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48|回复: 30

[居士文章]黄念祖:净业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9 22: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 z% `- Z( Q& E( n2 U& |! C黄念祖:净业导
4 h! s( J) T5 W, T0 \' C* ?( }( b) N. N: S$ ]& H; p

. z3 U: V$ i. w& D/ S; m. C" v0 D. n
发布:明华居士 [转载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6022.html]   日期:2010-12-20 2:09:00   收藏
5 u) R; s8 l+ {( R5 Y; }  # L8 t) m& Q7 v/ {4 m. e, z" @
净 业 导% R) A8 b7 ]9 ?! _/ M( E
黄念祖居士述 邱忠谋居士辑3 I4 V; K1 ~+ O: e* X( H9 U
上编 净土总论:2 A% K+ _4 _- T: g, Z* Y
一、如来正说 超胜独妙* x/ Y6 z: _4 C! k2 \- s
 (一)一乘了义 称性极谈, Y/ D9 I$ C2 a, z
 (二)不可思议 深妙法门
0 M# T* }8 x( B0 Q# G: Z0 k  1、稳
6 F1 f2 D' N5 Q6 z! X  2、易
, P4 [2 w$ i( e* N& i! {* E8 B% L  (1)持名易修! f3 |- }3 M- v
  (2)净土易生4 b# y" x8 _" Q' |% I, x
  (3)佛道易成
. G0 ^9 |# ^) k/ }# l    甲、横截生死+ h3 N' B$ i' j/ Z  Y) g$ m
    乙、慈力加被9 z; }. X3 e$ P' R* M
    丙、现生不退
7 [$ ?: @1 r, y( z  3、普0 p, y. n4 Q5 ^3 }/ N
  4、妙  5、顿
2 X+ Q0 X+ \  D  v9 {  (1)十念必生 弥陀大愿
% d  w0 K% ]4 V8 _% [  (2)往生极乐 一生成办: t9 B" v' Y/ i& e$ z$ E# I/ J4 M
  (3)直彻心源 即心即佛+ d' k0 V4 G9 |- m9 ]; X
  6、圆) Z% V+ F, r- C3 S% N, @5 }
  (1)行圆 一门即是普门
5 _& a8 m* n' C7 H2 W" c1 U    甲、密净不二
4 S0 W' A- F/ ~" }) ?    乙、禅净不二
. t: p8 k: s0 G    丙、一即一切* ], G- R# \, W
  (2)理圆 实相正印之所印" ]  E4 P; I7 u; i; |% ]9 n
  (3)果圆 不退成佛7 r+ F4 `3 t+ x- I
二、大教核心 万善所归
6 c  c; J" v6 H# o三、净土资粮 信愿行
3 [) q$ A- Z; m* P. i  J, p' U1 P5 K* s3 F! X# q  [
中编 深信切愿:
7 e: y) Y2 ]8 W* x+ d一、深信1 k- N4 r0 `' e) e+ h0 ]0 H7 b
 (一)信为道元功德母
6 s: L* b  d* e, O; y (二)信愿乃往生关键
, _4 j, g! c0 _# t3 S- y (三)净土难信
& n* @% w! E0 W/ V! w: H  1、极难信法% f) y. g% J( j% S2 B- {
  2、行人通病
  Q/ I$ t- N& _5 l; i" ]  3、结三世冤( W- ~# W6 N. S$ H. x$ i+ ?  v! U
 (四)何谓正信& @% W4 k* U( S8 W
  1、截流大师的标准
) S4 H9 V6 W$ u7 h  2、蕅益大师的六信
/ Z) q8 W) n5 [  (1)自和他, W$ R$ a( ~( Y/ P$ I
  (2)因和果1 S9 U& V0 p* `9 w' ]" S# _
    甲、三世因果5 i& S; P7 f8 ?& W* m0 G
    乙、殊胜因果
2 H) w! U+ o/ G  l2 @0 Y' Y    丙、因果同时
' S- N/ }2 c. I: X: b* I- m/ I  (3)事和理
* E* |, T# h: k. ]( x8 a  r" O    甲、全事即理 从理显事
7 G6 {  F7 d  p" i; Q0 X2 X9 z    乙、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 U% D* }8 k  q" i) L    丙、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 I  ?: u0 R7 ?
 (五)如何生信4 Y, x7 `' E$ k: Q2 S* k- N0 _9 e
  1、首先仰信  2、破疑生信
$ x" Z( P7 u7 k4 h( n3 V  3、信解并进
: X% R% d9 \. S' t3 |$ E二、切愿 - `) B0 J& M) @* x2 o# s, c6 U
 (一)修行要务 立愿为先
2 _. O7 ~. }" W  b' X  1、与佛相应 众生可度
. `; I8 u+ Z  {  H' U6 \  2、得大铠甲 可出生死/ I$ A+ p* R9 Q. H0 N# D' h7 N
  3、承信启行 具足资粮) C" M" S+ q. C
  4、人身难得 切莫因循
2 d* A+ x# g! I; L4 ^ (二)愿的组成 根本三心
3 _- n5 M( R3 {& K) |  1、出离心; s. [7 [' b- I
  2、慈悲心0 |$ F/ ]2 z7 d  v' |1 q
  3、菩提心
% x: `7 H" a$ u* v4 y9 S1 z# Q  (1)大悲 大愿 大智慧! D( P0 E8 o7 v1 u* ~
  (2)信愿持名 求生净刹
9 [) Z+ X4 T9 s  (3)普度有情 同归极乐
- I& Z6 J; o9 ^6 l- e  (4)诸佛本源 众生慧命% D7 L7 k0 T5 R8 s& B
 (三)如何发愿3 J# d& \4 D1 m5 m  T
  1、默察机缘 创造条件$ c; W7 K( x0 w6 R' m7 O& h- r
  2、由愿起行 积功累德) L1 k# R) n' y3 N6 w5 p
  3、愿心坚固 直趋觉路4 D9 @, v# K# v/ T
  4、胜缘难逢 时不我待6 e9 B7 Z1 V$ D1 C( n* {
5 X; u! _& l5 i$ ~$ G
下编 真实修行:
" R" V; @# n  S- r! e& {一、净土行法
4 p  T( W  s" d: d! }: ? 1、诸经所示法门5 o$ T, s: e" w8 E( [& h9 {
 2、正助并行 对症施药
, d, {/ y# y9 ]二、净宗正行 持名念佛 4 d5 [$ V  s2 \4 Z  f) ?( M
三、持名法要
+ s" I1 \3 g4 F9 Y0 v% ~ 1、“阿”的读音
  R; y, L% p! d% K( g; _' L: g8 t 2、必依乎数
, }3 }, Q" w( Q' X 3、自念自听/ }+ C3 A2 _. }  q1 U" L1 b
 (1)念得清楚
3 I+ J: ]! R/ A- v' F5 s (2)心声相依
5 E9 |2 v# ^1 m- \0 @1 X9 `" v (3)耳根最利
% B" M( y8 E0 U0 u2 L* S (4)轻重灵活7 `" U6 F4 [- a6 O8 R
 (5)速度适中% }7 x4 |3 p# |  K4 H1 X; K" |' s' ?
