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12|回复: 2

净公上人讲解十二因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8 13: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y4 @; `; F3 G% }2 A# p) I' P
' D) x6 R$ E) E9 r% |- B( R( H十二因缘  (共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节录自阿弥陀经疏钞演义01-003-0197、0198集)  檔名:22-005-0001: E9 W+ C  l3 D+ s$ t: _4 ~
) E. R2 M! H/ ~; z7 T
  钞【缘觉摄者。】+ M6 F" U" q( V" }" q2 X: S. Y
4 U% e3 k7 u1 w: b
  本经没有说缘觉,缘觉包括在声闻里面,省略了。; j' j# J; Q2 A0 f( d* _  o

3 t; s! `* _$ [  钞【缘觉观十二因缘而得开悟,虽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谛。】+ ]  p1 s1 V3 J3 ]/ Y/ O
+ d2 ^7 x4 e5 p% n* C
  『十二支』也就是十二个科目。『束』就是归纳,归纳也离不开『四谛』,所以四谛在小乘法里面讲是根本法轮。十二因缘,不过是把四谛展开来详细说明而已。
; T+ E; ?2 c( Y$ T& X, X* U2 l7 u! W" f: P& E6 l! F
  钞【虽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广,故摄声闻中也。】/ m/ y2 l# l! x. h
" y& [3 S* k) ?: p- D2 Y% d' E3 y
  梵语辟支佛,翻作中文是「缘觉」,他是从十二因缘而开悟的。这一类人虽然也度众生,但是不主动,跟阿罗汉一样。你去找他,他看看你过去生中跟他很有缘分,他就度你。他会入定观察,过去生中跟我没有缘不度你,为什么?讲了你不相信,你也不愿意听,我也省得说话,你也省得烦恼,他就叫你走了。菩萨慈悲心重,主动教化众生;阿罗汉跟辟支佛不主动教人,所以属于小乘。底下批注给我们简单说明什么叫十二因缘,这些也是佛学常识。6 J+ a" A! P( K" p7 O# n
. G2 ?. M' e5 {  m! K
  演【缘觉观十二因缘者,一、无明,谓烦恼障烦恼道。】
& c, I  J& X/ E+ k6 n/ u2 D9 ?0 N6 T0 }8 i! O
  「无明」,此地是讲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一品,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了。阿罗汉跟辟支佛也破无明,破枝末无明,枝末无明是什么?就是见思烦恼。四谛里面叫见思烦恼,十二因缘里面叫无明,无明就是见思烦恼,就是迷惑,「烦恼障烦恼道」,是这样的东西。烦恼障是见惑,烦恼道是思惑,所谓见思烦恼,这就是无明。" b" z+ C/ C, j2 g  H$ d% w

