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23 16: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不灭。「不生不灭」,《中观论》里面讲的「八不」都是形容真性,「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是真性,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是我们今天要修的。
% g+ H6 J3 M. c 怎么个修法?实在讲,佛教我们用真性不要用妄识,会这一套功夫,做这个转变,你是上上根人,你是圆顿根人,不必经过许多层次,一下就证法身大士了。这个道理、方法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所以交光法师难得!交光法师批注《楞严经》还有段故事。他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他生病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他向阿弥陀佛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自古以来这些批注都没有真正把佛的意思显示出来,所以他想重新做个批注,向阿弥陀佛请假,等把这部经注完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同意,佛就走了。经上序文里头有这么一段故事。他给《楞严经》写个批注,叫《楞严经正脉》。1 J/ X# X, N5 K$ y5 y8 O
确实他提出修行的方法跟古大德讲的不一样,他直截主张「舍识用根」,这个方法高!一下就转过来了;换句话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要用八识,直接用根性。我们眼见用见性见色性,用闻性闻声性,立刻就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从凡夫地一提升就是法身大士,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这方法是高,没错,是佛在楞严会上说的真正的意思,但是没有人能够修得成功;说得是很好,做不到!问题是「舍识」识舍不掉,「用根」不会用,所以你就成不了法身大士。
% X& c* N, u; W$ F O9 ] 古来大德注《楞严经》,是受智者大师的影响,《楞严经》的序文里都有记载。《楞严经》没有到中国来之前,印度有一些高僧大德们到天台山访问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专攻《法华》,发明一套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观,这是天台大师发明的;他这个著作也非常了不起,天台家讲「三种止观」,就是天台大师他老人家说的。第一种「渐次止观」,像爬楼梯,一阶一阶往前上;他老人家说《禅波罗蜜》十卷,就是讲渐次止观。第二个「不定止观」,顿渐不定,他讲了一卷《六妙门》,就是《小止观六妙门》。第三种「圆顿止观」,就是他讲的《摩诃止观》,一共有十卷。这是天台家修行的方法。他对于止观这些注疏,总共有二十余种。他还是用心意识,所以对于我们修学比较容易。「舍识用根」在理论上说得没错,我们修行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楞严经》古注的代表是长水大师,宋朝人。交光大师还算新的。有新、旧两派。交光是明朝时候人,跟莲池大师同时代。「止观」这一条我们就讲到此地。 9 |2 a, v( ~: r
. ]5 A! f3 ]- y7 N% i; U
$ Q& L/ L; w H! _) G5 z
! }0 U7 D% B% j% I9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