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9: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你的知见纯属凡夫知见,错误决定不免。证得阿罗汉,才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才得一个正觉。虽然不是正等正觉,他是正觉,不会害人。好像大夫治病,用药用错了,但是这个错误不会太重,顶多令你的病多害几天。本来一个月可以康复,现在拖一个半月,是他用药用错了,对你没有大的伤害。如果是正等正觉,就决定没有害处,决定没有错误。
! C, h1 a5 ]/ S1 p: A
' H6 u! X" _0 M  G+ Z / Q" Z- ^& n$ H! f) H

/ w" [& k  P8 O7 S! P7 K5 Y5 v菩萨发大弘誓度化众生,佛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得到‘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平等。普等三昧究竟是什么?什么三昧能普遍平等?普遍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修。平等就是等觉菩萨、我们、地狱众生也能同样修这个法门,能得同样成就。你想想看,这个‘普等三昧’是什么?是‘念佛三昧’,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 p4 N& |9 w$ K4 A0 f0 x3 O: z' p8 i4 u. M0 C( T

3 M+ S2 J/ h$ |
. c7 p  R4 v  C& G8 M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普等三昧。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那个法门能平等成佛?禅,你去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只接上上根人,中下没分,不平等,不能普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净宗。十方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接触到净宗经典,才知道有‘普等三昧’。以这个方法来普遍度化一切众生,就跟如来度众生无二无别,决定没有过失。虽然自己的境界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成大菩萨,你开的药方、用的药,是与如来开的完全一样,还会错吗?" [1 T/ S& H( b$ G% L  G# I5 D6 m
+ b4 h; Q8 A( O; h- t
% U8 Z) W/ \4 `% `; Q9 b0 Z2 P, c

1 s: P0 K5 }# |# I$ w  s/ i' f% M“诸深总持”。‘总持’是指法门。梵语‘陀罗尼’,译成中文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普等三昧’是指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诸深总持’,就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指念佛成佛的法门。
/ o9 j" c) A& K/ I2 b; O$ m
& J4 n/ U( y$ x+ h9 F' c3 C
3 u& j- p9 h9 t6 d. d" ]% `$ ~2 ~& ?
有很多同修来问我,你过去讲过很多大乘经典,现在都不讲,就专讲《无量寿经》,是什么意思?过去我讲过十几年的《华严经》,现在我还是讲《华严经》。我讲《华严经》的总持法门,我没有把《华严经》舍掉。古人讲这部经是中本《华严》,我从前讲的是大本。大本时间太长,听一遍很不容易;中本文字少,讲说的时间短,大家修学起来方便。
  W3 W7 P- u, V
; m: Y3 h" n0 E  M' z
  c- _/ B1 X* \3 `5 i- b1 ?- J' C4 p! @5 K" C; g0 G6 z
本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总持,也就是整个《大藏经》的总持。‘诸深’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经典。这一部经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总持法门。你想想看,如果菩萨遇不到这个法门,怎能成佛?遇到,也是弥陀神力的加持。
/ D0 s' C1 p. M5 [, K) {0 S, b* p2 i  z! g/ i. R$ V* a

3 o( I7 k  Q8 S5 E9 W/ g1 g' f
, q+ K1 y8 s: ^“住三摩地,至于成佛”。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觉。我们完全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定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二六时中,一定要做到。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整个修行的功夫,就这一句‘净念相继’。‘净’,怀疑就不净,夹杂也不净;‘相继’是不中断,一句接一句,就成功了。这个法门的确简单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应当修,就怕自己不肯干,那就没法子!不肯干,是不知道这个法门之好,不晓得这个法门利益之大。利益在那里,你立刻就享受到。如果说这个利益要到来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享受到,这一生得不到;说老实话,我就不愿意学。我要学的是现前就得利益,我才愿意学。如果学了现前得不到利益,等来生来世,我就不容易接受。这个法门确实能让你立刻得利益,前面讲的清净解脱,是真正可以得到的。8 P3 D& k% G6 E1 p$ x! A' E/ k

