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1|回复: 2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自序目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3 18: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0 a2 X- r' u. V8 `/ x% D
2 }& y/ J  `" J" E1 m
[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 u" l  z, f8 N- P/ A! s& j9 e
$ u; p, x6 ^- Y9 G6 h+ @5 Z/ n5 w. ?7 e, o- K
印度之佛教
4 G4 _! i; f9 j, x" |* g 2 O' M/ |9 J. D; f' A5 E
自序 , T4 @) \. m7 Z: }2 V2 \" P9 S5 q0 P

0 u" H! q  b/ F4 N  民国五十六年,我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中说:在战乱中所写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写的,多叙述而少引证,对佛教史来说,体裁是很不适合的,而且错误与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语体的,引证的,重写一部」。但直到现在,二十年的悠长岁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以外,只写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写一部」──分为多少册的意愿,已无法达成,所以三年前,将『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错误与空疏,在上面几部写作中,虽已作部分的改正与补充,但印度佛教演变的某些关键问题,没有能作综合联贯的说明,总觉得心愿未了。现在据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达出来。
/ X0 O3 n- p% E8 O' ^
$ O! s2 H( ^. W' E  「佛法」在流传中,出现了「大乘佛法」,更演进而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动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怀念,是通过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象的成分;离释尊的时代越远,想象的成分也越多,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实。
$ F' P, u& S; a  g7 J" P) Q
) y0 g" u3 e" h+ g' V2 x1 \  佛弟子对佛的怀念,起初是:释尊遗体──舍利的建塔供养,释尊遗迹的巡行,表示对释尊的信敬与思慕。释尊过去生中──菩萨的大行,也从「本生」、「譬喻」、「因缘」中流传出来。佛及过去生中菩萨行的伟大,是因佛弟子的怀念释尊而引发的,成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槃,涅槃了的释尊,不是神教想象的「神」那样的存在;但一般信众,对于佛入涅槃而再见不到了,不免引起内心的怅惘。态度自由而重于理想的大众系说:佛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佛寿是无量的;现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这多少满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
. P0 m, [: L/ V3 t! L: n8 }
; v( z* a! M, b& J4 |8 i: z  释尊开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修学者先彻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实知缘起;依缘起而知无常,无我无我所,实现究竟的解脱──涅槃寂灭。涅槃不落有无,不是意识语言所可表示,为修行而自觉自证知的。以菩萨大行为主的「初期大乘」经,继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经,却是直显深义──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异名。所以,「佛法」从缘起入门,「初期大乘」是直显诸法的本性寂灭。诸法本性是无二无别、无着无碍的,在「佛」的怀念中,传出一切众生有如来(胎)藏,我,自性清净心的「后期大乘」经。这样,「正法」由缘起论而发展为法法平等无碍的法(本)性论;又由法(本)性论而演化为佛性(如来藏)本具论;再进就是本来是佛了。这是佛教思想发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终历程。 ! j$ U1 U: l. \# o! a$ e) z
* g) a: z8 D  ^2 b
  佛法甚深──缘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难以受学的。为了方便普化,施设「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门,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恼或病重时,能内心安定,不失善念,这有点近于一般宗教了。「念(忆念,系念,观念)佛」是特别发达的!大乘兴起不久,犍陀罗、摩偷罗一带,有塑造、绘画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过去是念佛的功德,现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于自心中现起;依据这种修验,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论。后期的大乘经说:如来藏、我是相好庄严的,自性清净心是清净光明的,众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观)自己是佛。「念佛」,是从「初期大乘」,「后期大乘」,进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 }9 @+ t7 u% {* _( O. u

