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5: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师父讲过一个古代传法弟子的例子。古时候有一位老和尚讲经说法,会下有一个弟子很喜欢听经,对老师恭敬得不得了,但是老和尚对他没有好脸色,见到他就骂,还要把他赶出去,不让他在这个课堂里听经,结果这个人就躲在外面窗底下听经,骂都骂不走。后来,老和尚传法了,别人问他传给谁?老和尚说:去外面,门外窗下蹲着的那个人,把他叫过来,就传给他。为什么传给他?因为他真正是对老师有十足的恭敬真诚,骂都骂不走,这种人堪受大法,他是个法器。浅薄的人,不是法器,他对老师没有信心,甚至轻慢,不恭敬,那怎么能够传承大法呢?所以印光大师叮嘱我们,样样都是从恭敬心中求来。     
" p9 h! n0 t3 z7 e* x   
; M4 z3 E; k9 T4 {0 u7 b: S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1 w" N9 H  Z1 S- M9 V: Q/ D! n, F
   
' G0 O2 J5 U8 z' R9 s: g" _/ N        这里讲,如果我们不亲近善知识,不亲近明师,不亲近善友,那就会有很多的害处。为什么呢?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了。现在应该是一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了。如果一天不受圣教的熏习,那就是受烦恼的熏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不受圣教熏习,那就是受烦恼熏习。我们想想,假如“不亲仁”,不亲近明师、善友,不学习经教,那真的是烦恼习气日增,最后真的是面目可憎了。所以会变成“小人进,百事坏”。小人为什么会进呢?这也是你自己感召的。所谓物以类聚,你跟他是同类的,自然就感应到一起来了。所以我们想远离小人,亲近善友,自己首先要向善,每天学习经教。学习经教就是亲仁,你读佛经就是亲近佛,你听恩师讲经就是亲近恩师,哪怕恩师不在身边,你每天都能见到他,他就在电视机里头,那是他的化身,千百亿化身。你在家里,随时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化身就进到你家里来了,随处祈求随处应,每天听经,这叫亲仁。假如不听经,你每天在师父旁边,那也不能说是亲仁。为什么呢?师父的教诲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师父在的时候我们粘着师父,师父走了,我们马上又往下堕落了。最后“百事坏”,做什么事情都难以成功,进德修业就很难。     : @' h% k, L) j. I6 X
    8 t" P1 w4 j' A
        现在我们要懂得远离小人,小人在哪里呢?说句不好听的,电视里的不健康节目,这些报刊、杂志里的画面,乃至走在街上见到的引人邪思的广告画面,都是小人,我们要远离它,保持心地清净,自然与善相应。     
- i- I( @+ R0 M' [" |    ! [7 j6 C* I8 ^& A( R; D
        我们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里,因缘也很殊胜,每天能够共同学习,所以非常希望大家都发心讲课,讲课也就是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不是说在这里当老师,我们没有资格当老师,我们只是在这里当学生,讲坛是成就我们道业的平台。讲课不一定要在摄影机前,可以大家定时一起学习、讨论。我们也可以共同收集一些讲课的资料,讲课的资料最好是用现代的,大家都熟知的材料,包括一些善恶、因果报应的,还有伦理道德、孝道的资料,你把这些事实讲出来,把理也分析出来,通过这样学习,自己就能提高。这样下去,我们就成为一个善的团体,每天听经闻法,这是善友相依,我们在这里就叫亲仁。恩师回来之后,我们每天来听经,听完经以后,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大家还要一起讨论,就越来越明白,然后注重力行,这个道场就是正法道场。大家在这里团结和睦,持戒修善,这就是和合僧团,真正出现这么一个和合僧团,世界就有救了,佛法就能够兴盛。     , Y3 r) @4 f& e  X( p  ^
   
9 H4 o6 S# z4 W9 W# |6 |        第七章 学文     
/ B/ Z' A, _0 e1 |+ o3 S, }2 O   
2 i1 S: c. ?/ Z) M# n        最后一章讲的是“学文”。就是余力学文,总共有十二则。这一章是讲,前面六个方面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努力去做了,也做的有一定的成绩,够不够呢?还是不够,还要学文!学文是学习圣贤的经典,圣贤人的教诲都在这些文字中体现。文以载道,不学文,往往做着做着,方向都会走偏了,所以学文非常的重要。     
' Y- |) E# O  Z5 |/ M, }   
7 k1 e, q+ `6 v7 A: ~$ i$ b. A& c$ N) [        《朱子治家格言》就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哪怕我们的子弟很愚钝,资质很差,也得让他读经书,也得让他学文,这个文不仅是指文艺的文,这里尤指圣贤典籍,让他学习经书,学习圣贤教诲,哪怕他资质差,也不会走偏,资质好的,这一生成圣成贤就有把握。     * |! {" q. ?6 }, v( x9 z/ m4 \
   
