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74|回复: 37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4 14: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H: B4 I2 ~0 R- a( Z9 d

" i, S3 B+ f$ b! A5 X        【绪 论     2 |) P2 J* c/ }" @  b( ?9 Z) I0 m
   
3 g+ g3 F4 R) y7 j% a8 h1 n) P        《弟子规》是一部讲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教材。人人都希望能够在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学佛的人,希望这一生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学习《弟子规》便是实现这一切的入门根基。     ( B' E2 B4 Y- ]1 E
   
4 p. j" R& Y3 Q9 o        许多人认为《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谈起《弟子规》,还会有一点轻视的心理,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弟子规》就不必学了。其实《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的,成人、父母更应该学。不仅是普通人学,念佛的人这一生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学佛有所成就,更要扎好这个根基。     $ Q, K0 f9 n  O/ i% x9 @+ u
   
4 S3 y9 o. z- Q2 H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从成人的角度来学习《弟子规》,从一个学佛人如何来落实佛法的根基这个角度来探讨《弟子规》。     
7 S& i0 b1 {  V% |   
5 v% J3 @3 ^6 Y0 D2 A0 V        我们今天的讨论就以修德立业的根基为题。     
' v$ G4 I0 j) x4 J; I' b. H5 A- }    , ^" X$ Z; L4 ?: I. b  i
        “修德”,这一生我们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想要学佛,成就佛菩萨的大德,必须从《弟子规》入手。“立业”也是如此,世间人希望得到成功事业、幸福人生,没有《弟子规》的落实,也是达不到的。学佛的人想成就道业,也要从《弟子规》入手。     # f5 h- N) e; m* q% `4 F+ J+ g8 b
   
# p& ~+ a8 V5 L$ u' J1 L+ \        恩师目前在香港讲《华严经》,他说绝对不能小看《弟子规》,它是入《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量寿经》都是无二无别的,这证明学习《弟子规》非常重要。     
5 v0 ?& \- a- R; Y4 k% N   
/ F6 m0 ~. I+ G5 r5 E: H        可能你听了这句话会想:《弟子规》孩子学尚可,所谓童蒙养正。小孩子用《弟子规》来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学问的根基,这能说得过去。《华严经》是佛教里高级的佛法,是一乘法门,等于是佛法里的最高峰,怎么能跟《弟子规》同日而语呢?恩师讲话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也是从华严境界里谈的,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规》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修为,可是同样含有《华严经》深奥的学问。只是我们学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悟这个理,不懂得善用其心,所以才会轻视《弟子规》。     : j1 C3 t7 P$ B, M
   
& l4 y0 p6 Q/ h3 N1 p1 C        《华严经》里讲的有十玄门,十玄门里有个叫同时具足相应门,换句话说,《弟子规》所讲的义理同时也具足一乘佛法。比如说,《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代表谁呢?他是代表一切众生的。佛法里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一切众生的呼唤我们都要“应勿缓”,这谁能做到呢?等觉菩萨才能做到。所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众生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立即现身,令众生得到解脱,这才是“应勿缓”。     . G* u1 e; o: `1 s- d0 H. Z# ^' M
   
3 R- F( |1 ~6 u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弟子规》与《华严经》的理是相通的。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哪一法不是华严呢?更何况《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义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性德也是人人都本有的,所以《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来都有,因为迷惑颠倒才迷失了。所以,必须通过修持性德,把性德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这样才能够恢复自性。     
2 }! y, w1 C- F6 I5 O( @   
7 T- h6 r/ ^! G& d. m; ^        今天讨论、学习《弟子规》,和一般的学习讨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作为成人,作为父母,作为修道之人,作为在世间想立大业,甚至想在出世法上能够得到道业成就的人,从这些角度来探讨《弟子规》。     5 ]5 D0 S  s, Q; l# R0 y
   
5 V& ^$ Q2 w2 H        既然《弟子规》与《华严经》无二无别,那么为了大家理解这句话,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看看《弟子规》是否具有《华严经》的大格局。末学不揣冒昧,虽然学问道德很浅,但是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     
/ c' y$ K. l1 \   
( \' F& d" L5 o. t5 H        所以,我们今天用华严宗法,来诠释《弟子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恩师所说的《弟子规》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同时,能够令大家对《弟子规》产生足够的重视。如果《弟子规》没有落实,学《华严经》也是很难入境界。     9 K. l0 L5 R4 o0 s+ m8 m- B
   
2 H0 m9 F+ d; c; ?        莲池大师曾经注释《阿弥陀经》,他所用的注释方法就是《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也是用华严十门开启的方法。这十门开启也就是用十个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所以古来大德所说的《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从两位大德——莲池大师和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确实《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具有《华严经》的架势。     0 U4 Z- ]: u" i+ X1 a/ q& D
   
& M% f; h0 O$ S2 n6 i' `        恩师今天说,《弟子规》是《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二无别,现在我们效法古来大德,用华严十门开启来学习《弟子规》。     
1 @! W2 X% p! H0 \2 h4 `% D    " K/ }- `4 U* r% r0 n5 v3 L
        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是哪十门开启:     
3 ~2 R! @# V0 b3 S4 T& v    4 O6 P6 g, ?3 S
        第一,教起因缘;第二,本文体性;第三,本文宗趣;第四,方便力用;第五,所被根器;第六,藏教所摄;第七,部类差别;第八,传会讲释;第九,总释名题;第十,正释文义。那么我们就试着从这十个方面来开解《弟子规》。     7 F, x6 T/ h! t, H8 _# @6 d/ J; o
   
2 x- S3 Y/ @, V" d9 i9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门开启第一:教起因缘。所谓教起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学《弟子规》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刚才讲到,很多的父母会觉得,《弟子规》是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但是,往往让自己的孩子学《弟子规》、背《弟子规》,孩子都能够背得烂熟,可是在生活中却时时会违犯《弟子规》。比如说他能背诵《弟子规》的“入则孝”,但是对父母却不讲礼貌,很傲慢。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孩子们学了《弟子规》,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自己没有真正落实《弟子规》,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做个好样子。如果父母做出了好样子,孩子看到父母都能够做到,他自然就有样学样,就能做到。所以孔老夫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己身正,所说的自己都能做到,比如说“孝顺父母”,就表演给孩子看“我是这样孝顺老人家的”,那么孩子看到好的榜样,他就能理解,也能够做到“入则孝”,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怎么可能让孩子做呢!这是大人先要学《弟子规》的道理。首先得让大人学,大人学了以后,把《弟子规》一条一条地做给孩子看,孩子是这么学最有效,身教胜于言教。     
( T0 O" ?& O9 K. u   
5 s. y) A3 Q) w- l1 H% G$ O9 t        《弟子规》所讲的每一条,都是让我们修德立业。一个人只要有优良的品德,他就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被人所尊敬。所以,不管你在这个世界上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要想有所成就,都得要修学《弟子规》。当年孔老夫子教学生,孔门四科里有四门教育:第一个先讲的德行;第二讲言语;第三才讲政事,政事就是从事一门行业,学习一门技术;第四讲文学,就是一些文艺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头两条德行和言语就是在《弟子规》上来落实的。     6 x3 m# \$ M" V7 H/ H- g4 D
   
