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47|回复: 7

[净土社区]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9 18: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 [# j3 y5 P4 j" X" l3 |2 Q5 Y  U* @1 L
●[净土社区]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转)
' b. t' T% ~) P5 j4 F, G  C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4850.html4 t$ N7 S: I$ p# ]
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转)
7 S8 h' w1 Z3 L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
0 U0 \; w& I. w; J: O八关斋戒,是在家佛弟子在月六斋日受一日一夜内短期受持出家戒,种出世证果之胜因。须一日一次每天受之。即连续受者也要天天受。佛言:如能在一日一夜内受持八关斋戒如法清净者。所求之愿决定成就!包括求生净土,也决得成就!所以受持八关斋戒清净,能得这样的大功德利益!不过,应当明确:要从受戒日的黎明,到第二天的黎明,足二十四小时内对八条戒和过午不食的斋法:全都清净无犯;还要保持意念清净无染,这就要用“修行六念”来持心护净。六念者:就是念佛、念法、念增、念天、念施、念戒。凡起心动念都不离此六种清净福德之念。念天、是念天道的清净因与果,十善、四禅、八定、是天道的因,天道胜妙境界是果。或作念自性天真佛。一日夜三业完全清净无杂染,所以能出生如此大功德啊!最好,在此一日夜中至诚恭敬地一心念佛修念佛三昧,就易护净了。普愿见闻,如法受持乃祷!
  N6 _6 _' E, T, _3 K8 E! ~4 r: [  G( x" d
  一、劝持斋之意义及本文目次说明 2 d) O$ k; D9 k
* r. O/ a( D  C6 P  ^2 W' A8 w
  八关斋戒为渡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菩萨处胎经》中称之为诸佛父母,无论僧俗男女,皆应受持者也。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正应受持此戒,以为出世之阶梯。出家五众亦应再受此戒。因八关斋戒之戒相虽已具于沙弥戒与比丘戒中,兹为令功德增上之故,(功德增上之理,见后解答。)不妨再受此戒也。本文为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戒起见。先就受持此戒之功益,举要罗列分十二条。每条之下,引经中佛说持戒因果事实,以为证明,使阅者发起信乐之心。次乃释其名义,示以受法,分别开遮异同。并就易于怀疑之处,另设问答六条,以说明之,务使尽人得如法受特,而复能明了此戒于自身确有如何之关系。依解起行,后无退心。末引佛说出家人不持斋戒之过患,以资警策。惟愧学识浅陋,于戒律素未研求。错误之处,知所不免。尚祈诸方大德有以教之,则抛砖引玉,受惠实多,固不胜企盼者也。/ Y/ n, R1 z; q

& L; }- o" X3 \! J" ]
% W& B4 E& \, c: `& m  {4 r8 d八关斋戒传奇八关斋戒传奇――佛典故事/多昂活佛八关斋开释6 [$ U4 j3 m% \9 f" P/ h

- V* V2 t- ^. e& E/ j 