6 g3 Z# `7 {. t; K  Q" g3 [        佛家也是重视这一条。《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讲到,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道就得学,经就得读,善要力行,可见学文非常的重要。     & a" ^3 F+ g. F3 W
   
9 z5 H$ x2 \' ?        在学文中要注重力行,力行的同时又要学文,达到力行和学文合一。力行是行门,学文是解门,解行并重,这两方面都不可缺失。     . s$ d7 ]# j! f+ t8 y. n" Y. e
   
& \9 Q& M2 m9 n3 Z- J" k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 X- M, z0 h8 v# ]      e$ h1 }& E$ B( Q8 J, P) S5 [" g
        这里讲力行和学文要同时并举,如果不力行,不去做前面那六条(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你只学文,学了《弟子规》,你能够讲,能够背,但是都没有做到,那是什么呢?“长浮华,成何人”。增长的不是道德学问,长的是你的浮华之气,那成了什么人了?所以,不应该只重学文。     
: I) e! U& k% ?( D    - J' p0 n. w$ n. I; l0 J6 G
        特别是知识分子学佛,“学佛”都变成“佛学”,他搞的是佛学。他懂得佛教的历史,而且还懂得很多,对一些佛教的大经大论,讲起来也头头是道,但是没做到。我们讲的好听一点,充其量是个佛学家,讲得不好听点,是什么呢?消遣佛法,把佛法当作自己用来炫耀的一种工具,用来消遣的。这是恩师常常批评的做法。     6 b7 |% D7 v9 U
   
. W$ z7 P. V! z+ t! _/ B8 r6 N6 x        “但力行,不学文”,你只是做,好不好?如果不学文,不学圣贤人的教导,往往会走偏,为什么偏呢?因为你执著自己的见解,“昧理真”,就糊涂了,不知道方向了。所以《弟子规》为什么一定要学,学了《弟子规》,我们才能把《弟子规》一条一条做得好,假如大家不讨论,不学习,我们怎么知道从这里下手呢?有了毛病我们怎么会了解,下面我们还会讲《太上感应篇》,它是道家的经典,讲我们起心动念都要断恶修善。假如我们不学习,怎么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们会糊涂,这叫“昧理真”。以为自己在造善,都不知道这是在造恶业啊!     $ v( d$ Z3 ~& _, T" H
    ) C; j/ J/ g, B8 D4 j3 l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1 z5 |( I0 i. z0 C      W5 f# q1 `' ~( [) 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5: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学习圣贤典籍,当然主要是看书,看书就是学习方法。这里讲“有三到”,三到就是心眼口,读书时头脑要用心、专心,不要想别的杂事,眼睛要注视经文,口里要去吟咏、读诵,这是三到。尤其我们念佛经这点就非常重要,关键是要专心,怎样专心呢?就是心眼口都摄住在这里,当我们的心专注在这里,眼睛看经文,口里念经文,六根都被摄住,可以说得上“都摄六根”,经文讲的都是纯净纯善的内容,我们的心也就在纯净纯善的境界里,这叫“净念相继”。     
7 T) Y2 I+ P( C$ U   
! V' L' A1 p' U' c  j        “信皆要”,我们一定要做到心眼口三到,要到位。信也可以再解释为信心,就是我们读书要有信心,如果读书没有信心,往往中途就读不下去了,就会退下来,所以心眼口,再加上一个信心,书一定读得好。用这种方法,读佛经都能开悟,比如你能把六根都摄住,来读《无量寿经》,每天念一部,按恩师的教导读三千部,就能开悟。     
) P  e, g5 J) `( o9 |1 ]    0 L$ a/ c3 R7 r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 u0 R: v" P& ?' k4 I6 M3 t3 y
   
! s% e/ M/ c, e; V  R" l& R        这里讲的读书法里头,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这本书,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习的《弟子规》,要把它读透,不要读着这本又羡慕那本。“此未终”就是这本还没有读完,又开始读那一本了。这样的话,两本书都没有读好,所以书不在多,关键要精。曾国藩先生就说过:“桌上不可多书。”桌面上不能摆太多的书,书多了你也读不来,反而影响你的清净心,你读这本,又看着那本,心就乱了,没有真正在哪一本上下功夫。“心中不可少书”,读完书就装到心里,这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 _* B0 w( ]' [4 j
   
