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1 13: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计本皆虚无 . y. Q; ^+ |' ?0 x- z+ m
自从三昧起 修行不懈怠 & b) _: \2 h; }# O: Y' X6 s$ I
亦不出分卫 亦不思饮食
" ]8 L# X @: X/ {( r! k/ b! p 设我入聚落 而行求饮食 " c+ F6 J! A! A* |, P- Z1 c
虽见端正色 当作恶露观
6 @6 R' \$ ]) h, V! `, D 瞻彼诸形色 如死人无异 0 v& X' Z k7 T0 ?4 T
察众坏败本 一切无所乐
! _2 Q5 F2 b8 x# n5 v2 M$ O 我思行如是 而得离爱欲
' U3 I: C' q; P& V5 Q 奉遵四梵行 深惟不轻戏
5 t( f6 B1 R d3 I6 N: ~) C$ q 于彼寿终后 便得升梵天 5 h! C2 r& u: m8 r, O# d
于梵寿命尽 下生波罗奈
" j {0 J3 q4 w0 b5 t 为势贵长者 生其家作子 , L0 D0 S/ ~) b; t- R
为众所见敬 正受度无极
4 t, B' m1 V- y) x 昼日常修行 于夜不睡眠 , a. E9 \: l7 W/ @7 d9 U
见女人众多 等观如腐积 / k8 \ N E' w c! o
枕鼓卧眠者 执箜篌伎人
/ d1 C [/ Y# T C& h* i 伎乐器散地 梦想为[穴/(爿*臬)]语
- p* W, y6 y( {. h9 V: F) @ 于彼退思念 宿本功德行 - R/ Z) D' i, U; R: p
想识不净处 前世所更历
; |0 r6 n0 t6 {8 U" u2 N# E6 ~ 适观睹此已 志求无欲意 7 H, r7 c8 F F0 M9 P
我时逼迫是 仁者我舍去
9 {, x7 J' q" h# D! z% n 即从床上起 下殿避之逝
# w, p9 Y2 @6 r% X7 H 诸天愍念我 其门自然开
6 n5 z1 b9 }! _! g5 d% R$ j- R8 g 时出于国城 往诣流水侧 $ F* Y! Y* K1 X/ w2 {
遥视见彼岸 见沙门寂根 1 r0 }% V- w8 d% z% E$ ^3 F1 x! r$ z% e
又见大寂志 举声而大叫 " z" m4 c3 m1 O: p- v$ y* Q9 i7 Q
告之我穷厄 神通我舍欲
. }1 s9 M# X; G: f 世尊深软音 用我辛苦言 $ e# Y2 @0 G+ L% O, E# L( D3 R
童子来莫惧 于此无穷厄 7 Y2 v9 \$ \7 ^* V4 t2 z
心舍众苦恼 转度于彼岸 $ Z* S2 Z W( r o5 c& ]
往诣大哀所 世尊无比人 ; `4 _: s% |) u# A
绝妙无等伦 譬如饥渴者 - N5 k4 l; O1 w3 |
倒解识其义 即解识其义 * A) {2 l* b2 P# o- Y, f: K
于彼见道谛 从佛求舍家
* L& F0 D' b! ~/ Q1 S" E 瞿昙大慈哀 听我作沙门
6 e3 `5 b: }- p( y, F j$ l3 Q6 m% E 应时一夜中 天时将向晓 1 J6 ~2 Q+ N, p9 D: Q# B& }( p
一切诸漏尽 清凉得灭度 ) q: D; T p. ]
是我前世时 所更作善行
' a. q0 G7 n; t. S- O 是我最后世 逮得甘露迹
& b& e4 Q& T. _ d0 p! N 如是贤夜邪 尊者子神通 & [: E" ^) l3 V! t& k: s
于阿耨达池 自说本所作
$ C3 V. h% t6 O0 H8 V* x尸利罗品第十二(二十偈)
' `6 D* ^9 I8 _, u0 g, i 昔波罗奈城 迦叶佛泥洹
& M& w" B# u) q) }7 ]5 f( Z% ~ 机惟王起塔 七宝造甚大
( I3 ~& N# @7 F0 I8 l+ H 尔时王所作 有最大太子 3 |* F3 \% {: H: ]
我时为佛尊 第一建刹柱 & r6 E5 o3 [# k* k; p
以是功德故 世世所生处
- G, }4 y& Q5 I+ |7 X 在天上人间 其福自然见 |& w/ F+ w, ^3 D7 C8 O; W
在在所生处 于国甚殷富
. O' E/ ^. C# q) T& {; B* z$ b' y 财数不可计 常喜大布施 $ ?1 q0 D4 o2 t w
我于五百世 惠施无所惜
- \4 l6 d) I( V; R+ j/ R s% \ 给赡众庶人 寂志及梵志
" d! F" E9 i( L9 N% h7 d 缘一觉之行 离爱欲无漏
* ]! k) T0 U, {! k 清净欢喜心 供养五百众 ( }: |, } O; P7 _1 D, Z P
由是功德故 在此最后世
2 b+ c" D$ d; A! ]$ h" E$ ] 生势贵释种 应时口说言 9 ^ S% N" p( h$ S: h' `! ? G5 b
家中宁有宝 钱财及于物 / S) m( n) N/ O) l" {
我当以施与 救足诸贫穷 0 Y0 \* i5 A5 ?