+ n$ ^: P5 y* n. T* p. ?1 c1 p  一天,有五百位天人一起来到碉树给孤独园。他们至诚顶礼佛陀,佛陀亦为他们宣说佛法大意,最后皆证得须陀洹果。阿难尊者见五百位天人因缘如此殊胜,便向佛陀请示原因,世尊于是将过去的因缘娓娓道来。- }' i5 I8 @  f/ X
- q! g9 x! ]' K, Z. H
  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两位婆罗门跟随国王去拜见佛陀。这时,有位优婆塞就劝发他们说:「今日你们有因缘跟随国王来拜见佛陀,更应该把握机会求受八关斋戒。」婆罗门好奇地问:「受此斋法,有何好处呢?」优婆塞回答:「可以随意所求,必如所愿。」婆罗门听了非常心动,于是就乞请佛陀为他们两人受戒。
" a/ ?& X! g# \8 Z0 U* P3 b3 d& ^
; S5 r: n4 ?) I7 L$ R  受戒毕,其中一位婆罗门至心默祷:「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世生为天人!」另一位婆罗门也非常诚心地回向:「愿此受戒功德,令弟子来生转世为王,威震寰宇!」结束后,两人便一起走回婆罗门的聚会场所。5 j2 j% b* H% {  u

8 F( f2 [/ M; v& w+ X5 J  其它婆罗门看到他们回来,纷纷热情地招呼他们吃东西。但是两人因为已经受持八关斋戒,所以只好将今天受戒的经过告诉大家,并且表明过午不食。其它人听了,惊讶地说:「什么?受八斋斋戒?你们身为婆罗门,祭祀梵天,持守梵天教示的戒法已经足够,何必再去受佛门外道的戒法?」在大众殷勤的劝请下,那位求生天者,只好随顺众意,吃喝起来。
! i- R* H6 Y3 o4 ?. U1 W5 V& @" V7 U' Y2 _9 a
  由于非时而食,婆罗门没有成就生天的功德,而随其业缘往生为龙。而另一位婆罗门却因一日一夜持戒清净,以持戒功德故,如愿转世为王。又由于当初两人共同受戒的缘故,所以这条龙乃投生于皇宫的御池之中。
# P4 t$ E/ j- D! K
% |3 _' X' k# v3 L/ n% c4 ^  一天,御花园的园丁在池水旁捡到一枚从没见过的奈果,异香扑鼻,芳美奇特。于是捧去巴结御花园的门监。门监收到这样的奇珍异果,自己也舍不得食用,将奈果转送给了后宫权大势大的黄门。黄门一看心花怒放,立刻呈献给皇后,表达赤诚。最后,这枚光泽鲜丽、稀有可爱的奈果,由皇后亲手呈给了国王享用。$ Z6 g. r2 v& ~6 P

) a5 x, y7 n: i1 y2 G! R9 o7 L  国王吃了这枚奈果,顿觉身心清畅,百忧齐解,兴奋地问王后:「这颗奇妙的珍果是从哪来的?」「是黄门供养我的。」国王命黄门入宫报告这枚奈果从何而来,黄门一五一十地回禀。$ O5 u, F1 x) L4 ^
0 r& P( h0 X) M: |1 I& ^* v0 E
  于是国王召来门监、园丁,斥责他们以皇宫之物私做人情,并指示园丁,从此以后,每天呈送一颗。园丁扑通一声跪下,哭了起来:「报告国王,这个奇异的果子是在泉水旁捡到的,过去从没见到过,今后恐怕也不会再出现呀!」「既然捡得到,只要尽心找就不会没有,如果找不来,那就拿你的人头来替代!」
" l& @6 X5 H0 r  L% l$ q3 B- g5 S6 P  n% N$ `8 n# c8 x! H
  可怜的园丁一路来到御泉池畔,呆呆望着池水,愈想愈感到绝望,泪珠不住滚落。1 a% k6 w) z( z0 W

2 h' Z$ F  z0 f. O4 n  「您为何如此伤心呢?」不知何时,一位青年出现在园丁的身旁。园丁抽抽搭搭地将事情本末说了出来,青年聆听后,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只见他忽然化身为一尾蛟龙,潜入了泉底,一眨眼的功夫,手捧宝盘,满满盛着五颜六色的奈果,连盘带果送到老园丁的胸前。
