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浅识 / W7 N8 D/ ?/ ~6 i3 r) P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
% A5 C/ e$ }! ~; r/ [5 J7 M* B/ p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K& U5 B9 @3 o) t$ p; U q
一:设我得佛 ; X; ^$ \, Q: k0 Y
1设:
+ M$ N* i! H, ?" _ “设”有二义。
, h% \% Y: T6 n# b8 r. ^: \7 E (1)设我作佛的第一义:
0 w: Q q. h4 }0 b# W 字面语言的文义,“设”作假设讲。“设我得佛”,这是假设性语句,就是假设我得佛,善导大师称为“若我成佛”,所以,“设”与“若”同义;“得”与“成”同义。这是法藏比丘尚未成佛,而作菩萨的时地、身份说的话。 # u8 ^3 l9 U0 H; G
(2)设我作佛的第二义: ! ?2 p3 S+ S4 y5 F- A! i
“设”作设想、预设、筹划、谋划、计划、规划,通俗地讲就是想法、打算。具体讲就是弘愿。
8 R2 G- l: k9 I3 G2 _ 前后文义互参,这是开起承诺、发起预设性愿文的发起语、自问语。大意就是:设我得佛当如何如何?也就是将来作佛时的筹划,为将来作佛时所设立的弘愿。下面就是回答、发起、叙说,未来作佛时的设想、筹划的具体实质性愿文内容。
! P3 Q' J* h6 q5 m; J2 y# W$ E 2我:
( |7 |# Z9 a- Y “我”这里指法藏比丘。同“欲生我国”之“我”同一义指。所以这里的每一句愿文,都是站在法藏比丘这一方面说的。
6 T) e* j1 [0 R% J/ X! x 3得佛: 9 E8 i5 }( E: Y- A& W9 {
“得佛”,就是我法藏比丘由菩萨修到佛的果位的时候。或我作佛的时候。
* R* N9 Y6 C3 R5 V7 Q5 u; Z' F 所以,“设我得佛”句,大义就是我法藏比丘将来作佛的时候,我要如何如何行愿。 1 m4 n; _2 j- i
二:十方众生 3 V8 ]: f6 {& F% I
十方:是指四方、四隅、上下十方。这里的十方是表法的,代表圆满,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涵,没有遗漏之处。 D2 n2 @9 c. H3 a- u
众生:就是这个圆满无漏的时空内的所有众生。这里是指除佛以外,上至菩萨,下至阿鼻地狱范围的九界众生。 * E4 h8 K5 q0 _7 O
法藏菩萨于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施救的范围,就是十方众生。十方众生是什么概念?涵盖除佛以外的所有众生,上至菩萨,下至阿鼻众生,一个都不漏,究竟圆满。 4 d+ f/ ]3 U& j2 T5 r/ }
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7 g. S7 y2 x3 o. T# T# w 分五个方面阐释:
# T2 @4 g+ b' m' j9 t0 y 1浅言之:至心信乐......重在言“信”。 3 Y, I0 Z* Q# I( f7 @7 O- N; Q
欲生我国......重在言“愿”。 . {2 w! c V# V, a
乃至十念......重在言“行”。 % r9 v6 P' E6 Z- z! D7 _) ?