3 p+ M6 b# {4 C/ \) [& L& {+ Z: I8 @* y6 E        所以,有些总经理招募员工,他首先是看你这个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赖,对工作负不负责任,都是通过用这些方面来考核的。所以我们就明白,《弟子规》能做到,你的事业就有成功的根基了。     
6 I/ p, T+ \' F8 M! F1 q. H   
9 Q- W. l2 `( K' F        那么对于学佛的人来讲,希望功夫能够迅速地得力,那么基本的德行修养必须先得做到,很多人学佛学了很多年,但是为什么烦恼习气压伏不住,老是起现行。正如恩师常说的,这是因为我们基本的德行没有基础,佛家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就没有根基了。所以恩师提倡,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三门是基础的德行修养课程,得先做到,然后再谈入佛境界,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都得建立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所以学《弟子规》,因缘是非常重要的。     $ ^" ^; ~& j$ k8 s+ x9 B
    9 L4 d3 n  n9 |' b5 Y- Q( T
        很多事情,都是浅深相通的,《弟子规》上所讲的虽然都是很浅的生活小事,表面上看好像是给孩子学的日常生活小事,但是这里有很深的道理。古人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出自清凉国师的《华严经疏钞》),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百川,所有河流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这个大海水里。所以,从这看出,《弟子规》的每一条,都含有很深的玄义。我们用这种恭敬心去学习《弟子规》,一样能体会到《华严经》的味道。     / }4 I- X& M8 T  |2 s, h' G# n
    # e5 r3 g5 r: }
        很多深的理从哪里领悟?就是从生活小事上悟,从基本的品行、德行基础来悟入。古时候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人叫杨黻,他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希望早日修成正果。他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行,就想去拜访无际大师学道,然后就背上背包,辞别了他的老母亲,去找无际大师。走着走着,遇到一位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好像在等他,迎面而来说:“阿弥陀佛,施主啊,你要去哪里呢?”杨黻就说:“我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行,就想去找无际大师学道。”这个老和尚就笑了,说:“你找无际大师,不如找佛啊。有位活佛就在你回家的路上,你往回走就能见到,你不如跟他学道啊。”杨黻一听:“是吗?还有佛在世?在哪里啊?”这位老和尚就说:“你现在就回去,注意有一位披着一条毯子,脚上倒穿着拖鞋的人,就是你应该拜的佛。”杨黻一听,很高兴,立即辞别了老和尚,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天色已晚,夜深人静,这个时候,杨黻就敲门。都到家了,一路上还没有见到这样一个披着毛毯、倒穿着拖鞋的人,心里正在纳闷。他的老母亲在家里听到了儿子叫门的声音,非常的高兴,因为老母亲想念儿子,一听到儿子回来了,高兴的赶紧去开门,但是她已经躺下了,又马上起床,随手就抓起了一条毛毯披在身上,因为匆忙的缘故,把鞋穿反了,倒穿着拖鞋,急急忙忙地来开门。门一打开,杨黻一看,哎呀!他马上就醒悟了,原来活佛是谁呢?就是这堂中的老母亲啊。从此以后杨黻就觉悟了,不再去出外寻师访道了,就在家里注解《孝经》。他的悟处就是:深妙的道,全在日常生活和孝顺父母这些基本的德行中。所以他注解《孝经》的时候,很有感应,当他把墨汁用完了以后,去水池里挑一点水磨墨,结果池水里就自然地涌起墨汁来给他用,池水里墨汁都是现成的。     : C4 w. p+ F1 M# H' l
    1 ~) F# X7 Z2 K; K
        道在哪里?道原来就在我们应该尽的义务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以古人总是说,道在哪里?日常生活就是道,会学的就学成,不会学的你出外找什么样的道,也是很难成就的。     8 ]. u  i8 t1 \& i/ C* T
   
) l9 ?: I- k' S8 A; [8 Q3 `. ~' o0 |        孔老夫子曾经也讲过,要从最近的这些事情中,去学习仁的方法。他把仁作为最高的德行标准,仁在哪里学呢?就在日常生活中学。     
4 w' |2 s& i; D( V   
/ W8 w8 y5 G: B' ^( }- E$ X# p( y        对于孩子,如果能够让他从小就去落实这些德行的根基,那么他长大以后,学什么都学得快,他的品格、德行也不会受到社会的污染。当年,恩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就非常重视孩子的童蒙养正教育。恩师也继承了李老师这种遗风,现在大力地提倡《弟子规》,可见得大德所重视的都是这些最基础的事情,这些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     ' t% I2 m  B/ P- J3 X
   
# R1 D- B  f5 ^2 N! O0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是依从《论语·学而》第六条编成的,它以孔老夫子的教导为纲目。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显然,《弟子规》就是以这一条作为纲目加以开解的。所以,从这一条可以看到,《弟子规》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谁的规矩呢?是孔门弟子的规矩,孔老夫子当年教导学生,就是用这条规矩来要求自己的弟子。     
+ W8 a! @: f; Z* W/ e) o   
+ x- ?, Q1 ^1 Q9 ]: J7 v        孔门弟子以此能够成就世间圣贤。那么佛门弟子呢?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贤,做佛做菩萨,这本《弟子规》也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恩师要求我们大家从《弟子规》入手来学习的原因。     
4 k% [+ ^, Q  \  v4 `$ z" B    $ P8 x0 R, a4 q2 l! }( |4 g' o& g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的记载,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训蒙文》,训导童蒙的。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后,改名为《弟子规》。整篇文章不长,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以三个字作为条目,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诵。     
& i3 N0 P0 G9 c3 o/ M6 A8 U5 S; K   
1 D! b; {6 n1 D( N/ n: V6 {5 N        佛门里也有《弟子规》,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人,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就说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你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修三福。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1 b) f* l7 |/ h: T- a
    8 H) ^2 M3 x& C$ B) H' E
        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声闻缘觉要修的,第三福是大乘菩萨要修的。《弟子规》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的德目,不正是第一福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     
) c0 j$ Q* |( F) G    ' A7 F' O, N$ |( F
        那么“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佛门的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这是第一福。第一福做到了,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3 i$ l6 a( d5 L% A7 d! K
    * O5 G. Z2 |" [) y6 x
        所以,为什么恩师这么强调《弟子规》,原来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要好好地落实,这一条不落实,哪怕是一天能念十万声佛号,但是心行跟《弟子规》不相应,那也是很难往生的。     
' Q% K* N. E; n. P   
7 _0 h' I7 b7 a* R# X1 M- n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弟子规》的教起因缘。所以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呢?因为它对我们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都非常的重要。     
3 ~6 O& `' B, s+ t    0 i; q5 }9 x2 o, `  \
        十门开启第二:本文体性。所谓体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种基本的原理原则。《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弟子规》所讲的这些条目,每一条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德行。儒家也讲“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具体体现就是《弟子规》讲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所以,《弟子规》不是孔老夫子非得让我们遵守他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是!他这些规定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本性具有的性德。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9 p9 P/ ]4 n0 q- H6 Z9 {    6 E% w5 g0 [" u
        具体的说,性德体现在伦理道德。所谓伦理可以说是五伦的关系,就是每个人必须有的这种人群之间的关系。人呱呱坠地以后,就离不开人群了,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关系。这五伦的关系也不是哪一个人制定的,它是自然就具备的。比如说哪个人没有父母?父母不是人规定的,一生出来就一定有父母。所以既然有这种关系,人就必须要在这些关系中去尽自己的义务。这种义务就叫做十义,五伦十义。具体讲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十种义务。那么道德呢?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讲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普遍的说法是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这个一归纳,去除相同的,可以说有十二个德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这些都属于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品行。     7 \: Y, y& ]8 |
    ' R9 A+ ~; ~& x+ w& A. S% H. d: m
        心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相同,它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通常,我们讲心性,也称它为实相,即宇宙真实的面目,这种自性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是有,但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子也知道有个自性,他把自性称为“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说不出来,无法去名状的,没有办法讲得出来。不仅讲不出来,连我们的思想、意识都想不出来。但是,它又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以老子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个道,虽然很难理解,但是孔老夫子说“志于道”,就是要立志证这个道。佛也讲,这是我们的自性,也叫佛性,每个人本来具足,只要证到了这个佛性,我们就成佛了。     : Y. O( A8 k# L, B4 l
   
