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3 18: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系:「初期大乘」的直显深义,学者容易流入歧途,龙树起来造论,说缘起无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缘起」 ,贯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龙树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那是回归于「佛法」的立场,「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了。所以中观是三乘不二的正观,有贯通「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特长!2.瑜伽行系:无着依(文体近于论的)『解深密经』等造论:「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义说,缘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后期大乘」的如来藏、我,是真如的异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虚妄分别(的「分别自性缘起」),说「唯识所现」。为了论证唯识所现,陈那与法称,发展了量论与因明。说到转染成净,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当时佛教界的重要论题。中观与瑜伽行二系,都分别如实与方便,多少纠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学者为了龙树说缘起无自性,无着说缘起自相有,彼此间引起无边的论诤,忘失了佛法「无诤」的精神!3.如来藏系: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近于神教的真我、真心,适应世俗而流行。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受到无着论的影响,却没有说种子与唯识。论说四法:「佛界」是本有如来藏;「佛菩提」、「佛法」、「佛事业」,是如来藏离染所显的佛体、佛德与佛的业用。有的学者,融摄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使虚妄的阿赖耶──藏识,与如来相结合,说「如来藏藏识心」。以真常为依止而说唯心,是文体近于论的『楞伽』与『密严』。『宝性论』明佛的因果体用,『密严经』说如来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观自身本来是佛。后起的「秘密大乘」,摄取「中观」与「瑜伽」,继承「如来藏」说,从信仰、修行中发展完成。 0 U0 W6 h) N$ W, q, {/ N
$ C ?3 O: A& F w+ z& [& g
印度佛教(学)思想史,一般都着重于论义。论是分别抉择,高层次的理论,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大乘佛法」后期,那烂陀寺的论学,成为佛教权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现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读经典,觉得适应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诵经……,存在于佛教中的异方便,对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曾写了『佛法方便之道』十余万字。又觉得:如实与方便,是相互影响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如实与方便,有佛法自身的开展,也受到外来──神教思想,不同地区,政治情况……的影响。把握佛法特质,理解发展中的重要关键,多方面的种种影响,才能完整的表达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这是我的学力所不能达成的,而衰朽余年,念力减退,也不容许作广泛的写作构想。所以本书只能着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叙述,而『印度之佛教』所说过的,有些不再重述了。 " ?* g6 b, L& t7 f1 t& b
( x) I& @& @7 N' X 我对印度佛教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民国七十七年二月三日,印顺序于南投寄庐。
9 F f$ j+ K- p! [# s/ e 0 x8 L# |5 g) z; o0 s9 ?
凡 例
( u+ i7 n. c. ~" S' o0 |5 O, N * _8 a5 d/ D# }5 I
一、本书所引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简称「大正」。 a( @: i4 a) `7 q: s( G! G
4 \) e' \) `% H p, Q" H; C 二、日本所译『南传大藏经』,简称「南传」。所引文字,并转译为华文。 4 s/ `2 f6 t" K( s! P
3 N7 O; ?) r, R% r7 M: F5 v
三、日本所译Ta^rana^tha『印度佛教史』。作者英文拼音为Ta^rana^tha,或者音译为多拉那他。本书引用 ,简称为多氏『印度佛教史』。
9 `9 E5 p1 ?& Z" H* F1 v2 e6 v 4 O" x# F' m$ q, W! [5 G6 ]
四、法尊所译书,如『入中论』等,原本为四川汉藏教理院刊行,简称「汉院刊本」。 + O/ Y* s7 X& x4 Q6 r9 ~5 |4 q! O
! z" R! y+ g. J8 y 五、印度波罗Pa^la王朝的年代,依吕澄『西藏佛学原论』(商务本)所说。
& x+ W/ Y( u7 X / S3 k& ?# T1 @9 @3 V& i& Q8 Q9 o
3 |' @# T+ X C0 B0 B0 h7 O2 \9 h
' E! E- k* P9 H/ | ! ^+ g% v8 X2 }% x J' \& G
印度之佛教目次 # B9 x- l+ ]* d6 o: I5 x3 n
自序.................................................一──七 6 c* t0 O1 Z" C) O) T! k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一──一一
8 X( Z4 Y' K7 u1 h9 ^% k3 c第二章 释尊略传..................................一三──三六 , O7 i6 F8 T3 F( D/ F/ {' h* `
第一节 出家前之释尊....................................一三 ) Q% |4 v; F2 I* t
第二节 出家............................................一六 . s! _* ?( W; n
第三节 成正觉..........................................二0 / s3 W7 ^* r# Y! t% [5 y8 h: f: e
第四节 转*轮..........................................二四 2 S. H' N3 _ v. c: s1 [
第五节 入涅槃..........................................三四
2 o. b) c2 ~4 f/ G第三章 佛理要略..................................三七──五二
5 p( p( {7 ~" X, s第一节 世间............................................三七
! f: y; Z: g L6 a" E7 J' ?% D第二节 世间之净化......................................四一 3 s) R0 F% o1 c' s7 V4 \7 ]& p
第三节 世间之解脱......................................四六
. `. D4 m# ?& W1 Y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五三──七九 ) ?+ [1 Z3 F- @
第一节 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五三 9 {# L W. Y) \5 y3 w
第二节 毗舍离之第二结集................................五八
% g$ x, W" p3 k4 {+ W+ a6 |第三节 传说中之第三结集................................六三
) G( X7 e- J* S$ b第四节 法毘奈耶之初型..................................六三 8 \) J& K: x3 m5 G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八一──九五
) f/ d$ V5 C; J; ]/ o9 Q& Z第一节 法阿育与黑阿育..................................八一 * e* Q" R" t7 Q `# N
第二节 阿恕迦王之政教..................................八五
5 n8 H- k) O+ H" L5 h第三节 阿恕迦王时代之佛教..............................八九
% @3 h+ H4 u6 }; q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九七──一二二
* {. E3 z8 Z5 M9 Y7 Z- t第一节 二部、三系、四派................................九七 & ?4 k1 B1 \4 E9 k$ M, t& u7 U) [
第二节 大众系末派之分裂..............................一0四 " C7 a) Y7 [/ k; f: p/ L% @
第三节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一一0 ' S- N% T' e4 o% R4 P
第四节 五部、十八部..................................一二0
( V( @5 |/ O) p1 Y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一二三──一四二
! ^+ R. Z0 L4 L0 T& q第一节 优波提舍、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一二三 ) q a' R6 Z0 Y, ]& t8 Q
第二节 阿毗达磨之流派及发展..........................一二六
$ H: h' O3 `" q Y: |0 s5 x第三节 阿毗达磨之组织................................一三四
) q3 U. H; ?0 B0 j) I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一四三──一六0
/ p6 U/ b, ]+ Q" A/ Z' W' @* I* `第一节 思想分化之原因................................一四三
& I" x. g; B. s z第二节 圣德观........................................一四五
- n8 Y$ U1 A [: C8 q' | t第三节 无我无常之世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