3 C  m% x: j! S  H! P; t5 g4 U / U8 `6 }) s$ a9 _0 \

) k0 z1 h8 b% K身心清净,烦恼少,智慧增长。智慧怎么会增长?你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你的见解、看法、想法跟从前不一样,就是智慧增长。从前迷,现在不迷;以前看不清楚,现在看得清清楚楚;从前不知道怎么处理好,现在处理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智慧现前,什么样繁杂的问题,到你面前都没有了,真正的解脱,学了马上就有用。一直到成佛,这个方法都不能改变。实在讲,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讲的这两句经文。
* Q" n- D; r) ?9 c4 F% C9 s3 h) _9 D

# i( T9 @5 q  x& [* n( `0 W
, b( s: s4 E) O) Y. C! d1 D我在李老师那里主修《楞严》,《楞严》我至少讲了七、八遍。《大势至圆通章》也讲过很多遍,也都马马虎虎含糊笼统讲过去,因为不认识。以后看到印光大师把《大势至圆通章》单独提出来,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才引起我的注意,才发现这一章经是整个《楞严》的精华。《楞严》的精华不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而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发现它是净宗的心经(《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不但是净宗的心经,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经,于是这个新观点又从这一愿里得到证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就凭这一句佛号,就凭这一部《无量寿经》,这是根本经。所以古德说,《华严》、《法华》皆是此经之引导,这句话我完全同意,一点都没错。《华严》、《法华》既然是本经的引导,那么整个《大藏经》不必说了,因为整个《大藏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华严》的枝叶。这才晓得此经是一切经的中心,是大总持法门。所以,一部经、一句佛号,一直到成佛,这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 W9 D- A2 t+ k
' b" T; w) Z/ J7 |& r

/ d7 w" E; |: z: o  d9 n
, b7 n$ A) r' ]# j5 G! J( w夏莲居居士的《净修捷要》里讲,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我过去没有听人说过,也想不出来。这是他见地高明之处。我看到他这一句话,我承认、同意。我立刻就想,我可以做个注解: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净宗初祖。我过去学《华严》,在《华严》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相信念佛法门是从《华严经》得来的。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的是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是中国的初祖。从前讲初祖,我们都想到慧远大师。现在讲初祖,我要问你讲那一位初祖?有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这是我给夏老居士加的注解,就很清楚、很明白。5 e8 x2 Z- a1 X& v

4 [4 k2 h0 a2 U. @$ J
% x. `, j1 m6 P3 ]$ d& k% u# b* j% s8 W% h: @
这一愿‘普等三昧愿’,实在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浓缩精华,愈来愈精。我们才晓得那部经的分量。将来有机会,我好好的再讲一遍《圆通章》,因为过去都没讲好,意思没讲出来。不是我吝法,是当时我的程度、水平不到。; u. p. }) m8 u4 P! z2 [
% [3 T; B( P7 d, e$ Q
+ z3 C1 x8 {0 B( {5 V" o+ i
+ ?# k/ ?" Z. o2 M% s( X) C/ \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这是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弥陀威神加持这些菩萨,令他们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一种殊胜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9: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怎么也有?是弥陀威神加持他们。所以,菩萨虽然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念《无量寿经》,执持弥陀名号,以这个方法教化众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样,可以‘遍供十方诸佛,不失定意’。这确实是普贤菩萨的境界。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与往生相同的利益。这是对十方菩萨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 U. W) k7 e# @  b$ `" s
: h6 L# B. [3 k* r
$ P1 c$ A+ a. y, U, y; W
) p! W' \+ {3 U. E
【经】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
4 c" e. ], c( O  n- o
6 V- K9 r# ^: }/ e5 Y  z
' [% Q/ s7 s1 X" B6 q0 e
6 ^$ Z$ g" F/ u. D& h  A这一段文跟前面的意思相同。前面说‘十方佛刹,诸菩萨众’;此处说“他方世界诸菩萨众”。‘他方’指极乐世界以外,与前面讲的完全相同,也是有这个缘分。‘缘’,很难、很珍贵,希望同修们要珍惜。因为人生很短暂,人与人相处,一生能见几次面,何必要作冤家,作对头。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要过意不去?所以不要跟任何一个人结怨,我们在菩提道上才得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别人阻碍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碍他,帐就结了。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决定没有怨恨的心,心才会清净,才会平等。" y9 U: f5 m) i
0 J' ?& z& ?; G) A: w8 h0 I! L