; r- S* m: D+ Z3 p- W. w        “道”或者说“佛性”如何去证得呢?我们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按照这些表现的形象去修,就有一天能够证“道”,虽然“道”说不出来,但是它表现出来的形象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我们虽然不能够用我们的六根接触“道”,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德”。我们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忠,什么是礼,什么是义,一个证道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这些德。我们没证道,叫做凡夫。凡夫没有成佛,没有见性,如何见性成佛呢?就要通过修这些德。凡是顺着性德的我们就做,凡是违背性德的我们就不做,这样才能证入自性。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证自性,一定能恢复自性,为什么呢?自性是本来就有的。我们现在有了这些烦恼习气,障碍我们的自性,这些烦恼习性,我们本来没有,没有的我们当然能够去除掉,本来有的,当然能够恢复了。     
, o  \. `4 Y3 {) P. [6 Y7 [0 p5 K    $ S- {1 @: R2 `9 B5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老夫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在道上。而怎样去证道呢?要“据于德”。据就是以德为依靠,依靠德来修养自己,就能入道。从这里我们看到,《弟子规》是帮助我们修性德、证道的一门学问。从体性来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书,不能够小看它。《中庸》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想要证道,学君子,成圣贤,那就得一步一步来。我们要远行,就要从近处开始走,一步一个脚印这么走下去,最终有一天会达到目的。你要登高爬山,万丈的高山,也是从第一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爬的,自己先要谦卑下来,慢慢地爬。《弟子规》就是我们要远行的第一步,登高的第一步,我们要相信,一直这么走下去,一定能达到终点。达到终点了,我们就能恢复自性,圆满的恢复,跟佛一样,就成佛了,成就我们本来具有的圆满的德行、佛性。     
: K; G8 O# [) M, J    9 Y; [) h0 d# ?& B; g/ @% I7 @, ^
        《弟子规》教导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如果你以为《弟子规》是小孩学的,我们就不用学了,那么你不学它,你就没有办法真正打好恢复性德的根基,那就叫做自暴自弃。你明明可以恢复性德,恢复本性,你不去恢复,这不就是自暴自弃吗?所以,立志要成圣成贤,就得从低的开始,而低的必定通高的,浅的一定达深的,浅深不二,高低平等,无有高下,这样才是《华严经》所说的境界。     
/ i2 }: X' A. v# E) n    $ u$ y. X- H! E9 T; w
        说了很多,都是为了增强我们大家学习《弟子规》的信心,不能够忽视这一门德行学问。     
* Q) w( b- M: ~3 _6 L1 D. j   
- k) x: D& f" u5 A, `: |        十门开启第三:本文宗趣。如果大家真正明了《弟子规》的体性,是讲自性性德。谈到宗趣,就比较好讲了。宗就是宗旨,趣就是趣向。《弟子规》以什么为宗旨呢?它是以“进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论语》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六个部分就是讲的修行、力行。后面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我们能够理解,就是学习圣贤之道,通过学习圣贤之道,更帮助我们力行。这个学文并不完全指学一般的文学、才艺,更重要的是指圣贤的学问。为什么要学圣贤的学问呢?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力行!所谓学文和力行要合一并重。佛法也讲解行并重,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整条纲目就是我们的宗旨。进德和学文,进德就是指力行,再学文,进德是行,学文是知,知行要合一,处处都知行合一,成圣成贤就快了。     4 }9 V9 L' w- {
    6 @+ T8 n7 Z% C. `& s8 i
        那以什么为趣呢?宗和趣就有因果关系了。如果我们能够进德修业,学习圣贤,最后我们达到什么果报呢?必定能有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成圣成贤我们都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说以幸福人生、成圣成贤为趣。       \5 _9 a  V# q- z( D
    ! `& S0 m7 n. d2 f( [
        十门开启第四:方便力用。方便,便是指便宜,就是合适,最合适的方法就叫方便。《弟子规》教导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圣贤呢?它讲的都是日常的生活小事,所以正是在平常生活里,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处处与性德相应,这是《弟子规》所教导的方法。你不用向外求道,就在当下,在自己的角色里,在自己的生活里,学习圣贤的克己功夫,这方不方便?合不合适?很合适很方便,谁都能做!     
2 x8 x$ I0 @/ O; N, x: O+ H( T8 @; T    ' b1 |8 b6 X, K
        那么它的力用是什么?就是我们学《弟子规》有什么用呢?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就能够从这些生活小事上面去悟圣贤之理。我们说《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这个体怎么悟入呢?就是从这些生活小事里去悟,就像《华严经》里的净行品,讲的就是菩萨的生活小事,从早上起来,洗脸刷牙,上厕所,穿衣吃饭,讲的都是生活小事,但是华严菩萨就从这些生活小事里,发大菩提心,就证入佛性。能够从这些小事中达圣贤之理,这是它的用途。     - Q: u( F( \" u7 n5 P  E
    9 I8 U$ ^6 Z. p" ]% d8 Q% L- S0 ?
        圣贤之道,印祖讲的就是两个字:“明”与“诚”。“明”就是觉悟,“诚”就是你达到的真诚心,真诚心确实不容易学,有的人天生就真诚,有的人非得靠学习,他明白道理了,才能真正有真诚心。恩师讲了,真诚心就是菩提心。往生净土也得发菩提心,加上一向专念才能成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真诚心、这种圣贤之心呢?先得学,才能“明”。所以学《弟子规》就是要明白这些圣贤之理,然后才能达到真诚心,才能发起真实菩提心,有没有用呢?太有用了!所以要从这个角度学《弟子规》,不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只给孩子学。我们是从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的高度来学《弟子规》。我们在学习中,着重在每一条要从哪些方面来落实,不是就学这条死死板板的文字义理,它是多方面的,可以引申的。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做?里面的理是什么?我们着重这样去学习,达到知行合一,做起来真的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 _- X" ~8 h8 J, w
    " h2 y5 y% E- m6 X, c0 e: N% N/ j9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门开启第五:所被根器。也就是说哪些根性的人、什么程度的人适合学《弟子规》呢?所谓根性,有上中下三种,孔老夫子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中根的人,学而知之,次也;下根的人,困而知之。你天生就懂得,叫一闻千悟,这种叫上根,一般人很难达到。像六祖惠能大师,听一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悟了,这个真不容易,我们学不来。大部分人属于中下根人,怎么办?学而知之。通过学习,才能够知圣贤之道。再下根是困而知之,我学佛也学了十多年了,功夫就是不得力,就是困,受困了以后才去学,困而学之是下根,所以我自己是属于中下根人。要知道,《弟子规》上中下三根都得学,上根的人学《弟子规》,叫一闻千悟,一听“父母呼,应勿缓”,他就马上彻悟,连佛菩萨也是“父母呼,应勿缓”。刚才我们讲了观世音菩萨,“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观世音菩萨不也是做到了“应勿缓”吗?看众生犹如父母,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是他所修行的,观世音菩萨是上根人,他来学这个,马上就悟透了。上根人是什么呢?证悟自性,然后性德启用,成为了修德,把《弟子规》条条都做到了,这是上根人。我们中根人没证入自性,就要通过学习,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以恢复性德,这叫修德,然后希望有一天能够证入自性。所以中根得学。下根就更得学了,基础都没有,那怎么能够成就呢?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弟子规》也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     % ~2 {, S! ]# {
    $ i0 I! V- t" k# J7 I# i
        恩师经常提到,佛讲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修学小乘的,直接入大乘,那不是佛的弟子。为什么呢?因为这叫空中楼阁,没有基础。而中国没有流传小乘,不是因为中国的修行人不要小乘,是中国有儒和道的基础。儒和道是古人都在修学的,他学了儒和道之后,可以直接入大乘,因此《弟子规》作为儒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可以说是小乘的修学根基,真正做圆满了,直接进入修学大乘就有基础了。     7 F5 q, R% g! |! x$ q
   
