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因缘的三种类型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Y8 d ~0 s- [; `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 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
U) r! E) k5 v0 e* s2 F 一、寿尽死 2 t: e+ Z; I, |0 z
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死。
; M0 }/ _% }1 m# {! q 所谓寿尽而死,即以前世业力所引的寿量全部穷尽而死,这是时死。 ' p8 |) P' H! _% }5 z* D+ L0 \
一般来说,由于前世的引业,这一生的寿量是一个定数,连一生呼吸的次数也是决定的,如果没有积聚增减寿量的因缘,在寿量用尽时,就会“寿终正寝”,这是寿尽而死。 $ x$ D5 ~2 q. T% `
二、福尽死
; A0 U' e% m5 s) K/ j5 Z6 g3 K 福尽死者,谓如无资具死。
1 X5 c& [5 o9 j 所谓福尽而死,指缺少衣食药物等资生之具而死。 , d, F7 P% z9 C
虽然没有耗尽寿量,但以福报消尽,也会导致死亡,比如,冻死街头,或饥饿而死。因此,享福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消福,平常有福报时不可挥霍,总要为将来留一些才好。 0 x3 k0 k# J) {8 q
弘一大师在孩提时,他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副清朝刘文定公的对联,高高地挂在柱子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教诫要爱惜粮食和衣服,这不是在财物上悭吝,而是因为一个人要懂得惜福,不能铺张浪费。大师的哥哥时常教他念,这一句念熟了,以后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饮食,大师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蹋。而且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穿的衣服应当时时小心,不可以损坏或者污染。
$ r, i: f3 T, G0 W/ J 在此奉劝学人,有福报时应当珍惜,最好省下自己的福报舍给他人用。修行人不应随顺现代人的作风,而应随学俭朴惜福的古风。 $ i2 o3 I$ t& s5 G7 Z
三、未舍不平等死 - |1 s- |7 J4 G( Q) U H; X: B( ]
未舍不平等死者,谓如经说,寿未穷尽,有九死因缘。
2 X% o# v6 T n% l7 v1 ?* A' ^3 S 所谓未舍不平等死,按世尊在《药师经》等经中所说,有九种因缘导致寿量未尽而死。 , p0 y! ]) {. k. n5 P6 @+ u% W9 z
以下一一说明九死因缘:
8 K! u9 Y7 m' \" d9 C8 T' G. t5 \# W; R 谓食无度量。 / _- H7 T! {4 |# o% L& u
即饮食过多或过少,不能适量。 : H0 i2 U5 y: a# o0 s- }9 J
饮食不足,会令身体饥瘦虚弱;饮食过量,则使呼吸艰难,这都会加速死亡。
) y) ^9 {* K+ A. @# W* q$ q 食所不宜。 5 u- ~! C6 N: R0 n
即食物不适宜。食物在体内不能很好地消化。 & c9 Q1 ]. C" k7 r8 M/ Z1 `, ~, R$ Q7 x
不消复食。
; Z3 P! z u& o4 @ 因为饮食不平和,导致饮食不能消化,如果还继续进食,就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者引起各类疾病。
: P9 i1 R8 N& W8 ~ A: | 生而不吐。
. A! ?$ ]( L1 E, R5 t 引起了身体不适的食物,在尚未消化时就应及时吐出。倘若强忍不吐,将导致疾病,是减寿的因缘。
( ?; C' |; t: }# u8 n 熟而持之。
z5 Z' R! T+ U- s( f/ G 即由过去因为饮食不知量、食用不适宜的食物、不消复食等等,因此在体内造成各种疾病,又不加以去除。这些疾病,由熟变所生,所以称为“熟”,有而不去消除,称为“持”。 8 H1 C: _& c" Y6 p, l- K, t
不近医药。
7 d$ x+ I% J, H7 d$ E( }! J 即不去求医问药。
( H/ Q; A- Z! d4 X# }. d+ v/ [ 按照《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为了去除由饮食引起的各类疾病,本应遵照良医所开良方服药,才能消除疾病,但自己不遵从,这也是死缘之一。 Z9 A) E# `" `( X# i) A
《四家注》对这一句解释为,有些饮食与药物若分开食用,不会产生疾病等致死因缘,混合使用则会导致中毒。
/ a, I4 E# U$ v6 V7 q 不知于己若损若益。
5 Q ]+ G: N8 G) q3 i. E3 ] 即在饮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对身体有利,哪些有害,生活中不懂得取舍。 * w C$ L/ z( t% N4 X+ y
