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 15: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 . Q- ?( W, p/ G6 X# _' c
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而且告诉我们,我们能遇到这部经,遇到这个法门,这是无量劫来稀
; ` [( h0 t$ A$ J/ _9 L6 i有难逢之一日,开经偈上说「百千万劫难遭遇」,真不容易,「专修专弘」,自利利他。2 w6 B/ N# a9 C' t m, `5 X# K2 {& h
* D7 R M5 K: W' X. t, O 「念佛三要」,这是古大德提出来的,第一个不能怀疑,第二个不能夹杂,第三个不能间断。这三句话,实际上就
5 [8 E8 M% r/ H' Y- r( [, ]; h) V5 S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的,他老人家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放下,就是放下万缘,眼 7 [1 G. z$ A& O7 F$ |3 `. g1 ]
不攀缘外面的色 ……
/ Z* C; L- }2 x: k" X# ]' j9 [
9 M& ], j" {4 Y* B& k$ G1 p0 } % f% [& s, ~0 _9 [1 I) c
194 02-037-0005 净土大经科注( t3 E `, N$ b0 F. x7 }% R: W
1 R( Q/ }; K& a) t……不是固定的,没有相同的,都不相同,大同小异。就像电影底片一样,没有两张完全相同。所以相似相续相,我们 9 i* ~- n7 s) L" Q
能控制、能掌握的,假的,不是真的。实相是掌握不住的,它真有。. d" o9 R) N. h2 W& n% d: {
% W4 Q4 H$ B/ f) m! S 所以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真话!我们怎样真的 9 x. t$ S* L9 f6 w [5 I' q! _- N
变成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这个一念心不变,一念相应,下面就是念念相应,就保持住了,重要是念念相应。念念相应,
$ C& f d8 H) u1 U4 L K, T( {你决定得生极乐世界。一念相应,跟极乐世界结了缘,这个缘很深,必须念念相应我们就能够去。原理在此地,把这些 $ j8 j! W' _2 u! j5 O
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对於净宗法门就真信了。真信就有真愿,有真信真愿,蕅益大师讲你就决定得生。往生极乐 & F. z# U6 {( w7 K6 o
世界条件是信、愿之有无,念佛功夫是到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你看这个多重要!$ c) x0 E5 `" C0 i- ?6 K7 O/ S7 R
; j) A C g4 F3 [) Z 现在念佛的人,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这个原理,所以他念佛到最后能不能往生,他打问号,他自己没把握。 - z. r/ I! E. y! @+ U" o. d
这就是没有看破,看破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了,叫看破。真搞清楚、搞明白之后,看破之后,他自然放下,把我们
# _% u/ I5 u6 R% ~4 g F世间这些拉拉杂杂全放下了,不放在心上。心上真的放阿弥陀佛,你不放阿弥陀佛你就错了,你去不了。要知道放阿弥 3 \! g2 G) q4 b* Y* S p
陀佛是正确的,为什么?你的心本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心 ……
- u7 C1 ~0 p' e( O* r9 A
$ M* \8 j* w: I ' ^2 w8 c) _8 e' W$ _
195 02-037-0006 净土大经科注
0 n( |3 W7 S) T& y; N: y8 O + g7 n) K& U8 P1 F: x
……还有更高的境界,有更好的,那就劝他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什么?放下起心动念,菩提心是真心,就现前了。这 * Y5 I H' @7 |8 a
个心一发,你看他就脱离十法界,到哪里去了?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到那里去了。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土,说实在 1 u, B! H8 f, ~* I$ {3 P7 C
话,也是自己自性里头的实报土,自性实报土跟诸佛实报土是一不是二。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报土,这发菩提心的
$ u0 z/ n( U+ X& s& a% E人,发菩提心不能不重视。但是像这样标准的菩提心难,连证得阿罗汉果向菩提心来看还非常遥远,我们怎么办?* i- B( f1 P, F F- w5 @2 b0 D
, O& r2 L; n6 |8 P2 X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决了,他说没有说得那么深,没有说得那么玄,他说什么?真
- e1 r! F6 q/ g" P& y, [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我对这个净土法门、这经典、阿弥陀佛我真信,我一点怀疑都没有,我相信它真有,决定不是 # ?) l8 Y A- M- O/ Q
