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E; Q* e4 J$ K/ f
迁自文
3 i6 N4 p# g" x5 E( w# y G
[梁] 敕员外散骑侍郎 周兴嗣 撰
# _) u0 S9 l$ k% L6 H' u- V
9 K- O# S) [0 H) f$ k
[原文]:
( u7 `, ~7 c- ?7 Z4 O) c. k- x5 d 千字文。
" M1 G! Y3 V f4 C
人之初,性本善。
$ ^/ M/ C5 e% b) l; \0 D& v6 l8 B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u; G; K/ I4 p& P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D$ C+ n# v; d' u+ Q. u( m8 h[略释]:
6 K$ q2 z; {9 I, |. |2 N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然依成书顺序,则当谓‘千百三’。三百千者,进道阶梯也。千百三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明德而修也。倒千百三为三百千者道也。
, ~, \: W' v9 f8 N' e8 g- C! W 注时序:三字经于今有七百多年历史;百家姓至今一千多年;千字文问世则有一千四百多年矣。
1 U- E: O, |. d1 l1 r 繁体《千字文》无一字重复,故可训为‘迁’,迁字易知,是‘迁自’‘迁知’、‘迁至’之文也;善易之道于之。如《百家姓》乃迁其性命修为,此则修为化形迁矣。
* a9 I; x" a/ n( a. [" m 全书四字一句,二百五十句,一千零三字(包括标题),实属希有。
5 G. o* u# J$ O/ I. }! `6 k 四字一句,五进制,乃合于五行迁化。三字一句,四进制,与周易四象化同。‘四章’之由分当易因之。
2 [8 a7 A H0 v. E4 G; x* F
大体:《三字经》明于务本善;《百家姓》长于教化修道之率;《千字文》乃明明德而迁止至于至善。所谓止者,即非止,故谓为止;是不息之谓也。
( L Z9 P+ n& o
文者,纵横平义,以至于化道入太虚。
) U7 Q" N0 r% q- \" R, e# Y' n3 }
谓《千字文》本为‘书法’而作,乃继草书《急就章》者,然乎哉。大成化易,是谓“写书容易注译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o0 N4 n' @1 j: a
' R8 q5 w% E7 f
[引据]:
) k. Q" w4 w) w- l/ v3 Z
古私塾打油诗:“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相传,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从搨取王羲之一千字不重者编为四言韵语而成。《尚书故实》称:“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间。”
, Y c+ b% r8 G8 r5 D3 n 《千字文》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通篇用韵,韵数为7 ,朗朗上口。南北朝时的周兴嗣所作。
8 ?( p1 n# c* }4 D$ O) M$ G 《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梁武帝萧衍为教诸王书法,令殷铁石拓王羲之作品中一千异字,一字一纸。后令周兴嗣整序拓字,衍文赋韵;一夜编就,乌发皆白。唐宋两代记以述者《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所拓王羲之书法,“飘若游龙、矫若惊蛇”,为世人爱。殷铁石系梁武帝文学侍从。
據說是南朝梁梁武帝為其公主練習書法,委託周興嗣創作。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
7 [. L& I+ c4 @. e
另有,梁武帝以考文才为杀人借口之说,载于野史。然与七步诗作者曹植一样,周興嗣成功解脱。白发、白眉、白胡子留与后人赏。
& _# u% ~, P- j. C 顾炎武谓:“读者苦《三苍》之难,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 [3 }4 N6 H6 k. b; q2 ^
$ o* y, O+ A/ u9 j2 J7 p0 _0 u[原文]:
( n7 U t% N# D8 n0 C# l' X/ ?& Z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8 [6 x' X, `$ r. ?$ }+ Q3 D! s[略释]:
- ]: G7 x! d1 d/ f% V: q
天覆地载,起对、应象,此乃本文对句纲要也;有似于乾、坤之为《周易》之门也。
8 o/ O- Q1 `$ ? 天地乃否,天地玄(旋)乃泰。否泰反类,玄玄之易,众妙之门也。
1 i! H% u0 A* B: k+ P: F 旋否为泰,因由出焉。由共为黄,出其所困,迁易也。所谓黄中通理者,阐此‘由’,(公、共)躬行以出之。