故信愿行,乃净土之宗旨,法脉之本源,皆根于、本于弥陀之本愿。无本愿,就无净土法门;无本愿,就无众生得度;无本愿,就无弥陀成佛;故本愿是弥陀与众生的生命体。 & Y: m9 M* n) e: q7 y- B
2深言之:至心信乐, " _7 T4 k# g z+ J' o
愿生我国, , g% ]# x8 y) i1 W0 J- R5 C
乃至十念。
3 D/ @/ t7 R% M% E 三者皆是弥陀教化十方众生,皆是弥陀救度十方众生,皆是弥陀愿力惠及十方众生的愿文。全是佛心、佛愿、佛力。
: K+ }9 U( u6 ?' N L% B 三者本为一体,“至心信乐,愿生我国”,皆源于“乃至十念”,皆本于“乃至十念”,皆根植于“乃至十念”,皆落实于“乃至十念”。弥陀的本愿,“设我得佛”也好,“十方众生”也好,“至心信乐”也好,“欲生我国”也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好,彻彻底底地、完完全全地集中在“乃至十念”上。这一切愿,乃至余四十七愿,皆通过“乃至十念”来实现,变为现实。所以,乃至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具足弥陀的愿心、愿力、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弥陀摄受十方众生,释迦发遣十方众生,十方诸佛度化十方众生顿超三界,直入弥陀报土的唯一要法。 ' y9 G0 ?# ]5 k) ~. y- m& Y- H
因为只有“乃至十念”之行,才能使诸众生乘佛愿力,横超三界,顿拔六道之苦根,永享极乐之真乐。 + c& t" K8 f6 M+ U3 n% \5 A
正是由于“乃至十念”之六字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功用,方令十方众生,从心底化生至心信乐之信、之乐;化生愿生彼国之心、之愿。 6 L* N0 R$ }& [$ I
当此心之信、之愿根深植于心底,与佛心、佛愿息息相应,佛心、佛愿、佛力,加持我心、我愿、我力,自然而然由心底化生,绵绵相续的“乃至十念”之行; d& Q# K' b8 M
“乃至十念”复又绵绵转动我心,更令至心信乐==信受弥陀救度之心达其极致,则欣喜发之于心,洋溢于外,而欢喜踊跃。 1 w. X, _* }$ k5 ]1 d
更令欲生我国==顺从弥陀之愿,固若金刚,达其极致,心底欣往弥陀净土,愿生彼国之心,绵绵无穷。 / n& _' T9 W- J+ n; H
反过来,乃至十念更加至心,无疑无惑,行持绵绵。信与愿都是心相,这种心相,于乃至十念的一生行持之中,无时无刻尽皆伴行不舍;念念不舍的名号之中具足涵载至心的信愿。所以,但绵绵称名,不言信愿,信愿绵绵并行,全具其中。
: S% T- {1 J* a4 [( ]+ h 3从弥陀发愿的立场解读,是愿全是弥陀之心。
0 M4 N* o0 z3 o1 A5 Z, X 至心信乐:解读时把句子分解为:“至心信”与“信乐”,这都是信度的相状。是弥陀对众生的要求,“至心信”,就是真实的心信受。“信乐”,欢喜心信受。信什么?信“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信受六字名号的功德功用。 " [$ F5 F+ f' V' |9 J; p
欲生我国:是弥陀对众生的心愿,是弥陀对众生的呼唤。“欲”者,想、愿、希望之义。愿或希望众生生我弥陀国土,这是弥陀的心愿。“生我国”者,是弥陀的呼唤。 3 g& @8 F& ~ r' s p
乃至十念:是弥陀为救度众生设计的方法。是弥陀呼唤十方众生,依我所设计的救度方法,称我弥陀的名号,就自然生我弥陀的净土。 4 C- U: Q) C: V; d
这是弥陀五劫思维想出来的唯一易行、速效、顿超、救度十方众生的方法,是由不可思议的兆载永劫无量功德所凝成的。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六字名号,与弥陀本身是一体的,具足弥陀所有功德功用。弥陀法身遍布虚空法界,弥陀名号遍布虚空法界,名即是体,体即是名,本体一如,无异无二。
- J, B- m# J8 s* p# e$ m, k. p 一念、十念,一生念,念念之中,即每一念无不具足弥陀信愿,无不具足弥陀究竟圆满功德,无不具足弥陀不可思议的功用。众生只要称我弥陀名号,弥陀光明即摄而不舍,弥陀就自来救度。弥陀光明照十方,觅照念佛往生人。所以然者,弥陀本愿故也。
4 x4 p% S' I: d: s 乃至十念,是本愿的核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都由这一句乃至十念得以实现,念念之中,念念不舍,信与愿自自然然的就融于心中,根植于心底,不言信,不言愿,信愿已具足纳于乃至十念的行中。是以,乃至十念,一句名号之中,弥陀的信愿都统统具足了,无疑无漏。但称弥陀,信愿圆满具足,何以然也?顺弥陀本愿故。
" l, m9 h* y) m1 N 三句弥陀愿言合起来解读,就是: " h# y5 |/ N& e# i: I7 ]
信我弥陀救度,顺我弥陀之愿,称我弥陀名号,生我弥陀净土。 5 j b+ R( D3 y( k& l8 W& u8 U* W
4从众生顺愿立场解读,是愿全是众生的行。