3 F+ I4 u9 x; j' T  _& [# [4 Y        所以,恩师现在讲《华严经》,已经契入华严境界了,他也带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蔡礼旭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一共四十个小时的讲解,恩师就听了十遍,用四百个小时来学习。难道恩师还没有做到《弟子规》吗?都做到了!为什么还要学呢?证明了上中下根都得学,哪怕你是证入华严境界。他是学什么呢?是把《弟子规》作为表演的教材、演戏的剧本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是示现,叫我们这些中下根人更应该努力学习。     
- P5 A% ~, l  u4 A- F    ) M0 f9 D' C. V: _( |" E8 Q/ t# P
        十门开启第六:藏教所摄。一般的经典属于三藏之一,三藏通常是指“经、律、论”。经是指佛的圣言量,直接讲出来的就为经;律是指生活规范,佛所制定的戒律,都是佛弟子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论就是那些祖师大德读经,有一些心得体会了,写出的论著。经、律、论通常就是作为分别是佛经或者是佛论所用的大致分法。那么《弟子规》在这种经论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呢?“藏教所摄”就是指在经论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当然,《弟子规》不属于佛经,不可以把它归为佛教的经律论,但是如果说它有跟经律论有相通类似之处,是可以把《弟子规》归为律这方面。因为所谓律就是佛所制定的生活规范,《弟子规》也是圣人给我们制定的生活规范,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 c- b" e1 t4 ]! n1 h
   
2 M  N8 a7 a& O' B. |) ^" f        佛制定戒律,是让修行人通过戒律的修持,能够回归圣人、佛的自性。所以,戒律是一个证入佛性的人自然做出来的。没有证入佛性的人,用戒律来修学,也能够证入佛性。同理可知,《弟子规》也是这样,“弟子规,圣人训”,圣人的训导,是圣人的生活规范,所以我们凡人通过修持《弟子规》,也有一天能成为圣人。     / i+ m1 r- n3 \" C8 `
    & t! b1 E6 _; h4 X
        在判教方面,贤首大师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华严学者,他通常判有五教,所谓“小、使、终、顿、圆”。佛所讲的这些经典,可以按照这五个方面来区分。“小”是小乘的这些经教,最后是“圆”教,像《华严经》、《法华经》是属于圆教。“圆”就是一生圆成佛道了。《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是属于圆教。如果把《弟子规》放到这五教中来看,实际上它是五教的基础,最初的小乘。小乘的目标是了脱生死,证阿罗汉,那必须要以《弟子规》作为基础规范,阿罗汉证果了,一定是把《弟子规》做好了,做圆满了。最后的圆教菩萨、等觉菩萨马上就成佛了,他们也是把《弟子规》做得圆圆满满,百分之百落实了,所以,把修学《弟子规》作为修学佛道的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在经教里应居什么地位呢?它属于五教的基础,它所讲的这些生活事理也是通五教的,既是基础,又通五教,所以,是入佛门的必修课程。     
- @$ J* o) I  `; T9 C8 z    2 N" J2 S& i" V+ P, Q. o
        十门开启第七:部类差别。部类就是指这部《弟子规》,有没有跟它同部的,相类似的这些经典。恩师讲经常常提到,真实希望求生净土,一生能够圆成佛道的人,就必须要把儒释道三家的基础奠定好,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德行。     
8 ~6 e8 p9 F) r% X    / p: }; O0 C% U+ Z# ^0 a
        儒家的基础德行是《弟子规》,道家的基础德行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基础德行是《十善业道经》。如果说在儒释道三家里找出相似同类的,那么《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跟《弟子规》是属于同类的,都是讲我们的基础德行。当然《弟子规》是基础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弟子规》做到了,然后再晋升到《太上感应篇》。《弟子规》讲的是伦理道德教育,《太上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十善业道经》让我们成就圆满的善行,这是悟入心性的基础,成佛的基础。所以同类的教材我们都要认真学习。     . V7 m3 ~& X( A2 t6 p; m! Q& f9 C- X
    8 a7 r6 _; S: K0 S0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儒家的经典里,跟《弟子规》可以说是同部类的,可以看陈弘谋先生的著作,这是清朝的一名官员,他编了一部《五种遗规》,有五部分,第一部讲的是《养正遗规》;第二部是《训俗遗规》;第三是《教女遗规》;第四、第五部分是讲做官的人如何来修持自己。第一部《养正遗规》,就是《弟子规》的详细解释,其中有《朱子童蒙须知》、《朱子论定程董学则》,还有真西山的《教子斋规》,陈北溪的《小学诗礼》,方正学的《幼仪杂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童蒙养正的教材。童蒙养正不仅是教小孩,更重要的是我们大人都没有做到,所以现在要补习。这些都属于部类差别。     9 Q# I4 j9 ~7 H$ {' ]! `: R; \
   
) T  ^7 |8 I8 z# t) D4 c# {0 i* X        十门开启第八:传会讲释。其实《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讲的是译会校释,译就是翻译,会就是会集,校是校正,释是解释注释。因为经典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它有翻译,要讲这些因缘。《弟子规》是中国本有的,所以我就改了一个字,就是传,不是译,不是翻译来的,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训。谁传的呢?从《论语》中我们看到的是孔老夫子的训示,所以是孔老夫子的心传,是圣人的训导。     8 r4 v' x* j  S# Z# ~0 l
    / a& H0 y; ^4 e9 U  \0 Y4 G0 d
        那么会集方面,是由清朝李毓秀夫子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恩师把《弟子规》列入学佛人、净宗学人的基础修学科目,他把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进行了分段,大分七则: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类一百一十三个细则,讲了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恩师又从中挑选了七十句作为精要,让我们重点学习。恩师把它编成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弟子规节要七十句》,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很好资料。     
; Z0 [) O5 z  D% A/ w+ h    ! i6 F) g" f# t6 m/ G
        在讲释方面,蔡礼旭老师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了一部《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幸福人生讲座。把《弟子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了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了《弟子规与佛法修学》,也是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他讲的是结合佛法的,主要是对我们学佛人讲的,在香港讲的是对一切社会大众所讲的。     3 O$ w& f3 T8 j! E7 w+ s
   
