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71|回复: 0

思惟欲为根本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3 17: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惟欲为根本苦: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9 D q2 W# Z$ @

  首先了解欲的体性、作用、分类以及欲为根本苦的原因,以便观察思惟。

) ?' ]0 {1 W/ @ |& K, v

  一、欲的体性

, d7 i9 S1 ?- o. ?: r& n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对欢喜的境希望,是欲的体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

8 E! A7 W5 J+ Y4 {5 @

  二、欲的作用

9 ]! T# v7 e$ m. i) ~, L0 @

  论中说“勤依为业”,欲的作用是作为勤的依处,以欲能发起勤作。

5 q0 n3 E0 d( [' M* }/ ^: s& c/ i

  三、欲的分类

* Y% O' G* F8 f# m* f: N) G: P" n: h

  对色、声、香、味、触染爱,叫欲。《大智度论》中则说六欲——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一般指男女方面对异性的容色、相貌、姿势、声音、触觉、人想等生起贪欲。

1 q5 h2 f' U; m2 x! b7 I! u/ f8 d

  当然,还有名声欲、利养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权力欲、财富欲、摄受眷属欲、显示自我欲(表现欲)、饮食欲、睡眠欲、升天欲等,一一展开,欲海无边,欲境无量。

* W3 |/ p, j! S& D' `; h% [

  四、欲为苦本

5 r6 d* v; b% U2 X5 d

  《法华经》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杂阿含经》说:“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阿含经》说:“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

$ U3 P5 O f# D* Q1 G) u

  三界众生都想求得自己所爱之事,对于如泡沫一般注定变坏的有漏法,却幻想永远占有、如愿以偿,这样希求的结果无非是希望破灭,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

8 s' V/ [2 u# }4 D" k1 X

  想一想,费尽心思全力地追求,最终只落得个破灭之苦,岂不太悲惨吗?为什么要死死执著虚假之法呢?这就像孩童追逐肥皂泡一样可笑。歇下狂心,万事皆休,痴迷的众生却偏要沉迷其中幻想、执著,真是可悲!

- { }/ G6 F% N- m+ h2 |' O0 d' v5 t6 @

  从十二缘起观察“欲是生死苦恼的根本”。

$ T5 Q7 E0 w i) |/ P. V* j. _

  以贪欲就会发起勤作,即“以爱产生取”,再以取积累能感后有五蕴的业——“有”,由此生死相续不断。

6 t+ l$ m: c' b* U

  有情不了知轮回是苦性,怎么放得下对轮回快乐的追求?如是贪欲不止息,一天就可以积累无量“爱、取、有”的能生支,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为本,生死将连绵不断。

, a$ U2 _( I4 p0 V+ N. `7 W0 o# u, x

  《楞严经》说:“想爱固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8 ^" s9 w; ]1 ]1 G0 b+ E5 E- c


 

- d! F9 b/ j9 Y* K& u' D- g% o) [

生死关头苦无伴 唯修三福能安度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K% p* N7 i+ G5 o+ c

无伴过患,就是在生死关头无依无靠的痛苦。

4 R' O! K: ?0 j6 `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

& ` Y1 ]0 I" t

如《亲友书》所说:假如你能认识到生死的过患,那么希望你能尽有生之年,努力获得三种福德的光明,否则一旦死亡来临,便须独自走向连日月光明也难以照亮的无明黑暗当中。

8 F* P+ f& l. \ e

这是劝诫世人,应趁现在得到人身、具有思惟能力时,依教法精进思惟,尽快打破相续中的邪见黑暗,否则,将来必定还是在无明黑暗当中,非常愚痴。

$ Y+ X$ i6 W) }" \* D1 W' n5 d9 @

以下解释此颂的相关词句。

# ~3 V( J( N+ W7 V

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

: B8 d+ Z0 d, u) U$ l* K3 @

  “了知过失”,就是应当知道前文所说的八苦、六苦等生死过患,希望你们能修习福德光明。

3 K; O3 h! m4 I6 P A5 ~

因为无始至今,我们一直是身陷在苦海当中,一刹那也不曾离开这些痛苦,如果连自己的处境都无法认清,又怎么可能将眼光放在解脱生死如此高的目标上呢?所以一定要先认识苦谛。但是,仅仅知道生死的痛苦仍不足够,还必须修习能去除痛苦的方便,才能摆脱痛苦。所以,龙树菩萨就说:希望你们能修习福德光明。

# t6 |* m* o& R- k Y, o

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

7 S+ ?- Z; j7 J* I8 W' P

“三种福”有两种解释:一是身善、口善、意善;二是施所生福、戒所生福、修所生福。

& U* ~' W7 [: X8 ^, t* X! Q2 d

以六度而言,前二度对应前两种福,后四度——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可以归摄在修所生福当中。这些是生死路上真正的光明,没有这些光明,人生就是一片黑暗。

! |4 \ a4 H; B0 k) G3 }6 O3 ?

无边黑暗者,谓无明黑暗。

/ a! V1 b' Q' l8 `6 q# k0 N

“无边黑暗”是指内心的无明黑暗。因为无明而不能真正见到所知法的真相,所以是黑暗。

3 E' `$ E/ ^6 g# [9 M" S' \

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3 M3 N/ \! s: m V' i# m0 Z+ |

“无伴而趣向后世”,即如《入行论》所说:独自一身漂零,与生俱来的骨肉身躯,在死亡时尚且还要分离,更何况是身外的亲人朋友,必定不可能伴随着自己。在轮回中生时是独自生,死时是独自死,自己身心的痛苦他人不能代受一分。既然这样,又何必需要那些对我从轮回中解脱做障碍的亲友呢?

* e2 B/ |# d+ d: ~8 n& Y

这是说在生死的紧要关头,没有任何其它依靠,唯有依靠自己努力修法,才能平安地度过。《无量寿经》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每个凡夫在生死之际,都是孤身来、孤身去,苦乐都要自己承受,没有人替代得了。生死路上唯有各随业力漂泊,临终时一经分手便是永别,所以执著亲友相伴,对解脱也没有什么利益。为何不在自己强健时努力修行,除此之外还能依靠什么呢?

. X7 ]" {8 l' B& a; {

下面对第六无伴过患苦作一归纳:

" n/ R. j' [; B8 _* I

理证:有漏蕴身(有法)必定是无有同伴而独自死亡,因为被业力所牵而各奔东西的缘故。

1 y$ j( z2 v9 z

比喻:如同已经分别搭乘了开往东方和西方的火车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3 09:01 , Processed in 0.0776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