0 p* P. l& ]3 q9 }( ~) l( X  演【二、行。】
, G; m4 |/ M, L9 M+ k6 @: J! d/ n2 T$ A0 i* z
  你有烦恼障有烦恼道,就是你有见思无明,你一定会妄动。「行」就是造业。7 g" `8 b  a% P. ?) ], E' ?# B% |9 ^
+ P3 c0 k2 S$ B0 i  f$ w
  演【业障业道。】
' ~  X* m) n! Z! Z8 s
9 [: z+ e. Y# l. q) p  这是造作。无明是缘,行就是因。无明比较远一点,业近。如果拿祖孙三代来说,「无明」是祖父,「行」是父亲,生下来的儿子就是底下的「识」,识是果报,下面五条都是果报。与这个果关系远一点的叫缘,密切的叫因。所以无明是缘,行是因,有因有缘,后面就结果。这是「业障业道」,我们今天统统在造作。
3 r' q8 f" a: h# B* z, R% W7 A0 j" [/ H# N( P" b- M3 @; [  C
  演【此二支属过去。】
8 A/ }4 V/ f, X; w. y( k* K( S% {1 j$ `- U
  这两条是讲过去的,因为你过去世迷惑、颠倒、造业,这一生受报,这成你的果报。受报怎么报法?先来投胎。我们在六道里讲人道,说一道其余五道都没有例外,都是一样的。
# I& j3 H5 Y* ]4 D; @; k) j7 w. A& r2 `) ~# R5 }1 a" i
  演【三、识,托胎一分气息。】0 F& {! t0 V0 J! T2 \) G9 n
) j/ N( ?& a( m8 C" n
  「识」就是神识,俗话叫灵魂,灵魂来投胎。神识速度非常大,超越时间空间。孔老夫子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他的文章里面也透了一点消息。他在《易经系辞传》讲:「游魂为变」,神识就是游魂,孔老夫子称它作游魂。说「游魂」绝对正确,为什么?它动的速度太快了。「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这两句话跟佛法的宇宙人生观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质,物质从哪来的?精气为物。可见得孔老夫子并不承认真正有物质存在,物质是精气而已!现在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物质是震动,光波震动的一个幻相,不是真正有物质。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前这《易经》,跟现代的科学能相应。科学家没念孔子书,念孔子书会更聪明,佛法里面尤其说得详细。孔老夫子讲的精气是什么?唯识里面讲的见分。物是什么?物是相分。见相同源,见相不二!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 Y4 }4 }# z& U, k2 a7 n3 J/ [. I0 a
2 X  R. X+ `. c3 K
  有很多人结婚一辈子不生儿女,为什么?没有缘!儿女要跟你有缘,他才会到你家来投胎;他跟你没有缘,不会到你家投胎。换句话说,他去投胎要找对象的,你求他,他未必会理你!对象找什么?过去生中有关系。佛在经中跟我们讲四种因缘:第一种是「报恩的」,过去生中你们彼此互相有恩惠,他这一次又看到你,到你家来投胎,这就是孝子贤孙,他来报恩的。第二种是「报怨的」,过去世你跟他有仇恨,这次遇到了,他来做你儿女,将来长大做败家子,搞得你家破人亡,他来报复你的。所以与人不能结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预防,他投胎投到你家里,怎么办?你把那个人害死,他的神识到你家来做你的孙子,所谓忤逆之儿孙,会搞得家破人亡。第三种是「讨债的」,父母过去欠他的,他来讨债。如果欠得少,养个二、三年,他死了;如果欠得多,大概养到大学毕业快要可以做事情了,死了,债务讨清他就走了。第四种是「还债的」,是他欠父母的,这一生遇到他要还债,他要努力工作供养父母。如果他欠父母很多,他对父母物质供养很厚;如果欠的债务很少,他对于父母的生活很刻薄,让你饿不死就好了。这一类人对于父母虽然能供养,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报恩的有孝顺心,还债的没有孝顺心,甚至眼里面还嫌弃父母、讨厌父母,但是他生活费用会给你,这多少就看你从前欠多少。* }, z* O6 N" S) [0 ~7 i& R3 l