假的,恳切的愿望我要求生极乐世界,我要亲近阿弥陀佛,这样的愿望,蕅益大师说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想他的 ! c& ]$ \. m# `$ |* }, \8 ]! p
话对不对?有道理,那不是假话。你认真念佛真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能说没有菩提心吗?没有菩提心的人去不了。什 $ E/ X5 a' p% ?7 Z8 P! \1 x
么人没有菩提心?对净土有怀疑,对阿弥陀佛名号不能深信。极乐世界没有看到,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世界还很美好
' m; C* c; }$ ^; k6 s9 D+ p,舍不得离开。阿罗汉住在净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没有发舍己为人的大愿,所以叫小乘,不愿意普度众生 ……: Q4 f2 j. ?: F* X& l- C7 i+ |1 v, ^
6 I9 A4 S5 ] G! V! Q% o
$ ]# H7 b! j( R0 m0 n
196 02-037-0007 净土大经科注' T! M' ]& A& F! p4 T3 {
) y1 K0 T- X! Q. }
……个地方我们就想到,古时候的经书数量太少,因为都是手写的本子,流通量很少,难得遇到。不像现在,现在印刷 5 B# M1 H6 F4 O M! v; J, z( N
术发达,印个几万册、十几万册很平常的事情,古代是真正艰难。宋朝发明了印刷,木版的印刷,也很费事,比抄写是
" t0 U M3 L* n5 u4 `" N' b方便多了,抄写一天写不了几千字。长期抄经,一天大概是两千字,字数太多会抄错,为了不能抄错,小心谨慎写慢一 ' u+ t8 D0 H% }% C1 }0 M
点可以,保持品质。所以像《四库全书》以前抄写的时候都限制,字数每一天是一定的,不让你抄太多,怕错字多。这
8 N N3 X) |3 t% \4 z是只看到四种,五种原译本只看到四种。「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他对於经教研究,自己真念佛,真信切 9 z2 C% s y0 g$ T m+ H4 x
愿念佛,所以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在家居士里头在历史上他很有地位。
' O4 l1 |/ E2 `$ S5 u9 o0 d
6 @, v# w& r! c" l/ p' j% U: q8 }- T 「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於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他这个会
! ~- ?) o8 w; A. h集本,这第一次的,会集得很好,可惜就是唐译的他没看见,唐译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文,这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 1 f5 t' X: O+ C: G7 K+ o/ Q; W) t
所以古大德根据这些情况判断,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是一种,如果是一种,翻译的人再多,出入不会很大,叫大同 9 F$ f, Q9 ~% m, d
小异。像《金刚经》,《金刚经》就有六种译本,现在《大藏经》里面都有,里面确实大同小异,所以断定传到中国《
, ~' X: h% P0 @! n3 Q7 L金刚经》的梵文 ……: J* p1 T6 W- _& w4 H2 v
3 O# ]4 _/ ]; ?. B0 d
, Q8 M1 p- ~7 `' S0 E
197 02-037-0009 净土大经科注
! u( ]' j k$ D" f' g * [% N! _' K0 }# @+ M0 @( @
……02-037-0009/ a& i8 O5 ]2 z
' }$ _, F8 B, G, Z: |6 k2 w6 N, b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一百四十六面,我们从倒数第四行念起:
6 \. n( q& D: x1 I6 q3 L; t# F' X! k) Y9 A. L" ?9 @
「至於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
1 X) h5 [7 p4 }; ~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前面我们学到 ; L) \' T7 S. \6 n
这个地方。接著看,「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这个几句
- L' h) P" s2 f% c6 N/ ]& ]话非常重要,意思深广无尽,可见这个法门殊胜、奇特。但是也必须具备往生的条件,这个条件是真信、切愿、持名。
( S$ u$ N" Z1 d这句话很简单,可是在现前这个世间,修净土的同修们对这句话错会意思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引起很多人的怀疑。就
$ C# M% L2 ~# Q C w1 x4 A- o* R像早年李老师在世时候,我们年轻的一代跟他老人家学习,他老人家常常叮咛大家,以台中莲社来做例子,这自己人。 @% G" M6 \. K p+ }
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太少,一万人当中只有三、五个往生,不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大家怀疑了。善导大
7 R! c/ j. y- ~0 R1 o/ T. `* V师的话有没有说错?没说错,李老师的话也没说错,问题在哪里?是我们对於这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