! u) {% G' p/ _        还有杨淑芬老师,早几年曾经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过《弟子规》。另外台湾成功大学的张有恒教授,为《弟子规》做了一部详细的注解,题目叫做《幸福人生之经营》,他在序文里写道,他是汇集了杨老师、蔡老师讲的《弟子规》,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参考。     + ^% X( H9 A: j# b. i9 q  N
   
' e) T8 J7 r8 C" y. D$ P        十门开启第九:总释名题。就是解释名题了。这篇文章名题就三个字:弟子规。顾名思义,规就是规矩,弟子就是学生,谁的学生呢?从狭义上讲,是孔门弟子,跟孔老夫子学习圣贤之道的学生,他们应该遵守的,所以很多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种说法是比较偏颇了。《弟子规》原本是孔老夫子要求自己的学生、自己的门人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弟子都不是小孩,都是大人了,他们要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老夫子要求的。     
* M" z2 t6 D' D- x  }4 Q   
3 R. b# G' `' A" T7 C6 Q( W        广义的讲,《弟子规》是一切圣贤之道必须学的基础课程。我们学佛,也是学圣贤之道,佛是圣,大圣,菩萨是大贤。要成佛成菩萨,也得从《弟子规》开始学习。从《弟子规》这个名字来看,是所有希望这一生能够成就优良人品、修德立业的人,想要作佛作菩萨、成圣成贤的人必须学习的规范,所以非常重要。     1 F/ H9 X- o, q8 h/ q/ K
    $ p2 S5 N6 |7 m* O& h! W
        十门开启第十:正释文义。就是讲解经文,学习《弟子规》的正文。《弟子规》总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事情,前面讲总叙,后面有一个结劝,所以总共有九个部分。总叙有点像佛经的序分;中间的七大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部分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是结劝,劝导大家要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弟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是一百一十三则事情,我们认真地一句一句来学习,并立志效法圣贤弟子,扎好修德立业的根基,圆满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为和谐世界略尽绵薄。     
0 ~) n0 g# Z4 r6 U2 _# N    " g- j* ~# @* Q2 v0 R- Q
        ——钟茂森敬述     8 e$ A1 C8 Y) W
    8 ^' n7 ^. D8 c3 P
        弟子规     
; Z& Y; a- I+ ~. H. v" P9 V  C$ i    " k2 I9 q( @$ s
        (清) 李毓秀     
; `' E7 [$ O1 g' b% z2 q: D# j    * x& c) E( F3 n; I
        【总 叙】     / C. q6 w% s- O# B/ I, T7 o; O1 h
   
3 y. s" I2 _3 n; I/ I: v) Q' x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 H( F4 ^6 f9 c9 h8 C  P- F    - m9 }  c: T' q1 B# z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6 \; D8 m, r5 a   
* z8 f( R" n+ y' T8 O, v        【入则孝】     . u( T+ x+ I! G- C
    3 V" x5 l# R: O3 x8 I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B; I: K- I5 D% U   
3 C5 j" Q% `% E( [& U9 R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 d7 Q2 x% @: ?! `! S    7 e8 d) K$ q+ V" F3 W8 [3 Y' N! m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 H4 n7 o  k  z' O! Z    - V" D6 p1 X1 ~( n4 k, b7 i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 w  F4 q4 G- n) G( h0 A; t
   
$ m& ~+ f8 j' R; u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 q) {* U5 _0 p* \
   
0 O& C3 e) g: d# Z4 w- X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 s- k7 Y; e. [+ l" o
    8 v; k, H1 c4 ~0 k3 B# _/ f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T4 U* H! k3 Y   
" ]# B# o' W5 @1 ?- _9 Y# I' k5 B& V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w- e; f) X! G. v% X0 Y+ R
   
7 m6 Y0 ]$ R- K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4 ^, Z& ^: k) d' Z, G" ~/ M
   
4 l0 ?$ I% M8 ?, g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 N$ N5 f3 ]/ A! W   
: a0 {* a- c: c8 O/ y) H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 H9 j) G, W3 F% H) X   
* I$ o9 B6 L( G  U* ~" ]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4 T1 @4 g1 z. r7 V9 L2 Z% |
    % b( \* c# f5 j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 ]: q( a5 z1 z) {) Q# Z( n   
* l5 }& k' s% b: o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4 u+ H; a4 K3 k3 O   
/ F  K6 m5 E+ [        【出则弟】     
- Q$ q' k9 [+ V) l1 q   
( w# Z3 B3 v. K+ }# m7 _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Q0 E+ l- _  P7 u- _3 \
   
. d$ _0 J+ [1 l4 U* t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0 A- f( D& Q" r% L: K, p    0 h+ q% I3 E; x1 g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 k8 h& x' o  }" v0 i$ U, O, E
   
( p# e. a4 R( f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 ^" M) T( R0 W2 _+ }
    : a; T7 N& Q6 Z9 g1 p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 U) _/ r- @6 y7 _2 F7 T% W: e    - a% [6 U' v% _, h  X) z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 \2 y8 ?" K% G$ }
    / e4 w& D! C4 V2 _3 h8 |3 \7 }5 ~. v7 U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4 }% q3 v' V/ [9 O( @7 K
   
& J, q6 w" l4 P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7 W9 i$ b6 p. m# ^) d/ b5 b: S    ) t7 ~, C8 m" v6 F) I' {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 }" ~1 I, w, J7 u
    . l. K/ M3 X( `% ^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 P+ k! d# Y) s" U
    & h7 Z% `) E0 Z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6 i, r* v+ s8 K2 G  x2 s0 C. T, n, w
   
% g+ i5 ?5 t: W  a        【谨】     
$ z9 z) w% q1 Q3 G& G& ]   
" G9 ?8 O+ d5 e! \2 b- i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5 V. \2 `8 v8 z7 m8 r+ h    . ~: y- u- i- p. b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 U7 y3 M1 B; e. o3 Q5 o9 b   
* A& ?! h( |2 m5 D$ h  r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8 d. B4 T/ Y5 m4 v/ V! i    / A# I- F+ G6 L5 p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 F; {$ q* z0 B   
" [% w4 M* e1 T; x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 _& T$ G+ r2 Q    9 C3 x0 f1 V4 l# J4 E% P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 Q/ ^% R( h: F8 i( F& K
   
; N2 i8 J4 l' {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7 V" @# i$ S3 U9 ^: J! ]8 J
   
, E  _4 }  j! a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 t' @8 i5 ~% @( A; J    7 |: l& I9 _5 ~) w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7 G5 k& c) E5 _0 Y
    7 B) i9 W$ V1 j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 X; V% c2 T3 V
    / x& \! \" m% r1 E  a& S# O( T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 b: x' @1 ]( Q    ) B/ a% e2 w( f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 Z; }4 s$ U, C0 C   
4 h/ ~- V6 x: W$ X2 q* n7 h8 j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8 y6 k( q6 x# p: r
   
