的人还可以说,「阿弥陀佛来接我,我跟他走了」,他还会说话,他没死,所以是活著走的。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不要等第二生,所以这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我们一定要知道。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回到我们这边来看看你的亲戚朋友,那真是随心所欲,一点都不困难,随时可以回来。佛说供养十万亿佛,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是十万亿佛国土,你有能力往返娑婆,随时可以回来看看,用意在此地。
+ G. s, k, A  h' u8 P! G! l  【食时,即清旦,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 \' l; K# J; ~: u1 m
  这是讲他们的神足通,也就是飞行自在,速度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恒沙世界,一弹指间他就能到达。过去认为光的速度最大,现在已经发现还有比光的速度更大的,大十几倍的,这是最近科学家发现的。可是像经上讲的这样大的速度,科学家现在还没发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8 i+ q% j! Y0 y3 r" O. B5 p3 Z  W8 R  【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2 f/ a4 p# n/ H- L  实际上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
, C& U3 T9 e; b6 P  【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1 E' C+ R7 ]1 |) f3 n4 }
  这是我们眼前的现象。. X8 o4 q. Y5 E  f# O+ x( T
  【在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斯意极深矣!】
+ Y$ I' ~% m/ _* n; L+ f: Y  我们今天想到极乐世界去是有障碍,西方极乐世界人到我们这儿来,没有障碍,为什么?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功德力。我们业障太重,所以没有办法;他们那边是功德深,弥陀的愿力大,所以得大自在。第七小节:7 g- k5 \' Z6 |2 C2 `( A
  【说法庄严】
& p6 p6 L# T, T1 @2 z$ U6 G) I  西方极乐世界人每天做些什么事情?那一边是「六尘说法」,这个就自在了。经上给我们讲的「众鸟说法」,阿弥陀佛给不给我们说法?阿弥陀佛每天都在说法。有的时候,像我们才刚刚去,也许见到佛都有点害怕,见到佛好像一身都不自在,感觉到很拘束。佛知道你这个情形,变个鸟跟你说法,那个鸟你看起来很好玩,拘束没有了,就很自在了,所以你坐著听也可以,躺著听也可以,太自在了,一丝毫的拘束都没有。可见得阿弥陀佛真正慈悲,一切时一切处都满你的愿,这是彻底悲心,大慈大悲到了极处。
) ^4 w; [. T' Q& F) f/ h  【六时演法,闻正法乐。】
6 M# ~9 l+ {8 u+ R3 H0 ~1 {  『六时』就是说明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你想听什么法,你所听的就是说的这个法,譬如你想听《华严经》,所听的就是给我讲的《华严经》;他想听《法华经》,他听佛、听六尘说法就是讲《法华经》;那个人说我什么都不想听,他什么也听不到,清清净净,没有音声,统统是随个人的心愿,随个人的爱好,决定没有障碍。& q; G% f6 c! f, z& ^. {% K4 [
  【悉念三宝,得正念乐。】
3 O: N0 ?4 T2 Q1 j5 t# r* x  此地的『三宝』,是「念佛、念法、念僧」,它的意义是「念正、念觉、念净」,就是觉正净。念觉、念正、念净,这是自性三宝。
2 f: K5 ?/ P' t, ~& G' \! i0 w. G  【明无三途,无堕落苦。】
- o- C# l' b!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15: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

续-《●[法师开示]净公上人: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9年](第三集)》
7 S) d+ N1 Y- Z8 U2 n  A- U+ e/ O- m  z, Z/ A: B( _' A
摘自《学佛网文章集锦》
/ c8 p9 n( s' l. L9 I+ X9 T& Y  『四如意足』,一般讲起来很难讲,看古人的注解也不太容易懂,我这个讲法就很好懂,很容易明了。这四种如意,足是满足,实在讲这四条就是我们常讲的『放得下』。『回首如意』,你看我们中国做的「如意」,那个头是回弯过来的,意思是表示回头,回头就如意。所以古时候的大富长者,官做得很大,很有财富的,手上常常拿个如意提醒自己赶紧回头,见好就收,他就如意了。『回头是岸』,佛门讲回头是岸。这四条是修定、修福。人肯回头就有福了。
6 a! n5 e  w. a9 r9 _  【四如意足:欲、精进、念(心)、慧(思惟)。】
, T( [4 ?* a' t. w  『念』也叫做心,『慧』也叫做思惟,这是在一般经典上所看到的名相,什么意思?下面这个解释大家一看就懂了。
1 w1 t( `" g# W% o5 _  【欲,知足。精进,常乐。念,心安。慧,理得】
' \0 t" P8 Q8 W, Z  『欲』是知足,知足就如意了,否则的话,欲望没有止尽,那个不得了,你怎么可能如意?『精进』是常乐,所谓知足常乐。念如意足,『念』是心安,心定了,安了。『慧』是理明白了,所以心安理得。我这个解释大家一看就明了,比古人的解释容易懂。
2 Z0 u/ e/ h" T; L) Q  【成就一心。不退菩提。】