% q) `* @$ ^" D  P* M: n; u) U  佛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一家人就是这四种关系的集合,家庭如此,一族人也是如此,恩怨债务多就变成一家父子兄弟,恩怨债务少一点就是亲戚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都有缘分。你走到马路上,一个陌生人对你点头笑一笑,也是从前的缘分。看到陌生人,一看到他就看不顺眼,也是过去的缘分。2 \- L% @& l) V6 i9 w, n; f
+ O7 ?3 |8 u( Z( j) O4 l
  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千万不要跟一切众生结冤仇,不要跟一切众生有债务的关系。欠债的要还得清清楚楚,免得来生再还,这个事情很麻烦!儒佛圣贤的教训都是教我们把这些恩怨化解,这是最善、最圆满的方法,只有儒佛才能做到,世间其它的教育是做不到的。这是说明投胎不是随随便便会做一家人,不是的,他过去生中有关系。
' m! `0 c& K1 T# r/ b* z
' H8 @% h/ @+ k/ Q" h" {  |1 \! G  一投胎来的时候,这时候就是「识」,不能叫他取个名字,他刚刚投胎来的。母亲怀孕了,这个神识来投胎。
! w2 j9 {6 X- K  t
% b: Z- r. t  F$ p) l# p  T4 e  演【四、名色。】
0 |1 p/ V. k3 B0 ?( [2 U4 H+ e1 N9 H& W* V+ }$ n( y; F
  「名色」,这个胎儿还没有长成形状,大概十四天,没有长出形状,什么也分不出来,只是一块肉团,但是肉里有神识,叫做名色。「名」是心,活的,不是死的,「色」是物质,称为名色。. J6 a2 d- o3 U, V6 g
# N) Y2 y$ s5 q' X, o& P$ }
  演【五、六入。】
. z5 P9 F% L( S8 b2 R/ ?/ T
/ V, F0 k( `  S: F3 T2 e+ r6 v. |3 F- d  「六入」就是胎儿形成,是一个人的样子,六根长出来了,这时候叫六入。六根不具的时候,叫做名色。7 W! p6 I1 }: d

( ], K4 D; s: J0 i5 {  演【六根成,此胎中。】$ h( t  e. l7 F3 `4 G
6 U6 ]* j: _! n
  识、名色、六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3: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支都是在胎中。
8 N! e: f8 t  L# ~  S/ }/ `& P+ J9 P# P9 P2 Y
  演【六、触。】  m1 j; X+ Y6 V, v1 d( @6 w

/ ^' n. B0 d/ T5 [  「触」就是出胎,与外面境界接触了,就是出生。从出生可以说一直到老死都与外面境界接触,所以触就是离开母体以后都叫做触,这个时间非常之长。为什么把它列在这个地方?他列得有道理,譬如婴儿刚刚生下来,虽然与外面接触,他还没有感受,还不能辨别。4 W$ R* }6 {1 }- y! f" Z2 m! b) C

9 T+ B8 d( ~# V4 U9 ~  演【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 y, U5 |1 C8 F" M  z3 A

$ t6 ?! q$ i/ H: r* }4 O1 ^. l, s+ B  婴儿他还没有好恶,没有喜欢、没有讨厌,也没有害怕,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这时他什么也不懂,这就是他有触,他没有受。等到逐渐长大,他就有好恶之心。在没有「受」的前面,中国人常讲:天真!他心里面清净,非常快乐,没有忧虑、没有好恶。从前人这天真的时间长,一般要到十岁以后才知道有好恶,有喜欢的、有讨厌的,十岁以前不知道,这个童年幸福!现在的小孩可怜,一、二岁他就有好恶,他童年的时间缩短了。他受苦受乐的时间提早,怎么会提早?天天看电视,电视天天教他。所以二、三岁的小孩就会察言观色,就晓得大人喜欢、讨厌,他的心里就计较,就要用心机。在从前农村社会,十一、二岁小孩什么事也不懂,除了玩耍之外不懂事,童年天真的时间长,现在缩短了。
% [5 y# T' `9 a: h6 M1 Y
9 J( ^8 P/ g3 {- k  现在的人,不能做!来生投胎做人,我不干,这人太苦了,没有从前人那样快乐,现在人比从前人苦。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其实没有从前人那个味道,譬如电灯是很明亮、很便捷,不过蜡烛很有味道,情调不相同。现在我们到美国坐飞机一下就到了,在从前坐帆船要走上好几个月、半年,那味道也不一样。从前人的生活确实是诗情画意,现在没有了,现在人生活像机械,可怜得不得了!人的味道没有了,人的意义价值丧失了。我看现在人间不能算善道,阿修罗也不能算善道了。所以,「受」是领纳好恶的境界。- y( E9 p! ?( {
& y1 z0 f9 R0 f( a0 n0 B
  这五种是果报,就是这一生的果报,前世「无明」、「行」是缘、是因,有这因缘才有我们这一生的果报。诸位如果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所谓明白佛法道理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这一生中受苦受乐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自作自受的。苦难不是别人给我们,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爷不公平?不可以的!起这个念头,那更是造罪,罪造得更重。发财中奖都是命,没有这个命,把菩萨鬼神的像毁掉,造罪业更大。我听说有玩六合彩的拜佛菩萨,保佑他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将佛菩萨拿去砍头、烧掉,这是造业!怨天尤人造的罪业就更重。这受是有因果的。下面这三条就是现在这一生又再造作:5 q4 G" w. S6 `# K9 S) }7 I