/ T% T  Y/ ~0 w/ A+ Y4 D, g0 ^% M5 ]0 W( U: _
【经】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 L% I: K8 y& N8 V5 J5 [
6 y9 U' e1 b' @, k. g 6 ~: O, P- A( j" j
* l2 k  D$ O+ _8 l1 r+ }! [
这两句就是四十六‘获陀罗尼愿’。‘离生’就是永远离开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脱轮回。菩萨在六道度众生,即世间,离世间。并不是真的不到这个世间来,他跟我们在一起。在一起怎么是离世间?我们有业力,有生死轮回;他没有,他是愿力来的。他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自己完全作得了主,所以他是乘愿再来。我们是业力再来,无可奈何,不来也不行。他要不来就不来,要来就来,他是大自在,这是“证离生法”。所以六道里,那一道他都可以去;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真的得大自在!6 ]) ]3 Q, _/ g! V, H: U6 t

0 s& x! t! D$ q' h  V' a
  M. H' J8 G: z( P( i
- z" k" M% H- p0 J7 c“获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这里是说‘心得安住义’。像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慧可是一个修行人,心不安,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获陀罗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处。我们没遇到达摩,我们所得安身立命处,比达摩还殊胜。我们的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获陀罗尼’的意义。
% m, R1 V& M. f% Z; h/ \5 E- G0 Z3 v3 N! c# |, P- m7 B
" u- O1 A- o  q5 P# [

, E" i( {( I/ J/ j陀罗尼也译作‘总持’。总持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在此地不必细说。像这样的名词术语,诸位可以看注解,看《佛学辞典》、《教乘法数》,都注得很详细。
6 S2 o4 R& x9 i1 s+ i+ s1 L
+ o0 b+ K  Q" T$ q9 }- W. J
9 v: F. l! U; v7 y
  ]& ^; s7 o3 K' M8 J) R【经】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 {+ g! W3 K7 q9 p! C2 q' w1 z( U+ Y* N9 \# L  b, k. e- _
, r" d1 N  [, T
1 r$ J8 b1 O: s; @7 o$ p" S
这是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清净欢喜”,容易懂,身心清净,法喜充满。“得平等住”,这也是经题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诸佛的体相。前面说过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萨法界是六度。菩萨修六度,佛修平等觉。‘得平等住’。他们是菩萨,居然跟佛平等,跟佛没有两样!所以十方众生,如果于弥陀如来见相闻名,或者是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明了,欢喜,发愿修学,都可以说是入如来家,得毕竟平等三昧。如果这一点我们得不到,实在讲,这一种殊胜的机缘,我们真的当面错过。
4 D) I, G/ o# |) l$ D: j, F
0 p: n5 r0 B5 \: |& ?, K 8 h6 W9 W' c! V

. O9 w( h" O$ i! n7 b5 M! c因此,我们用功夫,要以平等心来念平等觉;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经文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你要不要见平等觉?他说‘我要见’。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用平等心来念《无量寿经》,用平等心来持这一句名号,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义。由此可知,菩萨可以修的,我们也能修。前面跟诸位解释得很多,这一句名号就是实相,就是法界全体,就是诸法平等的体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续,一直念下去,不夹杂、不间断,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萨无二无别。这样的心行就是菩萨行。
) ^# Q) H5 A$ e$ Q4 M6 B! p/ D& T4 U$ d+ o: k* B. G
) P3 T2 H9 t( N! ]

