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心不与禅相应 守念头上做功夫 2 Z4 g( k; k2 S# i" y6 o
作者:明一法师
( ^) W/ \( O0 h 参禅悟道要有善知识的引导,要按照祖师教的方式勤苦去修,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达道的人全是教我们如何精进用功,从没有一位祖师说可以通过简捷的方式可以入禅,都是要我们默默用功。或者“看活头”,或者“参话头”都是在念头上守住自己的功夫,这样久而久之才有可能突破开悟。 / c7 F# ]; C2 x' ~
所以,古人总用“守一不移”来形容做功夫的方式,也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等等方式,希望通过极端的专注而达到目的。这在寺院的生活方式以及达道的祖师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沉默与专注。所以,有“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之说;有“不是达道人,不将语默对”之说等等。 / J" [+ u: r$ [: O
因为,我们修行是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粗的方面来说,是在平常的日用中反观自心,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觉悟自己。但是,因为平时日用心比较粗,所以观照的力度有限,持续时间也不会长,自己的心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干扰,所以自己的心就容易散乱。当然如果在平常日用里面能够长时间,又很有力度地做到觉悟,那就是觉悟了的人。 . l0 v3 ]' ]5 [- `/ T* ]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要在细的方面做功夫。所谓细的方面就是放下一切外缘,专注于自己的本参话头或者其它的用功方式。这样就能使自己的观照力度强劲,持续时间也长,使得自己能够长时间地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让它散乱。比如长时间的禅修,打七等等。
! L2 z) Z" q4 C- i5 `8 |: E4 r 所以自己平时总结的经验就是,在心比较粗(妄想比较严重)的时候,就进行拜佛等强体力的用功;在心一般的时候,就进行诵经等方式用功;在心比较平静的时候,就用打坐的方式用功。这样比较容易抓住自己的心念,使它不向外边奔跑,从而达到时时刻刻观照内心的效果。
{2 D6 ]! i( q, ~& D$ ~ 不要听信有什么奇迹,不要想有什么速成。比如很多人念佛念了几天,听说修禅容易成就,就跑去修禅;再过几天听说修密更好就跑去修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把自己害了,因为这样的心本身就是散乱的心,当然最后会一事无成。所以,宗门下说用功要像“老鼠啃棺材”。
+ _0 s1 V/ h! ?( e2 l 不管是什么用功方式,其特点都是沉默与专注,都是想办法把自己散乱的心收拾起来。如果生活条件许可,就进行长时间的禅修;如果生活条件不允许,就要在日常中尽力去观照。
" V1 l+ o- b7 e# J4 N) t y' q $ G0 o( u+ K: a& p6 C
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释义 8 q& f/ i) A2 u
印光大师
e: F" L+ S8 C S3 V& j 以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道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 8 d- F/ T* P% i6 D0 ?5 S2 {
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决不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
7 p1 J. D" `; `; \: B1 |/ A/ G% q; t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其难也难如登天。 2 k4 B. S3 L7 q
(三编卷一复吴思谦居士书)
8 {- s! U' y4 I; q念佛的人,亦复如是。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到了这个清净国土,见思烦恼,不断而自断了。何以故,以净土境胜缘强,无令人生烦恼的境缘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何等直捷简易的事。所以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三编卷四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