 (6)节奏调适
4 g* e/ i; K4 ~, a" { 4、老实念佛' x3 Q: {1 X0 x' [
 (1)三字真传7 T3 Y8 i% S) t. {
 (2)至诚真实
1 p- _$ \8 {; p- v9 \( b% M2 x5 ] (3)无为无著/ Q6 M& M% l8 M4 V; A& h
   甲、不除妄想
: A* V% C# O# U3 ^4 x: q+ J   乙、不贪境界
" p6 M; m" d1 s% Z5 |  @   丙、不重神通
: E, Y2 B0 E! V9 w 5、一向专念
' R" d, m8 S4 f. b" K! f  k (1)专念$ J  P; s, E2 }" k$ w
   甲、专修不杂% j, N0 R6 m' v( T5 Y6 h9 }8 M
   乙、专心一意
0 ?+ \) |% D* ?8 C (2)一向* v, U0 P: s# N5 x) U
   甲、废时利用3 [7 ^- ~+ L4 A6 d
   乙、相续不断
: @8 W; u( E% ^& w' e# J8 ]0 w  I* Q  K   丙、毕命为期 6、梅香苦寒/ V$ y* u" H) |
 (1)唯真精勤
% h7 W) H' s  |( z7 F& n; J& I3 R (2)功夫成片9 K. G2 R- a: y" V
 (3)不念自念
/ x1 m& o/ e5 m; T (4)事一心
4 d  n9 s( _, V (5)理一心- }( {- l! q, ~# \1 Z/ K
 (6)物我俱换
% W% l8 M* [# B% Y9 U  M四、大变活人
" q3 j* B+ d! Z$ I  O) ^1 }* l$ { 1、常自省4 M& M( T* O) a) X! R9 u, U( z0 a
 2、谨防业9 T. ?# k4 H! v" t
 3、防垢毒5 ~2 X3 d% m5 b3 R  v. L) b3 n
 (1)破我相
9 D! |5 E9 w' P7 s/ [: G (2)去欲念  S  d: g) }# l/ N5 y1 v/ V
 (3)舍情见* @0 @  T6 z0 u3 t
 4、转境物! @3 I* e3 ^6 M" d6 A. B
 5、读经教0 L* ?) E9 l6 A' W5 K) |9 ~
 (1)般若为导% E/ C" k) [! o0 c1 p' T( q5 G6 z
 (2)起死妙药
; M" L: g/ t9 W1 |' j* k4 R% r (3)行解并重* e# S7 N9 V5 ~% ?. A
 (4)应读经论$ Y- T' {% V' H; Y
 6、坚守戒* A  q/ z3 T* s8 q' b
 7、恒忏悔
; c8 U! e) r6 E8 s) K$ O& P7 i8 V1 L* q! ?五、依教奉行
  Z9 H/ X6 d* p6 m5 V+ }- q六、回向极乐 . U' v- s3 w% T2 u
七、广结善缘
; a( f( @: G5 v1 Q& i$ ^, Y八、佛化家庭
- }& S6 y% h1 a& P; q4 ^1 L: W( y0 {: M6 G7 p+ q
《净业导》跋' d8 k9 z; d0 K0 Q  H( t9 `

( I  y8 Y3 E1 ]+ x: ?4 N上编 净土总论
3 `( k. x- s, s8 e& k一、如来正说 超胜独妙4 I3 g2 }% l1 a# v) X- R
  《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梅氏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体。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截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前言》)
! b7 D1 T2 ^& U0 R+ O- c
- P5 U5 _  b7 X  `(一)一乘了义 称性极谈/ I( o, |/ _& E, o
  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个法门之一。这个法门是个什么样的法门呢?它是“一乘了义”。$ [( f5 m+ @& H2 P
  “一乘”。大家读《法华》,《法华》首先就有火宅喻……这个故事很好懂,但是这说的是什么呢?这三个车,就是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白牛车,就是一佛乘。佛最初说了《华严》,大家都不懂。所以不得已,针对众生的水平,适应众生的水平,从权说一些方便的法来救度,于是说《阿含》,说“四谛法”,让大家证阿罗汉,这就是声闻、缘觉的法嘛;后来回小向大,说《法相》,说什么什么,让大家成菩萨,这就是三乘法嘛。这三乘法,就是释迦牟尼佛叫这些孩子从着火的房子里跑出去的权说——权巧方便的说法。而实际上,世尊的目的,是要所有的一切统统成佛,所以给的大白牛车远远超过三乘,所以《法华》称为一乘法。三乘是权说,一乘法是开权显实,把实际说出来了。
/ K& J' i% x% F$ [; ~6 i- O  这部《无量寿经》是一乘法。有很多人把这个看成为愚夫愚妇之所行——老太婆也会念佛啊,看不起净土宗啊。实际是他自己很浅陋,他不知道这是一乘法。怎么见得呢?《往生论》说,这极乐世界是“二乘种不生”,二乘的种性,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能生的都是发大菩提心的,都是要成佛的。你修阿罗汉,就是得了六神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2: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了漏尽,你最后不回小向大,不念佛求生净土,照样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二乘种性固定不变,不能生,所以能生者,纯是一乘菩萨;虽然是凡夫,他也是发了无上菩提之心,这是大菩萨之心,这都是一乘的根器。
) i, V& @' A) `  ……所以,求生净土不是自私自利,你真要度众生,这个是最妥善的方法,一乘之法。而且是“了义之教”。……
6 K: |0 D4 H; a6 E& d8 t  什么是“了义”?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把那个本体的道理告诉你,谈诸法实相的,才是了义教。《宝积经》里就谈到,你如果“厌生死”、“求涅槃”,这个就是不了义教;“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这是了义教。
1 _2 D9 w5 v- {& H  这个净土法门是了义教,它很巧妙。一般都说,这个怎么是“了义”?不是还要往生,还要什么?他不知道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从有念入无念”、“以往生求无生”啊。从有念,念来念去念到忘掉了能所,就离开了念了。往生是什么?“花开见佛悟无生”啊,都是无生啊,无生则无灭啊。无生无灭这是了义教,生死、涅槃都是平等了。所以净土法门是“一乘之法,了义之教”。 (《无量寿经讲座》根据录音整理)
" p1 r" @( W" D, e3 A  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槃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理的经典,即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说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即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净土资粮》)
9 _. H; a: a5 F: A  {( X' \+ I  称性。性,本性,自己的佛性,自性嘛。……“称”字的意思是称心、合适,相称不相称,他讲的这些和佛的本性相称不相称。如果这些法是称性的,是痛痛快快的,不是委曲的(佛说其它有些法是委曲的)。啊呀,众生难度啊,大家很愚痴,于是只好作一些权说,权巧方便。佛说这个《无量寿经》是大畅本怀,自己的本怀是非常畅快的,把自己所有的修持都传授,都宣说出来啊,大畅本怀啊,所以是“称性”。不但是“称性之谈”,而且是“称性之极谈”,登峰造极之谈,不能更超过于此了。
. [! Y8 }6 u( D: l/ f% m" b9 O) k& O+ {  诸佛的秘藏,什么叫秘藏?佛没有保密,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告诉人的。要保密的,要秘密传授的,那怎么称为秘藏呢?这个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是《法华经》的话。佛的知见,不是文字语言分别——咱们这个思想所能理解的啊,所以称为秘藏!它自然称为秘藏,因为大家没有离开妄想,在你离开妄想之前,要理解没有妄想的境界,是理解不到的。这个经(《无量寿经》)就是把如来的秘藏和盘托出了,所以是不可思议呀。本来是不可说的,但是它和盘托出,所以净土法门是密教显说。 (《无量寿经讲座》), y2 c) b. @, k! n
/ v3 D. g' c9 ~$ P
(二)不可思议 深妙法门
