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近一百年以来世界心理科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理论为基础,将以上问题细致地切出来。下面,在论述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重要概念——知道不等于理解。
, l. ^6 `5 z1 I4 M2 ?" ]
5 N7 E8 X* a, G a第一节:知道不等于理解。知道只是“知道”,而“理解”则是另外一回事。 : [7 K* f7 \' u! o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很钦佩我对心理学的研究,在一次“问答事件”后,便对我“不再钦佩”了。当时她问我的问题是:“什么是人格?”我回答说:“最简单地说,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小习惯的总和”。然后她“义正言辞”地纠正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她说出了词典中标准的答案,而我当时“哑口无言!”为什么我会哑口无言呢?原因如下:
8 `. `$ F( M' q( d7 e" Y第一、我曾经在理解什么是暗示时,拿着一块砖头问别人(后被视为“疯颠人”):“它暗示着什么?”。而只有在我用了两年时间去深入学习了心理学、生理学和脑神经科学后,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暗示以及潜意识到底是个什么。 # }* ~) ~. C7 B" E7 b
第二、我曾经用了五分钟时间读了一篇关于神经网络是以全息方式存储信息的概念,然而我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理解它。
& U+ l6 i' _4 t) K+ v1 E2 B$ Y例如:曾经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将十几个滴答着水的吊瓶挂在一个盛满水的翻转过来的大铝锅盖中——造了一个“人工湖面”,通过观察水波打在“湖面”上形成的涟漪之间发生的干涉效应去理解“全息效应”。然后以此理解为基础再进一步去理解动作电位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递扩散的全息模式。 8 o* F1 |& T9 `( Y* u4 `
这个理解过程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要想与脑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认知方式等联系理解起来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例如:为了能够将这种全息概念与神经网络处理信息的方式联系起来,也为了能够将这个概念刻在我的脑中,我经常不断反复看(记住:反复导致有效,就像磨刀一样)科教片中有关“动作电位在神经网络中扩散的模拟动画”。有一次在观看中,我临时要出去办事,结果在我出门的时候,故意把影碟机设置到重复播放的模式,这样,虽然我不在电视机旁,但这个影片却不断地重复播放着。而这种“空放”的效果是,我虽然在路上,但是在我的大脑中却犹如正在电视机旁观看着一样,我的脑中也在“重复播放”着,这让我能够在此期间一直思考影片中所播放的内容(如果你达到痴迷的研究状态,就会理解这种“怪异行为”)。
3 P' V- i8 g' x1 N& U$ N9 I0 P我在那年的春天设置了这个能够产生水波干涉效应的装置,而当我把它拆除的时候,水面上已经开始结冰了。在这期间,我一直思考着当我的每个感觉细胞所激发出的动作电位,在“滴落到”脑神经网络中的“池塘”中时所引发出的“全息效应”,以及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是如何从脑海中“全息”地涌现出来的。
" U+ D( ?( ~" B# R
- n4 `0 I9 d% E: q1 ?在这里我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
( y. t2 O$ Y4 N很简单,知道不等于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别就犹如“在地图上看到大海”和“到大海里游泳”一样。而本文不是像某些有关心理学的书籍那样对心理学理论的罗列和整理(假设本文只谈理论,那么你只需要去买一本《心理学词典》就可以了,而且非常准确),本文不谈标准理论,但是是以对心理学标准理论的实践性理解为基础,以最清晰和实用的方式,将对心理科学理论的应用和治疗方式呈现给大家。 + v+ C, C7 v0 R1 g
更清楚地说,本文不是对心理学名词的解释,而是对心理学名词的应用。如果你能够对心理学名词有了最深入的理解和领悟,那么你应用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和应用于“无形”——即不会按照有形的名词标准答案去运用。 - ?; j c+ }2 T3 T
因此,我当时哑口无言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从“理解层面”而说,而她所说的为“知道层面”的答案。而要想说服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她不理解心理学。而要想让她理解,不是几句话或几篇文章就可以的。这需要她自己去作出努力学习和深入思考。 4 w8 S/ m; H( V0 s/ S6 ^
另外反过来说,假设现在让我去编纂词典去定人格或全息的话,我会按照你现在在词典中找到的标准答案去定义。原因是,如果要定义一个事物,必须要采取高度的“概括”。而要想理解这一事物,就必须要超越这种概括,深入到极其细微之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位朋友并没有犯错,只是她不懂得一种道理而已。什么道理呢?就是“知道不等于理解”。例如:如果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限于“知道”的层面,那么这种认识只能是浮于表面的。而浮于表面的东西往往具有“欺骗性”。只有理解才可以达到认识事物的“超境界”——即超越“知道”层面的境界。物理学家维斯可夫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境界,他说:“事物都在雾中,而突然你看出一个连结来。它表达了深深在你心底的错综复杂;这错综复杂把一直都在你内心的东西连结起来,而这些内心的东西以前从未被连结起来过。”(我曾经对三位讲师解释维斯可夫说这句话的意思,然而讲一个多小时后,对方还是认为这句话“很一般”,这让我再次无语!)
