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7 n8 N- ]) t+ ]: t, C9 q/ M3 z1 g9 |3 w9 T; L+ i* }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 ^' S1 b+ |5 S7 k% l
7 t1 {* E; H3 y% L. u6 _& R
7 m! {! o( P/ k% l1 B1 S. o(2)不偷盗戒1 j7 I9 A X! ^
甲、何谓偷盗罪?8 v1 Y, e! F1 q
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离开本位,任自己想用,这就是最初以人为本的私心偷盗行为。, F, ^4 \ n0 l7 ?( L+ @
乙、何谓助盗法?8 j& r) ~4 D" G; |1 g }% L1 i5 x
凡是运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达到偷盗目的地行为,乃至用手盗取物品,尚未将物品移动本位之际,都称为助盗法。
: L) s/ n$ S: v! I l. F丙、如何守持不偷盗戒?
9 v4 h$ |, [ \/ l- f# i; f' C" o% C(甲)财务问题
7 B/ X1 d7 o* I$ x9 I# ]关于财务有两种,一种是他人所有,一种不属于他人所有。凡是偷盗他人所拥有的财物,就是犯下偷盗罪。而属于他人所有财务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一种是指他人名义下所拥有的空地(如田地、山地、建筑地等)。凡是看见财物在这两种地方,都不应生起:四处无人,私自拿取、偷盗的行为,而增长自己自私、贪取之心。
/ O. N! q$ z" j: x(乙)人命问题* ?- k5 k$ [) }8 Q
关于人命问题,也分为两种:一是内命,一是外命。内命就是指众生的性命问题;外命则是指众生赖以维生的衣食问题。如果我们劫夺了众生的民生父母,无异是截断了众生生命之源。
, J3 I/ X1 H6 s/ |在今天功利社会的时代里,偷盗戒是最容易触犯的。诸如倒会、玩股票、玩大家乐、玩彩券、玩六合彩、赌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涉及他人的民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今天你赢了,明天他输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在「投机」风气兴盛的今天,正说明了一般人临死仍然爱财的通病。
9 a9 V0 o9 {, E Q) A丁、反省偷盗的因果问题
. V, n5 [, y Q(甲)现世因果问题
4 }. ^$ Z' z0 Q9 u* b3 M0 ?偷盗的居心与行为,有轻有重,当然所获得的因果也有轻有重。先以现世我们可以看到的因果来说:& `0 ~+ y( d, M* H9 N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志趣相投」的人,大都聚合在一起。善恶因缘的差别,就由此区分出来。从此,你的「人格有缺陷」,善友远离,内心不再「光明正大」。如又入党入派,犯有重大偷盗行为的人,想要洗手不干,却又受到旧识牵制,力不从心。人生从此划下定位,想要摆脱这种「自作自受」的重重因缘缠结,恐怕要多费一点功夫了。
w1 b6 T$ p1 T7 g$ I(乙)来世因果问题
7 ~* G. r3 X" M5 ^; }2 ?2 F( V7 }犯下偷盗行为,就为我们自己种下来世的贫穷果报与勤苦求财的因果。恶行重者,甚至堕入地狱受苦。地狱罪毕,投生为人,贫苦下贱,六根不全,可不警惕!?6 W" B+ e+ H- k7 F5 q3 T% T) u
戊、偷盗戒不可悔罪的意义8 a7 C, ]- t: P9 E
如『戒经』说:「以三种方式偷取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