1 R& _+ r8 `; m  g3 L* k  日本和尚道隐称赞《无量寿经》为“……奇特最胜之妙典”。这个是最奇特了,生到极乐世界,你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说你是阿鞞跋致,你又是凡夫,这十分奇特。光是“奇”没有什么可贵,它最殊胜啊。它最殊胜之处就在于:你凡夫可以成为阿鞞跋致啊,不然,凡夫绝无此望!佛之大愿是什么?是要度众生啊。我们的愿也是如此,要度众生。你怎么度呀?这不就有奇特最胜之法嘛!密法有三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离开悲心就什么都不能谈了,所以大悲是根。菩提就是觉悟,这是因哪,因是什么,果就是什么。彻底成就是什么?方便哪,你有度生的方便哪!你有一个方法,告诉大家一个方法,他众生都是做不到的——有跟没有一样。净土法门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这是殊胜的方便,以这个方便,才能究竟成就,才有究竟的果实。有度生的方便,不是一个空谈哪。 (《无量寿经讲座》)
$ o. H9 ]* v: k9 }. T  《会疏》(注:《无量寿经会疏》,日本越前胜授寺峻谛著)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而且其中这一切庄严之事,佛身、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是最为精妙,所以故作“超胜”。唯有极乐这一国土,最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独妙”。《会疏》又列举了七件事,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独妙。现选出其中精彩的四项:(甲)“佛身光寿,超过诸佛。”佛光无量,寿命无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超过诸佛。(乙)“名号利益,独出难思。”弥陀圣号名闻十方,十方诸佛都称赞,都劝其国众生,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可见弥陀名号“独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难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闲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地狱恶相显现,此时忏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十念必生,所以叫“易获”。(丁)“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到的果,太顿了,太高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带惑的、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补处菩萨相当,故曰“太高”。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最为精。”所以叫做“超胜独妙”。 (《无量寿经白话解》)
) M9 G4 s4 I7 S( y$ H
5 D, y( r: t4 \/ K2 S# t; D5 ?1、稳
8 ]% z6 M0 l9 q2 w8 u7 _( q$ F  它(净土宗)不像禅宗和密宗,密宗师父很重要,禅宗同样的要选择师父,相信师父,依靠师父。如你遇见一位无面目的长老,被他拿一个冬瓜印子,给你一印。就是说,你本来没有开悟,偏偏又遇见一个不长眼睛的长老拿一个用冬瓜刻成的印,给你盖印。冬瓜刻的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文必定模糊不清(这是譬喻)。这位长老有名无实,他自己并没有开悟,偏要强作会家,给你一个糊里糊涂的证明,印证说你开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没有出头之日了,所以禅宗的师父也很重要。但是净土宗不需要这些,为什么修行难?难就难于生信。但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无量经论,都在给我们作证,启发人们的信心,所以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这个法门,由信生愿,由愿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没有任何危险;只要老实念佛,不须东参西访,自然远离恶师恶友,不易上当,最稳当啊。 (《心声录》)! u9 R9 {& j  J8 z3 d# t7 V& t
  “易行”,就是这样来出三界,出生死,跟八万四千个法来比,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了,其他各有各的难。当然,密宗,你如果是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很容易。但是,密宗有比净土宗难的地方啊!密宗,你怎么能认识一个师父啊,而这个师父又不是魔啊?是魔就要破坏佛法啊!这里头他容易来混,来破坏。两个地方,一个密宗,一个禅宗,这里头他很可能来冒充啊。密宗,看着他你不大理解,一般都说密宗又是吃荤,又是不很讲戒律,也不研究经典。实际上,密宗他们的戒律还是很重,他自己不遵守啊;研究的是很深的经典,现在我们不知道。另外,他又显一点神通什么,种种的,所以欺骗性就特别强,冒牌起来很容易,大家认识不清楚,你没有法子辨别。禅宗也是如此,不设理路,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什么是佛?”答:“麻三斤。”“什么是佛?”答:“新娘子骑驴阿家牵。”这种话,他冒牌很容易嘛,这随口说,谁知道是深是浅哪?所以容易在这里头藏身哪。净土宗你不一定需要依靠一个师父嘛,是不是啊?经典上都有,法子都在,你就自己按着这个好好地念,好好去看书,这就是稳当嘛!净土宗的师父,他起码要讲戒律,他要知道经论,多少你还是可以了解的,他理解得如何,他的戒持得如何,容易观察啊。总说起来,容易加上稳,加上不易于上当,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e2 N" L2 d0 r% ?) `9 V7 Q
  先师虚云老法师说得最正确了。这是他亲自告诉我的:“密法确实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但是西藏戒律废弛了,不行了。”现在各地就更不行了,所以有的形成卖法,你只要拿足够的钱来,就教给你个什么什么法;自己封为上师,随口胡说,存心骗人,如何如何。使得本来是一个殊胜的大法,现在成为危机四伏的险路。所以我自己虽然也学密,但我不劝人轻率去学密。 (《心声录》)
2 q8 I- y. M: j( r- ^; W: W1 ~  而现在,还有人就是要分别我这个密、这个显教。净土宗,没有绝对的不念一点咒的。你看《阿弥陀经》的经本上,后头都有《往生咒》,很难得有一本《阿弥陀经》后头不带《往生咒》的。其他的人就念《大悲咒》,念《准提咒》,和尚每天上殿就念《大悲咒》、《十小咒》。这和尚,你说他是密宗是显教?那不就是唐密!现在是汉话了,也就是说那是个字音走了的密,是不是这样啊?6 U3 C- P9 H) X  ?( D" r1 q5 u5 _
  但是,现在这个密宗,我们为什么不提倡?确实是危险万分的。许多人在那儿冒充,这些魔啊,这就与那些假药一样啊!中国的茅台,买的不好,那不知是什么坏东西啊!他就买这个瓶子,茅台一个酒瓶子就可以买一瓶酒;空瓶子可以卖,他专来收的。他就是做假货,拿这个瓶装,就换成假东西了。很多自称密宗的人就是这个,所以只有净土是最稳,就是密教的显说,最安全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G' Y- q+ @2 @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这—点大家要坚决相信。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7 P( C7 o% `% l  y: c- S
  《十往生经》说:“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所以不会受禅定这么遭遇魔障的事。极乐世界你真心的这么修,很虔诚的这么修,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个菩萨来护持你。“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一切恶鬼——现在很多都是恶鬼恶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搬运东西这个奇异功能,其实我小时候就知道,这个变戏法的法叫做五鬼搬运法……就是鬼跟他合作。这些恶鬼恶神……。有些事大家就喜欢颠倒。7 P) A; p9 a7 o
  而且,咱们这个地方的众生遇见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可以治魔障。你打坐出了偏差,靠念佛来治。你修禅定出了偏差,怎么来解决?也是靠念佛。 (《无量寿经讲座》)
7 H1 I! z* ^$ q& V# ^# I7 ?- ^' e4 f/ ]$ ]  q9 g& Q
2、易
3 r+ z% O  O0 }! a(1)持名易修
3 W3 q0 W# o  F/ H  @( b& |- R  小孩叫他念阿弥陀佛,一教就会。很多一字不识的老太婆就念阿弥陀佛,得到很好的结果。人人都会,可见容易。 (《心声录》)5 [3 H, J+ {: P: ^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 (《净土资粮》)
/ x( `4 @/ r* s) O1 \+ L6 z  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于其他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着人的生灭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 (《净土资粮》)