* B) c( w- `+ R! h‘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凡夫跟菩萨有什么不一样?凡夫穿衣吃饭,菩萨也穿衣吃饭,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也穿衣吃饭,每一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没有两样!所以从形象看不出来。不一样在那里?心不一样。他的心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所以称他佛,称他菩萨。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迷惑颠倒,所以是凡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两样。由此可知,‘平等’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
. L5 ]" T& C3 e! y2 p( k
9 Q7 y9 E0 O4 q: o& {1 I2 }
8 X8 ^. S# `( O4 B9 m8 I& x3 o6 k- U. k
清净跟平等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净心。如何令心清净?一定先令心平等。两者相辅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缘之中不要分别执著。不分别,我们心才会清净。实在讲,就是《楞严经正脉》上,交光大师所倡导的‘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萨行。‘根’指六根根性,在眼是见性,在耳是闻性。六根的根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见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是他的心平等。1 J' r4 i5 M5 x4 W

7 p) u5 x' L# \8 o' ]/ H( T ( O0 U- D3 a. Z- @

* R- f4 E& {& u* _1 ~9 R  Q- @没有一切分别执著,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就是‘觉’。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净’。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等’。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不但现前的事情明了,过去的事,未来的事都明了,因为他心平等,过去、现在、未来都照见。我们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过去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至此才晓得,什么是得平等住,什么是修菩萨行。
* \6 m0 R% u" L9 o- A! h- g  Q, P5 [& E. @3 y$ E
  A' s" I- |& J% G' O& _: w
6 s3 y; A7 R' ^% ?; _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这一部经典,以这一个法门自行化他。“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非常不思议的果报。一二三忍,经文后面有注解。本经讲三种忍:第一‘音响忍’,第二‘柔顺忍’,第三‘无生法忍’。即使我们对于前面两个名词陌生,但是对于第三个熟悉,也就能理解。7 V  u2 X  j+ `% i: T! ~
( d3 k  O0 U) i. W  c
9 i8 f: `% D# k" W

. \- H4 V5 ]! v2 A. F三种忍都在一句名号之中。这桩事谁知道?这三种忍不是一般菩萨能得到的,细说在本经第十五品,以后自然会讲到。三忍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的确不可思议!《仁王经》中讲五忍,把菩萨分为五大类,都用忍来说,你就晓得‘忍’是多么重要。不能忍,不行!无论什么境界都要忍,不受它的干扰。对顺境,心里起欢喜心、贪爱心,我要忍;逆境中,看到这个人不顺眼,看到这个事不痛快,也要忍,这是修行。真正讲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9: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都在此。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那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能忍的人能成功;不能忍的人注定失败,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所以,《仁王经》将菩萨五十一个位次用五种忍来标示表明。- }) \& E/ M% a) _/ u) j
3 ]% D( `4 ^: d( n) M

5 o$ X! M& b/ e/ E
* ^2 m* P3 V* Q8 K8 e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压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强的忍,这是初步功夫。再进一步,第二个阶段是‘信忍’。理论逐渐通达明白了,相信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训,能忍。再进一步功夫深了,能‘顺忍’,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无生法忍’。最后、最高的是如来果地上‘寂灭忍’。初地、二地、三地属于‘信忍’。由此可知,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法忍’,十地、等觉、如来果地称‘寂灭忍’。
6 J5 T/ u) T) d- V5 p+ a$ b* T" X  V3 w
" p, t8 w7 r' F7 ^

6 O; [  a& Q- w4 Y/ ?! d; J! X若从此义看,第三忍决定是‘无生法忍’。换句话说,‘柔顺忍’相当于《仁王经》讲的‘顺忍’。柔顺忍、顺忍,意思很接近。‘音响忍’相当于《仁王经》上的‘信忍’。那么菩萨的果位,我们就晓得,皆是登地大菩萨!真正不可思议。三贤位的菩萨闻得这部经典,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自行化他,虽然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弥陀威神加持,能使他们立刻登初地到十地,立刻就提升到地上菩萨。这是弥陀弘愿,对十方诸菩萨所发的大愿,给予菩萨们真实的利益。
! m9 t3 ~& r: [
6 d- v) ^5 S& S) n0 i8 p# W5 } * S" t' @8 P: ]- p; |9 F9 M. Y& N

