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第0310部~不空罥索陀罗尼经二卷》5 M) O& l A: C3 ~6 K
: q) m2 A! z5 j/ y5 v6 k. e不空罥索陀罗尼经卷下 & J* N7 v3 R: o5 X* I/ ]. g0 Q
明主咒王入坛品第十三 & G, \, e& u0 O. o* J) |; K' M$ i
次说不空罥索坛法。欲得摄受一切菩萨见大乘者。应当观视观自在菩萨。当如见佛齐等无二差别之相。为欲摄受陀罗尼故。为欲能断恐堕恶道。自利利他二俱成办得善道故。勤求应依如法大供养坛。其持咒者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被精进甲莫秘其法。依于文义子细教示。勿生贪心莫怀谄诳。常当正念于一切众生。心行平等善巧方便。勿有懒堕贡高之心。勿斗诤讼。常持净戒每日洗浴。坛有三种。一者王坛。二大臣坛。三者一切凡庶人坛。王坛广设。臣坛中设。若其一切凡庶人坛。随力所办如应而作。若为王作不用中法。若为臣作不用下法。为凡人作无增减法。各各依法作之为吉。不依本法必过患生(王者上品臣为中品庶人下品随其所应作其坛法不宜颠倒也)。若结坛时。咒者先应择其地色知好恶相。当宿候其地。若于河边或于山林若于园苑。其地可爱吉祥之处。当彼方所应作坛法。深掘除去棘石瓦骨。去其旧土更将别处净土来填。令满掘处筑令平正。极精妙好平如手掌。如镜无垢令地细滑。修理地已于中作坛。若为王作纵广正等三十二肘。以金摩尼珠等为末。相和用作规界其坛。又取青黄赤白黑等五色作五界道。坛开四门复应开作四吉祥门。以诸树枝而作华鬘周遍安置。东门两边作二神王当为守门。右边应作护国神王。左边应作增长神王。身被衣甲一切严具以为庄严。眼赤嗔面手执于戟。其护国者手执圆头杵。南门两边作二神王。一名丑目二名赤眼。以金严具庄严其身。身被衣甲执刀弓箭。一黄白色一身赤色(丑目为左赤眼为右)西门两边作二神王。一者名曰摩尼跋陀。二者名曰富那跋陀。各自持本衣服形状。身被衣甲。一切严具以为庄严执索钺斧。北门两边作二神王。一名毗沙门。一名执金刚。各自形状持本衣服。一切严具以为庄严执持器仗。于其坛中心作观自在。头戴天冠绀发垂下。一切严具庄严其身。当头上作阿弥陀佛。作水精色菩萨。四臂左上一手执莲华瓶(宝澡罐也)左下一手施无畏手。右上一手把于数珠。右下一手作施无畏。端正殊妙悦可众心。作欢喜状圆光围绕。天妙华光以为庄严。正当胸前作于卍字(西国字也)眼如低视。当于莲华台座上立。于其右边作大势至菩萨。形像容仪寂静(应说天冠文中略也)以天严具庄严其身。披天妙衣偏袒右肩。合掌对观自在前住。左边应作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莲华色。戴宝天冠绀发垂下。一切严具庄严其身。而有两臂欢喜颜状。偏袒右肩合掌。对观自在菩萨当前而住。于其普贤菩萨底下。作摩尼鸡神及金刚神。俱屈双膝柱着地上。当于势至菩萨底下。作多罗神及毗俱致。着天妙衣及天璎珞严身之具。身黄白色颜容欢喜相仪寂静。其多罗神着于白衣。毗俱致着种种色衣。摩尼鸡及金刚使神。亦同着种种色衣。俱共合掌双膝着地。瞻仰观自在菩萨面。于观自在菩萨底下。作于不空罥索咒王。身重枣色四臂四牙。着赤色衣而有三眼。其眼赤色如放赤光。全身璎珞半身璎珞以为庄严。双膝着地合掌瞻仰。对观自在菩萨面看。颜容欢喜眉眼分明。耳珰殊妙其心一定。少分曲躬状若飞腾。菩萨两边作于梵天并梵辅天。作自在天大自在天与其眷属。各各自持众色衣服庄严之具。向菩萨面合掌而住。于其四方作四龙王。一娑伽罗龙王。二阿那跋答多龙王。三难陀龙王。四跋难陀龙王。北方作四阿修罗王。一名毗卢遮那王。二名罗睺罗王。三名毗摩质多罗王。四名婆稚王。如是坛中作一切印一切器仗螺轮莲华难提迦莎悉底迦圆头杆三叉戟索释枳帝(二合)都末罗室唎(二合)跋嗟华鬘幢等。分茶利华总为华盖。