6 Z# z! E- A6 b: ~/ p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 j9 ]1 I$ F2 F( ]: {# Q   
+ Q8 V: y2 N, Q9 l0 b9 t" G' e$ C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 t# g; |  E. W& p; Q   
) o7 x9 h: @; i4 C( m: P7 d) P, Q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2 b; s( [1 z+ F  j1 {: E0 G
    2 A6 r0 Q) c) Z5 v! t2 J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4 E: R" V' d/ s7 F' A    * a8 U4 a5 V  l' v6 d
        【信】     
# N  d3 V% }1 J; J& n    % I4 A4 _! [! U- y4 a) F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 n3 D( K' \! f$ X$ M% _   
( X7 I( r2 i& h; U* g- F* u- E6 O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0 y# h5 ~; P! d- r) d: a. S   
- _, c/ m$ V$ H: b1 [! W, B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f/ `& J) o$ r& }) X, X    ! r  j$ N# ~4 N4 T7 ]& S5 k, n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2 D+ p% _1 c: d* S' ]( u2 g    , b* g1 e% H" e- o" C+ ?$ F- g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9 @4 N. _8 i# l' O/ C$ i5 Q! z# j5 f   
" B  l2 u% H% K* v- ?2 n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 ~4 _6 m- e/ d  W! b- ]4 X1 O
   
$ t1 S8 N6 Y5 _, `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7 s7 u8 E% U. z, w2 J; P# h: L& O    % G# N. u; ~; G  B9 g" t( ~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 B$ N' b$ W: E: V+ S5 o
    7 Y$ C6 [, ^- ]! C4 [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q# ]# P8 G1 B. n9 ~! ?   
4 O8 [0 x$ q% ^: ?- z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 Y, p/ {+ A4 V$ X+ ~+ P$ Z6 \1 c
    7 w( w' h3 G9 E. J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5 E; @0 z7 t0 k9 y- b; B7 E; U    ! m  Q' B8 X$ M. T& _+ i" F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6 C' t5 e5 n! a* D* R2 f   
# p% q' j9 a. L2 K- o8 u9 b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2 ~! t" x6 N9 }8 B2 U  w, q
   
- q% s4 I8 h: _5 Y. v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 s5 I- D1 Q/ z9 m/ T      y, X- a. i7 a- r( O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4 F1 z! L& \" k$ N* v& s/ g, ]( \    $ Z2 _) c/ f" ^- y! g0 L; ~1 c
        【泛爱众】     ' d. P* N$ q7 @6 |& P4 j8 s
    4 B! C- }. u9 w7 V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6 \# B; Z: p5 I2 }   
' ~6 ?. a; B1 U4 `5 {% i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 r5 ^2 X- }( U5 U
    6 M% j+ |8 M* m% ^! K( w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7 _* @) Z  J% g( ~1 X/ Z- V
    9 n+ }/ q/ ^$ |$ V" ?  g4 ^5 C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9 m; x% F, v) V$ H# @
   
1 _/ g5 a6 a, _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 P4 K9 i! n5 h& {; j+ S, O
   
# E- B2 K/ Y5 K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5 t# p; i+ l1 z7 u- Y    / o) d* M1 o" z2 u2 b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 b) d7 h) Q4 `; u+ d$ }$ W2 ]- R1 |
    0 M) ?- N: g6 y" d5 J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9 }, l, L4 z5 \: g! {    2 t( o* t$ \; i0 Z+ X7 P0 |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 R( ^2 T, ]0 O$ S. N, H
    4 O6 ?: r. |1 T, P0 z) O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5 |9 X" R4 K/ U) y
   
# Z" s' D0 D4 k, y& T  {6 b1 C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 [7 P, ^' `7 p    ; U, }; l5 T4 r* e$ w3 G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2 Z3 G3 P  Q. ]8 K5 }' t   
9 P8 i( g/ L8 l$ Y+ V% b1 L! p; j        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     1 W  P5 J% ~6 G$ R
    9 W8 e8 p9 M& h! s0 G3 h7 c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 D1 s! Q% B% G* A) l8 l' Y- K+ s    : T) u, p3 P8 _9 W4 q! P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F) w8 N. f# v+ o   
8 |1 x0 U3 \* F+ d% M% Y        【亲 仁】     
& X) y' d8 B7 Q2 |% I+ p8 ^1 y2 f  M   
7 X9 ?, J. F0 E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4 m3 ]& v1 m6 h- y* ^5 X7 @3 A8 [
    , E$ Z5 S9 n) l' @' J7 ^) g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 h0 ~/ i. S/ C$ v( f
    7 }! O: N5 l1 \# p3 A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2 i' z% E# Y: Z- K# F4 p
    6 o6 X8 _' `$ @* G& X# ^5 \- h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 ~4 S! V% b/ Z  O+ [: a4 N   
) V! F/ j" y$ z        【余力学文】     
. _' g- C* s- P, Z   
) T; b9 V& K0 ~$ U) _1 t" E4 ]3 B4 N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 p6 M5 |0 x; r  R      _# ^" f9 M& `& E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 S: W" }8 O: a" i
    1 [& C+ l* l- u, x' n/ ?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 x( ]& [$ D2 j% L
   
3 H' ]  |: F1 H* g$ G: I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5 z! ?* `. j0 I    , m4 h9 S5 a! N5 z+ f) k2 X4 E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5 \: ]* K. T/ K6 X; j; X    1 e1 j4 e: T. K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 F! _0 ]4 t+ G+ p# D5 L" W% Q    5 S5 f! x! n9 W6 g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 P- {- E! i9 Z; C  z   
. w2 r% a( ]9 U+ q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1 `/ h8 f, s" {; Q0 q& M$ |   
9 o7 m7 X) X7 f3 @2 G7 i; f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 b; c' s1 d: q9 K& D2 S
    7 m. M2 b6 m! T2 _0 }4 Z' b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 G7 a4 q- N5 i' q1 _   
( j) F" M' _& F0 j( f4 R! Z. E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E) _, K' k& _3 p
    $ Q1 ?* H# D3 f% q  J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 p9 x3 `3 m4 v( ^
    ' m6 f) U8 b5 O( U: Q0 N+ j
        总 叙     
: c7 h1 B5 C' Z4 m2 \    ' q- m7 A1 w+ d4 y0 {" t0 h/ C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p: J( P% ?; T, H+ H' @' Q+ W
   
4 J' R7 ?) ?2 A8 ~        这个总叙出自《论语·学而》第六条,孔老夫子教导弟子的科目。《论语》是孔老夫子的言行,它所记载的都是孔老夫子这位至圣先师每日的生活行持,所以《弟子规》是圣人训,是孔老夫子这位圣人对我们的训导。《弟子规》不是规定这些我们必须得做,它是圣人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教诲,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性德。不是外面给我们加上的,是我们本有的,是圣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证得的,然后把它说出来。     
5 H! D' `2 v  K+ z9 ]   
: Y. b0 h% O0 i5 u2 e% M0 t. t        佛在《金刚经》里经常提到,“如来无有法可说”,意思就是佛没有说什么法。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为什么佛却说自己没有说法呢?这是因为,他所说的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没有给我们再加一个新的法,所以他无有说法。《弟子规》也是这样,圣人虽然说了《弟子规》,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有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弟子规》我们就应该有信心了,相信自己,《弟子规》所说的每一条都能做到,因为是本有的,所以当然就能做到。本有的性德无量无边,说起来可是无量劫也说不尽,但是圣人用归纳的方法归纳了七条。     ( \( k4 e& J" x! P0 M/ D) l
   