9 I3 q) C+ u* a0 e! Q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层面与取向 ' u/ u. t% U9 D7 }% ]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够治愈和学会治愈心理疾病,你必须要对心理科学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下面即对这一点作出简单说明。
% l, Y# C- r' m/ ~5 [6 I1 j 8 r0 w$ f* Y! V" V" M% q4 @
1.为什么会有心理学? , F9 \) S/ S8 m% P5 [$ f' [
如同是先有了感冒才研究出了感冒药一样,世界上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学”,是因为人们需要一种“心灵药物”来治愈心理疾病而逐步被创建出来的。不同于人类对生理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已经拥有的五千年的历史,由于心理疾病的隐秘性,只有在一百多年以前,人类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开始真正重视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真正的诞生历史也只有一百多年。就像是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起飞到今天的宇宙飞船升天的时间跨度不过才一百年的时间一样,虽然时间很短,但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却很快。
' `; `3 j3 ]# t z4 ]# ~$ X 7 h5 g/ r- D- ]
2.层面与取向 $ f- f9 F- ]# _! ]" ?$ h& [& ^1 b5 k
一百年来,心理科学发展过程总计从两个层面进行了三种取向的研究。什么是两个层面和三种取向? 2 @! K5 O! ?- g' j
以电脑为喻:电脑分为软件程序和硬件系统两个层面。电脑的软件就是程序(游戏程序)和影像;硬件系统就是数以千万计的电子元件及其间传输着的微电流。我们永远无法从电脑的硬件系统中看到一个游戏影像。但是,所有的程序和影像画面都是由这些硬件系统运行所“创造”出来的。电脑之所以叫“电脑”是因为它的工作原理(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相仿,所以反过来说,人脑也是如此情况,即,人脑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程序。人脑的软件程序就是精神思想,而硬件就是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和动作电位。 0 C: }9 C; n" V" k$ d5 l% w3 K
相对于人脑来说,如果没有神经细胞之间的微电流的传输,那么在本质上,人脑无非与一堆泥土或一公斤苹果一样,都不过是一堆原子团块而已。所以是神经程序的运行突现出了人的“心理”。
0 {. O# P' ^% x3 i4 u- d3 d3 D: T心理科学从三种取向的研究是:软件层面;硬件层面;软硬兼施层面。 % s4 _. O" @, F: [
7 Y/ z6 X U2 C; P% J/ s, F软件层面的理论:精神分析;盛行时间:20世纪上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9 G0 v+ L. o5 M: c
硬件层面上的理论:行为主义;盛行时间:20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斯金纳 ' \% O/ f' ~. O
软硬兼施层面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盛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年;代表人物:至今50年以来,众多的心理家、脑神经科学家和信息科学家。
' T5 @! F5 Z/ t- d0 {. h接下来,将按照心理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即以“第一章:精神分析;第二章:行为主义;第三章:认知心理学”,逐一论述三种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和治疗心理疾病的。