1 A1 [* @/ k. M  演【八、爱。】
) m6 R* D" t9 W
% f+ X- V) t2 ?; u/ l4 M  爱是贪爱。
0 D; J( r9 M: t/ A% P& q, ]( C7 n% @
  演【爱男女金银等事。】  Z$ O, M0 r. M( N, f
# a# y$ [# @$ g5 o3 o9 G
  爱的范围太多,有个等字就够了。爱就是无明、就是迷惑。爱了之后,他就有行为,就造作,造作之后就取。
0 K# U5 P' ^6 `
, q/ y- t$ R) K+ f  D  演【九、取,凡见一切境界生取着心。】1 n* n6 L8 N# V  u* O) P$ p3 \. V
! V. m  _  Y9 D0 G+ r5 p
  自己喜欢的,这是爱;要把它占有,这是取;不喜欢的,要叫它离开,也是取,都是取着,这叫造业、造作。起心动念造作都是属于这个字包括了。造作后面就「有」。
) r: v9 g3 }4 B  c: q3 B1 r$ |
9 l, R' [+ }9 a9 w  演【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  {5 p) T0 _, K" u- s
  Y: r' ?5 l; q# h  b) `
  这是迷惑,迷惑造业!这就有业习种子了。7 \) k; c" D1 n/ s/ _
: n# [7 C! j- ^9 H3 _5 L
  演【十、有。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 [/ F6 u8 E+ E1 c2 F% q9 h( i5 k
9 F. o! h- p) K5 E! L8 q
  「有」是阿赖耶识里面善恶种子种下去,有了,有种子。有种子来生又要受报。我们今生的造作是爱、取、有。  Y9 X) y8 v/ `3 t) h7 m5 `
$ t0 }/ S( C5 Q8 f6 ?' k7 b& f
  演【十一、生,未来受生事。】: U' k0 w# E" z

" g' z# ~' O  K0 {; \) a  来生还要轮回,还要去投胎。
% v$ i* h6 j: U8 T9 A
. A# k/ c- l! F# @1 Z- _6 O0 F  演【十二、老死。】5 P  r# g, ~& Q+ s  w% v, }
$ D8 v  J- B! ?3 M
  投胎之后又是搞这个,永远轮转,这叫轮回。为什么有轮回?轮回的现象是什么?十二因缘就是给你解答这个问题。轮回是自己造的!轮回现象就是这样的可怕,这是我们要觉悟。觉悟之后,要如何能够离开轮回?离开轮回,果上离不开的。有人生活很痛苦,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就自杀,自杀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问题,果报上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从因跟缘上解决,把因跟缘断掉。我们晓得「爱」是缘,你能一切不爱,生死轮回断掉了,这是很聪明的方法,如果不能的话,从「取」,把「取」断掉也行,也脱离轮回,权教以下,权教菩萨、缘觉、声闻都从这两个下手断掉的;利根的菩萨,大乘菩萨、实教菩萨从「有」下手,那就是真功夫。有是什么?他爱、取不断,他心里不落印象,这是最高明的。密宗就是从这里断的,我们有没有这个本事?爱取不断,心地清净不落印象,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一般人从前面两个字容易,后面这个字非常不容易,所以那是大乘菩萨。那个做到了,是游戏人间,那就真正得大自在。有爱有取,没有「有」,他不会堕落轮回。
2 n; c1 H4 i  P* N, S: q  t4 F0 f6 V' {8 N
  我们做不到,只有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我们也「有」,我们「爱、取、有」都有,我们爱阿弥陀佛,取阿弥陀佛,心里有阿弥陀佛,这样就带业往生。因为这阿弥陀佛,六道轮回里找不到,三恶道里没有阿弥陀佛,修罗里头也没阿弥陀佛,人也没阿弥陀佛,天上也没阿弥陀佛,所以你在阿弥陀佛这上搞爱取有,六道里头都没办法受报,只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受报,这个妙!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都没有这个法门妙。我们今天爱、取、有三条都断不掉,只有换一个念头,我们换成阿弥陀佛。所以我叫同修们天天看阿弥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不可以一天中断,真正要做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样就好。: [; ?  |* R6 f9 a6 x9 c