$ j+ A" q1 V8 b1 B3 o 至心信乐:依善导大师解读,其义具二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4 }( q; q- r% ?5 g9 h o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的往生。即信自身之劣机,复信彼佛之圣法。
: m- y- I& V' a 作为我们众生,至心信受弥陀的救度,以人立信,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佛说的都是究竟圆满的,但信莫疑。这种信要真实的心信,发自心底的深信。这个信不同于一般的信,是源于弥陀究竟圆满的净信;源于弥陀极乐无为涅槃界的信;源于弥陀令众生顿超三界,离苦得乐的信;源于弥陀称我名号,不生我国就不成佛的信。所以,这是信源于弥陀,乐源于弥陀,信发于心底,乐发于心底,而洋溢于形体之欢喜 踊跃的信乐。 ) \" o0 \2 w* i) [* D5 _0 ^
欲生我国:这是弥陀的心愿与呼唤,已垂传十劫。我们众生,自今闻说,当从真实的心中发真实的愿,随顺弥陀心愿 ,愿生弥陀净土。 8 D. d- R4 ^% V
乃至十念:这是弥陀为我们众生设计的救度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一生专称我弥陀名号的方法,即“乃至十念”的方法。善导大师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所以,我们当以真实心顺弥陀心愿,依弥陀所教之法,乃至十念,一生专称弥陀名号。 & p$ R- [# `3 h7 j2 c9 U
5“至心”二字,不单就“信乐”句而言,实则义统“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三句。 8 z7 f Q! p$ n2 m% h" i' w+ u! D
至心......信乐, - W. G3 c1 Y$ M0 `
至心......欲生我国, ; r( C5 s5 a; r) {% u
至心......乃至十念。 # p% L3 I1 i, x$ a
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7 F2 ~5 F( o% g) d7 @6 t 这八个字,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体,是众生往生的生命体。是阿弥陀佛本愿的誓约,弘深重誓,也就是弥陀对“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承诺;对“十方众生”的承诺;对“设我得佛”的承诺。
; g2 n& m& i! o* M. ~ 阿弥陀佛把他的成佛与众生往生与否,绑在了一起。即我成佛与否,决定于众生称我名号能否往生。我所发的“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愿兑现了,我具足了众生称名往生的这个功德功用,我就成佛。否则,我就成不了佛。 7 D' U( b# K2 m q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愿言,都落实于“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的誓约上面。没有这八个字的誓约,十二个字的本愿文就如同虚设,就不能令十方众生,至心生信生乐,至心的发愿往生彼国,至心的乃至十念。 : @( g7 h5 N2 U- j# G
正是这八个字的誓约,也正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也正是乃至十念,十方众生称名自归;也正是我彼双方约定如约兑现;才有弥陀彼土摄受,才有释迦此土发遣,才有诸佛如来舒舌证诚,才有我们蒙佛救度称名得往的今天。 + g' |! k$ d/ l. I6 ]/ W
就人立信,就是依照可信的人弥陀、释迦、诸佛而立信。
6 L" n# ^2 h- ]) D' Z' i" {$ a! K! U 就行立信,就是依照可信的人 弥陀、释迦、诸佛所立的行而立信,
+ }. W& e' o% p8 G# X 这个立信的“行”就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4 p x+ d# l* o/ z* Z9 z; m% A 善导大师讲:“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7 f5 B |. L0 n
“一切凡夫,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 C+ I; ]# e: B$ v
所以,我们但可大安心,以弥陀之行立信,一向专称,弥陀名号,无疑无虑,毕其一生,报尽命终,自蒙弥陀与诸圣众,托金莲迎汝,随佛西归!
& [9 k' ^" i: b6 q$ h, K 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就是对本愿究竟圆满的诠释,作为十八愿浅识的总结:
" [ K. J/ `3 a" e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Z+ I8 A: J& F- w/ z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