8 _: @* W& k  |. T1 Y( O: {% }2 A! e4 F  菩萨发菩提心,久在生死修难行大行,精神伟大极了!但在一般人,可说向往有心而不免无力承担的,于是继承「佛法」的方便,说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这是广义的「念佛」,容易修行,为养成大乘法器的方便。一般的「念佛」方便,着重称名,有「消业障」,「生净土」,「不退菩提」,种种的现生利益。西元前后,经典的书写流行,为了普及流通,经中极力称扬读、诵、书写、供养经典,有种种现生利益。般若「是一切咒王」,胜过一切神咒,也就承认了世间的神咒。以唱念字母,为悟入无生的方便。大乘经的音声佛事:唱字母,称佛名,诵经,持咒,是「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间的方便。
  @$ z6 G, @' k" I$ Q( S+ u/ m
4 i8 O5 q! I6 i& [" H, z  「佛法」说到了「念天」,菩萨本生中,有以天、鬼、畜生身而修行的,「大乘佛法」也就出现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萨」。帝释等每说陀罗尼──明咒护法,咒语渐渐重要起来。「后期大乘」的『楞伽经』等,进一步说:印度民间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异名,佛所示现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论。西元三世纪起,印度梵文学复兴,印度教也渐渐兴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来果德的倾向下,适应外在情势,发展为「秘密大乘佛法」,多与神(天)教相通。如教典不名为「经」,而名怛特罗(续)。取「奥义书」式的秘密传授,师长的地位重要起来。咒──佛、菩萨等的真言,是「语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护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业。民间信仰的鬼神,进入「秘密大乘」的堂奥:有手执武器,忿怒相的天菩萨(或佛所示现)。湿婆天派有「性力」崇拜,「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称)欢喜佛。适应与融摄神教,「佛天一如」的具体化,为「秘密大乘」的特色!
* W2 h) v9 Q; P. ~) i
$ R" E( Z  B4 }6 N( v  「大乘佛法」的菩萨大行太难了,一般倾向于重「信」的「易行道」。恰好如来藏是佛智与色相庄严的本来具足,与「念佛」的是心作佛,自心是佛相通,「秘密大乘」这才观自身是佛─ ─「天慢」,发展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即身成佛,不用修利济众生的菩萨大行,等成了佛再来利济众生。难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对一般人来说,真可说太好了!
* n* m7 D5 G$ z3 N
% k* E1 K1 x6 f: H) K/ m- z  大乘经中,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多极了,再加入印度群神,不免杂乱。「秘密大乘」作了有组织的序列,如『瑜伽续』以中央毗卢遮那,及四方四佛,分五部(族)而统摄一切。五方五佛,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释在中央,四方来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会方式。帝释是执金刚(杵)的夜叉;夜叉是一向分为五族的。夜叉王──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藏,普贤(坐六牙白象,与帝释相同),是「秘密大乘」的当机者。忉利与四大王众天,是欲界的地居天,天龙(鬼畜)八部的住处。欲界是有淫欲的,地居天形交成淫而不出精,正是「无上瑜伽续」,修天色身,贪欲为道的理想境界。太虚大师称「秘密大乘」为「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这是不以人事为本,适应印度神教,以天(鬼神)法为本的大乘。
/ f4 ^" C6 B5 d& n$ e& A) A! ^ ; q% B% n* I: j4 L
  以上是大乘经法的情形。分别抉择经文,成为条理严密的义解(论义也影响后起的经典),是论。大乘论有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8: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观系:「初期大乘」的直显深义,学者容易流入歧途,龙树起来造论,说缘起无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缘起」 ,贯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龙树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那是回归于「佛法」的立场,「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了。所以中观是三乘不二的正观,有贯通「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特长!2.瑜伽行系:无着依(文体近于论的)『解深密经』等造论:「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义说,缘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后期大乘」的如来藏、我,是真如的异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虚妄分别(的「分别自性缘起」),说「唯识所现」。为了论证唯识所现,陈那与法称,发展了量论与因明。说到转染成净,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当时佛教界的重要论题。中观与瑜伽行二系,都分别如实与方便,多少纠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学者为了龙树说缘起无自性,无着说缘起自相有,彼此间引起无边的论诤,忘失了佛法「无诤」的精神!3.如来藏系: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近于神教的真我、真心,适应世俗而流行。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受到无着论的影响,却没有说种子与唯识。论说四法:「佛界」是本有如来藏;「佛菩提」、「佛法」、「佛事业」,是如来藏离染所显的佛体、佛德与佛的业用。有的学者,融摄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使虚妄的阿赖耶──藏识,与如来相结合,说「如来藏藏识心」。以真常为依止而说唯心,是文体近于论的『楞伽』与『密严』。『宝性论』明佛的因果体用,『密严经』说如来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观自身本来是佛。后起的「秘密大乘」,摄取「中观」与「瑜伽」,继承「如来藏」说,从信仰、修行中发展完成。 0 U0 W6 h) N$ W, q, {/ N
$ C  ?3 O: A& F  w+ z& [& g
  印度佛教(学)思想史,一般都着重于论义。论是分别抉择,高层次的理论,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大乘佛法」后期,那烂陀寺的论学,成为佛教权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现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读经典,觉得适应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诵经……,存在于佛教中的异方便,对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曾写了『佛法方便之道』十余万字。又觉得:如实与方便,是相互影响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写作。如实与方便,有佛法自身的开展,也受到外来──神教思想,不同地区,政治情况……的影响。把握佛法特质,理解发展中的重要关键,多方面的种种影响,才能完整的表达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这是我的学力所不能达成的,而衰朽余年,念力减退,也不容许作广泛的写作构想。所以本书只能着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叙述,而『印度之佛教』所说过的,有些不再重述了。 " ?* g6 b, L& t7 f1 t& b