! ]) ~  l; h9 _% D* B- }7 k& L% {  本经(《无量寿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为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想象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无量寿经白话解》)
5 {  K; `( k% y( X  E8 @  又持名一法,最契时机。盖此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因持名一法,随时随地可行,不须入山潜修,闭关宴坐,于有益世间之事,仍可进行。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皆可往生,所以说“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又大乘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因持名念佛,最为方便,故于当前人民,亦应随缘利乐,现居国土,正好一并庄严。可见净业行人乃“不离佛法而行世法”,足证持名法门契合时机无能过者。 (《心声录》)) F$ w! X# f: {: Y8 D6 l
2 G4 G, J  M6 P) ~) m% b2 p
(2)净土易生
$ U' r: U2 ^0 E; o; g  Z5 _' i2 w6 V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胜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这个暑假有人考首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他大学就都可以考取了,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到。而且一旦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净土资粮》)
6 `9 T3 k+ I5 y  咱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报佛所现的报土。这个土对于二乘,就是缘觉、声闻(即阿罗汉)及对于凡夫没有接引之分。你不够分,不能生。有很多佛国,例如药师佛国土,就是不容易生。念《药师经》大家看看最后,念《药师经》最后的感应是什么?临终时药师佛派些菩萨把你送到西方极乐去。是不是?你念东方,倒生西方了。这是因为东方的,你进不去,考分不够。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 {/ T" i' `! y' c2 m, c  “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叫做凡圣同居净土;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在娑婆世界,我们这个土就是凡圣同居土。+ A6 x: X9 [; o
  ……这本质是他们是凡圣同居净,是净土;我们是凡圣同居秽土,污秽的秽,我们是凡圣同居秽。因此,我们这个往生是容易的,是从凡圣同居转到凡圣同居,这好像还是同一层楼,不是变了方便有余了,你是从凡圣同居脏的这一头换到了清净的那一头。可是,到了清净的那一头,他那儿自动的变化,和高级的——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打成一片哪,跟这边不一样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4 K2 n, R& C8 d5 W- _% b- U$ Y( P0 J& R
(3)佛道易成
! u2 r3 i2 J* H* v, }+ D0 @7 N0 s5 J  甲、横截生死
. Z' I+ U% ]4 ]6 \  “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的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就出来了,这是易行道。 (《心声录》), {) O9 @/ L7 u0 B7 E) h
  “一得往生,横截生死”,就横着出了生死。咱们要出生死,顺着出来,得断尽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惑,得小乘的初果。现在,说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见惑缠缚很深。第一个身见,错认身体是自己,对于身体很爱护,想维持这个身体,想修炼这个身体,都是身见。外道都是在身见里头,要怎么样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要怎么样保养圣胎,怎么炼丹,怎么通周天,都是你身体里的事,这全是身见。身见不破,见惑中的头一项就没破。' h  a  w1 h2 K' M
  第二是边见,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在一边。上帝是圣者,凡夫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有圣有凡都落一边。我们佛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这三者,是没有差别的,佛是最平等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消除了对持,不落边见。# B4 Z; p6 T9 \- X0 @
  尚有邪见,不同于佛的见,就是邪见。执劣为胜,总名见取见。制定的一些戒律、修练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实,也都是错误的,这种执取非理戒禁的见,叫做戒取见。以上有五种见惑,再有贪、瞋、痴、慢、疑五样,都属见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种见惑都断了,才破见惑,得初果。把细的贪瞋痴慢,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断了,思惑才断。见惑、思惑都断了是漏尽(漏就是惑、疑惑),得漏尽通,出生死,到方便有余土,证阿罗汉。这才出生死,这是竖出。. o1 U1 }* h' s
  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瞋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没有了,很遗憾,这就是贪瞋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要,他说我不要,就会留给别人,这就不是贪心了。但是说一切处贪瞋痴都没有了,很难做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带惑往生,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发了正愿,你还念佛,求生净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这个就是最胜方便。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S! Q' g. G% N7 [
  色界有四禅,无色界还有四种定,把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成为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严经》中开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扰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种练功,好像很了不起,其实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惊小怪,四禅八定是色界、无色界的事。我们是在欲界,欲界里修炼,起码要超欲界才行。得了欲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后,身就跟云跟烟一样的,非常空虚和清净,不过还是感觉有身,这个是欲界的定。在这个地方修持再进一步之后,突然间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时候自己不见自己有身,也不见自己衣服,也看不见自己所坐的床铺,房子也没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这个地步就要妄自尊大,自以为如何如何,其实这是未到定,还没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二禅、三禅、四禅,他还不到初禅,就像还在幼稚园,就自认为我是博士了。这些地方很容易错认,你自己没有开悟,说开悟,没有到四禅,说四禅,这叫大妄语。大妄语是决定入地狱的,所以你这样修了半天还不如不修,这是我们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听见别人说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念佛念了半天没有到这个境界,就认为他比我强。应知他不能和阁下相比呀,那远远不能相比呀!他们纵不犯大妄语,没有损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欲界天。我们则是横超色、无色界、欲界诸天,直生西方净土,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他们如何能比? (《心声录》)
