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6: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谦受益,满招损。『忍辱』,人家的侮辱、人家的毁谤,自己要忍。曾国藩先生有一句名言,就是「千万忍耐,忍耐万千」,就是千万一定要忍耐,而且忍耐的不是一件事,万千的事情。不管何时何处都得忍,忍成功了,你就作圣人、你就作菩萨,所以菩萨是得成于忍。还有『因果报应』,这是帮助众生认识因果,深信因果就能断恶修善。逢人就教化、就引导,只要人们能够听,他就讲;不听,当然就不需要去跟他们讲了,跟他们讲,招人反感,就不好了。『惟日不足』,天天如此,没有满足。不会觉得「我做够了,不再做了」,就厌倦、就退惰了,不会。这说明他已经有法喜了,所以天天都这么精进。+ I/ z& Q: P/ T# m! R4 D
. m9 p3 s7 y" X; ] 【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
8 G! K/ ~# m6 G' R8 Q3 Y3 V/ K
% z6 U% D" w) g) P) ]! O* M 他对灶神爷依然是虔诚的奉事,他知道灶神是月晦之日上天禀奏的,『月晦』就是每个月最后一天。于是他那一天就把这一月所行的一切言行,『所行所言』,包括有善、有恶,他都很诚实的写在黄疏上焚化,祷告给灶神爷,在灶神的牌位前写这个疏文、化这个疏文,做汇报。而实际上灶神爷是不需要他做汇报,都了如指掌,但是俞净意公这么做是显示他的真诚心,他不忘灶神对他的教诲,每个月、每一天都这么坚持。1 F- E R8 |" l2 K' n$ _ \5 e
# B/ r+ ?* a! R+ v# p5 U 【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0 D# V. U" ?1 H) Y& z' A
$ E4 s/ {) [- @, D7 f 这达到一个境界了,断恶修善的功夫用得很熟,恶念自然就不生,控制住了。控制久了,它就自然不生,功夫用到省力处,就是得力处。所以他能够动念就是『万善相随』,纯善;不动念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一念不起』,心地清净,这是得三昧了,得行善三昧。如果定久了,就能开智慧。但是俞净意公,这里没有交待,他可能没有开悟,功夫还不够;如果继续用功,开悟都有分。这里是讲他得定。; k, M% R! ]2 l! ~' q7 y
C" B8 f4 s( s _
【如是三年。年五十岁。】: B- v( n! Q; k) l/ g
6 B6 D! c) A- w! T0 E4 |1 e 用了三年,功夫就成就,我们念佛人要是像他这样努力用功,念上三年,一样也能得定,那就是念佛三昧。我们是求往生,俞净意公只是求他一生改变命运,我们求往生,会得到十方诸佛护念、阿弥陀佛加持,比他更容易成功,就是我们不肯干而已。所以三年有成,这时候俞净意公已经年五十岁了。" j. V8 h' E5 E' _: K9 G/ B
- V/ e+ t! w# e 【乃万历二年。】/ V3 L# b# s4 ~
0 b5 }) @! i1 [& B3 z. x& M 明朝神宗皇帝,『万历』是他的年号,『二年』。
) f8 }) {7 F! [6 t% s6 F" d( ~% }6 ]8 W% G8 E1 n
【甲戌】" g( Z$ W3 {5 w$ T: y7 |1 M; F
) x0 A2 x) u% ]% e- d
这是那一年的天干地支,这个排列是年号。
; z( `( V, g, C( R' j0 `
7 d; T( n+ q. _- z q+ k, ~, h 【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 o7 t1 y3 B' t
# [* k; Y6 `% G 『会试』就是明朝、清朝科举制度里面,每三年就集合各省的举人在京城考试,这叫会试,大家集会在一起。『张江陵』就是当时明朝的宰相张居正,他是湖北江陵人,所以称他张江陵。他是『首辅』,首辅就是首席大学士。这里说:
; B4 o' M1 t( M4 u9 z6 \9 u) c. V# \$ \4 c8 ?. p m
【辍闱后。】0 C+ T0 G* `3 s* v4 ^
3 x5 f6 }6 n% S- p/ A 闱,就是在考试场中,就等于是一种围墙,也代表考场。辍就是停。『辍闱后』就是考完了。
4 e. T% c" C- M6 F+ X! Q7 F4 f; S
" d1 Z8 d% U' a7 j 【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1 m& `1 C' o" E/ X7 I/ u- e) y, F' g$ p* k$ j7 e L. l
张江陵当时在他同乡里的读书人里面,为他儿子找一个老师,当然他要找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 m8 }% t& E4 f8 b* [, y+ R& j, y+ P) e8 t3 e+ w& |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
$ o0 @. ^2 r }- y+ W. w$ ?