我与无厌惫 救济众下劣 & _ a1 n( F8 `$ i
孚善见答报 岂能有所惠 ! @: @9 D+ h! X+ q' ]
家中闻吾言 愁忧用惶懅 6 ?" {; m% o6 u6 D4 V. Q/ `
驰散赴八方 乳母悉避去
+ H/ T1 t. I3 ]5 N; o! q 母以恩爱故 便即告我言 ! _% h ^- ], l/ z, Q
为天人鬼神 何以言大疾
; u3 w7 j z( c6 a6 }+ i1 g% `. h 我时即启曰 我是人非鬼
# C0 \$ A, f* E. O 追识宿命施 好欲见惠人 ( Z% V% \& E0 g
时母闻其言 踊跃无所畏
! l9 }: v# e- P/ e* w 然许劝助之 恣意所布施 ! f& ?8 N' A- G
家中眷属多 母敕供养我
& c. f* @1 V% u4 u+ h, w; \ 为众所敬爱 见者莫不喜 % B( j0 ~- Y2 d% x
我尔时适生 其家即兴炽 8 j6 g4 G& @+ Y8 Q
缘是诸寂志 名我尸利罗
0 \( w$ I$ o( A! B6 L: K0 W j4 q6 V K 于彼便布施 给足诸贫陋
. Z2 S/ C+ Z8 G8 }; w5 ` 得值等正觉 便舍家为道
3 h/ c7 R' S9 v# t 初生家兴炽 堕地能语言
3 ]2 e+ R* h/ ]$ B 是故号尸利 其名自然流
1 l5 V- p: ~5 J& f* W 生家无所贪 亦不用恐惧 3 r8 m* I/ d( V; Y
缘信出家学 神通一切具
! \: @$ m, y2 v' `. ^# B& O 为国主所钦 大臣众人民 ; Q- X6 n O, A, }7 ?3 `3 o' ^
多获衣食供 床卧诸所安
& P0 J# T/ p6 J: w 如是尸利罗 在比丘僧中
+ V7 B3 O; M% V0 z, R 于阿耨达池 自说本所作 4 @$ X9 @4 d) G7 _ l0 M$ Z* G
薄拘卢品第十三(卖姓十二偈)
4 y+ s. }3 c+ Z6 N& v. r1 |) k c 我昔曾卖药 于槃昙摩国
% W2 |; T! m+ U/ o% l0 |( | 在惟卫佛世 敬诸比丘僧 ! l7 x3 W1 y" D! K# Z7 Z
时有病瘦者 行药疗其疾
9 C1 W! W3 v7 k' f: P+ R: F 供给诸根药 以惠诸比丘 / r P) {2 R l/ P2 a
一岁诸众僧 令无所乏少
0 e( S+ M; m' I- U" a y8 r. T; V 时施诸沙门 与一呵梨勒 ) l2 d0 o* { P0 F0 n' G8 `
于九十一劫 未曾归恶道
: x% t% h0 H& m2 d5 S 在天上人间 其福自然见 7 ~. `* Y9 Q( N2 c4 M
所作德少耳 受福不可量
; C2 h: T( z5 {7 V4 O& P) m" V3 a 施一呵梨勒 长久生善处 5 Q' ^& B8 x8 a( F
其余所有福 今还得人身 * G) W+ r# I% ^) r9 l8 n! z- q9 d
值见平等觉 导师无有一 3 D/ @, l+ c5 s
未曾自识念 郡县受施处 4 _; j6 U! Q3 D. P9 Z% \$ Q. }, E3 ?