# |( h6 x& L+ @+ @3 P2 C  参禅极殊胜,但必须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说开悟之人须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问津的。并且开悟的人,往往还未断除后有。例如禅宗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苏东坡仍未解决问题,直到明朝转世为袁中郎,也是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就是指这类情况。只是初步明禅,而无求生西方净土之愿,十人之中就有九个人反而是多废时间的。 (《心声录》)$ o5 T% m' |( c0 X* Z
  地球上的修行人,虽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的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吗?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2 u) x- ?. j2 N0 r: f$ ~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啦。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c# \0 C+ `: f) ?; C/ ^
  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到哇!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的是识,看也看的是识,说也说的是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得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心声录》)' ~7 y4 H! C% c
  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无量寿经白话解》)
% d9 Q& Y' ?* v# z) Q  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证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空说。所以“究竟”之果,就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 (《净土资粮》)
. h( K/ d) A- h% I  g" z6 x  乙、慈力加被
& A7 Y1 T. n2 {0 C% g* i  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了馒头,这就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己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 (《净土资粮》)
1 Z0 U- N) M. j& e8 e; W) i  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 (《无量寿经白话解》)$ }" L0 h) h; r3 i2 C/ _- |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难圆”。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论》讲弱鸟缠枝,弱鸟只能在树枝子旁边飞,不能飞远。小孩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众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够乱跑乱飞,鸟乱飞,结果飞不回来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婴儿靠母,如弱鸟缠枝,不要乱飞。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论》指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有“胜方便”,上面已讲,胜方便即依靠阿弥陀佛摄护行者,往生极乐,见佛闻法,亲承授记,净诸余习。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给你清净了。你发了大愿,普贤十大愿,大愿之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大愿王。这两个愿是一样的、同等的。你的愿王就圆满成就了,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这一个门就超出了,就是胜妙的最庄严之路。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9 W- Z1 @: s1 U6 F! Z+ u& ~; V
  盖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安详往生,决非专靠自力。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净土法门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弥陀愿力加持。行人如能信愿持名符佛本愿,则弥陀于行人临终之际,必来接引。如玄奘法师所译之《阿弥陀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盖因弥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佑行人,故此行人临终之时,才能不乱,正念往生也。平日信愿持名,主要靠自力;临终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无边,故不必有所疑惧。 (《谷响集》)5 A$ X) i; N" P# c
  宋代灵芝大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正当临终时,人的识神已经昏乱,不能做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恶事,在你自己八识心田所留的种子都要发现。人在临死时,他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作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有的会起恶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临终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临终骂佛,种类很多;或者贪恋世间,不能放下;或者猖狂发疯,种种恶相,都叫做颠倒。所以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已经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要没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现在所凭仗的,唯赖弥陀大愿的加被。《圆中钞》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荡荡如同洪水一般的见惑、思惑,实在并没有断。不但没有断,连伏都没有伏呀。压伏一下都没有办到,在这种情况下,而能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能念佛,“原非自力,而能主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专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弥陀佛前来拔除业障救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接引救济的大力,虽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全仗佛的加被力。大家日常念诵的《阿弥陀经》,是后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这段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罗什大师因为“秦人尚简”(中国喜欢文字简要),所以译文极简。但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较详,经义明显。经文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经文可见,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临终的人,心不颠倒昏乱,正念分明,随佛往生。《悲华经》就更加清楚,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现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以上的《悲华经》文,更加详尽。因佛来接,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生出大欢喜心。这个“大”字,不是与小相对的大,是绝对的“大”,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当下就证入宝寘三昧,因为这个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在正念,并得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才能完全契证),所以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唐译本》与《悲华经》帮助《秦译》显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 (《无量寿经白话解》)