/ s5 I+ J- u3 ]- M7 }【经】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U& u7 k: y5 b3 N1 u/ Q

1 H. N" `7 G% ], J
4 f% X( t* K8 L: A9 a' t: y
1 C" t; B$ U" a6 m) k这就是末后一愿‘现证不退愿’。如《楞严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得圆满的心性。自性的体相、德用,他们皆能现前亲证。末后一句是总结,“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取正觉’一句是总结。四十八愿到此讲圆满。2 x, a1 t) W# G. w" I5 p- t

3 k% K) ?: @$ ~7 y
/ Z; \$ O- @  |- W5 e+ e5 r8 B* l8 e" P
这一品,我们一共讲了十次。这一部经过去讲了几遍,也以这一次讲得详细,讲得透彻。如果没有时间读全经、听全经,能够念这一段、听这一段,也有很大的好处。能启发同修们的信心,帮助你发愿,认真的修学净土法门。
% w; b% j; j8 k- |9 d* T
; ^  ^8 S9 Z" N9 P8 m; ~' @; U: N 2 @) ]7 W( q$ f) }8 K% q. i, F

+ L5 `* ?2 l6 _7 ~, Q(完)6 Q9 e3 w% i$ v: v7 e0 q6 p$ j

7 i) ?# w! t4 Z1 ~ # [. G" e" H, v& s! Z. J8 Q" u
9 W/ ]6 _; w, r" Q& ?( F# j
莲池大师曰:
3 o; A4 ]! Z, Q" ~, {- e5 u; T7 W/ M7 A: B' K% P" M

! |5 _6 l0 c( @" W% y. _( x5 @$ D- M8 w6 W. ?2 e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
1 K9 V" Q  }$ \! |" h
: P! A1 E! G" R" K
( d* }6 d# Z5 C1 H7 K0 h+ z$ z" I, k2 z
胜持往生咒者:, r% \& v& N( D) w

) g5 `( Q$ t. K' G3 K3 N5 q5 B & k8 n' F. a, y6 Y( ^

2 D5 s4 E, v* d3 j0 n% `% F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
5 Q+ X, X; h( w6 z" E6 |/ F2 K$ |& x
2 e: d, F( O! q $ E& @. v+ ?# L9 M& y

. ]  q5 D% S/ q- ^, W& t: y9 a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W' u* ~9 X, V2 `" I  x2 s2 u, \. S8 Q# e$ ?% p; \0 P

( G/ Q3 Z, @( I4 `  f
# V! h, w" k' {( U8 O2 W9 Q' p胜持其他诸咒:- X/ i* i" |% ]  w/ S: I* h+ d8 X
; z: s+ y4 E' V& t; e2 `# i2 r
, j) y# L) A; L  _1 u
# |9 Z+ |/ v3 |% g& G7 H0 J
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 l. y% G2 G8 }1 i% Q; l* j
$ W! X! ^9 J$ P# U* x: D  C
  N/ C3 ?8 Y: f, b  q' j$ H( J; ?. [- ~; o, r+ K! ]- ^' x
念佛胜余功德者:
7 }) e5 ^/ T9 [9 }+ Y9 a
5 s7 L! p9 ?  c3 K/ D 6 j* |. c2 U. A( g8 [1 h( l8 s
% C7 {# r' K! X+ e0 r) j
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0 G- H! \7 @) o1 ^2 P! S

3 c% s3 V) b& w& G
4 H+ Y3 C8 l" d0 M
# U9 H! {% M1 F% S  [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3 c5 A3 p7 Q3 M. q

9 ^$ G/ j$ ~( `
' n- i" j& d$ P) u
& M% x5 r; \, r3 b南无阿弥陀佛
: j- E, d' A1 }  t0 T3 ~
4 |- b7 c% @8 J6 Q2 A1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4 08:42 , Processed in 0.0720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