' h6 Q0 F- G( `/ ?0 y3 H
; T9 Z2 D- O, w% j- `- W  「其实,我是掌管御泉的龙。国王和我有前世之谊,我们同为婆罗门,同受八关斋戒。他因为持戒圆满,如愿转世为王,我却因为持守不全,随业转世为龙。」青年说:「这些奈果请为我送给国王,并转告国王这段前世因缘,请他为我准备一部『八关斋法』,令我受持,脱离龙身。如果国王不肯,我将以龙族的神力,化国土成汪洋!」语毕,隐身而去。
5 N! S+ M* z! ]2 N# o
( _( F& N- _$ T+ a! H& ~  目瞪口呆的园丁一路捧着奈果冲向御书房,将此奇遇报告国王。  O+ v& f( k- M

# `6 F3 r" R4 a; @  国王听完,良久不发一语。当时离迦叶佛末法时代已远,「八关斋法」早已散佚,而龙王却以家国相胁!国王召来最倚重的大臣,对他说:「龙王求索『八关斋文』,倘若未能如愿,就要毁我国土子民!现今你是全国唯一的希望!请你立刻出发寻访,一旦找到了,国家就有救了。」
4 G5 |4 |; Y8 v2 L7 y0 C; f+ T. f; d+ M6 R* T* V) b
  「皇上,现在佛法已不住世,就算问尽天下人,恐怕也是了不可得!」
" o5 r# G0 T9 F& D6 W2 h
  N) Y7 b3 h' ^; ?) q/ V# d( M  「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否则只好拿你的头来复命!」' d; ]: z5 f2 r8 L, A0 G

1 w' c: x- ]. F: ?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8: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土社区]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转)》
7 v  p+ |: ?4 P% I) S3 [
2 z1 u, W0 w1 q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0 d, q+ {( l0 X: n" g$ x4 @
  大臣回到家中,年迈的父亲观察到儿子心情凝重,不似平日。再三追问之下,大臣只好将自己危险的处境告诉了父亲。年迈的父亲听了,竟然毫不发愁,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家族从久远、久远前,即世世代代奉佛修法,直到末法尽时遭逢迫害才中断。+ }8 Y* z6 r2 V2 [/ F8 }  C
# `+ `' Z8 e! K
  「儿啊,家里正厅的堂柱一直以来常常放光。你不妨挖开柱壁寻找,或许里面藏有什么稀世珍宝啊!」
2 h8 v" b  j( M: }' l& W9 U+ ~" \6 w7 y4 g1 U
  孝顺的大臣不愿拂逆父亲的心意,召集长工斩柱开壁。果不其然!常令堂柱放光的,岂非传说中珍贵难得的佛经!大臣打开层层锦布包裹的经盒,一部《十二因缘经》、一部《八关斋文》,正完好地收藏在柱壁之间。
% y4 ]# q4 P- i. Q2 X# q
+ y4 w! a0 {' l' r/ W% X* h  喜出望外的大臣立刻火速返宫。国王将《八关斋文》恭置于金盘之上,亲自送到御龙泉畔。龙王感恩不已,将泉底龙宫的宝物倾囊赠与。& e* }/ h' o+ P2 j. _9 ?
2 {7 e$ _- O# v" ^2 R' ?