5 `+ D2 i, v% V! [$ K. [        对于学习经教,恩师规定了我们要学的课程,基础课程是: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三门基础课程并不多,如果我们真的在这三门里扎下牢固的根基,那么再加上一部《无量寿经》,你这一生往生净土就有把握了。     % S5 J2 V: l& m" v6 y" g
    1 ~. V# i) w) I
        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不一定看很多书。我在大学里教书,也是用这条来劝跟我做博士论文的博士生,我规定他们,读的书和论文不用太多,我给他们指定了几部,每一部都念十遍以上,等把这一部念通了,再念第二部,他们学的就很快,因为方法用得对,这都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     
7 }! Z" m) o3 k; i  ]! |# V& I- `   
9 u9 V+ j$ H2 w. N# s+ u. t- w3 D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0 \7 t# @0 Y* A+ R* D) X7 V    ! y$ d# A/ u( c( F) W+ \5 n
        这是讲读书要把期限放宽,不可以太紧,太紧了心里压力太重,书要慢慢看。我曾经到过恩师的书房,拿起一本《宗镜录》,我翻开一看,师父在书上有用红线画的,有用铅笔画的,有用荧光笔画的,一条一条,上下还有一些眉注,两边还写着字,非常的认真。我就问师父,师父您这样看书,看到什么时候啊?师父说:那就慢慢看。每天都去看,“宽为限,紧用功”,不要规定什么时候看完,每天看,对于经教里所说的话深入地去体味,才能真正得到法益,如果是囫囵吞枣念过去的话,那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所以,读书要“工夫到,滞塞通”。     
( p& [& L2 ?9 c! H, y/ b% H- I2 f    0 z% V- {" b) y
        恩师劝导我们,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大家要真正念才行,每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多天。十年就念三千遍。一天念一部是一小时,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天念三部,三年就能完成。朱熹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功夫到了,一下就会通,这个通是开悟的通,一下子就豁然了。     " w  v# D( ~" a6 Z, |( A. A9 C6 l
   
) n6 Y+ p! D) g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 n( {5 C2 H# ~% L& B( T; ?, }' w. J
   
9 Q2 ~8 Y* ~& R6 f, g: }& Z        假如我们在读书过程中有疑虑的,马上拿一个小本子记下来,一定要向人请教。要懂得虚心受教,哪怕学问道德再高,也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见到行家必须请教,“求确义”,求真实、准确的含义,不能凭自己的意思去理解经典,会解错的。解错了还要去讲课,那就是误人子弟,在佛法上的因果不得了,讲错一个字,就堕五百世野狐身。     $ a: P- A9 z$ S( {# M
    ' L8 |# u* R) J" ?
        所以,我们平时要准备一个小本子,读经、学习有些什么问题就记下来。恩师每个礼拜都有《学佛释疑》,大家都可以把这些问题写出来,请恩师来解答。     
7 x9 u/ x. _$ P2 b6 y& D( {  f    % J# R" o: F4 A" n( K8 b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 @( B" p- |: [% v( _   
, f2 y; ~9 r' [" N$ j" o5 _7 f* N        这里是讲我们做学问的人,自己的书房要保持整洁、清净。经常打扫房间卫生,墙壁也很干净、清爽,心里就比较愉悦,所以看书也会比较专心。如果一个房间里邋邋遢遢,乱七八糟,心都不能够清净,那么看书效果也不佳。“几案洁,笔砚正”,我们古代都有茶几,或者是书桌,这都是几案,都要清洁,不要有灰尘。经常擦拭,通过擦拭灰尘,要想到擦拭心上的污染,从做事悟其理。     
( u/ y) D+ H/ C+ r2 w   
% j& G# `# t$ H0 W        我们的笔砚,古人用毛笔,用砚磨墨汁来写字,我们一切的文具都要端正,不仅是书房的东西端正,整个家居,包括卧房,包括厅里、厨房,所有的摆设各方面都力求整洁。     
) O0 |" C/ _8 H0 J   
- Y) b4 [+ m# c1 d$ K6 @+ Z        为什么要保持整洁、整齐呢?这是因为,一切法都由心想生,而一切法对心有作用。我们的心假如不整齐、不清净,那我们的环境也就不整齐、不清净了,保持环境的整洁清净,也能帮助保持我们心整洁清净,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佛经》里告诉我们,心境不二;心净则国土净。国土是什么?家居就是你这一片国土,要是心净了,国土自然净了。假如你的家居不净,就要反省,可能我的心就不净,这是底下讲的“墨磨偏,心不端”是说墨在砚上磨的时候,如果磨偏了,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磨偏?因为我们心不在焉,心不正,就磨偏了,为什么心不正呢?心里有物就不正。像《大学》里讲的,学者要懂得诚意正心。心里如果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有贪嗔痴慢的念头,心就不正,要把这些念头都去除干净,把心掏空,什么都不想,心就正了。写字也要工工整整,否则说明我们心不恭敬,心里就有病了,特别是我们如果抄经典,字都要用正楷,不能用草书,让别人都看不懂,那就是对经典不恭敬。     
1 a7 L3 R0 K% i6 T! l    6 z: u+ L7 C* t# b* ?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 n/ P% B* s9 M9 w+ A- `4 h% k8 W( u
   
