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53|回复: 0

转“我爱执”为“他爱执”的修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8 12: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我爱执”为“他爱执”的修法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u) ~! O( N9 f! v. G' h& E

一、思惟我爱执过患与他爱执利益

1 {4 b) U6 P3 C4 M9 Y

由于贪著自我的力量而生起我爱执,由此邪执,从无始生死直至如今,产生了种种不悦意的苦恼;虽然想修持自利为自己求得圆满,但所修的并非成办自利之方便,如此经历无量时劫,自他二利一无所成,不但未成,反而唯一遭受众苦的逼恼。

4 ?& J: u8 Z7 Z4 M4 A7 @

若将念念自利之心移至利他上,则必定早已成佛,圆满了自他一切利益。由于未能自他相换,导致长劫劳苦却未成办任何实益。

$ t. h# S) e- i

通过上述正反面的观察,可以发现:由不同的行为取向,会导致苦乐悬殊的结果。以我爱执,不仅无法实现自他二利,反而把自己送入苦海;以他爱执一味利他,毫不考虑自己,却能速疾成佛、圆满二利。

3 ~0 E; H9 j/ M6 V8 {

二、视我爱执如怨敌而令不生

/ [2 M' C5 Q. o) b L' t

如今才醒悟,第一号怨敌即是我爱执,今后应时时刻刻依止正念、正知,下定决心努力歼灭这个贼子。我爱执没有生起时,不让它生起;刚产生时,让它当下消灭,不再延续。

1 E! r# z4 S* V/ P/ A

因此,首先必须认识真正的敌人,认识之后再依正知、正念全力歼灭。

( a* H$ J1 F$ ]5 m; ~, P

《入行论》云:“此于生死中,百返损害我,意汝欲自利,虽经众多劫,以此大疲劳,汝惟引生苦。”

- z1 d9 g# B: t# W

《入行论》说:这“我爱执”在生死中一次次地损害我。心呀!你想利益自己,虽然历经了多劫,却只是以极大的疲劳引生苦恼而已。

1 V, h9 G4 d1 G# } I

所以,应当认清“我爱执”是如何损害我们,让我们不得利益。可以说,再大的怨敌所做的损害也比不上其一分。无始以来的生死、无义与苦恼,全是源自于它。

( w) I* Y8 p4 V0 ~8 ?! x6 @# e5 o

又云:“若汝从往昔,能作如是业,除佛圆满乐,定无如斯时。”

( ]- p& |: d* k0 \( c$ y# R8 C1 b& F# l

又说:如果你从往昔就能这样自他相换,一味利他,那么如今除了现前佛果的圆满安乐之外,决定不会像此时这样身陷苦海。

. ?8 Z3 R: u* l6 h1 P

三、遮止以身财善根攀缘自利

9 L: @8 N( F- _( Y3 M5 C8 a

这样不执著自己,不护持自己方面,应当数数修心,将自己的身体、资财及善根等,毫无顾虑地全数惠施有情。

8 X" [+ p. z$ M& \

接着思惟:既然一切都已施予有情,就已属于他人,应当以此利益他,不应损害他。所以,对于身、财、善根等,都要灭除以之利益自己的心。

9 ^( j e+ \2 D L

也就是说,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之后,眼、耳、鼻、舌、身、意等,都要用来成办众生的利益,而不能再用来利益自己或伤害众生;一切资财也都奉献给众生了,自己已无权使用,小到毫厘都必须利益众生;一切善根也已惠施众生,不能再以此利益自己。

0 N# \3 d9 x) X2 W1 {

如云:“意汝定应知,自为他自在,除利诸有情,汝今莫想余。”

0 z2 b" `% \7 O

如论中所说:心呀!你务必要知道,自己已经送给了众生,一切由他支配。所以,除了利益有情之外,你现在不必再想别的。

; B$ u! e. P8 x1 w

这是说,应当完全抛弃自利的想法。

2 N! X, I& A2 A& Y. y

“他自在眼等,不应作自利,眼等于利他,不应作邪行。”

* M" Q3 M# m! I$ R2 j. w* ^

属于他人支配的眼根等,不应为自己作利益,要用来利他,不应作损他的邪行。

+ t: K0 c# [" e

  四、以思惟过患遮止身等攀缘自利

- v9 b! O. ?5 c3 j- j

若见身体等舍弃了利他而攀缘自利,或者身语意反而成了损人的工具,则应提起正念遮止:这个自利心,往昔让我遭受无边痛苦,现在我若仍错认相似利益,随它而转,一定又会生起大痛苦。