( x) I& @& @7 N' X  我对印度佛教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民国七十七年二月三日,印顺序于南投寄庐。
9 F  f$ j+ K- p! [# s/ e 0 x8 L# |5 g) z; o0 s9 ?
  凡 例
( u+ i7 n. c. ~" S' o0 |5 O, N * _8 a5 d/ D# }5 I
  一、本书所引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今简称「大正」。   a( @: i4 a) `7 q: s( G! G

4 \) e' \) `% H  p, Q" H; C  二、日本所译『南传大藏经』,简称「南传」。所引文字,并转译为华文。 4 s/ `2 f6 t" K( s! P
3 N7 O; ?) r, R% r7 M: F5 v
  三、日本所译Ta^rana^tha『印度佛教史』。作者英文拼音为Ta^rana^tha,或者音译为多拉那他。本书引用 ,简称为多氏『印度佛教史』。
9 `9 E5 p1 ?& Z" H* F1 v2 e6 v 4 O" x# F' m$ q, W! [5 G6 ]
  四、法尊所译书,如『入中论』等,原本为四川汉藏教理院刊行,简称「汉院刊本」。 + O/ Y* s7 X& x4 Q6 r9 ~5 |4 q! O

! z" R! y+ g. J8 y  五、印度波罗Pa^la王朝的年代,依吕澄『西藏佛学原论』(商务本)所说。
& x+ W/ Y( u7 X / S3 k& ?# T1 @9 @3 V& i& Q8 Q9 o
3 |' @# T+ X  C0 B0 B0 h7 O2 \9 h