/ W9 M' D/ I' q7 S' n y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位朋友并没有犯错,只是她不懂得一种道理而已。什么道理呢?就是“知道不等于理解”。例如:如果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限于“知道”的层面,那么这种认识只能是浮于表面的。而浮于表面的东西往往具有“欺骗性”。只有理解才可以达到认识事物的“超境界”——即超越“知道”层面的境界。物理学家维斯可夫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境界,他说:“事物都在雾中,而突然你看出一个连结来。它表达了深深在你心底的错综复杂;这错综复杂把一直都在你内心的东西连结起来,而这些内心的东西以前从未被连结起来过。”(我曾经对三位讲师解释维斯可夫说这句话的意思,然而讲一个多小时后,对方还是认为这句话“很一般”,这让我再次无语!) , H( [9 h8 H9 y* `6 @5 O
. J0 M5 ~0 N1 M1 u) o+ [1 n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层面与取向
6 t3 o6 d, E$ N5 S#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能够治愈和学会治愈心理疾病,你必须要对心理科学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下面即对这一点作出简单说明。
. A) K4 a! q7 E/ U2 C3 B8 I 3 L! E% f" O0 H
1.为什么会有心理学?
- d* S+ [( Y% p* N4 h a6 X( \- `如同是先有了感冒才研究出了感冒药一样,世界上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学”,是因为人们需要一种“心灵药物”来治愈心理疾病而逐步被创建出来的。不同于人类对生理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已经拥有的五千年的历史,由于心理疾病的隐秘性,只有在一百多年以前,人类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开始真正重视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真正的诞生历史也只有一百多年。就像是从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起飞到今天的宇宙飞船升天的时间跨度不过才一百年的时间一样,虽然时间很短,但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却很快。
+ H9 L" C4 w) B! R, C5 n : \- ^' d; U8 u6 u
2.层面与取向 # |2 y, L* p: U+ ?7 y. H3 `) B
一百年来,心理科学发展过程总计从两个层面进行了三种取向的研究。什么是两个层面和三种取向? 8 [, k6 R8 I( K+ S
以电脑为喻:电脑分为软件程序和硬件系统两个层面。电脑的软件就是程序(游戏程序)和影像;硬件系统就是数以千万计的电子元件及其间传输着的微电流。我们永远无法从电脑的硬件系统中看到一个游戏影像。但是,所有的程序和影像画面都是由这些硬件系统运行所“创造”出来的。电脑之所以叫“电脑”是因为它的工作原理(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相仿,所以反过来说,人脑也是如此情况,即,人脑也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程序。人脑的软件程序就是精神思想,而硬件就是神经细胞、神经网络和动作电位。
, Y# c; Y, L2 r9 s相对于人脑来说,如果没有神经细胞之间的微电流的传输,那么在本质上,人脑无非与一堆泥土或一公斤苹果一样,都不过是一堆原子团块而已。所以是神经程序的运行突现出了人的“心理”。
/ w5 G9 i: s5 M* s0 e x* G心理科学从三种取向的研究是:软件层面;硬件层面;软硬兼施层面。
6 [4 s& t/ O- V4 y& v7 i1 E- E
6 x& q9 l6 b* ^" E软件层面的理论:精神分析;盛行时间:20世纪上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1 q. i. k: X9 P6 h硬件层面上的理论:行为主义;盛行时间:20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斯金纳 , |. J, w1 s* r* g
软硬兼施层面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盛行时间:20世纪60年代——?年;代表人物:至今50年以来,众多的心理家、脑神经科学家和信息科学家。 & b6 `/ Z' E% [2 T
接下来,将按照心理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即以“第一章:精神分析;第二章:行为主义;第三章:认知心理学”,逐一论述三种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和治疗心理疾病的。 5 u. `7 D. e, b6 c7 Q% x5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