1 g: I9 [: M C4 M又说:「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自取者,自手取离本处;教他取者,若优婆塞(以男居士为代表)教人言:盗他物,是人随意取离本处时;遣使取者,语使人言:汝知彼重物处不?答言:知处,遣往盗取,是人随语取离本处时,犯不可悔罪。」
; c/ S2 u; R& {5 ~由此可知,犯偷盗戒不可悔罪的基本道理,有两种意义,一种在于偷盗者「心念」的启动,想要偷盗,而真的付诸行动,犯下偷盗的行为,一种是被偷者对「遗失财物」的情绪感受问题,甚至涉及全家生计问题。
1 S0 w8 z. M$ S$ q& |7 ?如果偷盗者用心深重,不论是自己动手、或者教人家动手,或者辗转派遣别人去偷盗,只要将受害者的财物取离本处,而且受害者重视此物,令其内心产生极度不安、焦虑、瞋怒,便已经使双方来世结为冤亲债主,近则今世双方识知,冤家结深,甚至因此而报复对方,造下谋杀偷盗者的滔天大祸。远则今世双方不识知,但是来世一定相遇,冤冤相报,无有了期,双方都会因今世的「偷盗怨结」,而使来世有丧失人身,堕落悪道,及转生为人时,六根不全的危险。
. r& @7 K5 g, P" u, ?. a5 }: D从偷盗者与受害人双方面的用心处、感受力、报复心的强弱问题,及未来果报轻重、先后、快慢等问题,而将犯下偷盗罪的轻重标准,判为可悔罪,或不可悔罪。兹举出数种情形,来说明犯下偷盗罪的轻重现象。8 }2 N1 R3 C; ~5 m; t! p. e, N
己、不可悔罪或可悔罪的偷盗情形
# V$ q/ G, C+ h1 U7 M) y) i6 e(甲)不可悔罪的偷盗情形
6 T9 G( g( o; v! y, W甲一、有五种情形私取他人重物犯下不可悔罪, ]8 [2 u$ B% m- h: V- F) O
此五种情形即:( ?& \" x, a X4 H' D
1、当你在急需财物救助时,不得已犯下偷盗行为(苦切取)。
0 L3 @( |' v8 J+ } {8 z b- S b2、当你私自拿取他人财物时,因为轻慢对方,而不肖这份财物,用轻视心、傲慢心拿取(轻慢取)。5 n1 J, l; V4 ^) o& u) k! r. C- o
3、或者你诈称你是某某人,向对方骗取财物。4 R4 @. t: j0 c. X
4、或者别人不愿给你财物,你却强夺他人钱财。4 U; V: v" r2 S2 _8 Q$ A3 ~, f4 |
5、或者你藉称这是他人寄托之物,要你前去领取。% a3 `3 G6 }" c2 X3 I
凡此种种都是犯下不可悔罪的偷盗情形。
6 {0 j; c) h. e$ d为何称此「五种私取他人重物」为「不可悔罪」?最主要是针对「偷盗者『恶意伤人』的深重用心」以及「被偷盗者」产生「极度的焦虑、痛苦、嗔恨、报复……」,乃至因此形成「生活困窘、三餐不济……」的紧急情况而言。
* V& |0 S/ q) T- @这种双方未来所产生的「罪业因果」及「冤冤相报」的情况最为严重,甚至因此辗转加剧形成生生世世相互加害、仇恶的「誓不两立」、「无可解结」的「罪业因缘」,而这种双方互相「缠结」的罪业因果,不是用今生事相上(诸如心性上、行为上的在佛像前忏悔)就可以灭除双方未来世中「所纠缠、难解的罪业因缘」,所以判为不可悔罪!2 K0 g# M- q |7 U
再则「用这种恶意伤人」的「深重用心」犯下「偷盗行为」之「深恶偷盗心性」,会因在屡次「偷盗时皆得手的『得髓知味』的情况下,不知悔改」,而将这种「偷盗习性」延续至未来世中,继续犯下「用深重恶心」造作「偷盗行为」,而于未来世中,因为经常「用深恶心偷盗」而与「无数被偷盗者」形成无数冤冤相报、无有止尽的情况。因此「在今世及未来世中」甚难悔改的「深恶偷盗习性」一定会阻碍你往学佛道路前进,不是今生在佛像前短暂的礼忏就可以扭转其「偷盗的习性」,因此判为「不可悔罪」。" I( s+ B) I6 P$ E
甲二、材木4 M+ t! z+ U9 K, o9 a1 w2 C2 J
如果你看见有人在河岸,正在搬运材木至竹筏上,木头不慎掉入水面,随水流下,而你用偷盗心私自捞取,只要你将木头举离水面时,就是犯下不可悔罪。(其他物品亦同)
* }3 I& L& ^6 i) x7 [ ~而为何会称此偷盗行为,为不可悔罪?原因是如果因此「偷盗私取行为」,而令「对方」当下产生「嗔恶心、报仇心……」,甚至因此「对簿公堂」、「大打出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