6 y5 E( S* K$ o% L3 r  丙、现生不退
: M; O) d$ l/ K& o  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注: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上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没有!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云:“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发了愿,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无量寿经白话解》)- s2 Z$ q; a6 i  h1 X9 c, c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同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啦”。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无量寿经白话解》)( |6 D+ s1 i3 V3 R
  信愿持名,不但是临终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进,于现生就有不可思议感应。晋代有一穷苦的人,生活困难,起厌离心,乃专诚念佛七日,感阿弥陀佛现身说法,当下悟无生法忍,号觉明菩萨。《观经》中,韦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妇女,闻经见佛,也获无生法忍。 (《净土资粮》)
1 {8 i: q5 F% F# P
& E. ^. e9 X$ O8 q  r& O5 m1 b3、普
8 c6 H  v! G; @1 k9 ]4 M' T  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但能临终十念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皆得往生。可见摄机至广。 (《心声录》)
; W0 k, M2 B; s' M  V1 Q8 H' W- I  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了,但他还没有就职,就是这样,只要等一等。这是一生补处。- C* r0 L+ `* t1 l/ U% b
  这一生补处,是怎么成为一生补处啊?“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呀。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佛呀,念的阿弥陀佛呀。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念佛看得很浅哪!这一种概念,我们必须把它端正过来!一生补处的菩萨,他之所以成为这个,都是由于念佛呀!底下我们要讲,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土啊。文殊是大智慧呀,七佛之师呀,他也要发愿往生,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过文殊啊?都在求生净土啊!而且最下的下根也可以去啊!也就是说最严重的病人,得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呀!最高的,像文殊、普贤也不屈才,他们也要去呀!什么法能够这么广泛,这么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兼顾这两头?当老师的最怕学生水平不齐。水平不齐,你讲低了,高的不爱听;讲高了,低的听不懂。老师不怕别的,就怕水平不齐。极乐世界,这个水平是最不齐了,都到了极点了嘛!但都能救度啊!所以不可思议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 p6 L; C5 {6 S- K1 `$ {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圆摄万类,最上的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亦在其中。普贤菩萨在《行愿品》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极乐国)。”这是普贤菩萨所发求生西方净土的愿。文殊菩萨,大智文殊把七言偈改成五言:“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大智的文殊、大行的普贤都以往生极乐为志愿,所以对至高无上的上根也不屈才。再下呀,不但五逆十恶都能往生,连动物,连地狱中的众生都能往生。动物往生,我要举夏老师的例子。他在闭关的时候,成天绕佛念佛,绕了佛之后坐下来念,念了之后穿上鞋下去绕。后发现有一个老鼠,在老居士绕佛时就跟着绕;等老居士坐到座位上,盘腿一坐,两只鞋就放下去了,是两只很大的鞋,那老鼠就坐在两个鞋当中,它也端坐;等到起来绕佛,这个老鼠又跟着他绕。成为常规,天天如此。可是有一天先师起来了,一看那个老鼠没有动,碰一碰老鼠还不动,再一看,老鼠端坐死去。这个老鼠,它能跟着人绕佛,跟着人坐下来,人起来它又跟,最后就安然在两只鞋中间坐化了。至于它是否会念佛,无从证明,但它能在关房中,紧跟先师同坐同绕,最后安然坐化,决定是深入净土法门。还有经上说的,地狱的众生,只要他肯念阿弥陀佛,在他业障消除的时候,在刚出地狱的一刹那,就成就清凉华菩萨。所以统收万类,这个法门十分殊胜。 (《心声录》)
- _  j9 X% b! D0 w# ?. b0 Y2 z  G9 h% o
4、妙
) z* W: \! p) G4 N  法门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就是一句“那谟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时候很诚恳,很清净,这些世间的事都不想了,于是在你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弥陀佛,你就离开妄念了。若是一上来就叫你离念,这很难哪。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妄想不好,我要去掉妄想,这一想就是妄想,去了一个添了两个,所以你对它没有办法。然而你老实念佛,不知不觉就离开了妄想,从有念达到无念,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往生见佛闻法而证无生法忍,正是“巧入无生”,所以它极妙。 (《心声录》)
! G7 m( z, i7 o9 n) S  我说念佛这么殊胜,你要讲出点道理来,不能就说好,不行啊!要有点道理,是不是?道理就是“无住生心”。就觉得你这个念佛,你什么都不想了,就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的都不想了,别的是“无所住”啊。没有住在工作上,没有住在地位上,没有住在金钱上,没有住在男女之间上,所以一切事都无所住啊;也没有住在要成佛,要什么什么,都没有呀;法上也无所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不断,这个心是生生不已啊,是生生没有断灭,没有死啊,这个就是“无住生心”。 (《净修捷要报恩谈》)5 K. v% A5 O! F$ ~9 Q
  《金刚经》的关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凡夫就不可能了。不但凡夫不可能,二乘和小菩萨也都不可能了,因为凡夫只是念念不停地生凡心,没有一个时间能无住。成了阿罗汉就无住了,但是他不再生起度无量众生的心,所以阿罗汉能无住不能生心。有些事度的菩萨,从事上修习六度,我这辈子修忍辱,那辈子修布施等等,他们是生心,他度哇,但是不能无住。再往上到了台宗别教三贤位的菩萨(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以我们成佛共四十二个位次。十信还不算贤人,要到十住。初住到十住,十个住的位次,十个行的位次,十个回向的位次,这是三十个位次了,这称为三贤。再登初地,初地到十地,又有十个位次。四十个位次,上头还有等觉妙觉,四十二个位次)。到了地前的三贤位,他们有时生心,有时无住,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只有在别教〖天台宗判分佛教为四教:一、藏(小乘),二、通(通于大小两乘),三、别(纯大乘),四、圆(一乘)〗登地的菩萨,才能在生心的时候就无住,无住的时候就生心,所以这是大菩萨的境界。 (《心声录》)" V0 I) n" x  k( {8 d