* e0 A3 ^  B  i8 J7 Y8 i1 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5: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条讲的是我们对待书要尊重,表现在你列典籍都有定位,不乱放,从书架上拿一本书,读完后要放还到原来的地方,哪怕是有急事出门去,都要顺手把书合上,“卷束齐”,放到书架里头。这样来修自己对一切事物的恭敬心,也是修自己的安祥。那么书有缺坏的,一定要补好,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书不容易得。现在对一些珍贵的经典我们要懂得爱护它,有缺坏的,应该补上,补好它,真正对书恭敬,也就是对法恭敬。敬法才能得法,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 @' C! @& g; }2 R    % f3 X( X! t, H0 {  H5 c( n  L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 f+ d7 n5 _, a   
4 D1 r2 [. X2 u8 a. Q- O        这是讲,不是圣贤的典籍不要看,尤其是那些教人贪嗔痴慢、杀盗淫妄的书,还包括现在的电视节目,网络上的一些不好的画面,都不要看,为什么呢?因为“蔽聪明,坏心志”,它把我们的纯净纯善之心都污染了,聪明是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却被这些不善的东西给蒙蔽了,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 j. x1 w  c, }* {4 U/ k
    , T  X) d/ k( T% Y+ f' p, T8 `
        最后一句是结劝,用来劝勉大众的。       H+ u$ P7 Z) I! C
   
& y* B. k3 F# N0 ?# I        结 劝     
) P( }- U& a$ Y" d' o    $ D, F* F; M2 Q* Q* C. s' f2 w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 q5 |! B+ W- {1 a+ `3 \6 P    5 Y5 F0 k5 b4 h* z) d7 N5 `0 S
        这是要我们明白,我们跟圣贤人本来无二无别,所以应该发愿效法圣贤,如果不去效法圣贤,自甘堕落,那就叫自暴自弃。所以不要自暴自弃,圣贤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佛菩萨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可驯致”中,是慢慢按部就班地做。“驯”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驯服自己的烦恼,慢慢克念作圣,在念头上克服自己的恶念、烦恼,在行为上去除自己的坏习气、毛病,修德立业我们一定可以成就!这一生我们希望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只要我们真有信心,立定志愿,这也不是难事。     
9 B! `( g1 p. d: a$ L    - J! M! v/ f+ ?& _3 ]
        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圣贤的道路上,在成佛成菩萨的道路上,我们共同精进!谢谢大家!     
+ X/ q/ a: G1 Z5 s# T- V    0 x) `3 g) R! L" `+ ~
        圣贤教育的闪光     
/ W5 x6 S6 Z6 v4 r. \- q3 v  Q* r    ( I9 \& \# H% }$ X0 E
        ——参加净宗学院二〇〇五年“幸福人生讲座”的感想     6 ^5 U) v! ?6 Y; t4 S: G" A
    1 P5 B0 I1 X! V7 @- R
        末学茂森有幸参加净宗学院二00五年三月六日至十三日在澳洲图文巴市举办的为期八天的“幸福人生讲座”。这次讲座是由净宗学院院长、澳洲昆士兰大学暨格利菲斯大学荣誉教授净公上人老教授发起的。这是净公上人老教授为推动世界和平,化解冲突劫难,唤起大众真诚爱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一次重要活动。本次讲座,由净公上人教授的学生蔡礼旭老师主讲,他以古代圣贤教育基础课本《弟子规》为教材,全部课程共为四十个小时。参加者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地区,有三百多位听众欢聚一堂,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人:有大学教授,中小学老师,律师,公务员,警官,企业家,大、中、小学生,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等。主讲用华语,讲座特设同步英语翻译和越南语翻译。讲座全程在网路上现场直播,全世界每个地方都能收看。     
# G3 l9 p& f- ]5 J    ' M/ Y' [3 e+ C/ E: `3 v
        蔡老师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侃侃而谈,将中华圣贤的教导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当今时代的特色和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例子,传送到听讲者的内心,如同海浪不断地拍打着我们心上的岩石,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包括末学在内,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感怀落泪,时而忏悔往事,时而感奋未来……听者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教熏习中滋养浩然正气;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中激发崇高志向;在缅怀前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中领略圣贤之心……听众中有一位七十岁的马来西亚妇女连连叹息,觉得与《弟子规》相逢恨晚,为自己不会教育子女而感到内疚;收看网路直播的一位台湾同学特地传真一封感谢信来,说自己听了讲座之后痛哭流涕,向母亲认错,忏悔过去的不孝;澳洲格利菲斯大学的杜威汉教授(Professor Toh Swee-Hin)在听了英语同步翻译之后,表示也要积极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活动,并准备在三月二十一日澳洲和谐日在大学里组织一次伦理道德讲座……     
: O. H2 Q, e# ?   
# b9 U* P8 L7 R+ |/ P4 p        圣贤教育之光驱走了我们心中的愚昧和黑暗,让我们找到了做人的准则和生活方向。     6 V$ l6 K+ P; @# h; w$ ~7 ?
   