' E! E- k* P9 H/ | ! ^+ g% v8 X2 }% x  J' \& G
印度之佛教目次 # B9 x- l+ ]* d6 o: I5 x3 n
自序.................................................一──七 6 c* t0 O1 Z" C) O) T! k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一──一一
8 X( Z4 Y' K7 u1 h9 ^% k3 c第二章 释尊略传..................................一三──三六 , O7 i6 F8 T3 F( D/ F/ {' h* `
第一节 出家前之释尊....................................一三 ) Q% |4 v; F2 I* t
第二节 出家............................................一六 . s! _* ?( W; n
第三节 成正觉..........................................二0 / s3 W7 ^* r# Y! t% [5 y8 h: f: e
第四节 转*轮..........................................二四 2 S. H' N3 _  v. c: s1 [
第五节 入涅槃..........................................三四
2 o. b) c2 ~4 f/ G第三章 佛理要略..................................三七──五二
5 p( p( {7 ~" X, s第一节 世间............................................三七
! f: y; Z: g  L6 a" E7 J' ?% D第二节 世间之净化......................................四一 3 s) R0 F% o1 c' s7 V4 \7 ]& p
第三节 世间之解脱......................................四六
. `. D4 m# ?& W1 Y第四章 圣典之结集................................五三──七九 ) ?+ [1 Z3 F- @
第一节 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五三 9 {# L  W. Y) \5 y3 w
第二节 毗舍离之第二结集................................五八
% g$ x, W" p3 k4 {+ W+ a6 |第三节 传说中之第三结集................................六三
) G( X7 e- J* S$ b第四节 法毘奈耶之初型..................................六三 8 \) J& K: x3 m5 G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八一──九五
) f/ d$ V5 C; J; ]/ o9 Q& Z第一节 法阿育与黑阿育..................................八一 * e* Q" R" t7 Q  `# N
第二节 阿恕迦王之政教..................................八五
5 n8 H- k) O+ H" L5 h第三节 阿恕迦王时代之佛教..............................八九
% @3 h+ H4 u6 }; q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九七──一二二
* {. E3 z8 Z5 M9 Y7 Z- t第一节 二部、三系、四派................................九七 & ?4 k1 B1 \4 E9 k$ M, t& u7 U) [
第二节 大众系末派之分裂..............................一0四 " C7 a) Y7 [/ k; f: p/ L% @
第三节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一一0 ' S- N% T' e4 o% R4 P
第四节 五部、十八部..................................一二0
( V( @5 |/ O) p1 Y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一二三──一四二
! ^+ R. Z0 L4 L0 T& q第一节 优波提舍、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一二三 ) q  a' R6 Z0 Y, ]& t8 Q
第二节 阿毗达磨之流派及发展..........................一二六
$ H: h' O3 `" q  Y: |0 s5 x第三节 阿毗达磨之组织................................一三四
) q3 U. H; ?0 B0 j) I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一四三──一六0
/ p6 U/ b, ]+ Q" A/ Z' W' @* I* `第一节 思想分化之原因................................一四三
& I" x. g; B. s  z第二节 圣德观........................................一四五
- n8 Y$ U1 A  [: C8 q' |  t第三节 无我无常之世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8: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九
5 V0 X/ R9 n7 v& P  m% E第四节 无我涅槃之出世................................一五八
8 Y- o" R+ j6 h; E; S7 u, p第九章 中印之法难............................一六一──一六八
. x# M: J: a' |  E% G: r7 f第一节 教难之概况及其由来............................一六一
/ L, X8 b2 W' H7 f& k, O! `第二节 教难引起之后果................................一六五 ) o5 h$ ^/ Z$ J, R0 S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之佛教......................一六九──一七八
" w  [; f- K7 j- \* V) [第一节 王朝之变迁....................................一六九 ! b; e0 M' N, H( C0 _3 _
第二节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一七一
+ P2 `) C# s! p. O5 T" L3 z4 a第三节 佛化雕刻之发达................................一七五
2 t7 q; O: ~; @9 N, f2 L" F% J6 B# j: c'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导源........................一七九──一九八
3 f% E) R) b6 R+ N; x第一节 思想之根柢、启发与完成........................一七九
' ]( O; f* ^+ t% o/ r  c第二节 大乘藏结集流布之谜............................一八一 ) G- ]- f6 }- u. r7 t4 c6 k
第三节 菩萨之伟大....................................一八九 ( H, K! O9 N/ h% N
第四节 大乘初兴......................................一九三
/ l% Y0 @, `* b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传宏......................一九九──二一八 - |# R1 T- M1 O5 `/ w
第一节 龙树师资事略..................................一九九 % L4 ]* G  b$ |  b# h
第二节 性空论之前瞻..................................二0三
1 K1 t0 v" z4 N& r) q$ w第三节 性空唯名论述要................................二一一 & j* Z5 B7 O7 {4 y- U7 {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二一九──二三五
' [9 N, a7 |& ~第一节 王朝之盛衰与佛教..............................二一九
- ]6 f9 f0 c6 ?" b% ~$ u第二节 小乘学之余辉..................................二二三
$ r) {  X9 F) r. R4 V; X! R  n5 V5 ~第三节 因明之大成....................................二三0 * o9 v6 ?" u: t3 w
第十四章 虚妄唯识论..........................二三七──二六六 ( ?) C6 Y7 E* }* y' S' ]
第一节 无着师资事略..................................二三七
$ n8 `- O- Q& C3 ?5 P/ g+ x第二节 瑜伽师与禅者..................................二四一 8 I: n4 C5 k* y# N; L
第三节 唯心论成立之经过C..............................二四五
: D2 ^: v. u% y+ O6 i第四节 虚妄唯识论述要................................二四九 8 P# f' A2 G0 y3 j' G
第五节 真常、一乘与唯心..............................二六二 2 ^6 {4 Z0 M2 C5 i/ e+ B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论..........................二六七──二八四
' ^7 S; c! l; v第一节 思想之渊源及成立..............................二六七   C5 K$ r! V5 h' h( g3 o
第二节 真常唯心论述要................................二七二 % {; P- s" U1 a* Y/ [2 ~
第三节 辨伪与释疑....................................二八一 1 L. W5 K8 r; Q  M" E& a  g
第十六章 教难之严重..........................二八五──三0三
: I5 u& \( g) J- ]) |第一节 教难之严重....................................二八五 : s( i( Z1 g! s) |" d. a
第二节 空有之争......................................二八七 # a3 n8 g- ]$ W* I8 |+ P( @. {
第三节 性空者之复兴与分流............................二九三
6 e& N; m$ ]% u4 B7 C3 I第四节 虚妄唯识者之分流..............................二九七 & ~! B9 W1 j+ }# O/ S$ T
第五节 真常者之融合..................................三0三
6 l5 T) c2 ~$ h; H第十七章 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三0五──三二六
9 k0 Z) j" ]* U/ v第一节 秘密思想之滥觞................................三0五 3 R' k% ?7 z9 Z5 F  @% p
第二节 秘密教之传布..................................三一0 : T1 S- O$ e, _8 y2 R- B2 L
第三节 秘密教之特色..................................三二0 , d. y$ {. Z+ o
第四节 印度佛教之衰亡................................三二五 9 D0 L6 Q5 x7 z7 x, t8 J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三二七──三三二
7 x% f  w! }9 [. J附录 0 {# x1 l# c& H  U3 ?  q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三三三──三三九
/ G7 k* b* g7 }( B重版后记..............................................三四0   J7 n9 z& b8 E9 X9 D6 {7 c% a3 a

) ]0 Y4 y; O0 M) O' q. k 6 @. b* W6 J. ?1 O( L2 Y

8 G- J+ a& l: m$ h' F5 Z/ f; S8 B1 `0 J) y

3 z" G- v  g7 Z: m$ V)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4 05:09 , Processed in 0.0854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