$ Q+ ^6 f. h$ m; c- A2 g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但是你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要知足,样样都知足,知足就不会再攀缘,所以知足决定得到快乐。理明白了之后,心一定是安定的,心定了。所以归结这一科是修定、修福。下面是:$ O* A. n  A1 M! y
  【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根,能持、能生。力,断疑、成德。】  A, Z1 H$ g2 X- K, e, ~( ~6 R
  『五根』是「信、进、念、定、慧」,『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名称是一样的。这里面有正道、有助道。「根」是能持、能生的意思。我们今天学佛,说老实话,这五根都没有,怎么晓得我们没有五根?我们今天也信,但信得不真;你有愿,你的愿不切,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掺杂在你的信心、愿心里面,所以你的信愿都不清净、都不纯,不能产生力量。如果真正要叫我们得到这五根,前面三科都做到了,我们的信心、愿心就有了根,根继续再努力精进就有力量,力量是什么?「断疑,成德」。成什么德?成就一心不乱,就得一心不乱,最低限度也要成就功夫成片,换句话说,往生西方世界决定有把握,这是「德」。你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把握,这个麻烦大了。要有把握,自己决定要努力,就能得到。( ]# x7 O5 l, a0 {; D1 U" s. l
  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老学佛的时候,他老人家讲他往生有把握的时候是在七十多岁,我记忆当中,大概是在七十三、四岁的样子,他成就了。他那时候告诉我,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什么时候去就可以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他有这个功夫。他勉励我们学生,他说「我能做得到,你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要肯做,没有一个人做不到的」,这是现身说法,等於说他不单天天讲经教诫我们,也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底下一段讲:, t6 v. {$ b  c* B$ D) [0 v
  【七菩提分】
# q% T$ z) Z, @7 D& S  『菩提』是觉的意思,所以又叫做七觉分。$ u6 T8 Q3 @( L& V0 r
  【於一切法善能觉了,工夫也。】
9 w; d, k3 \5 w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修学功夫,这有七种,这是:
5 Z% f4 f2 E9 Y2 A  【慧力所发。无漏正智。】5 _* z% V$ y8 |6 _( q6 v$ [
  这是属於智慧,智慧起了作用。
, b7 C0 h; }5 H" R$ p  【一、择法:善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不取虚伪法。】
! P5 P* T) x  B  『法』是法门,『择』是选择,你有能力选择法门。『善别』,善於分别。你有慧眼能够认识正法、邪法,你有这个能力,所以你取的是正法,不会取邪法,你修的是真实功德,决定不会落空,没有定慧决定不可能得到这个能力。所以诸位修学要真正成就,一定要明理,不能再盲修瞎练,否则我们的精神体力浪费掉了,非常可惜。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那就老实念佛。甚至於在初学的过程当中最好不要听讲,也不要去看那些书,把一切外缘统统断掉,心定下来。定然后能生慧,慧开了之后,你才有能力辨别真妄、是非、邪正,否则的话,没有能力,这都是真实语。, ^6 D/ x6 @$ d: f" B, @8 m
  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去拜李炳南居士作老师,他给我提了三个条件,三个条件要接受了,收我这个学生,不接受那就算了。讲经,你随便来听经,听众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三个条件是什么?第一个条件,只准听他一个人讲经,除他之外,任何法师,什么居士大德讲经,不准听。第二个条件,我所看的书都要经过他同意,要向他报告,他不准看的,决定不能看。第三个条件,从今天起,你入我这个门,做我的学生了,以前你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到我门下来从头学起。但是有期限的,他给我的时间是五年。不守这三个条件就是普通的听众,守这三个条件就是他的学生,很难,非常难。但是真正得到好处,为什么?妄想没有了。$ {7 R2 x  T' B; L- h) r; Q4 s
  所以人家告诉我哪个法师在讲经,我的心死了,不敢去听,听了怎样?老师知道会把我开除,不敢去。所以五年当中,心真的定下来了,只听他一个人的。换句话说,听一个人的,路走一条;听两个人的,两条路;听三个人的,三条路;听多了,不晓得哪条路是对的,搞乱了。我以后学佛的时候真的得到他老人家的利益,我报他的恩,他给我五年,我遵守他这个原则十年,所以有这一点点成就。
4 D" C+ p, R# u8 ]: n" o/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2: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2: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5: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4 10:47 , Processed in 0.0900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