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1 _4 N! \& F1 Y, a4 l 三、教学内容 5 h/ l) `! |. p
中心计划般若班第一年讲授一些篇幅较短的论典和教言,让初学者在这一年当中具备应有的大乘中观知识,各方面都有一些收获,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参加后续的学习,也为学习般若打下一定的基础。如果有心在一年后深入学习根本大论,这一年的学习也作了很好的前行准备。 8 S% L8 i O8 J
在闻思空性的过程中,一大歧途就是偏在空上,拔弃因果,这是不善解空而出现的偏差。为了杜绝这一偏差,我们会在这期间不时地作一些提醒,以及讲解一些世俗谛中关于取舍的教言。这也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全面理解把握佛法、均衡行持而作的安排。 & I8 I; c. m, C0 c1 o
第一学年课程分二期(招生以一年为限),具体安排如下:
7 @8 e4 j& |4 D3 z开班时间为农历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四(公历8月24日)印度大乘甚深见派开创者、汉传八宗共祖——第二佛陀吉祥怙主龙树菩萨圣诞殊胜日。于此日举行开学仪式,一周后公历8月31日正式开课。
5 s- F5 h5 R( M第一期(60课时约7个月)
: N5 {" Q/ @+ a$ j: T) h! e1、《教诲黎明曙光》(法王如意宝教言)→2课时7天(阳历2008年8月31日至9月6日) # n( U; N! J4 e- m H
2、《千处祈求千处应》(共修观音缘起、普门品讲记、六字大明咒及大悲咒功德)→12课时28天(9月7日到10月4日) 5 ~* P8 Z$ Z% e2 J
3、《辨法法性论》(弥勒菩萨造)→10课时35天(10月5日至11月8日) 8 V- g! w+ X8 s& z" |; d% Q! [$ |
4、《醒梦辩论歌》(全知麦彭仁波切造)→6课时21天(11月9日至11月29日)
! f( r; {) J6 K4 A3 e: c5、《抉择二无我之理》(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2课时7天(11月30日至12月6日) 6 Q8 l6 v; j" [
6、《四法印》(全知麦彭仁波切造)→8课时28天(12月7日至2009年1月3日) % x4 |; t3 m) h8 ^
7、《入行论智慧品释·净水如意宝》(全知麦彭仁波切造)→20课时70天(春节放假七天)(1月4日至3月22日)
2 C* p5 U$ j: {! c& I' {; u; \期间,学员同时自学至关重要的基础内容:
8 `- s# k2 m: i5 {5 {0 Z$ m3 e0 @《因果的奥秘》(阳历2008年8月31日至12月31日)
) `) T' S9 |6 K* |# N《安忍波罗蜜多》(阳历2009年1月1日至3月22日) 9 ]* z A4 R+ \4 Y1 I# v6 s3 X. C
阳历2009年3月23日至28日复习备考,阳历2009年3月29日吉祥日(星期日)第一期考试。
' ?5 p+ ~6 G( H3 t7 B第二期(46课时约5个月) " ^" N: v4 N1 c( d6 S' ^. b7 `
1、《普贤行愿品》→20课时70天(阳历2009年4月5日吉祥日至6月13日)
) O0 a. ^9 j+ N ?5 u8 P' Y* U' h2、《辨法法性论释·辨析智慧光明》(全知麦彭仁波切造)→8课时28天(6月14日至7月11日)
! v: C8 k" V0 E9 F) ~6 R3 m( A3、《中观总义》(益西彭措堪布讲授)→18课时56天(7月12日至9月6日) ' g; S! U8 f$ B4 E: _; c
期间,学员同时自学至关重要的基础内容:
) P6 V0 q4 I* ~1 y( _ j% m, Z《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阳历2009年4月5日到9月6日)
. ~/ _' X9 \8 r6 G* N阳历2009年9月7日到19日复习备考,阳历2009年9月20日吉祥日(星期日)第二期考试。