2 P" Z+ O. N. }, W! h# h; z, h 大家都交口称赞俞净意公的德行学问,因此张江陵就聘俞净意公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请他到『京师』,就是到京城里面来,当时京城就是北京。
1 h& t% T" k8 N2 ]% N6 R/ y9 [# O1 V- K, C; i" }. D2 k! s5 }
【公挈眷以行。】
" n1 m3 S) l1 u# G. ^4 g4 O: H5 B2 Z/ L9 Z
俞净意公很高兴,携带着家眷上路了,赶赴京师,投奔张江陵。
0 l! n5 b. D; K. ]( b7 Y- b5 ]3 B/ Q$ k3 _
【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J4 ?+ e: _5 L) L/ C
; z$ ?% W3 ?3 S6 q+ Y9 U 张江陵见到俞净意公,确实是一位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也是经过这三年改过,毛病习气都改了,人的气质就完全不同,所以得到张江陵宰相对他的尊重,尊重他的德行、人品。就为他按照规矩,『援例』就是按照成例,『入国学』,请他到国家设立的这些大学,就是国学馆,来读书,就是到太学读书。
- S6 t4 k$ P1 p6 R. p1 q' p
9 ]- j1 t4 z- U0 @- T' X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 i% y' d. \/ _( m5 a* E0 K3 @$ ^
; p3 W6 m5 r3 k
『万历四年丙子』,这一年俞净意公就五十二岁了。他在京城,附属在京城的乡试里面来考试,因为乡试是每个省每三年考一次,这时候正好他在京城,于是就在京城这里考。结果考上了,乡试中榜的就叫『登科』,就是举人。你看,他本来是十八岁就考上秀才,后来想考举人,怎么考都考不上,到他五十二岁终于考上举人了,这是他改过三年之后的效验。3 r D: P6 I& G' K- x
; L) {4 _1 J% O! J/ ~9 i" d( ~ 【次年】+ Y# t2 m3 S* `& C
( f3 n) _9 H/ P& m' N0 v7 P
就是第二年。6 G$ V4 Z* I0 L" I* Z x, A
3 q( O# |5 T! c. R 【中进士。】
m) L, O/ V5 g$ Y8 }
5 t4 b' a) j- S( V 连考,连续的考,第二年就考上『进士』。进士是在皇帝的殿上去考的,叫殿试。- Y9 P. w9 a, e8 q
8 {; P) _* K2 }7 U+ o, x+ e 【一日谒内监杨公。】" E: q: N. D7 W9 l7 N& ^
! |$ h3 F+ Z. B2 Q5 ` 有一天他就拜见了一位公公,就是太监。这位太监是一位老太监,姓杨,称『杨公』。
$ D# q& z7 Z( K0 S& H& ~0 L6 ^1 ]$ A9 b# p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 M5 ~+ T4 K6 a/ b' h
! s+ i0 h" v" ^5 O/ P( M 这位杨公公见到俞净意公也很欢喜,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于是就命令他收养的五个儿子出来拜见。这些都是他在四方寻找来的,就等于是买来的,因为太监不能够生子,所以他希望收些养子,能够为他做养老,就是所谓养儿防老之用。老年有这些孩子陪伴,也做为自己的后代了,子嗣就是后代。
' _9 d7 M$ n8 b/ E5 K
9 u& p. h) y! v- I! H 【内一子。年十六。】
/ U8 U9 m6 A+ t2 o, M5 M% Z v9 r7 r& R" N# n
其中,这五个孩子里头,有一个孩子年十六岁。! X9 U4 r# j ~& n
0 D& T/ z+ C. e* F0 g- H# _ 【公若熟其貌。】
" i& Y% f4 x% n" k: B+ z& \" F% H% {# c' z6 K+ g2 d( i
俞净意公看了,觉得这个人很面熟。9 q N. p& Y9 V1 N% {) A {, u
& d; q# C, S. G9 S! I p5 u 【问其籍。】+ z) H( D7 [* Z4 R. R
: \) A+ O. _( E2 M. Y 就问他,「你籍贯在哪儿,家乡在哪里?」/ u, } Y7 v6 O$ X, h: v, r: {5 Q
6 T5 Z, t+ X$ e' c$ ]* D
【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
- b' s# Z( C" L8 }- Y& F
2 y% {. _) f+ x: k5 p' R 这个十六岁的男孩就回答俞净意公,说自己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正是俞净意公的家乡。这孩子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走丢了,误入了一个『粮船』,运粮食的船,所以就被运往他方,就跟他父母联系不上了。但是他还依然记起自己原来姓什么、原来家乡的样子。『闾里』就是乡里,那些样子,于是也当然就会跟俞净意公说。他还记得自己就是姓俞。家乡的样子一说,俞净意立刻就想到,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所以
7 C& Z/ J3 W. J5 W
) t# I( ~9 e: y 【公甚讶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
' ]& V& w, A7 X8 ]2 _) b9 X2 s- O% D9 d1 `+ S5 [) H9 Y. n# w1 Z
俞净意公,前面有交待,他剩下了唯一的第三子。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死了,剩的第三子,夫妇都很喜欢他,左足底下有两颗痣。所以俞净意公很惊讶,立刻叫他把左脚鞋给脱掉,一看果然有两颗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