4 x9 u3 W! E+ G! p0 K' v        我学习了《弟子规》,心中常惭愧。我从小学读到博士毕业,整整读了二十年书,然而三十二岁的我却从来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圣贤教育。我的专业知识也许已经是高楼,可是我的品行道德却还是茅屋。我虽在大学任教六年,身为人师,可是在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方面仍然常犯过失。我深切地感到,我们这一代青年多么需要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多么需要圣贤教诲的滋润啊!使我们把眼光从金钱、名利、物欲的焦点移开,从竞争和斗争中松绑,从自私自利中解脱,而代之以真诚、爱心、平等、和谐、礼让、互助、宽恕、包容、天下为公。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多么希望拥有这高尚的情操,我们多么希望能生活在爱和感恩的世界里!我很庆幸自己有此殊胜的机缘,能接受圣贤之道的补习教育。     ; i" |' A2 Q- F& Y
   
! ~2 n: N- Z4 ]. k        我发愿今后在生活中落实《弟子规》的教导,在家做孝子,在学校做一个好老师,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对自己清净寡欲,对社会尽职奉献。不断完善人格,立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实践与弘扬圣贤的救世利民之道!     
5 W& z0 w+ N( H& k% k+ v   
, }, W' B7 P# T& U! Q2 K        我深深感到,《弟子规》不仅是儿童应该接受的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终身奉行的规范。我们成年人应当补上这一课。     
& S* L* k9 q; q+ H( _    : L. r0 ]' g: G8 M# F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李毓秀先生,他是根据中国古圣贤的教导而编写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中孔老夫子提出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此教导为总叙,全文以三字一句,分七部分加以阐述,共一千零八十个字,具体列出为人子女和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自身修养、治学态度以及世间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着重品德修养教育与生活教育,培养为人子女和学生一生中应具有的素质,教导弟子应敦伦尽分,诚意正心,作君子之行,乃至成圣成贤。     # R! a" z$ |: c4 d, X! k% A
    4 g$ x8 P0 Y. L8 M/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5: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老师的讲解,是以净公上人教授的著名演讲《中国人的远祖是怎样教导他的后裔》为纲领,而详加推演《弟子规》的教学,因而显得在广博中有深度。净公上人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传。这种美好的教育教我们的是什么呢?——教我们的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我们做学问道德的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我们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教我们处世态度: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教我们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以上修身、齐家、治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总纲,全部体现在《弟子规》的教学中。《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恩欲报,怨欲忘”;“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     
$ H- [; C1 u' b      |& `9 |5 P4 R4 a$ K0 _
        这些教导是圣贤自性真诚的流露,所以听闻学习能唤起我们每个人好善好德的天性。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希望推动伦理道德价值观教育,我觉得《弟子规》是最好的基础教材。     5 I) J$ m' ^# v. b
   
