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李炳南教授论语讲记》
0 y! b0 F# E; v! d
$ S1 H& f2 S y0 n2 Z6 I& i8 O《论语讲记》 卷下 第二册
0 N C* j! f. L% }" P+ R: P. S, X* { F% ~% @2 W9 R5 v
" J6 Q* l' O. t) N. H# M- V
目录, a1 e8 E5 D8 t7 s' W
开讲前提示 一
9 a: q& B3 X0 m, }& D- ]5 l 先进第十一 四
, d! D) j! L- E; C, U 颜渊第十二 一〇九- n/ k0 E0 V: I# Z# j6 v2 ]
子路第十三 一八五
4 n( W# H5 Q. S' }- a( i 宪问第十四 二六四
- P( Y* ^6 O) Z# d# a& H 卫灵公第十五 三七九% o9 A' ] {) B
季氏第十六 四六六9 A, [. t! f# w' c
阳货第十七 五三五
% v2 ?$ I: f- M4 g' V, H# U' H 微子第十八 六一四* S, ^- y% n: t8 [* C8 O
子张第十九 六二〇
5 O% P# R4 p4 A1 [. W9 T# m2 H 尧日第二十 六三〇6 A) V5 N& ]0 {$ K* y# {
# G {5 K! ^ C3 y卫灵公第十五
/ }8 Y( H. u! r' |3 C【十五.一】2 r' ~% K9 K; O1 C5 s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627)
, I5 m2 T$ _1 }* J/ G) O# ~ 讲书之前,先谈谈板书写的「易、简」。. Z8 a, Q7 J9 {1 K7 _
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化脱节太久了,学论语只看一家的说法,不过自以为是罢了,其实谁也不能说确实对。元朝以前考试没有限度,以后便有限度,注释也有限制,指明要遵从朱子的注解,叫「中式」,写中他的法式就可以了。对不对呢?宋时就有人反对。但是考试时离开朱注,即便考得好也不录取,这是锢蔽人的知识。所以后来的论语只有一个讲法,才有四书改错等书出现。' C# k( v4 u Z1 F. `. {) J t
论语注解开始于汉儒,为什么不尊崇汉注呢?汉儒所注也未必对,但汉儒本着训诂,少发议论,因为注论语的毛病都在议论上。民国以来,不管汉注、宋注都取消了,连经书也不要。今天国家提倡中国文化,因为发现其它人都不可靠,所以提倡靠自己,但是只宣传也没用,真心研究的有几人?
: e9 y/ f! |5 L! h 今日吾所讲的论语,国家没有限制谁的注解。宋儒有改经的,这是大毛病,若采取集释就比较复杂。吾主张「简要详明」,今日的风气相反,为了登报卖钱的原故,兴啰嗦的风气。作文、办事都要如此,言多必失,绝无好东西,即使是司马迁多也不行。办事啰嗦能办出什么事?你要真办事、作文、看书,还是必须简要详明。% s" G8 s4 R. D* V v$ j, t' M
论语书中经文虽然复杂,吾讲的简单。吾所说虽然简单,但是这是从复杂中得来。吾预备时,自找麻烦,你们别学啰嗦。你们学什么佛?现今的佛法是学什么佛?佛所为是为了什么?你们所为又为了什么?你们学论语,是学孔子?还是学宋明儒者?还是学如今的报纸文章?周易系辞是孔子亲自作的,系辞说:「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干很容易,坤很简单,易是干的本体。易则易知,容易才叫人好懂,简就有能力。易知就可以学,可以和他亲密,简单就能随从着你办。亲密就能长久,所以一学容易学,就能成功。易简这两个字,「乃天下之正理」,真正的理论,就在简易,得简易就得了天下的正理、正位,万物生焉,成了功。
, G5 g/ D# ]4 s0 T5 @0 E7 U# [ 吾恐诸位学啰嗦,所以特别申明。演讲也须如此,要意犹未尽。若挂铃铛,就大差了。办事也是如此。! O+ s3 K7 H& T c5 ]# U0 @9 ~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M$ b$ g6 ~3 w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有人说,论语某句有所为而发,其实都是有所为而发。鲁卫如兄弟之政,孔子的朋友很多在卫国,道在鲁国行不通,想在卫施行,所以孔子到卫国。开始时卫灵公对待孔子好,如果待孔子不好,孔子也不去,连南子也待孔子好。$ M8 l9 a+ @ Z
陈就是「阵」,问孔子上阵打仗的事。读书能闻一而知二就不错了,闻一知一也可以。卫灵公为什么问阵?