5 L, ?) O; U7 \* ^. W! e        “首孝弟,次谨信”。第一是孝,孝是《弟子规》圣人之训的根本,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它是所有圣人教育的起点。所以,《弟子规》就得先说孝。     
' i! u& O7 g6 b2 g% }   
& r6 ?+ i. o& Z% S# X        孝是一种什么观念呢?就是父母跟我一体,父子有亲。有了这种孝的观念,自然就能做出孝行来。当然了,这个孝要扩而展之,不仅父母跟儿女是一体,老师呢?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跟我也是一体。佛经里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一样看待。你有这种观念,这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是这么看待的,他认为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他供养众生如同供养诸佛如来。修普贤行就能成佛道。所以,恩师曾经说,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孝道的落实。既是涵盖圆满的佛道,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那么教学又得从这里开始教起,所以这个孝非常重要。     " f: o/ Q* q/ d6 [+ g2 f* p8 s
    " M  F, T9 S+ w  k3 y
        悌就是恭敬的观念。由于孝心表现出来就是恭敬,首先对父母恭敬,扩展出来,一切长辈我们也要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要恭敬。所以悌是无方大用,一切恭敬,这是悌的本意,这也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讲第一条,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孝道的落实,所以悌从哪里来?礼敬就是悌,悌是从孝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体会到,《弟子规》所说的,其实可以通华严境界了。     % Q9 `; z8 E" A
    # C, Y% w) @( \5 E2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那么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中蓄养自己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才能够留心自己的毛病习气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妄失或迷失了这种圣贤的品德,自己的烦恼起现行了,起现行迷而不知,这就不谨了。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一个念头,都非常的谨慎,如果是一个恶念,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所以要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 B* Z+ l' J  _, T7 c2 R
    . k7 }1 |; R6 Q
        信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了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就不能立于社会。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信用度,信用一破坏,这一辈子就不容易成功。信也包括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人生必须要有一个志向,一个目标,以什么为目标呢?就是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假如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即使吃得饱,穿得暖,那跟没有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 R$ u  t/ ^' E2 r2 d
   
% X) z* k6 \1 W/ T- J        有一天,孔老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讨论,子贡问孔老夫子,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呢?孔老夫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粮食,让人们能够生存;第三是信,就是人的信念。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了,那怎么行?结果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去其一,去哪一条?孔老夫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也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呢?孔老夫子说再去除一条就是食。人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所以孔老夫子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了,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所以信是很重要的。     9 E! i! T( f- }0 x; D
    ! v' V, l; M4 ^) V% k& n7 I4 R3 j# f
        “泛爱众,而亲仁”。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爱心从哪里出来的?还是从孝悌出来的。孔老夫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那怎么会爱别人呢?你去爱别人,看外表好像你很有爱心,其实你不是真正有爱心。为什么?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别人。你只是装个样子,其中必有所图,不是真心的爱。     $ _: V! l7 p; q; S% ~% t
   
# p" y* J1 ^- L  J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能谈到仁民,对于一切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孝心的拓展,也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W% f7 W0 d6 X! {0 G; N    ( N1 x7 z; _; `& q7 X% F
        亲仁就是对于仁德的人,圣人君子,我们要去亲近,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这六条,都是我们作为弟子的,不管孔门弟子还是佛门弟子都应该修学的,而且我们还应该用这些德行教导我们的后代子孙。     
# ?$ Z6 v5 b6 C; l0 y! b    7 \. i" ~" V3 k
        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我们就做到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就的意思。做好了这六条,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学文也很重要,你行有力了,就非得学文不可,不学文,你的修行想要提升就比较困难,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补注》,就讲到这条,他说不是让你先做前面六条,然后才学文,不是指这个意思,应该怎么解释呢?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文是什么意思呢?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     6 c) {9 @; B9 P$ N5 J$ D
   
  q9 |0 H" N5 v! l2 P        《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以为是了,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行到最后,南辕北辙了都不知道。所以“昧理真”,真理都违背了。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进步才快,才相应。     
# p1 S5 U$ V; D4 A, x   
- b8 p' \" i. T8 R        第一章 入则孝       ]& n* M# l+ G7 U
   
; D5 D. W9 d$ E$ g1 J        根据恩师的分类,“入则孝”可以分为二十四则。顾名思义,第一章是讲孝道的,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也是圣人德行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讲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真相,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样去入佛知见呢?从哪里入手呢?“入”我们可以解释为入手。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呢?恩师讲过,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的亲爱,是爱心的原点,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是一体,这谁都晓得,我们从哪来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细胞原点,渐渐长大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再慢慢扩展,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证入圣人的知见,要看到宇宙万物是一体的,这是圣人的知见。从哪里入手呢?就是从每一件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出这里心性的道理,这些事情是什么呢?     
# w: u) z3 X) y" c) B7 P% [& f7 d   
: c$ M7 c2 Z/ L# @' {$ Y        【父母呼,应勿缓。】     " S( R7 O! @) i2 e+ O! v1 O" t  {
   
. h+ y7 n. e7 O. }) {        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作为一个小孩,父母一叫,他马上就得答应,这是字面的意思。为什么要“应勿缓”呢?“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了,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腾腾,这样的话,就没有恭敬心了。而孝一定要体现在敬字上,“孝敬孝敬”,没有敬父母的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呢?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     
, H5 F# F/ }" C    6 j8 X7 {3 a/ r  M: q'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广义的来看,对待老人、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来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我们自己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父母,一切老人,所以,所有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长辈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呼唤这种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 `! u1 t6 A/ L% C/ W. }+ ^5 `    3 r& Y" U/ B/ I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观世音菩萨所落实的不正是《弟子规》这一条吗?就是等觉菩萨,做的还是《弟子规》!从这里可以看到,《弟子规》如果要做的圆满,可以成佛道。     , X- e) k! J+ @0 X2 y4 P. m/ S
    ! v7 \& {% _5 V) G3 k
        “父母”可以引申。在世间,“父母”可以引申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呢?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一个正人君子。所以《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侍双亲为第一层;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     - ~0 u9 I9 [, I* s# @
   
0 L' a. t3 u, g6 s! w        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要求我们有没有切实地去做呢?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弟子规》第一条就没做好。所以你从这些角度来思维,就知道这一条涵盖了无量无边的义理。所以《弟子规》里也体现了《华严经》的精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了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其他都没做到,其他都做到了,这一条才能做圆满,你看这不是一即一切吗!在具体的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我们马上跑到跟前,给父母应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     2 }! Y6 S6 n. }& p: O
    9 M) k1 b9 f" r' g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求于我的,我马上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于死死板板。“父母呼,应勿缓”,只限于父母叫我的时候,我才“应勿缓”,那就学呆了,局限的范围就太小了。     
6 ~& ~$ i; x  m+ a   
& ~# i, W! w2 o6 w& r6 n        【父母命,行勿懒。】     2 m5 ^* o2 M* P/ D6 S) A: R
    9 c/ H' |" p% W8 a
        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惰。这一条的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前面所说的原理来进行延伸,父母指的是涵盖一切众生的,他们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呢?也得从自己家里的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报父母恩开始。现在很多人,父母让他做的事情,推辞很多,借口很多,连父母让他吃一顿饭,他也总是会千推托、万推托,总是以忙为借口,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那他到底在忙什么呢?     
" I+ G  v  _9 x   
6 ^. p8 c+ C4 i& b# M/ i        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份母亲节的时候,《广州日报》的记者对一些儿女进行了采访,让他们谈谈在母亲节来临的时候,如何尽孝。结果儿女们都说:“我现在希望赚大钱,赚多多的钱可以让父母花,买洋房,买汽车,让他们享受生活。”然后记者又去采访这些儿女的母亲,“您希望儿女如何来孝顺?”这些母亲没有人说“我希望我儿女给我买洋房、买名车”,真没有,倒是很多母亲说,希望自己的儿女别太忙,能在母亲节一起吃顿饭。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去体恤?我们能不能做到“行勿懒”、“应勿缓”?所以,常常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是把赚钱放在首位了。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却往往表现出我们有没有真实孝心,在这些方面应常常检讨自己。     
  r2 r1 B( I5 c' U2 i* e( j   
8 d, l. r4 \& l& @7 M        【父母教,须敬听。】     3 L+ @8 k% W9 x& f' M/ b3 r% R
    , v3 s8 }8 r1 j" s
        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听取。父母都是年长我们几十年的人,有一句俗话说,“父母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他们的教诲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虚心恭敬地去听取,这样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多听取父母的意见、建议,一定有好处。     
; O6 m( e. q2 P5 M. ?      D9 |1 i* D: H/ Z0 N% P9 [
        所以“父母教”,需要恭恭敬敬地去接受,养自己的谦虚之德。对的,我们应该听取,不对的,我们也得听,还得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养自己的谦德,然后观察机缘,慢慢劝谏。     
" |+ b" n6 q8 z: L4 s3 O5 Q4 \    ! E4 |* T% W2 \% S% N, h% n: C
        扩而展之,一切人,他对我们哪怕是提一点点意见,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都要很欢喜地去学习听取,这样就养成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 t5 I+ U3 V' C5 e0 ]   
1 q: D) D4 D( ^        【父母责,须顺承。】     1 d6 l/ {$ N  O2 T) z
   