  念佛的人,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嘛。……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而这一句老净念相继,就暗合无住生心嘛。有的时候是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不知不觉,就合了道妙。明合和暗合,这都是合嘛。所以不可思议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U6 n0 D# L$ K+ @' o* a
  念佛、念咒是众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转。开始时就这样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这叫事持。《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你先事上念,然后就自自然然变成理念了,那就是实相念佛了,所以即凡心成佛心。从事持开始,谁都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有什么难,这个念要使它成为习惯。6 T  [0 W) f$ e3 n6 @
  事持不能小看,就这么阿弥陀佛……不知不觉,只有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深妙境界,你也就自然达到了。这是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能给我们找出这样的妙法。这个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觉就从事持达到理持,于是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可见最圆最顿的法,就在事持之中。 (《心声录》)! C4 l8 W6 e# f
  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夏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声佛号之中…… (《无量寿经白话解》)4 G7 W5 z$ N6 l+ x6 A0 `/ Z
  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继,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性叫做“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即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和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 (《净土资粮》)! v- R2 S8 s) S* s/ [7 k
  这一段(注:《净修捷要二十五》)完全是净土法门,没有别的,就是念佛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得无生法忍哪,这念佛就摄六根哪,你只要达到净念相继的时候,你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助力、助缘,自然心就开了,就明心见性啊。
+ W2 k. c9 x; ?  禅宗说:“迷即众生,悟即佛。”你只要明见本性,识自本心,明自本性,五祖说“是即人天之师”。人天导师,你就是佛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S' g9 q5 Z+ |6 j
" q1 X" t0 L5 P* p& k# u9 [1 d5、顿, c3 ]6 Z- W1 n; m
(1)十念必生 弥陀大愿$ x! f! y. u7 U# X. |3 s% i( D  ?9 O
  这就是“十念必生”愿(注: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但当深具信愿,只要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愿一齐都活了。这是大愿之心,圣教的眼。 (《心声录》)
* ^: Q+ L1 u, J3 m  一个人在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青年得病,临终时也是地狱相现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助。哥哥说:“赶紧念佛。”并请多人一齐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逝世时曾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还能说不信?转眼那油锅里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开?所以这时念佛那就是真诚了。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就走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真事。 (《无量寿经白话解》)% [( O$ d, T$ Q  @+ o% `
6 B+ Z7 r8 I. }) R6 f: _% m7 g  ~
(2)往生极乐 一生成办, M9 X- @+ d3 N+ K$ a
  “一生成办”,现在有很多人,对这个还不太懂。有人说这密宗是一生成就,这净土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注:密宗噶居派大德),我说:“这个往生净土,这个算不算密宗的一生成就?”贡嘎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贡嘎上师的汉话说得非常好,我们这个对谈很畅达,这话稍微说得慢一点,他直接用汉话说,比人家翻译强得多,经过翻译的七折八扣了。“你说是哪个净土?”我说:“是西方极乐的净土。”“哦,那就是即生成佛!”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不再有别的生了嘛,最后都是成佛嘛。这一生完成了,就这一生嘛!所以现在学密的人,他是有意标榜自己,来压低净土宗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 L& N8 u0 \( a0 ~4 |  往生极乐,必登补处,见于《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两本相同,可证凡往生者,必定于一生中定补佛位,同于现在兜率内院之弥勒大士,同名一生补处,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既成佛,愿已落实。所以带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鞞跋致,究竟都是位齐补处,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胜因妙果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要解》赞叹说:“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见,从凡夫心,以信愿持名为因,决定能得往生净土、位登补处、一生圆满、一生成佛、不可思议的妙果。 (《净土资粮》)" X! g! C. Y) w

. f8 K! |2 M4 i- M& A7 W(3)直彻心源 即心即佛
2 n; b& x% c2 Q* e  }  《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污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譬喻,浊水喻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净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当,不可思议。所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净土资粮》)& c7 o7 [# A- ~$ O" t6 G+ ~3 `
  “越三祇于一念”,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注:见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祇劫的修行,一句名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宗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念了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8 r# f9 K5 C: t4 Q6 R* T& J+ x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 (《无量寿经白话解》)
$ B8 Z" x1 H. J/ X3 A% v
. C6 ]& z( `0 d7 h+ _4 t6、圆2 l( d9 I& ?" J% s/ ?
