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84|回复: 1

佛法的苏醒与升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5 09: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2 \. C' k* r6 k) O8 P2 d
6 h4 w9 L$ E$ G# ~- M) {+ D7 B$ H) v3 B( k9 J3 w' F! y2 {2 h# O& e* y# Z3 b1 I1 l2 c1 [" _* W# P2 s4 N. l* C& `- q& x! e5 v. d- r3 u' j. G7 y6 j' l, U& U: N6 J; D( p4 _1 x3 J
- y, D' j- S: v0 X7 Z \! }7 M J
09.7.29 欧洲七国之旅(第一天)
/ z; J8 i! u$ `4 S; o
 
6 E A5 j" L0 t" s' `; P# K. u

1 q8 G G4 j5 O/ ?. e# r8 r% ~

   法师在7月29日(农历六月初八)乘机前往欧洲德国法兰克福。

) Z$ P( Q* Q! G1 s' {5 A% t: C

7 i. z/ f2 t; `% h7 V2 {+ b" n4 y$ ^

       即将到达欧洲的天空,美丽的白云,犹如展翅飞翔的白鸽振动羽翅。

5 Q. |3 S! R$ d* Y& s. ]# H1 r

Z# e, p' h0 x! ^& T

    刚刚下了飞机,点点彩虹映入视线之中,这种迎接方式既熟悉又亲切......

% F! }) ]* m6 ]/ @

$ u" C" N8 F& S S6 N& L

    一路上仰望天空,内心对十方诸佛的感恩加被、龙天护法护佑的感

6 c7 F! p& a I! Z

 恩之情悠然升起。

+ _5 Z1 c7 T8 w: V- K) g) ^, Q9 j N

7 r7 l, u6 c0 t* s# X

祥云、彩虹不断变换着身姿喜迎佛法在此国度的苏醒与升腾。

& i3 v5 `- E( f7 ^: Y+ ?

, r9 K) q. ?; E" b4 N0 ?

   德国人禀性好学深思,是西方国家之中最早体会佛教真谛,并且也是

: M, o& T6 x7 Z8 ]

 礼赞佛陀教义的国家。

5 Y$ g4 q6 p( ]6 i$ B$ {

8 O/ G* }+ {9 f* b+ l/ j8 V

    十七世纪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helm Leibniz, 一四六四至

3 d9 M) I/ U* o. }% C

 一七一六)着《辨神论》,曾引用一些佛学典故。

: S" U' G: {* l9 J" J" {0 t/ O/ [

' J ] C5 k6 G @8 ]

     十八世纪,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四)

3 A3 g8 E1 q5 F0 X/ t. j

 经常在他的著作与演讲中提及锡兰、缅甸、西藏和中国的佛教,赞叹

- X- z, Y& v$ B5 d/ Q) M0 Q

 佛教僧侣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并且对因缘业报的教义感到兴

" u. z2 e9 h4 P# Z1 Q7 f* x6 k

 趣。他在临终时,曾向友人赫斯( Hesse )说:他坚信佛教轮回的道理。

5 [ I. \/ C1 m/ ^( u

  

& d6 p! T/ v" F/ i8 q% `7 Y" t

     十九世纪初期,印度哲学在西方渐受欢迎,德国的哲学家如谢林

2 K, X- x% ?2 M. ?% A; w

 ( Schelling)、黑格尔( Hegel)等从翻译的书籍中认识佛教义理的博大

( T Y+ [6 `( E9 t l' Y) n

 精深,其中尤以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一七八八至一八六○)

8 V: U& f; R) k9 v5 `+ Q

 对后人最具影响。 他不但广搜佛典,研读经义,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引

; r) f: U9 n2 D! t$ R

 述佛教义理,赞美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卓越者”,更在住家里供

3 [# A3 Q% Q! R4 h

 养佛像,以佛教徒自居。

6 [9 i6 d4 ~+ _7 `

/ M3 t, o* j' ]/ V* o# M

    崇拜叔本华思想的德国大音乐家华格纳( Wihelm Richard Wagner,

4 F( p4 T8 S! a, R/ z( T

 一八一三至一八八三)则颂扬“佛陀人生观之伟大,使其他学说在相较之

& K7 @8 j) ~2 V% A1 g" w3 p5 b

 下,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其作品中融入佛教体裁。

. C4 z, @$ t7 a

# X! g7 T& |9 j5 \ y; h

    大哲学家尼采虽然是耶稣教牧师的儿子,却大胆地称扬“佛教的真实

9 e2 u; o n' T& H! f) _/ H

 性高于耶稣教一百倍”,并赞美佛教徒的祥和无诤。

+ P8 Z0 w$ H0 _; i/ N" N' M

7 }0 F2 V8 A) |- \( p) M+ q

在德国弟子的家中品尝德国风味

% T/ C+ g/ @$ _& X& @5 J

' p7 n8 e0 i: @6 m/ c1 Y

    由于这些哲学家、艺术家的启蒙,佛学研究于十九世纪在德国向下扎

: N- }, T7 t6 f1 C. G3 ^& Z

 根。

% x, l3 c+ F3 s% _2 T

/ [; K( M: N4 Q- s0 M

         第一天的祥瑞气氛烘托出此次欧洲之旅的殊胜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1 1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7 23:50 , Processed in 0.0855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