3 ]0 S& l3 |: r- U9 [4 d学员如有意乐深入研习般若,可进一步学习第二学年中心开设的深造课程。具体内容如下:
% K* t& [: {# m* F: L4 c1、《中论》(龙树菩萨造)
/ S I' }- n( }# V0 H3 T9 \2、《心经》 ( E$ ]5 Z( D. d
3、《上师瑜伽速赐加持》、《祈祷上师·加持日光》、《生生世世摄受文》(法王如意宝造)、《念恩祈祷》(全知无垢光尊者造)
3 o' c+ ^- G" c0 x. v4、《入中论颂及自释》(月称菩萨造) 0 t4 p D6 y6 t8 f" Y% _! U2 m) h6 T5 J
5、《中观甚深见引导》(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6 o' w v8 {. ^7 m6 j
6、《中观四百论》(圣天菩萨造) m5 f- q0 z' V4 p% _
7、《金刚经》 , h. u; [ c, C6 Q' g/ \ I: F
8、《辨中边论颂》(弥勒菩萨造)、《辨中边论释·日光鬘》(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2 Y# ?' _8 q# @5 S& s; H9、《如来藏大纲要狮吼论》(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 H: W \" k. k) L% |! X: g4 a10、《如来藏经》
n% h1 [* ]) O% q4 L/ h* t11、《究竟一乘宝性论》(弥勒菩萨造)
$ `2 |% U {% e! c5 W12、《赞法界颂》(龙树菩萨造) 4 B) w) p+ l( A# |. A0 c/ M! q
13、《定解宝灯论》(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9 \2 T2 N V& b另外,相应阶段将插入有关教言的传授,包括:全知麦彭仁波切教言《三毒对治·修法之理颂》、《甘露明点宝鬘论》、《别别观修之法·破烦恼网之轮》、《对自心的教诫·明镜》、《是否息灭世间八法》,法王如意宝教言《教诲甘露明点》、《三世佛语合而为一》、《岩洞老人之歌》,朗日唐巴尊者《修心八颂》,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等等。
/ N7 z- e6 O# h4 I* Y3 z第一学年课程内容简介: # ?% y+ N% T; y) H. }+ R2 Y
《教诲黎明曙光》:圣者法王如意宝的弘法利生共分五阶段,每一阶段以一篇教言为标志,《教诲黎明曙光》是首篇大教言。法王在这篇教言中将无量法门归摄为三句要点,为学人开启光明之开端。 6 N/ V/ r+ E( f4 B; G% t
《千处祈求千处应》、《呼唤观世音》:宣扬观音大士巍巍功德、促生正信的观世音法门讲座系列。
+ \& w4 Q3 i1 m* x! F* t修习观世音法门,以深心信仰观音大士为首要前提。欲启坚信,以了解大士本迹悲智、圣号密咒功德及感应事迹为第一要门。 6 x2 o9 Y' j/ g! S7 Q$ t- t5 ]- X
本讲座贯穿汉传佛教观音显密法门,依据《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大悲心陀罗尼经》、《大乘庄严宝王经》,以诸佛言教为量,并从历代观音感应录中选取大量灵感事迹,开显大士普门救苦之事实,旨在激发学人对于观世音菩萨及观世音法门的深切信仰,为修持观世音法门奠定基础。“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摄大士佛力为自力,消灾去障增福开慧,乃至疾成无上菩提,完全依赖深切信心。若能诚心敬仰、欢喜闻熏,大士圣德染于心神,即种不可思议善根,从此与大悲怙主结下不解之缘,深心信仰,尽命归附。 9 }% a& s: Q# N2 y- {1 B* T
《辨法法性论》:抉择大乘究竟深义无分别智之理的补处大论。 2 \6 p# i0 b" S' f9 b8 D. y
本论与《宝性论》同为印度当年秘密不宣之法。嗣尊弥勒以大手笔横揽教海,将三藏十二部教义尽摄于有法与法性中,无误显示轮回与涅槃如实存在之自性。其论层层入胜,就“共”与“不共”开示三有器情,同为虚妄分别,直揭轮回本面。又以法性立涅槃,由十相悟入转依,由六相悟入转依之源,开显无上大乘法藏之精华——无分别智的甚深之义,结构之妙犹如门开九重,渐入皇城深宫。 5 `* Y8 G. `. ]- }9 U+ B; Y1 d* c