8 ^8 p$ C' D; Y" |( s「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 k x( G$ _: C0 G4 h 「俎豆之事」,祭祀时摆供牛羊牺牲,豆是用木头做的礼器,盛什么东西有一定的规矩,简易,看一遍就会。「尝闻之」,曾经听过这个,俎豆的事情我曾经听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你问阵是军旅的事情,我没有学。孔子其实是学过,「未之学也」是说话温和。, ?; K) b p/ m3 X1 c2 _" P5 j I
「明日遂行。」 ]) w- p4 h0 J) ~$ M
到了第二天,孔子就走了。为什么走了?是被问住了,答不上来,所以走了吗?读书有如参禅,到老不悟,那是书呆子,就如同生在现今的世间,却不懂今日的事情。灵公并不是不知孔子,而是故意问阵,开孔子的玩笑。孔子懂得避色,避言,卫灵公既然对孔子的礼遇衰退了,就该离去。/ r, X) o- P; c, Q
学这一章,要知道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自己要明白进退。3 f Q j' h6 s) t8 j0 O5 D, c1 m
2 g* d8 d- W- X$ |: |! \; Q: V: p8 `
【十五.二】
# \* C6 l$ m* q' e5 H0 d2 E, ~7 p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629)
- ?: @, q3 v0 n6 m/ X" }「在陈绝粮,」
7 T/ u/ }1 P) Q 「在陈绝粮」,有人说是哀公二年离开卫国绝粮,但众说纷纭。有人将这一章与上章合为一章,有人说分二章。那一年发生的事不必管,在陈绝粮确有此事就可以了。
4 \$ J' a' J% Y* i# ^/ t: W「从者病,莫能兴。」
1 |6 L3 w& |3 E0 `- l8 L 「从者」,跟从夫子的门徒。「病」是饿极了。「莫能兴」,起不来。+ A; u# }2 u D% h0 |! e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e( l2 s- x# t! t
子路愠现说。愠,原是在内心,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子路这里是显于外。说「君子亦有穷乎?」子路不会因为饿而发脾气,子路不在乎穷,年轻时有一年饥荒,子路百里背米养母。这是因为孔子在鲁国当司寇,不能行道,先到他国传道,人们也不要。孔子不只是在卫国一地,在陈,在陈蔡之间,道传不出去,既然道是天命,为什么道传不出去?子路为此而愠。
n" n) [9 `' p「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H0 p- {6 J, P3 X" h% Z 孔子说,君子固穷,固一作「固然」,既是君子,就不免穷,不走偏路,所以走不通。二作「守住不变」,君子穷是穷,但是听天命。小人穷不得,一穷就乱了,乱七八糟,苏秦、张仪随鬼谷子学,鬼谷子也是有道之士,教他们纵横外交的学问。苏、张这两人志在得位,不在传道。孙膑、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一样不行,孙膑还没有大毛病。若庞涓则滥矣。起初孙、庞二人要出师时,鬼谷子曾试试他们,观察他们的心地。庞涓用欺诳火烧,孙膑则不然,鬼谷子说:庞涓不得好死。4 p; J# [* D$ w# }) f
) m* T2 e' J5 D【十五.三】9 f3 y" _! e3 u. F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 w, i; y5 _* k E「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 g! N- e0 O1 R* R
孔子跟子贡说话,你以为我学得很多,而口中不讲,记在心里,默而识之吗?子贡回答:实在是啊,莫非不是吗?
- `% Z8 E) J; T, P T0 N, G' I' L5 U2 h「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n" I6 o( ^2 N" s* L
孔子说,不是这么一回事。默而识之是明记不忘,为什么孔子不承认,为什么对子贡说?孔门中博学多闻就是子贡,这是对症下药。孔子说我只用一条贯串起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