  龙王获此法宝后,回到龙宫,与其五百龙子精勤修持八关斋法。命终后,如愿脱却龙身,投生忉利天中。今日这五百位天人,就是当时的五百龙子。众比丘听完开示后,心有所悟,亦发菩提道心,欢喜奉行佛陀的教示。
1 e5 M0 p) q- t- R' y* ~3 k% f  典故摘自:《百缘经?卷六》
6 B. q! d1 ?: q; X省思
. O, B+ S, u2 K; R+ v, i% l) r/ T
( n. T2 `) B4 C! o! a' }* |. Q6 a) M* X8 C; e( @
  经修行应当亲近善知识,确立正知正见,勿受外道迷惑。须知烦恼不断,生死死生,报尽还堕,所以功德福业,应回向菩提妙果,勿贪求世乐。佛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佛弟子若能持戒修身,坚持净戒,面对任何境界也不退失,最后定能趣向解脱的康庄大道。
. z1 K) g; a3 m, A" e' `以下是末学的受持【八关斋戒】 的感受:2 X' X5 c( T; v& A$ Q, m0 j
5 `. W3 a9 p2 }4 V
为佛弟子,皈依三宝,踏踏实实地修行,必须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没有戒律的基础怎么谈得上有修行?!末学很幸运,遇到善友的提醒,于是也开始去了解戒律,并且去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一个非常方便受持的戒。此戒是世尊慈悲,知道末法时期的佛子业障甚重,福报浅薄,根性太陋劣。要好好修行很难,于是特地制定此戒,以帮助我们方便修行,为增长我们的福报和累积修为。(感恩世尊的大慈大悲) ( P  W$ u* l5 z2 ^8 O
记得第一次受持【八关斋戒】,是在2006年的大年初一。(那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弥勒菩萨的圣诞,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全世界的杀生非常多,众生的嗔恨之重 可想而知。我们佛子理所当然要为世间的安宁做点什么吧?!)我们数十位同修准备放鸟。末学之前就已打算在新年伊始受持【八关斋戒】,之前因对戒义有充分的了解,此戒的殊胜功德利益也是心向往之,就是说非常渴望受持【八关斋戒】呢!末学当时手中没有戒本,只是至诚恳切在家中【西方三圣】像前禀告:弟子妙音今天要受持【八关斋戒】(这叫在佛前自受此戒)。 4 T2 @: |' t2 w( J
当天早饭后与丈夫孩子及同修们去买鸟放生,放生时见到鸟自由飞翔,那种快乐犹如自己的心放飞一般开心。回去后到【关帝庙】拜佛,再驱车素菜馆吃午饭,我一看手机显示时间:刚好十二点半,这说明今天余下的时间里我勿需考虑吃―这个随时关注的个人人生大事。到母亲及长辈家拜年后,回家给家人做晚饭,一心考虑他们吃荤菜怎么做,完全忘记了【我】。忽然妄念生起来:哎,我该吃什么呀?立马反应过来:我今天在受持【八关斋戒】不需要吃了,等明天天亮了再说。哎呀真好!把【我】给丢了,哈哈。想想:我们每天从朝至暮哪一个时刻不是念念中有【我】?念念中都是为【我】着想?谋划!?(唉!不知为了这个【我】造作了多少罪过?业障啊!!!)现在能把它撇在一边---放下;真是自在得不得了呢。至此,我方明白佛陀为我们佛子制定此戒的甚深良苦用心,内心生起无法言喻的感恩之情。
$ t2 j7 i' X/ K' n; u三宝加持,末学领悟到,为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要为弟子们制定戒律,它可不是死板僵硬毫无温情的教条。而是世尊―我们的大慈父在涅?前,忧心我们后学者谁来保护?为此而量身打造的【护身铠甲】,这是世尊的慈心?悲心中流露出对我们佛子的深切关爱,并一再着重强调【汝等比丘,於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次则是汝等大师】殷殷慈心,令我们佛子要热泪盈眶?感恩戴德。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父,忧念我们佛子在没有他的福荫后,怎样能处此五浊恶世而安然无恙,给予我们护身铠甲―戒律。让我们在探索世界时有一个保险系数,令我们在受到保护时能稳妥的茁壮成长。我们佛子们有如此好的护身铠甲,可抵御任何侵扰与伤害,最终圆满我们的菩提道果。
/ b7 T( ?  t9 ]" F7 z$ v. i在不了解戒律之前,一提到【清规戒律】,马上令人感到是:束缚?不自在。其实深入体会才能了知【戒】是防非止恶,解脱的种子;【戒】是成就我们佛子的法宝。想想看,世间再好的最珍贵的宝贝,能否帮助我们得到永恒的自在?清净寂灭涅?的享受吗?!不能!我们愚痴蒙昧无有智慧,唯一的依靠是听从福慧圆满具足的佛陀教诲,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和美好未来。事实上,受持戒律的时候,心里因为没有对众生的伤害之心,能坦荡面对一切众生,此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自在欢喜及愉悦,有一点点像:仁者无敌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种快乐不是世间任何外缘能够做到的,它是法味,是从你的内心里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呀!