& Z0 S! N2 k# ~) r        落实《弟子规》必须从教育者本身做起,以身作则。圣贤教导我们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君、亲、师这三种责任。比如做父亲的,为一家之长,要负责带领好这个家庭,履行“君”的责任;又要关爱子女,做一个慈父,履行“亲”的责任;要教导好子女,同时自己也做子女的表率,履行“师”的责任。这三种责任都做好了,我们的教育才能圆满。希望各界仁人志士共同推动伦理道德教育,新闻媒体加以积极宣传,形成社会风气,那么幸福的人生,和平的世界是指日可待了。       |  y; D% A7 G7 n/ P1 g" t
    & P8 K. Q6 v, g
        感恩净宗学院举办的“幸福人生讲座”。道德的精华在这里展现,圣贤的教诲在这里闪光,爱与和平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生长。我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走出学院的大门,我突然明白净公上人教授所说的:“《弟子规》是儒佛大道修学的基础,是断恶生善的生机,亦即自救救他于无尽苦难的至善妙方!”     
7 P3 J8 f# K' D( x# s7 E   
" c+ D' u9 d, |$ d" {$ {7 ~4 e8 k# X2 f        后学钟茂森 写于澳洲昆士兰大学校园     ; L5 n' j" ^3 @
   
& P( K# I% J' b8 T# `, C        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日     
6 c6 |7 }+ `2 }5 b1 }    1 u8 C$ A" w" p1 @
        附录:《弟子规》溯源     
. \& y: g. E; Q6 }) F; W5 Z3 Z   
5 @8 Y/ d4 a6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堪称人类智慧菁华。     
+ j2 q/ Z6 K8 {    ' p  e1 Y/ c7 t* y9 U0 c
        《弟子规》正像一位五千岁的老人,向后世子孙们娓娓讲述着祖先源远流长的文明。     
, d+ f; z8 e/ _& w      w# K/ f/ ~9 W2 }* I; Q. J( ^
        《弟子规》的纲目渊源,很容易追溯到《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 r. f6 S, M: s/ W' z
   
7 x: B1 W  _5 p; K- `( c8 U        我们追本溯源,《弟子规》可以一直上溯到《礼记》。     $ |1 N# y/ ~' ^( y2 T0 p" @
   
9 w8 O) |$ C8 y/ m/ `. ~' V        周公制礼做乐,立君臣之道,以德治国,教化天下,不仅使周朝绵延八百年不衰,更自周公后礼乐大兴,后世人得以定尊卑,明天理、人理、物理,从此天下教育有了参证准绳,孔老夫子以及夫子之后的历代尊儒尚儒者,树立了学圣希贤的行持规范,更为当今伦理德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 m' r! n# s, ?, p9 d& L   
0 G5 N; }) u' B4 T        孔老夫子当年最仰慕的人,是圣哲周公,所以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以古圣先贤行谊为范,删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礼记》,充分论述了礼的本质,以及礼的运用,字里行间,都折射着先哲的人文关怀,时时处处蕴涵着祖先的深厚恩德。     
5 v  e# }4 b' P9 w( Z: e$ ]    6 H: x: h3 j  e/ k) e: G* r
        其实,我们现在学习的《弟子规》中的许多内容源于《礼记》。     
2 Q4 Q! C  G) D; z    8 C& X* W8 L8 G) j2 l
        例如:     ( I; S/ w- w: X- u
   
% \# m2 W; D% j        1、《礼记·曲礼上》中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与《弟子规》的“冬则温,夏则凊”;“居有常,业无变”相应。     + L- ~  v: A: }+ G5 ^' g
    ; |2 e3 X! ?  R  B
        2、《礼记·内则》里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这与《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相应。     ! a7 d1 H9 S" p* x$ w9 F) R
    4 Q, m( F; H: X8 L7 ^* ?
        3、《礼记·问丧》里说:“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这与《弟子规》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相应。     # t. g+ f& B/ I& a- t+ ~8 D4 V0 I
    4 M( @! a- T% Q. P8 C' ?
        4、《礼记·祭义》中说:“事死者,如事生……”这与《弟子规》的“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相应。     6 h7 B8 |8 i8 a0 m
   