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辨法法性论》是宣说见的秘密甚深义,因此一切大乘学者都应了达……论中明显开示的毕竟是大乘究竟深义无分别智,故被称为一切甚深经部的总疏。由于世俗有法的承许同于唯识,胜义法性的承许同于中观,故其究竟意趣为中观,并且以中观、唯识圆融的方式宣说了大乘见解的关要。” 7 g3 F, U, h& o
《醒梦辩论歌》:以醒梦辩论方式抉择昼夜显现都如梦幻。
5 N0 ? ^ p1 Z6 T n! V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赞叹此法时说:“凡夫对白天的显现法具有坚固实执,因此才沉迷于显现法中,苦苦追求世间八法而不欲断轮回生死,透过修学此法,自然能减轻对显现法的实执,将世俗现法均抉择为如梦显现,进而将此梦现也抉择为空性,从而通达诸法无生的本性,获得一切种智之果位。”
7 z0 `! D! v( y《四法印》:所述是一切佛法的总纲、摄尽八万四千法门的关要——四法印的慧学要典。 9 k4 j& ]( |- J- e& \# m
经藏如海,茫无涯岸。初机学人无人指点,大有望洋兴叹之感。能否经由简要途径,通达法海精义,是无暇深入教海者普遍观注的问题。众所周知,赅摄浩瀚佛法所立的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诸法无我,实为宇宙万有真理之总纲,全知麦彭仁波切以理抉择其要义,论理清晰严密,极易引生定解,可为繁复的现代人简明直指法藏精要。其不共加持,令人短期内即可略窥法海全貌,探得法源底奥。沿此辗转深入,便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中云:“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 d( X, C% l. T% D- ], [" h+ V# f
《入行论智慧品释·净水如意宝》:抉择基为自性空、道为无我。 # \. A! v7 v: a) ^) ?0 ]
《智慧品》为圣者寂天菩萨《入行论》趣入胜义之核心章节,历称应成派中观之要论。全知麦彭仁波切于该品精辟注释,直显论义关要,全盘托出寂天密意。该释中层层驳斥平凡世间、小乘、唯识诸宗所执戏论,辗转深入趋于离戏大空。外道诸宗承许有“我”之观点,亦以正理利剑破尽无余。举凡身、受、心、法,均以理抉择无我空。有关二谛安立、胜义非所知、声缘是否圆证二无我等重大问题,皆以教理直切关要,语语中的不容两可,诚为文殊智慧妙力所致。
3 R7 A! E2 S+ ]7 @$ S( K; K5 W6 M) D3 J全释犹如一场精彩纷呈之大辩论,论理析疑,拨云见日,破妄斥邪,势如破竹。在针锋相对短兵交接的法战中,豁开正见眼目,堪称遣除于空性未知、邪知、疑惑垢秽之净水如意宝。 1 A8 b5 |+ I* S5 e3 s/ l4 T8 Q' A y
《普贤行愿品》:开演一切诸佛菩萨愿海精髓、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佛子行愿。 2 y4 n3 A7 t" n$ ~
《普贤行愿品》古称华严略本,为毗卢遮那如来之渊府,普贤菩萨之心髓,一切诸佛之所证,一切菩萨之所行。整部行愿全面含摄一切佛子深广万行,及熏习一切菩萨道次第之因果,实为佛陀稀有行为亿万江河之总汇,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之玄关。
2 A( T0 k0 g5 W) n; K t: N7 }' m9 k法王如意宝言:“《普贤行愿品》为修积净土资粮之最胜方便,往生极乐之捷径,趣入圣者境界之要门。此中总集三世诸佛菩萨所有大愿,为一切愿海中最胜之愿,故又称为大愿王。诸大菩萨依此而创发恢弘行愿。”
