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7 L- P# H3 y( z! v
乾坤大挪移
7 C% H# Z* y1 h( L! ~
# C" W( [/ ^- H. M: N[原文]:
: W3 x, ~# S' c1 H1 J
金刚经,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
C/ T1 u6 k4 g1 @& E[略释]:
7 G/ U9 l* c0 s; G# a
金刚至坚者也,于五行属金。以五行生克之理言,‘强金得水,方挫其锋’、‘金衰遇火,必见销熔’,此能断金刚之道也。故此经所言者修水、火之道也。
& U* F0 s- t6 d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此致用而归之也,化道之所在。木者,法言‘相’也;水者,法言‘无住’。
6 K+ q. v7 h2 U# p4 E+ o0 l' k
“上善若水——《老子》”,此圣道传继也。
6 ~1 b' z' m; v* i8 v' c
“变虽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所以天地之间,无往而非水火之用。欲以一言而蔽五行之理者,曰乾坤付正性于坎离,坎离为乾坤之用耳。————《五行统论》”
; T5 m$ Z8 m! j& p4 N
1 l8 Z* u R& [/ N3 c
[原文]:
! P+ ^9 I, O5 T* L
佛。
, k4 C1 t5 B4 K4 n J, O) b0 g% N, O[略释]:
" A. y1 b6 }4 S* l S. d# S 佛,与之同音者唯‘否’。否,转其音为否泰之‘否’。“《否》、《泰》反其类也——《周易、杂卦传》”,和尚之行乃人中异类也,是为一证。
6 A( K# ?# Q6 u8 ~ 依于易经化道:
# j F# w6 A6 e1 n8 p+ a/ O 天地否。众生困道。
: d6 U: m( t) S 天雷无妄。一阳来复,弃妄求真。
! J7 [% @% q: N 天泽履。履者,先行后继,传承,是礼也。
( e7 P4 e4 g# Y* s) p$ Z: d- ~7 I" D/ W 地天泰。扭转天地,穷通而致大顺也。易曰:井道乃革。
+ D1 d3 P' f) F' n' }1 O 雷天大壮。乘其时也。
% Z( _; @# q$ E- d( o, b
泽天夬。夬者,决也。决乃通达之,是得其所归也。
) S) a. |6 V% A' `, x& @
乾为天。天乃全,是无不成也。天行健,终是自强不息。
$ i4 v8 L* [: F! @' B! M+ z 上述或可为佛道一说。
- U- a6 ~7 ?+ t, E 乞丐尚跪,和尚多坐,乞丐修之为和尚,和尚务之如乞丐,佛道明本也。
! I4 z8 N) Q, C7 E Y' R" |
: l1 F. ?0 f3 }8 B& N
[原文]:
, H4 x: v' x. x( ~$ h; k 如是我闻。
8 E; h4 Z" e+ U# i[略释]:
! y. d& Z) _% N. G" m, ]# p/ X$ K* I
向者释此句多以尊佛教诲,因佛得闻,非我自有,不以自居也。
" X: |* r( S& @: b ‘是’者,是佛所说。‘闻’者,见闻觉知所达。
7 a- r t, [) {6 R
然据此经以下几点经文:
- ^. p* v6 T7 }% Z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h/ y. h& t. N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0 j& }4 A7 y% r. b r6 R3 L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 S- s$ Z4 n5 M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e- t! L% B, C, R5 ]) I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声闻所见为虚)
4 r- t6 u8 ^, H% q B&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7 J6 x' D j5 S
: F* U7 M4 O2 f 所‘是’的一切佛法,均已是陈说,况其为声闻觉知,非道之本真。故‘是’当训为‘逝’。佐证如下:
9 A4 f+ W/ S) L: Q/ G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 M& i8 \# i. G' p( E1 F+ y& Q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 c( C C$ j' s' Z& Z) W7 x1 e& r, U
既已是陈说,则当不执住于佛说、佛法、不住相以行,是以弃声闻故。
7 p. c/ B* @& v; K
h" J8 X, N" O( }2 x- a( T
[原文]:
$ T+ _9 h( d* Q# R+ m5 m+ T 希有。
" O0 h S4 D( B. \( z" }. M$ V& {[略释]:
& p3 S% \+ }% y# w, ^: r" M6 o+ \2 F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
; i0 J$ a3 u) u( t1 r
能见的只是身边,能听到的却可以是千里之外,故独言希。见闻不到,‘如是我闻’即虚矣。故此处言希有,于见闻所不到处有也。以无为有,有为无,是希有也,得此乃以造化。
5 Q# V4 y8 ~7 r3 ?& [; k$ U 然依理再释之:
+ E% n0 b& q9 {$ d* p6 C
希,训‘悉’,悉皆有,是无不有也,以此开怀,得其平等心。
# q( \% ^- b+ n9 W, r 希,训‘稀’,稀释所有,是所有非有,放下,不以住止也。
T6 b& J$ I1 o7 R, ?; d
# D- i9 d) @5 I0 [2 d( ?- o[原文]:
6 K* }* d5 U- E' |. ?+ X( B8 u* i, Z 相。
# W7 k7 o1 q0 s& g* c; |/ `& A[略释]:
7 K. N- M6 m D9 G* w" }
木目为相,木者呆也,此意同于当今哲学所谓“不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是明于“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之旨也。
% a* i' \: f2 y/ e+ b+ u6 p: [! s) i 经文所谈‘非相’者,乃‘不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故。
/ x: {% g8 A5 {3 Y 世上的一切都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它运动过程中的一张照片而已啦。所以言一切尽‘虚’。
6 k# f1 n7 U& @9 n
- g5 G% A# p$ J. s& }8 r[原文]:
( H* i, e; h1 N- @5 y 四句偈。
9 U; R) z% V+ y9 A* T2 U
[略释]:
6 V+ _) z! X! d7 E N/ L 所言四句偈,即非四句偈,是名四句偈。
. l( n, |) j: C* q" p4 k. O" g
佛经经偈多以四句,此名当本自此也,如于写文章有个‘起、承、转、合’之序也,自有其道在。
/ g7 R" t% i7 _ m# U 后人所托之四句偈:
; K' v. K$ C) _+ } 无上甚深微妙法
' x" l9 B) _( w9 n% X5 }' O8 a: l 百千万劫难遭遇
; _4 G [, ~9 r c3 D
我今见闻得受持
+ a4 P/ T2 s7 H4 y; m7 K4 J 愿解如来真实义
0 q+ d4 E2 w$ G7 o, J8 H0 m
此则实不违于‘起、承、转、合’之道也。四句偈者明迁变圆通。
- G) w% z- P; K4 _ A! f3 S 所言真实者,即非真实,是名真实。
# }! j7 n* O% u* e
/ U4 o8 }; H# n0 [, w. v4 Q
公元2009年2月28日12时17分
' @" c& d9 j* R- ], u2 d3 q笑华陀书于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