: W5 A7 M# D( I. w  演【此即是四谛,所以重开者。】) A" X; Y* P  l
$ R* v# T( Q1 Q' i! G
  这是把四谛展开成为十二因缘。8 ^- b) e" H7 q( d: [# y
( w$ Q; C: k% K# C$ I$ C& f
  演【以缘觉之人,先观集谛。】
: V7 A# V  H% s6 E3 o& E% W# N. E4 q" ]! b; w$ `# u
  他跟声闻不一样,声闻是从苦谛下手,缘觉是从集谛下手。5 ]4 B& O$ s# E/ o1 @( D

% Y, V6 n- r6 F6 |; p3 @  演【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
/ ]5 d4 A5 `6 C' {+ p
8 Y) z) b$ L# K3 Y2 T; ~  随顺十二因缘就是生死轮回。如果要超越六道轮回,把十二因缘反过来就行了。, j! R- x/ @. r( U9 M
' X" w# i% u  O6 T. J& r9 N9 c! t
  演【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l* F: a, T* ?) c# {4 X+ e
; `9 S) B9 F; ^: m( F4 |' n
  你反过来看就是智慧,就把宇宙人生看破了。& }8 L; E) s0 m) J: c. k

4 v( u' `; ]. e0 a2 x, s  演【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 j  G1 ], A0 G/ P) q: u; {- I! Q
* d7 I/ S( ^4 B! Z1 k# {* n5 Q
  他这个断证跟声闻是一样的,他比声闻聪明。4 g2 B% n4 S. l4 C9 O( Z2 v
/ S2 d' c, b3 C  M' p
  演【更侵习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3: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居声闻上。】' }5 \9 }9 g7 {$ U% A

" h" I9 m9 o+ o- z  声闻见思烦恼断了,习气没断;缘觉习气都断了,所以比阿罗汉的功夫要高。习气是什么?佛经有个比喻,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现在你把酒瓶的酒倒得干干净净,里面确实没有酒了,你再用干布把它擦干净,可是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叫做习气。( Z) _# }) P, N6 J

0 v* S' w% @  c: N; e  佛弟子当中,有很多是富贵子弟跟佛出家的,富贵人都有傲慢的习气,他证阿罗汉果了,傲慢确实断掉了,真的没有了,但是有的时候那架子还在,态度还在,那就叫习气,是不是真的有?真的没有,他对人真的是恭敬,可是他习气在。烦恼容易断,习气难除!习气往往会引起别人误会,对自己修行没妨碍,对于教化众生有妨碍,所以习气要特别注意。人一定要学谦虚、恭敬、礼让,学这些断习气。
" [, M- N) T# G) B3 w* @2 a; Z
+ G! r3 S( w( j  演【束之不出四谛者,若流转门,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行有二支是业道,此五支为集谛,识名色等七支为苦谛。】  |- }0 G1 {2 G