1 F; t" e& N3 H$ X5 d

如此警觉后,立即将攀缘自利的心拉回到利他上。

& T q0 m! f+ o* g K# i9 u7 D

“相似利益”,即表面是利益自己,实际是损害自己。比如:穷人乞求衣食时,我们不布施,看似保全了财富、利益了自己,实际是增长悭贪,造集未来贫乏的苦因。或者,别人骂我,我还口回骂,似乎维护了尊严,实际是造下贱之因。诸如此类,若将“相似利益”错认为“真实自利”,则会引生大苦。

3 a5 g- ^) E; Z) H1 q3 \, C

如云:“汝昔伤害我,已往可不谏,我见汝何逃,应摧汝骄慢。”

0 j0 D* H# A) t* ]% o5 _7 G W

如《入行论》说:“我爱执”,往昔你伤害我时,我不知你是怨敌,如今认识了,你还往哪里逃,我要摧毁你这无恶不作的骄慢者。

0 p$ {' z$ ]7 E5 {& D2 b

“今汝应弃舍,思我有自利,我于余卖汝,莫厌应尽力。”

2 b' W: [9 z; q

现在你应当舍弃“我有权利益自己”的想法,我已把你卖给了有情,你也不必难过,应尽力利益有情。

7 E5 z' F9 Y0 W* Y; Z& h7 ^

“放逸不将汝,惠施诸有情,汝则定将我,授予诸狱卒。”

, G7 k' S2 i u: f, g+ F2 d0 ^% `

若我稍有放逸(被我执控制),而没有将你惠施有情,你一定会把我交给可怕的狱卒。

9 ]4 @- v4 b3 a" K8 Y% T

“如是汝长时,舍我令久苦,今念诸怨恨,摧汝自利心。”

: y* n4 s L$ h: M+ @+ `6 i

“我爱执”你长期以来把我施舍给狱卒,让我久受苦恼。今天想起你对我做过的种种可恨之事,我不摧毁你这“自利心”,誓不罢休!

' K% Z& d, y& D }+ t

五、护持爱执有情的相续

! l- G3 S* I+ ?" z( d

这样反复思惟爱他的殊胜利益,要从心底深处发起勇悍。“舍弃他众之心”,未生时不让它生起,已生时不让它相续。

8 A! ~% N* J x1 d+ N n

让心对其他有情发起可爱、可乐、可意之相。过去对自己如何爱执,现在对有情也应发起同等的爱执之心,如《入行论》所说:“应当爱他人如爱自己。”

$ \4 d- C8 g9 M, T

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乐而生起爱执及恭敬心

! Y$ r3 ^' T; C) s- J1 A

如何才能生起爱他如己之心呢?

- F8 W$ D% U% k8 k/ L" W9 I

方法就是念恩、思惟利益,以此为因即能生起爱执有情之心。

. S" Z8 D4 o' n1 W$ B/ I+ j

能引发如是爱执有情之心的因,就是要忆念有情的恩德,或者,通过观察而见到有情对自己所作的饶益。

% C% F- n6 j, K3 ~* c: j1 u

下面再以比喻说明:

; r8 T% E' s* b8 x

譬如,如果见到一块肥沃的良田善加种植种子,就能长出众多上妙的果实,便会对此良田极其珍爱。

6 J1 I1 M# _! U/ k2 H( h

同样,在有情福田中种下布施等种子,也能出生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安乐。如果对此理获得定解,也会对有情福田生起珍爱执著,因此,应当思惟这些道理。

. S; t q) s8 H6 K# P3 z

《入行论》云:“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0 E5 T! v1 ~" R; J# f

《入行论》说:既然有情和诸佛同样能产生佛的功德法,为什么不像敬信诸佛一样恭敬有情呢?

% Q; K! K6 A/ P

缘佛修信心、修恭敬、修供养,能让我们成佛,缘有情修慈、修悲、修布施,也能让我们成佛。因此,如果对佛须恭敬,则对有情也同样要恭敬。

4 a7 |; g1 x+ y9 x) y3 O* A* J' V

七、思惟对有情利益及损害的结果

6 f. G3 O, X+ d- F. |" v; h( S

《令诸有情欢喜颂》中,首先这样对比杀生与放生而显示因果:若杀害有情,以此恶业能把你牵入三恶趣,若救护即将遭杀的有情,则能引生善趣并获长寿。以此类推,若对有情不与取及布施财物,或对其生起嗔心及修慈悲,也分别能引生善趣与恶趣。

- O2 R( ^3 D9 Y! W+ Q2 ?: F

所以,损人就是损己,利人就是利己。

9 m; w, m& I9 h5 O

特别就成办佛果而言,只有以有情为所缘境,才能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才开始修菩萨行。所以,成佛也需要有情,须依有情,才能圆满布施等波罗蜜多。