当同修们亲自体会或者说品味到【佛法】的法味时,相信你不会舍得离开的,那种味道厚呀!末学更相信,当同修们能够深入佛法后,一样会深深感恩佛陀的恩德,就像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感佛恩时所说【愿将身心奉此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6 N( i+ x7 `5 y! j$ U4 O' f一位往生净土的佛子-贺国昌在往生前,至诚恳切地劝导我们后学:“我们夙业深重,要想永断生死根株,求生净土。发愿必须真切?忏悔必须恳切?执持戒品,必须精密;若能三业清净,保你立见弥陀”。戒是无上菩提?万善之本?正法之根,这是你们的大师。身口意三,慎自维护,勿令有犯,这就是学佛的入处。
* ~* d4 t) }$ f2 w- o5 K末学在此真诚希望同修们都能够重视持戒,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戒是基础,要精进修持。真诚祝愿每一位佛子们在此生都能如法修行,在菩提道上收获到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果报---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三宝加持大家!!!戒律的现代意义
" J. y' b7 |, K2 m$ v! p8 w* w' @6 c9 m8 G1 ?+ {
                济 群 法师
4 d* E# F4 V# Y' @# U( b5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8: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社区]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转)

续-《●[净土社区]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转)》, o( f3 x5 T& u, M" A: s4 }
0 P) H, B* W9 T5 c" u7 G, @' h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5 [: _! x: ?, ?2 H* v& v! Y- u& G! T
  戒律在现代僧团是否具有实践价值?今天的中国佛教是否需要戒律?如何看待戒律?如何发扬戒律的价值造福人类?这是当今僧团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6 _+ P& J" |! A4 L2 G! r              一、认识戒律的重要地位
$ }, o; p$ b9 X. S8 t9 E  原始佛教僧团不设立权威的崇拜,也无行政上的领袖,即使至高如佛陀,与弟子也只是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生活,并自称我在僧数,是僧团的一份子。佛陀对弟子们在修学上的教诫是:自依止,法依止。自依止,是要自己自觉、自己努力;法依止,法包括了教理与律制,解脱是从依法的修行中得到。佛教虽然也强调亲近善知识,但都是为了解法和通达法服务。佛教的僧团是以律摄僧,也就是说整个僧团都建立在律仪上,大家依戒律共同生活。僧团之所以成为僧团,那是因为有戒律;僧团之得以延续,那也是因为有戒律。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长幼有序,平等、和谐、民主,清净如法,在这样一种祥和的气氛中,大家都能安心修行,随缘度化,从而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 W. M; S/ e5 Z$ q7 }1 ?  K
              二、如何正确地对待戒律
. ~! N: C9 F; [3 v$ h$ u  在佛教界,对于戒律的存在问题:有以为戒律已经过时了,完全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或主张戒律是佛制的,任何一条都应该严格遵守,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9 Y2 x2 \. Y4 L6 `0 m, j  笔者认为:今天的教界对于戒律,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一律实行。因为戒律是具有时节因缘性的,它既有局限性又有普遍性。局限性是因为戒律是在某种特定因缘下制定的,这种因缘在当时的印度存在,在今天的中国未必存在;普遍性是因为人都有共同的禀性,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如饮食男女,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在古代有杀盗淫妄,今天一样有杀盗淫妄,那么,戒律在今天自然一样的具有价值。; M, u$ q; e" A* V) d' T