: | D: G% a! |. F! s" P \, u/ m 以故,天地玄黄,乃言于天命,申而广之谓为万有命运。
2 u8 ]0 ]$ m1 t/ u
; U1 l5 ]9 F) ~8 C 宇,乃象‘天垂象’。宙,乃河出图,洛出书,是出者,出数也。以宇为象,以宙为数,象数切近化易之道也。所谓时空,时乃数,空乃象;本即合。
* f. F2 C- h$ D& p4 b5 r7 A/ T
宇象宙数,化易、玄同,乃以轨辄之。
6 L" g; O! W; A) R& a; a& I 宇宙万物,宇宙洪,由共出焉,谓之黄。注:洪,共、同,无疆。
' i; M- a6 L Q
万物共,是玄同也,‘万物相与为一’之谓。一则复归本源,本源太虚,乃荒。另,因由出,则入新始,新始必拓荒,是之谓荒。
. X2 w* i4 O* Q [$ [* q 以故,宇宙洪荒,乃言于修道。
& i3 V0 C, H+ B; U: V, _
下略引一些佐证:
+ W# v$ P! X1 ]2 R1 `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三苍》
. V/ n9 M' [" `5 w& u+ x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释文:“屋四垂为宇。”
% S. ~, N: v. c) N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注:“宙者,有古今之长。”
% b$ A5 X1 w. d
功烛上宙,德耀中天。——《南齐书》
2 S/ l& ]7 B7 V& B% ]2 r4 T 注:此《千字文》,蕴造化玄机,实属吾于此释文中意外所得。奈吾修为浅薄,难堪重任,略解一二,实属抛砖,大众莫怪。给个惊叹‘!’留与众后学同参。
# J5 _9 `& g8 |" B& `7 N& g
[原文]:
# J8 h8 ^$ ]) h: X" B9 F2 Q0 i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 w2 s6 ^% r9 F[略释]:
. R O7 X7 V5 y( w( L1 ]# o
此言于天之四象也。前面出由既言‘荒’,下来则当以轨辄拓荒矣。
9 W# G2 I4 X) g0 y 日月为明。明明德者,明至善也,盈、昃乃满盈昼夜复归之象,取之以明至善,见所在也。
6 C. \9 S) M: `2 L6 X( w: q
日,本俱足,是满盈也,有上下之道。
0 }8 y: U7 z% N, ]8 z 月,字形衍自‘日’,有缺、有余,是有待也。盈虚从阳,亦有上下东西从日。
" ^) j8 }. Z+ @7 Z, q, s) U+ P 日月,大体象‘纵’与‘实、象’。
: }' U, H: B0 V9 @
- {, Z( g @( J- D 辰,乃星辰,以单为谓。
1 W* V6 o* p9 H- Q D; ~7 e! t- R
宿,乃星座,为星群,为定位。
5 A( m& c6 e; |
辰宿,言于‘横’与‘虚、数’。
4 J `8 K! G5 y' w
5 R& a) n% q+ b5 {8 X E$ F
纵横虚实象数,此经纬轨辄之要也。
- G. y; _8 m' n' g1 J% g
% K' Y0 L0 n4 q' L1 _& n0 D
[原文]:
& @' @7 U2 x" ~0 F# b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7 f) B9 j4 |! [/ u5 [0 {* L' m
[略释]:
" }; A& ^, k- {$ L! g0 G$ q W$ @ 此言于地之四时也。
- m1 r+ V9 `1 b3 [ 寒中来者,春。
# b2 Q' d, w$ v1 \7 o& i; T 暑中往者,夏。
来、往,乃时数变迁。
) O0 N% j# B6 q2 p2 h$ U
收、藏,乃事象流变。
5 G6 L" m: y* {( ]& e
" W, K& ]# @- f# @( f 《易经、系辞》谓:“ 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可括此十二字“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 X; H6 a8 {1 M+ w9 P' `
下附一些古今流变:
: z' q; h" Y, |, b4 j) v
《千字文》實錄一千漢字。然而簡體字用者只能看到九百九十五個相異漢字, 蓋因下列字被合併:
~# \6 {' ?. U) y2 K
發、髮 併為“发“:周發殷湯;蓋此身髮
w# Y# K+ E B% n$ D, f
巨、鉅 併為“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
! \, n, P) O: o& [+ k: B 崑、昆 併為“昆“:玉出崑崗;昆池碣石
7 t4 X" D7 b' ]* F2 v2 |2 Z/ N
慼、戚 併為“戚“:慼謝歡招;親戚故舊
# p" O8 g9 K; n! C8 _
雲、云 併為“云“:雲騰致雨;禪主云亭
1 c0 {4 L* X$ `
7 w9 n. z" x# w; L7 R1 N; Y* |+ ?
1 H5 m4 U3 J3 v- P公元2009年3月3日14点37分
9 y c# w( S. T5 ^7 _5 C笑华陀书于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