4 q$ W7 H9 ^* P# {' @《抉择二无我之理》:认定“我”“无我”“证无我”的精要之作。 % R9 v! Y# q/ N/ X2 ?' h; D% q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篇不满千字的短论中,以金刚正眼抉择人法二我、二我执,以及解脱道和大乘道之根本——证二无我,对于我与我执、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闻思见解观察圆满与各别自证等容易混淆之处,均楷定界限,无误指示微细差别。 / B/ l; V2 W O1 T4 \( q9 J
《中观总义》:讲述学习自空中观之必备知识及推理方法的中观入门指南。
' Z. R0 A# x, h' ?全篇以三要点“能破、所破、如何破”为主线阐明道所破、理所破、能破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等学习中观必须掌握的知识、理论。对于中观学者长期困扰心头、难以理清的众多难题,如“是否破显现”、“应成派何时破显现”、“是否安立无分刹那及无分微尘”、“道所破与理所破的关系”、“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运用五大因的差别”等等,都作了系统、清晰的剖析,条分缕析、论述井然,学习后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为正统如理学习中观奠定良好基础。 / b4 w6 l, o, s A6 B
《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皈依和业果为任何修法均不可缺少之基础,当年阿底峡尊者初来西藏时,专讲皈依与业果,被称为“业果喇嘛”、“皈依班智达”,即是专门为佛教奠基,固正法之根本。
! U3 M( i9 i2 z8 z$ Q/ K皈依为能入佛教之门,其体性是以佛为师、以法为道、以僧为友的猛利誓愿,有此才能生起内道功德,获得三宝救度。对于三宝超胜一切的功德,先需寻求具体了解,引生胜解,之后随念才能起坚固誓愿,奠定一切正道的根本。《随念三宝经》演述皈依境三宝本具之功德,为佛弟子日常念诵、忆念的经典。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释,善显三宝圣德,析义精当深入,依之逐条作意,必能欢喜随念。若随念后认定三宝为真实、永恒之皈依处,随之可引生坚固誓愿,从此开始断尽三有,成为恒时安乐之开端。
; S+ S, P2 @" U, O# D0 b《因果的奥秘》:业果正见为一切白法根本、三乘戒之基石。一切修行以业果正见摄持才能趋入,行者通身在业果中,不依业果取舍,无法踏上正途一步。世俗谛修行,一言蔽之,即调伏自心不缘不善一边转,唯缘善一边转,这一心力即来自对业果的坚定信解。
' X! v# |8 M. k% q7 e. s欲修般若,以深信因果为先,《金刚经》说:“未来世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可见唯持戒、修福两种人,能于般若生起真实信心。若豁达空,拔无因果,非愚即狂,自陷无间地狱。因此行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因果正见去修行。
( P/ E! }+ S( V' i本书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业果章》的讲义,其中对极重要的业果规律、业与果的众多差别及对应关系、四力忏悔的方法,分门别类消文释义,辅以触动人心的因果公案,使人明因果、知取舍、谨行持。修学般若,须以此法为基,方不至堕为无戒狂行。
% y! O/ ]3 U4 Z6 y1 e f0 @9 e《安忍波罗蜜》:嗔恚摧毁百千劫善根、坏菩提心、失菩萨戒、死堕地狱,为大乘道最大违品,须严加对治。治嗔关要有二:一在明理,二为经常串习。不明理,必不能从根伏断;不串习,亦不能充实道力。嗔的生起次第为:依作意不可乐等相生忧恼,忧恼增而发嗔恚。治嗔之道,即依正理破不可乐等想,并引导自心安住于如理想中,忧恼失去支持无从发展,便能止息嗔心。
" Q: v* ~% N# A, ? ~& B书中针对常见生嗔情形,一一详示道理,理路清晰、方法全面,顺其理路思维,容易引生定解。之后重在反复练习纯熟,才能在日常中得心应手,有力伏嗔。对这一治嗔妙法宝藏,务必反复温习,学以致用,不致虚学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