. x. z/ m( a4 \( `3 G; d: l/ p1 l4 H        5、《礼记·曲礼上》中说:“立必正方,不倾听。”这与《弟子规》的“步从容,立端正”相应。     
  P8 i" a$ G: x2 s/ T    6 L: g  @2 n/ Q) T
        毋庸置言了,《弟子规》与《礼记》是同本一源,是我们儒家圣哲人,代代承传下来的生活规则,它们的本质都是一个恭敬。诚如历代先贤对《礼记》的注解中所说:“礼者,理也”;“礼者,履也”。是说礼是一种成文的规则,是让我们去履行实践的,也就是让我们拿来做的。     
4 O/ o' @# q- S/ Y+ _4 `9 W   
% i/ E6 e1 W' ?9 ~9 W4 K% B        《礼记·曲礼上》开篇第一句话:“毋不敬.”而整本《弟子规》句句通人的心性,孝也好,敬也好,都无非是讲人的心境,所以《弟子规》从头至尾讲的是孝敬、有礼。小而言之,是我们建立人和的立身处世态度,大而言之,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B. m. a* @1 l. Q0 X
   
3 G2 m$ e0 V3 P4 s5 D6 C# K        《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开始,以孝道为原点,进而做到“长者先,幼者后”;“尊长前,声要低”尊敬所有的师长,……再把仁爱之心,推及到万事万物,达到“泛爱众”。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与人要和谐,人与自然也要和谐,整个世界都要和谐,和谐来自我们礼敬的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被誉为礼义之邦,那是内在和谐的外在体现。     ; U: J0 `* v0 w' P. C$ f# j" J
   
0 W% q$ a& \4 L& b3 {4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5: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按照《弟子规》做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那么在一切日常言语行为中,自然会小心谨慎,讲信修睦,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时时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做人方面的应对进退都学到、做好了,有多余的时间才去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 ^* Q7 F* ~5 }7 K) C; E' N   
* f% ^5 }: o2 j& ^1 _& x, f1 f, N        所以《弟子规》是拿来做的,不是拿来背的,要解行相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一句,做一句,做到了,才能够更深刻地感受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有多么深远,才能够体会祖宗的深恩厚泽,进而圆满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     & G5 ?# ]8 Z' j$ T
    . G3 k0 O3 ]! l
        时至今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它是我们人生幸福的金钥匙。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 e8 c4 S. B" d5 L" l
   
, g8 D" B4 h/ K2 C$ w        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却弃之已久,惭愧之至。     
3 m4 Z, B9 ]1 d" D) a   
4 I0 N2 G. N) R6 ~% v        中华民族,古来崇尚教育,并坚信教育应从幼儿开始,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一切从落实《弟子规》开始”。当今大德仁人,也一再呼吁要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生理念,做社会大众的示范。     
& Z7 z& t) ~6 F2 _+ t' ^( c' ]' e   
. K9 o+ g' y5 Y( D        因此,《弟子规》是儒学根本,要承传先志,继往开来,就要从《弟子规》做起,其它经典是枝叶花果,扎根的教育要做好。     
2 |& M1 u+ V% O3 K) Y. K   
. F, k, S) Z' ^        让我们以诚敬的心学习《弟子规》,亲近这位五千岁的老人,在生活中学《弟子规》,做《弟子规》,演绎《弟子规》,真正的学习是力行,教育的本质是以身作则,正己化人是圆满的教育,所谓“赞天地之化育”,效法天地之德以教化天下民众,唯此,才可以承继弘传祖宗的智慧德能,才无愧于圣贤弟子、炎黄子孙,无愧于与天地并称之三才。     
' Z4 h% u; A! p. p( l+ l   
; n3 D; E/ [' _- k! ^' I) I* J3 s        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伦理道德能够规范成文,流传至今,使得我们乃至后世子子孙孙言而有则,行而有法,动而有道,这是中华之幸,万世生民之幸!     
; c, a! E# B( V   
( h) E' c6 R6 I% _3 d        今以溯源《弟子规》为缘,感念祖恩,愿我辈学子仁人,勿负圣哲先贤苦心,尽发殷重真心,读诵受持此修德立业之根基《弟子规》,于敦伦尽分中渐入圣贤之域,为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为世界乃至法界和平恪尽一己之力。     
& m% p. ^, n" y# o( `   
$ D# z/ Q9 u5 n* }: H, j6 d        ——编者谨呈     ' B7 I& s9 y1 \7 f5 T
   
! A. z0 G5 H: l  P# ?        后 记     / @3 ]0 u2 q, I0 h( C4 w
   
& D0 U! T* V0 ?  M  j! Q6 U0 R        钟茂森博士的《弟子规》学习心得报告,和一般的学习讨论方式有所不同,是应机说法,针对当今社会各阶层不同学人,从作为成人、作为父母、作为修道之人,作为在世间想立大业,甚至想在出世法上能成就道业的角度来进行的学习探讨。     
8 X$ P( G# c" H$ i2 u; `7 y   
" A8 V" C* K" f$ ?! u% j& n        一直以来,有人认为《弟子规》应该作为童蒙养正教材,是给孩子学的,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弟子规》就不必学了。其实《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的,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圣学的根基,教儿教女要先教自己,所以,大人、父母更应该学。     : H# T# J) d, }  t1 f
   