8 y5 [- A% m( ^9 q v

对于上述各种道理,都应仔细思惟。

4 o* E: W6 L( i: A+ s. a

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暂时、究竟之功德

1 H5 v+ \8 d+ g9 O

对此,《释菩提心论》中首先略说,其次广述。

/ c6 e D, W. [' N

《释菩提心论》云:“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

' E" n& S* I! l* j+ ^2 Q' z

论中首先略说:在世间善趣和恶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悦意、不悦意果,都是因为对有情作利益和损害所引生的。

. O; q) Y8 @6 A$ T. ]2 |

其次广说:

) V- _ _' b. V y; s

“若无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诸资财,梵释及猛利,护世所受用,于此三趣中,无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

/ e2 C2 T8 j! i `3 v( q

无上佛果尚且都须依于有情而获得,何况人天财富,梵天、帝释、猛利天、四大天王(护世)的受用,无一不是从利益有情而产生的,对此又有何可惊奇的呢?

7 H" r( d# x; v1 {7 n; M

“地狱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种,从损有情起。”

, R% X& R, e# I2 K

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中有情感受的种种痛苦,都是从损害有情而引起的。

! {& S4 n4 j" H# L; j) Z8 f

“饥渴互打击,及侵害等苦,难遮无穷尽,皆损有情果。”

& }5 u/ h9 X% j' x& u

在恶趣中,众生感受的饥渴、互相打击、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难以遮止、无穷无尽,都是损害有情的果报。

( q" x( {! l: B/ K0 s" a

以下通过大、小乘的比较,更深广地阐明利他的殊胜性。

& a$ \$ ]5 R9 ~3 o. n" Q7 D

从出世间角度思惟大、小乘果报差别的由来:声闻、缘觉等果报下劣,是因为未能广大地行持利他;诸佛成就了究竟果位,是因为广大利益有情。应当思惟此理,不应刹那贪著自利。

/ i" U0 h0 L' [% V& v O

即前论云:“于有情离贪,如毒应弃舍。诸声闻离贪,岂非下菩提,由不弃有情,佛证大菩提。”

4 t. d$ N4 C* D

“贪”,此处指大悲。大乘菩萨对有情作悦意想后,欲从苦海中救拔有情的大悲,即是“大贪”。

z2 k( C4 j! @2 n# d

即《释菩提心论》所说:对于有情远离这一大悲之大贪,应当如毒素般舍弃。理由是:声闻因为舍离了“大贪”,故只成就下等菩提。诸佛因地不舍有情,专一精勤利他,故证得了大菩提果。

* c* ~2 R& A- |, R) V, o* [0 g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诸果,则于刹那顷,岂有贪自利?”

" s1 s& n8 ^) z# R+ G" V

思惟:以利他与不利他为因,会产生如是殊胜和下劣的两种果,对此获得定解后,菩萨怎么会有一刹那不行利他,而只安住自利呢?

|1 } v8 m: F! {

摄义:

+ R9 `6 y/ g' N' p

引发爱执有情的方法,就是思惟有情的恩德,对自己成就增上生、决定胜所起的作用。

9 \$ @( @& C9 r0 }" q, g9 _/ d( Y

增上生方面,通过思惟损他的过患与利他的利益,可观见增上生的安乐都来自于利他。善趣中的长寿、健康、富裕、眷属、尊贵等,无一不是从利他产生。慈爱有情,才能长寿、健康;施舍有情,才能富裕;和合有情,才能获得眷属;恭敬有情,才能尊贵。如是逐类观察,会发现有情对我们有大恩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有情,今生、来世的人天安乐,也要依靠有情才能成办。

* f( D0 l: C. R* u6 g% C1 ?9 N

决定胜方面,成佛必须发菩提心、修持六度,而这也要依靠众生。因为:观照无边有情沉溺苦海,才能引发菩提心;以无量众生为所缘境,才能修成布施等六度。

/ G; r2 S1 L/ N# c% M5 J8 i

小乘人因为不缘有情广行利他,故而堕入寂灭边,其福慧资粮都不深广,无法现前大乘三身、四智、净土等殊胜境界。《宝性论》中说,舍弃利益众生,是如来藏显露的大障碍。相反,大乘菩萨广行利他,才圆满如海的地道功德,成就无上菩提。

6 y. ?4 J3 G$ H, O" m2 ]4 z% y8 K

总之,想成就暂时与究竟的利益,再没有比利益有情更快的方法。所以,应将有情视如佛陀一般是极其殊胜的大福田,而由衷珍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5 04:18 , Processed in 0.0830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