唯仁我二夜 证通三达智
7 u! I+ s/ F% o. h1 P3 B" i7 _ 常衣粗恶服 五纳之震越
5 O# v% G" W9 O- [' t# T6 e S: J 弃家行学道 愿乐在闲居 ; X5 @) B% u, Z# i. y! p; G, c
其年百六十 于此无垢浊 ( B! }. C% d- K+ l
未曾有疾病 所生处常安
( ^, V& f+ D- O) [ @ 佛普见说法 少欲无睡眠 + L1 X* W# N0 i* T4 t8 t
观布施药者 其福广如是 0 Q& g! z- y6 q. q: j7 Z
今我悉识念 本殖少功德
2 a3 H; z( W! a- q 悉获其果实 可意而安隐
) V; ?- a; D7 j6 J 时贤薄拘卢 在众比丘僧
4 Y1 X3 D8 R" a, i+ U& k 于阿耨达池 自说本所作 ; K9 B8 [3 E( d7 g, E
摩呵[酉*且]品第十四(大长十二偈) 5 Y* G( ?% ^; {6 | B
昔作韦皮师 本生亦安隐 ' L1 G7 s4 Q2 p, a
时国大谷贵 柔皮以为韦
" d# W m" T! E6 ^3 j0 z8 x 时得好殷皮 煮熟令大美
+ N0 |7 `6 k) @* ~% P 时有沙门来 乞丐欲求食 6 ^2 h" B: U* j0 a7 Y' o
见之即欢喜 则分用布施 ( R5 ]7 Z$ z8 P, f2 I7 l: _
其寂志食已 寻飞在虚空 + A. W8 w) h5 Y9 H, J
见道人踊跃 应时叉手向 : x7 ~7 @4 k1 d- T' t4 |4 K: Q
恭敬普所在 所游辄追随
5 J- s5 `* R: m0 Q- X: ~ 欣喜广大心 便自发愿言 ( B( m6 e* x: X2 H" M$ q9 w
令我逮如是 常与尊者俱 * A# h! I4 O* D( S2 i8 A/ W9 V
如此道人法 所逮得法身
( N# V& i9 _: i- P$ q9 L( ~9 [ 令我身如是 疾成正愿义
. F' L1 `5 m' t# q, }, v 所施无形色 其气亦秽恶
6 o6 A+ P C4 E& A! f" \ 无香亦无味 我所施如是 , R" I [! D% |, ]1 I' r
所作德少耳 获福安无极 * d. P0 S1 R8 O- w% s
在天上人间 其福自然见
/ u8 E7 ~8 K" p! h9 g) F; M 于是最后世 还得于人身
2 N. C; k! G# H* U) V* [ s 值见等正觉 道师无有上 . W7 I6 ?. ~( R) U
我本所求愿 见世尊上人 . p8 I5 I" J/ @/ t! y, r
于是悉如意 清凉得灭度 # n. m+ f, l5 |1 Z7 J# q
于是悉识知 本所作功德
5 ]5 U3 b4 l% g6 c2 Q6 W 悉获其果实 可意欢喜受 . C# L2 G& }' j; a6 e
如是彼大尊 名[酉*且]罗大通 4 b$ k2 @0 I; [! W. L+ D& u( {
于阿耨达池 自说本所作 - q. |) F% ?+ t Z; A( H$ N. A
优为迦叶品第十五(九偈) 8 M; r% V7 x' p; f, ?1 t% A
导师有二人 同类悉兄弟 * {) l; b0 n$ N* o
见迦叶佛塔 唐突崩坏落 8 H$ @/ c% Q- F2 I, I, ~
合集众贾人 更补治起塔 ! \# ^5 |, \& W$ s, m
时兄弟二人 俱扶竖刹柱
& W" | a3 m. b* L: d 缘是功德本 生天上甚久
2 {1 m, K- Y3 g1 q* s9 B J" W 来还生人间 在于势族种 0 u9 t3 T2 X2 h4 d& f2 e. x" t
未见等正觉 舍家学异道
5 R# I9 s. M% I0 R' L% { 在泥莲水边 久习编发志
7 J" S$ F. l& o( k- O& I/ v1 r 世尊无等伦 愍念哀我等
* K! `% i1 A+ \8 W& n# c `* ~ 在于恒水侧 感动见变化
/ }2 h$ K% b; I 我等见变化 从佛求下发 ) F4 t+ f: s" I! w6 [$ Y
大尊念愍伤 听我等出家
/ E( P! z4 o& { P8 }1 o 供养佛塔寺 前稽首作礼 + X: O( v* P4 p) m# t# @9 S
用是众庶等 清凉而灭度
9 @& g2 d. O& N4 E+ s. a8 N 优为迦叶尊 及江河迦叶 ! U5 j/ y+ w; m! G1 C# s
于阿耨达池 自说本所作 5 y( @) q; m' X9 K3 l1 U
迦耶品第十六(捉取十五偈)
( V, r. F# s/ W7 L! Z# w) Q 昔为卖香者 既获香卖之
! x! d# A) s: K1 y1 U 有一童女人 来到香肆上 ( w$ E' \0 I+ V) |6 @$ _( l" d
容貌端正好 见彼趣我所
& P, M: s) H! X$ V/ X: ~/ A 适捉与调戏 欲意察着之 A0 W4 N* u$ _. T1 Y
身亦不犯触 亦不与合会
. u! `+ ~! |. J) V1 ^5 G 唯但执其臂 为娆他女人 2 ^7 Z0 ~; r" Z i
用是过恶故 寿终堕地狱 3 N7 J: [4 V6 k8 m" c
来还得人身 右臂自然枯
- p* w o6 Y; t5 N2 ^ 如是五百世 所生处皆然 1 X7 t0 ~% ]( {3 f! W, G% M
右臂常枯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