( C2 |7 R" D8 H9 j6 i% Y        《弟子规》,采用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的形式,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分为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部分,为我们讲了一百一十三件事,读来琅琅上口,又详尽列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道德和礼仪规范,便于受持,尤其强调到家庭教育乃至生活教育的细节,所以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修身规范。     ' n* p! p+ F1 f1 w
    2 [1 n) }  X# b9 @
        我们都希望能够在此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功的事业,幸福的人生;学佛的人,也希望这一生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那么,《弟子规》作为落实伦理道德教育的一部教材,正是我们一生成就学业、家业、事业、道业的根基,所以本次的学习讨论定名为“修德立业的根基”。     
- y+ \" \1 y7 i. h7 s, D   
+ p* E% ~. l1 t3 e% f/ o, n        博士秉承恩师教诲,把《弟子规》看成入《华严》的根基,甚至把《弟子规》与佛家大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同,因为佛教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弟子规》中所讲的日常生活中的修为,同样含有《华严》深奥的学问。我们后学者要懂得去深入,在平常生活中,善用己心去体悟其中深刻的道理。     
, s( k/ Y; Y7 F  w    ) r4 }6 K8 m2 l" z# c  ^9 F- |1 C7 P# s
        博士修学精进得法,由浅入深,小大不二,芥子须弥,以佛学角度解读《弟子规》,升华了这部儒学基础典籍,把《弟子规》所阐述的道德品行、义理,完全导引到人人本具的自性。“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真正能够力行、学文合一,学习并在生活中践行《弟子规》,一定可以恢复圆满的自性,即通过修持《弟子规》,把性德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觉悟人生,达到成圣成贤,所谓“圣与贤,可驯致”。     ! D1 K! A. ]5 ^/ D8 l" h. l7 c) S
    # R4 y# a  Z1 v. F* j; W1 `
        报告中一再重申,教育的本质是上行下效,成年人希望孩子学习《弟子规》,一定要懂得先做好榜样。孔老夫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不如身教,自己身正,正己化人,孩子自然学到。何止教育孩子如此?人在社会中离不开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道德关系,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哪一伦中不需要模范?若志士仁人欲推行圣贤之道,更要自己先涵养德行,然后能教化天下,道业方成。     
* {- R' k" x& s6 a5 b7 T/ O    $ q/ @5 o; G( F$ |!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5: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德悟道,道在哪里?《弟子规》第一部分“入则孝”,第二部分“出则弟”,孝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前两部分孝悌是后面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五个部分的基础,孝悌为人本,修身之根,由亲亲,到仁民,到爱物,然后走入圣贤之域。所以当年孔老夫子按照《弟子规》教导学生,三千弟子孝亲尊师者众,也以此成就了诸多世间圣贤,而孔老夫子自己成为德侔天地、垂宪万世的至圣。世间圣贤尚且要奉行《弟子规》,何况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贤,作佛作菩萨的修道之人呢?就更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8 Q5 S3 s! |" B% I: b: N9 z- x6 Q    2 g& _5 n) D% q, a8 {/ D
        当代一位大德说:“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枝叶花果耳。”这是讲《弟子规》是根本之根,真正想有成就,就要在根上扎根,《弟子规》句句做到,道德的根就扎稳了,我们这一生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就都有了把握。     ( K& y8 ]% [- f7 n% z4 a
   
! g  d% m) D3 E5 J9 K% [! k: q2 B        《弟子规》给了我们人伦中的所有规范,甚至不仅仅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是待人处事的良箴,成圣成贤的妙法,成佛成菩萨的至要,看似简易,其义理宏深,“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欲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当是尽早发菩提之心,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起,从《弟子规》的字字句句做起。     & w. }& Y" ]" X: d' F
   
# B7 @2 J) y3 d8 e        正如今人见钟博士,会感佩其承继先志之德行高义,慨叹其解读经典之淹贯博洽,孰不知今之风范是以孝为本,落实圣贤教诲几十年之性德流露耳。我辈徒呼负负,未若以博士为范,从《弟子规》,从孝亲尊师行得一步!     & k* K- n7 C9 }2 P0 G& J
    ; [0 {" i# m5 P7 x5 o( _6 H
        ——编者谨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4 08:42 , Processed in 0.10529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