9 Z' C' R0 `# f& ?7 i8 q        字面上的解释,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地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备,那就是一种孝心的体现。     ; i1 M% Y7 u+ J/ l
   
1 c, J$ A, |0 X8 ?; @, _: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4: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说,父母责备我们,但我们心里有不服,甚至还对父母有怨恨之心,这就跟孝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假如是对的,当然应该顺承,应该自己反省改过,因为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年,人生阅历非常多,他们的责备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如果父母的责备有偏差,不正确,我们还是先要顺承。如果是父母讲的不对,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后要注意防范,不能够犯这种过失;虽然我自己没有错误,也不能够对父母不服,甚至怨恨父母。我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这样真心地对你批评指正,因为父母爱儿女,所以才会对我们严格的要求,我的母亲非常地有智慧,知道教导我不可以用溺爱,不仅她对我严格要求,而且大凡有老师,或者是外人对我有批评,有严格的要求,我母亲心里不会有任何的不服气,而且还会随顺,并赞成他们的意见。     : L/ Z# L0 y9 f: R+ b; `% C
   
) y: T- W. \" P3 L6 u" S* l/ E        母亲告诉我,小的时候上周托的幼儿园,每个周末她去幼儿园接我回家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跟我母亲抱怨说:“你这个小孩很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因为我小时候爱玩、好动,所以老师们都非常伤脑筋。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位老师说:“如果是茂森违反纪律,请您认真对待、严厉要求,甚至骂他、打他都没有关系。”我妈妈授予了老师这一份权力以后,老师对我严格的要求,我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后路已经给断绝了。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听话,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回到家里跟父母一讲,父母会到学校去跟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老师,我还听说过有威胁老师的。这样,老师怎么可能教好这个学生呢?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就很有智慧,尽管我是独生子,但是她确实从来没有溺爱我。     + \' a6 |) {, G
    , y" O- r1 E  u1 ~1 E
        人受了冤枉,受了错误的批评,如果能够顺承,能够接受,能够心平气和,就能够消业障,能够增福报。我母亲常常告诉我一句话:“福是逆着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批评、责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人对我们非常严厉,很不客气,我们还能够逆来顺受的话,福报就能够增加。每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有一些磨难,不可能一生都会一帆风顺,妈妈经常提醒我:“你想想祖辈、前辈在这一生中经历的坎坷。”母亲也曾告诫我说:“你到现在三十多年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常常想到你能不能够经历挫折?假如有困境坎坷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够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吗?”所以我们常常要反思,我们年轻的这一代,有很大的福报,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一切都好像一帆风顺。而且像我母亲说的,我们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你努力读书,就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你所追求的目标都能够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达到。但是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我们的前辈,即使是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到底享的福多,还是修的福多。怎样修福呢?有人给我们逆境,给我们责备,给我们苦吃,这是我们修福的时候,因为“福是逆着来的”,顺着来的不是福。     
1 K2 v* p2 }6 w0 j/ C, p    9 p( P4 O. d: d0 f" Y
        明朝的进士袁了凡,给他的儿子写了一篇训子文——《了凡四训》,他教导孩子说,“即命当荣显,常做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做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做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做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做浅陋想”。常常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即使你现在很荣显,很富贵,要想想,万一我贫困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今天做事,事事顺心如意,也要想想: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万一我不如意的时候,在不如意面前,我会不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呢?会不会自暴自弃呢?即使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也要想想,如果我遇到贫穷的时候,甚至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能够捱下去吗?即使是人家对我们尊敬、爱护、恭敬,要想到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德行值得人家恭敬,应该谦虚、卑下。     : b. t) w# V5 Z; O9 d8 ^
    + B# j1 p/ D, s7 b
        所以,常常这样想,就是修福,这种思维往往是在“父母责,须顺承”中养成的心态。所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被人家责备,甚至打骂,要知道吃亏是福,学会恒顺。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一切的境缘中都要懂得顺承。这种人就有福了,因为他有德,有德者就有福。     
. S8 ?( `0 A& b    % |# ~( `& l8 X" h$ a# p, m6 a
        【冬则温,夏则凊。】     
* m. k2 |0 L0 ?) \( A5 K( x8 y   
- z' C% a, o- Q9 ]( K- y2 S& R        字面上的意思,子女对父母尽孝,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在古代,冬天没有暖气机,所以孝子会先用自己的体温把床铺温暖起来,然后再请父母入睡。夏天很热,父母睡觉的时候,小孩能够给父母扇扇子让父母安然入睡。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但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纯孝之心处处表现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爱护,这样久而久之,这种纯孝的人自然就变成纯净纯善的人了。那么当他的纯净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对一切的人都是那样地爱护,这种爱护绝对是无私无求的,不是求名,不是求利,也不是图报,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纯孝之心的流露。     7 a& c/ N9 P+ A) ?4 _
      H3 _& F( {) k) `
        汉代有一个小孩叫黄香,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所以他对父亲就非常地孝顺,九岁的时候,他就能做到“冬则温,夏则凊”,那真是纯孝之心的自然流露。     
3 ^& h( K# L# o    + B- u+ P5 V( i
        学这一句,我们要联想到,学孝顺父母关键是懂得活学活用,“冬则温,夏则凊”,现在的条件,我们大可不必冬天睡在父母的床上,用体温来温被了,夏天也不一定要扇扇子,但是这种心是什么呢?是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冬天给父母买一台暖气机,或者是暖手炉,这就是“冬则温”;在家里买一个空调,夏天好过,这是“夏则凊”。尽我们所能,处处想到给父母一些照顾,让父母的生活能够多一些安稳。     
2 A6 _6 g7 H0 w; g8 U3 X$ ^- H    # t( a$ X  q- K, u  b% M* [* e
        像我的爷爷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住的祖屋已经年久失修。去年春节前夕,我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套房子,让爷爷奶奶能在过年前入住新居,老人家很高兴。我还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让老人家能够在比较如意的环境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这就是在生活上对爷爷奶奶的照顾。     ' N+ j& l' G* G, X' \)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 07:12 , Processed in 0.13617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