比如一个人挑担,如果不知道自己力气的大小,过于蛮干,则容易造成身体损伤。又如,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或经常彻夜长坐,或在季节交换之时,不能按时加减衣服,都会制造死缘。
* f0 v# F9 ]1 _ @& ]" e) Z 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 x8 H! ~% }* ^$ w' L/ h3 |
在非时行非梵行,以及过量行非梵行。 ; A i2 j ~' Y3 s* Q; q! Z
非时是指月经期间以及生病等不宜行淫之时,非量是指纵欲,过量而行。印光大师说:世间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间接致死的,即由色欲亏损遭受别种感触而死,又有十分之四。
# ]3 H5 L4 Z3 V0 | 对以上九条,结合经验细心体会,聪明的人就可以了解养生保命的方法。
6 N' B! V( N1 e! Q& | 缘一切众生修慈心 获福不可思议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6 m% ]& m7 @* N [
慈心利益之量
$ A; K f$ V9 y, O; r) g. u6 O$ B 慈心利益之量分三:一、慈胜广大财供 二、慈胜广修梵行 三、慈胜长期持戒 j9 A3 t; X" Y) J. X4 L
一、慈胜广大财供 1 j4 l- a0 c" w8 [
《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 % l4 e" D A$ @' F2 V0 u% W- R0 r
前三句假设了一种广大供养,第一句说供养处,第二句说供养物,第三句说供养时和供养境,第四句通过较量彰显慈心福德之广大。
/ [( L n# E2 L 《三摩地王经》说:普遍在无边俱胝的世界中,用尽不计其数的供养物,以此持续不断地供养一切贤圣,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 ) a* v( f: o/ m% {% r& }5 z
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 究竟田:“田”,是指出生处。“究竟田”,是一切福田中至极殊胜的田地。]常时供养,其福尤大。
4 K8 i/ N2 Z5 I8 T' m5 l 上一颂是说,相比常时对究竟田作广大财供养,修慈心的福德更为巨大。 * d+ J# t @! U& Q! O# ~% B
静心体会一下,供养的处所、供物、时间、对境如此广大、殊胜,但由此产生的极大福德,却不如慈心福德之一分。这说明,相比不具慈心的大供养,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慈心更伟大、更可贵,力量更巨大。
& X# _9 c5 t( e* G3 r. T& g; t2 @ 二、慈胜广修梵行
9 R0 y- A7 q; a1 z6 J Z5 k% x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
& `7 N& K5 E% O" s* F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说:在东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庄严,在那里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灭尽定般的大安乐。 # r8 U. Y1 W( m5 u0 O) ?
“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
- C) c* a$ N8 g. W. K 此段是较量功德。一是在安乐世界里,持续万亿年修持清净梵行,一是在此秽土下至一弹指顷的短暂时间中,缘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后者福德远远超胜前者,何况日夜安住慈心。
" Q* E! M0 `# c {/ z5 R; J 在安乐世界修梵行和在恶浊世界修慈心是两种修法,后者一弹指顷的修行竟超过前者万亿年的久修,说明“慈”法是一种能力极大、能迅速成就功德之妙法。
! l3 M) g4 ]0 d$ X; f/ L; L# k1 H* J8 c% ~ 比如,通过网络发短信,可以瞬间从青藏高原发送到太平洋彼岸,但叫邮递员徒步走到美国,几年也到不了。这是因为运用的方法不同,而导致效果相差悬殊。因此,以慈心修集功德,就如拥有加速器一般。
! I* J0 E& t; I# c1 k 三、慈胜长期持戒
1 C: d) A. r* H 《十方广大解脱经》说:“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
1 _' x Y. r$ i) e 由以上较量可知,慈心的福德广大不可思议,下至一念修慈,就能获得无量福德。若非佛说,谁能了知此事;若非经证,谁会发誓勤修。以上已再再显明功德藏就在自心,若能修持开发慈心,则确是开启了无尽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