) {' M3 s( k# m2 B4 R  虽然十二因缘讲得比较详细,归纳起来还是不外四谛。四谛是讲苦集灭道,「集谛」里面就是起惑造业。「无明」是过去的烦恼,「爱、取」是现在的烦恼,这三支都属于烦恼,把它归纳到惑业苦,这是「迷惑」,迷惑才有的。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记住,无明是过去世的事情,是无可奈何。现在对于一切法要是生了贪爱,要是想执取,执取就是占有,要觉悟,这都是迷惑颠倒。# [% W+ V* s/ V1 Q, B

3 A/ a0 x% t8 z; r, W9 R8 Q  「行」是过去世造的业,「有」是现在的,是这一生当中造业。既然有业,当然就有果报。「行、有」这两支就是造业。由此可知,我们这个占有欲,就是佛门讲的造业。善业有善报,恶业有恶报,恶报是在三恶道,善业是在三善道,总而言之,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业不能造。不造业,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什么?起心动念都在造业,这怎么得了!
9 Z8 a* H3 Z+ }. ?7 [
" p/ r1 U9 v  P* O" l, v  一切法门都是帮助我们断惑消业、出离六道轮回。在一切法门当中,最简单、最容易、最快速、最稳当,无过于念佛法门。我们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心里面想佛念佛,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要把这句佛号忘掉,这也在造业,造什么业?造净业,就造念阿弥陀佛的业,这个业还算不错,为什么?三界六道里头没有,三善道里面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这叫净业,造净业将来往生是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除这条路之外,实在跟诸位说,找不到第二条路好走。我们要造净业,善恶业都不能造,不但是恶业不造,善业也不为,这样才能够出离。6 p$ t& }' }+ Z' z1 s% \" ^. L
# c$ k) D# E1 R5 N) Y. T4 ?
  无明、爱、取、行、有,这五条是集谛;除这五条之外,其余七条是苦谛。从「识」到「受」是这一生的果报,过去造的因,现在受的果;「爱、取、有」是现在造的因,「生、老死」是来生的果报。你要问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十二因缘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流转门」,流转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走,这就是制造六道轮回。如果反过来:. u4 L4 b$ V- k) `0 L* u
0 B( }* p# ^, V. ~
  演【若还灭门,灭前十二因缘之智为道谛,证寂灭理为灭谛。】4 G$ w' a  A/ @' I% c# [: q/ n: L$ L; B

2 K% e) {% M# U% H  你一下觉悟了,人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生有什么好处?生的后果就是老死。为什么有生?因为有取。为什么有取?因为有爱!你反过来往上去找它的原因,这是智慧。十二因缘,十二条里面只要断一条,六道轮回就没有了。从哪里断?跟诸位说,要从因、缘上断,果上断不了。有一些愚痴的人觉得活得很痛苦,他就自杀,自杀是从果上断,断不了的,这一自杀,没几天又投胎,又来了,还干六道轮回。所以自杀是没完没了,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问题愈搞愈糟,来生比这一生不晓得要苦多少倍,这是做不得的。要在因上断,因上就是集谛上断,苦谛上没有办法断的,苦是果。集,我们晓得「无明、行」是过去生中的,过去生你怎么能断得了?只有在现在生当中,现在生查十二因缘只有三支「爱、取、有」。爱、取、有这三支能断一支,或者你把「爱」断掉、「取」断掉、「有」断掉,这三支断一支就行了,就出离六道轮回,这叫「还灭门」。你有这个智慧,知道事实真相,晓得从哪里下手,这叫「道谛」,道是方法、门道,你找到了。真实超越轮回了生死,那就是「灭谛」,证寂灭理为灭谛。这是说明十二因缘不出四谛。
; X- v8 {% c; v  R2 I. N5 H! e0 _8 o3 b# ^
  缘觉虽然他度众生,实在讲,他跟阿罗汉差不多,他不是主动度化众生,也是众生去求他,他才肯教。众生不去求他,他不会去找人的,不像菩萨作不请之友。所以,他度的众生不多也不广。缘觉与声闻,称作小乘。如果讲三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1 Q" i! {1 z# s8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21:36 , Processed in 0.07900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