应用郁金(香也)牛黄雄黄金精朱砂。不得和胶净色画之。应与画师受八戒斋。其坛四面周匝悬幡青黄赤白诸色幡等。张于白帐。应用八瓶若金银瓶若赤铜。等于八瓶中满盛净水。水中具着檀香沉香龙脑郁金诸名香等。一切种子相和盛讫。华果树枝插其瓶中。以众华鬘系其瓶项。所列之华分齐间错(花鬘上花严饰间列)香瓶四口香炉四具酥瓶四口蜜瓶四口。乳瓶四口酪瓶四口。安置种种华果饮食悉皆充满。以沙糖和作诸饮食及用和水(沙糖和水以为浆也)作胡麻粥大麦粥等香美饮食。唯除酒肉五辛以外一切皆着。散种种华烧种种香。及华鬘等。缘其坛中所须之物周匝遍布。其坛四面周匝围墙。或张幔幕安诸乐器皆令如法。又于四方各安一人为守护者。又其四面各十里内。满着步人象马车等四兵守护。其王为欲除灾障故。作此吉祥事已然后令王入坛。当以手印印于其坛。印坛已送柳枝清净。着白净衣令持斋戒。堪委信人若其眷属。或其兄弟及儿子等。若欲入坛悉与灌顶。于其手上与系芥子。并与柳枝令持斋戒。依入坛法善言安慰。则令入坛求师求神(神者神圣)以华香灯饮食供养礼观自在菩萨。应咒芥子散其斋方。以此咒咒(用第十八咒也) + S p4 W* U5 e: E
第十八咒曰。 + e% n2 N- }& r& \; Y
唵(一)阿谟伽(二)钵啰(二合)底诃(上音)跢(三)盘陀盘陀(四)啰叉啰叉(二合五)贤啰若(若也反)萨婆萨埵(去)南(上音六)虎吽(二合七)句[口*籠](二合八)庵(九)泮吒(半音十)莎诃(十一则成结界) & e1 Z2 z9 f o9 r) z; e# X0 S
第十九咒曰。 ' [4 H! [$ o- ]4 x3 ]1 y! s! Z
唵(一)帝[口*禮](二合)路计也(二合二)毗社耶(三)阿谟伽波奢(四)娑么啰(上音五)娑么耶(六)地师吒(二合)喃(上音七)摩诃娑么耶(八)钵啰(二合)跋跢(二合九)虎吽(二合十)泮吒(半音十一) / v/ U* s8 @' e6 Y& I- s" {
(此咒第二句头帝字半音[口*禮]字全音。计半音也字全音。第五句内娑半么全。第七句内师半吒全。第九句内钵半罗全。跛半全也) }7 g2 @' o8 G s$ P, f
此为结坛咒。 [' u5 C; Z" @2 ]9 I; F
第二十咒曰。 & j/ k' V7 x( N$ F4 l" [% e
唵(一)阿谟伽(二)啰(上音)叉啰(上音)叉(三二合)虎吽(二合四)泮吒(半音) m6 [4 R( L% D6 T8 l
此为护自身咒。 ! n7 s* C2 C% A$ f2 c" Q0 q
第二十一咒曰。
$ k' c/ I! d4 n 唵(一)诃谟伽(二)陀摩陀摩(三)钵啰(二合)底度跛阇(二合四)摩毗蓝皤(五)莎呵(六) - q! y, }, P4 @+ D
此名咒香烧咒。
) ? J9 V8 b+ k) I1 e 第二十二咒曰。
9 r( |8 u: c" ~2 _: q) h 唵(一)阿谟伽(二)阿诃啰(三)布沙波(二合)陀皤(平)毗摩(去)那(四)遮唎尼(五)虎吽(二合六)泮吒(半七) * @/ I2 j& F$ l3 l# ^) \- _
应以此咒咒华供养。 $ p# @5 B( H6 N+ N5 I
第二十三咒曰。 ' I6 Y5 v# m& Y* U7 ?& Q- E0 g% ~
唵(一)阿谟伽(二)啰阇钵啰(二合)底(三)车(去)啰伽(二合四)摩地阇(二合五)讫柳(二合)嘘拏(二合)讫柳(二合)嘘拏(二合六)么林(上音七)莎诃(八)
. g' @: p! ~8 g. V* g+ c 应以此咒咒于饮食生粳米供养。
; f, ~! w0 E: e1 m" k) K 第二十四咒曰。
) p( p: v1 q4 \7 j1 Q 唵(一)阿谟伽(二)乌波毗(上音)舍(三)虎吽(二合四)泮吒(半音五) ) R0 L4 ^( _- y# |3 E( [, M' o6 }2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