  那会有人说:戒律是佛制的,作为佛弟子唯有认真实行,而无取舍的权利。其实也不然,《五分》中有随时毗尼与随方毗尼的规定,即佛陀在律中说:虽是我所制,余方不适合行者,不必行;虽非我所制,余方必须行者,当实行。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如何看待戒律,以及对戒律的取舍标准。- {3 B& L9 o" s0 |. j1 f3 h
  至于谈到具体的戒律内容上,如菩萨戒有《梵网》和《瑜伽》两种。中国自古以来一直盛行《梵网》,其实《梵网》菩萨戒是非常难行的,国人虽然推崇它,但千百年来却鲜有人能够实行它。反之,《瑜伽》菩萨戒是在人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制定的,开遮又无比善巧,非常可行,应该说比《梵网》更为契机,今天的教界应该推行《瑜伽》菩萨戒。
. m; h3 d3 _2 \% m  [% i  比丘戒分止持与作持,在止持方面是二百五十条戒相,其不外乎对杀盗淫妄与衣食住行的规定。在五篇五聚中,杀盗淫妄及围绕着杀盗淫妄的规定,今天应该认真对待;关于衣食住行的规定,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当时的印度环境不同,这可以因实际情况而作取舍。对于作持方面,如羯磨、布萨、安居、自恣等,都应该认真实行起来。; i4 b/ B' h0 R' y
              三、发扬戒律的价值意义+ ~" k! o8 }6 Q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一种无法无天的状态中,此时弘扬戒律就显得特别重要。今天发扬戒律,具有以下三大价值。
) Z0 b/ r5 E' D% k- o8 v  1?自身修养的价值:出家成为僧宝,并非剃发染衣便是了,僧宝有它的僧格。僧格从哪里来的呢?僧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从长期的戒律生活中养成的。佛制比丘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由戒律生活养成僧格了,然后始可学习经论。出家虽成了僧宝,但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及不良习惯,并不会因为出家而彻底消失,有时难免现行,半月半月布萨,通过不断对自身的反省、检讨,使得人格日新月异,逐渐完善。每年结夏安居,是属于定时专修。僧人倘若长年作务弘法,频繁地接触社会,势必会把心变野了,变俗了。通过定期安居,提高宗教涵养,才能更好地作务,弘法利生。7 D& d& z6 P" e4 E; t
  2?健全僧团的价值:要建立如法的僧团,首先得注意僧人来源的健康。在律藏的授戒犍度中,提出十二难十六遮,规定了出家受戒的资格审查:内容包括罪行严重、不属人类、身体病弱或生理缺陷、条件不具、智力低劣、家庭社会不允许及五官不正的七种情况,不能出家受戒,以保证僧源的质量。《行事钞?师资相摄篇》中,谈到了剃度师的资格、度人的数目及对象、出家的手续以及师徒间的责任义务,这是关于对出家僧人教育问题的规定,旨在提高僧侣素质。布萨是从个体的清净以达到整体的清净,以保证僧团的纯洁。
9 F# V9 H2 D3 x' v" S+ I  依戒律建立起来的僧团,依戒腊大小论长幼,使得僧团井然有序;羯磨制度僧事僧断,不以某人意志为决定,体现了僧团是一个高度民主的团体;在羯磨作法,大众推选德才兼备者主持羯磨会议,反映了僧团重德重才;六和精神: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律制的平等,利和同均是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是思想的统一。今天的僧团也唯有发扬六和精神,才能出现平等、和谐、民主、清净、安乐的僧团。1 A& `, {1 t; k9 f( Z; j
  3?安定社会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杀人、偷盗、强暴、欺骗等不良现象,使得社会不得安定,五戒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禁止这些恶行。一人遵行五戒,社会上就会减少一分危机,增加一分安全。由别解脱戒建立起来的僧团,具有教化社会、净化人生的作用。菩萨戒的菩萨道精神是以慈悲利他为前提,其内容是六度四摄,人人倘能奉行,人间便是净土。
$ c4 d/ o- N: n* ~! U
) y3 q4 \) p3 ]6 A+ c$ ^7 I6 L0 u8 L; E4 i( N9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8: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8: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9: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南无妙法莲花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 14: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4 07:32 , Processed in 0.0973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