(1)行圆 一门即是普门
# R5 p3 m1 s, f5 a1 @& p/ Z2 r  甲、密净不二
: t8 \6 K2 a% ^" a  “称名无异持咒。”称名,念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确实,我在这个称名里头,得到了密宗的很特殊的感应。密宗有最高的佛,比毗卢遮那还要高的,红密称为阿达尔玛如来。这阿达尔玛如来的心印在持名的时候就显现了,当时,我还觉得奇怪,这个念佛怎么出来阿达尔玛佛的心印?后来才知道,这同时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印,这在当时并不知道。所以,你在念佛,等于在持咒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2 Y7 G  P1 f2 W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现二土也。”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顾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白话解》): A1 d) ^" ?% O: h
  净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语密。但能一念相应,即是一密相应,亦必即身成就。可见净宗即是果门,乃密教之显说也。 (《心声录》)* l# h" E4 F/ n4 U7 H! B
  乙、禅净不二
$ t/ [. i% R: U; H  V$ @& v1 Q5 k  中国旧日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欣赏禅宗,鄙视净土,认为唯有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净土只是愚夫愚妇的行径。其实他本人正堕在颠倒见之中,如大富盲儿身在宝中为宝所伤。另外一种,目前有许多人,久修无功,产生消极情绪,自认什么都不行,看经不能深入,参禅更不是根器,学密还有许多怀疑的地方,我什么都不行,所以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念念佛吧。这个说法,表示这个人虽然习净,但对于净宗缺乏正确的信念与认识。《大集经》说“但念阿弥陀”,就是只念、专念、唯念阿弥陀,这就是无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禅。% J) d9 @! y7 l0 o  W' ^
  这里所说的无上深妙的禅,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说禅定,是在前五度里面。两者虽都用一个禅字,可是差别极大。经教中说,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这就是说,禅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见天地万物。《净语》谈“深妙禅”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参禅,而是要你知道你现在念佛啊,你已经是参了深妙之禅。 (《心声录》)
- W1 J+ k2 Z/ R0 W/ @5 [8 Q( A  “声声唤醒自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叫谁呢?是把你自己叫醒啊!你在睡觉啊,现在都是做的梦中事啊,就这一声一声叫唤你自己啊!“声声唤醒自己”,这一句是禅嘛,还有什么是禅呢?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是老实念佛的人,你已经在了含元殿——含元殿就是长安城的皇宫,等于说是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门,更从何处问北京?到了天安门,你还问北京干什么?你到了北京中央了!所以“更从何处觅长安”。这就是说,修净土不再需要去参禅了。但领会一些禅,对于我们破执着,不要陷于有为、有漏,还是有好处。所以,我们广学、多闻,学般若。 (《净修捷要报恩谈》)) x% {$ z/ {8 w% ^' r  O% }
  至于直显禅净不二者,莫过于《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可见持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因为此禅,不待参究,当念即是;不论迷悟,全体现前。故先师夏老有诗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古德也常说念佛之人,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 (《心声录》)2 q6 U2 ^) ^* B* r7 k
  丙、一即一切
7 ]6 ^& S: C$ r+ \# H+ m% T: j- b/ o0 d4 ]  这一句佛号,如蕅益大师说:“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可见天台的圆顿三观、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具德、一真法界,都在其中。 (《心声录》)
6 ~8 j. R! c- }! f# m  极乐的一花一香、一尘一毛,都是圆明具德,也就都是《华严》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弥陀和行者当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境界不可思议,具足《华严》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在愿文中都很明显。 (《无量寿经白话解》)
+ w* a8 U( g" f$ g+ n4 I' k7 {  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它是宝啊,宝中之王啊;这是个王中之宝啊;“宝王”啊,既是宝又是王啊。你怎么说都可以呀!所以这“宝”和“王”两个字,本身就说明问题,“王”是高出一切,“宝”是最可贵的,最可宝重啊!是这样的三昧,宝王三昧啊!还有人说,这许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贪,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过去的业,有的三昧能消现在的业,有的三昧能消未来的业。只有念佛三昧消一切,所以是宝王三昧! (《净修捷要报恩谈》)
6 Z4 I! v  v" u- l7 t: o  《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的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份,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仿仿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非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无量寿经白话解》)
* @/ l; X5 r' h3 l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大师是说,种种行愿,广大如海,虽然无量无数,可是只要满足往生极乐净土这一愿,一切其它的志愿,全部得到满足。这一开示超情离见,纯粹是华严境界,和盘托出了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当前“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的形势下,但能信奉满足往生净土的一愿,就投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就同弥陀同体,一切大愿都得圆满。方便直截,不可思议。昙鸾大师的稀有开示,应与以下妙句同参:善导大师的“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的“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严普贤行愿品》:“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以及本经释尊赞叹阿难说:“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都是画龙点睛的无上开示,都是教眼,都是释尊一代时教、十方诸佛无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脱生死,直趋究竟。 (《无量寿经白话解》)) j- C) J, W$ K" @- q* o  p

/ t, D. J, g1 [7 ^. }(2)理圆 实相正印之所印/ K9 U7 o. V# n: b$ V
  《弥陀要解》中现成的两句,正好作一副对联:“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这两句话可以概括净土宗的殊胜奥妙。事持就是不论是谁,老老实实地念“那谟阿弥陀佛”、“那谟阿弥陀佛”,就是事持。事上你是这么持了,理持呢?须要契于实相,住于般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从容中道,这叫理持。所以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最高,凡夫就觉得无从下手。但是不知道,这个奥妙在你持名念佛中,如果老老实实,绵绵密密,清清静静,不知不觉,不知不觉,你也就达到了实相念佛。最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称为究竟的方便,所以说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为你就是清清净净的,别的都放下了,若能净念相继,能所两忘就是理持。理念就是念实相,也即是实相念佛。实相的功德不可思议。以忏罪来说吧:“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说明实相能消众罪。《观经》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大家想想看,八十亿劫是多长的时间,生死之罪是何等的重罪,《观经》指示,一句阿弥陀佛可以消除。这是由于念佛暗合道妙,暗合实相。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心声录》)7 \  s. d' h- u; A
  净土法门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诸法实相的究竟处。《弥陀要解》说:净宗“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正印”的“印”字应重视。印是印章、印鉴,古代公文必须有主官的大印才能生效。近代银行存款,提款单的个人印鉴必须相符,才能领款。可见印是印证。而且盖印不同于书写:字是一个一个、一笔一笔、有前有后的写出来;盖印就不同了,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时显现,一时顿成,一成一切成,完全表示圆顿之法。现说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那么所显现的必然各个都是实相。于是能说所说,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能听所听,能听的人、所听的内容;以及能发愿往生的人,同所愿往生的国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这一切一切,都是实相正印。所以“首楞严”的含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就因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没有一样不是法身,本来没有一切分别,密宗称为大圆满。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一句佛号是大圆满,就是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不都是六尘吗?可是禅宗三祖《信心铭》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所以开口便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试问一切都是实相,阁下怎么拣择?所以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是实相……可见入了净土法门就是入了实相。这就是真实之利。 (《无量寿经白话解》)& @: ?1 E0 U, T7 z% ~+ o
  所以一入净业门中,便是身在实相大海,无论你是仰是俯,是自由是蝶式,不论向东向西,或沉或浮,或深潜,总之都不离这个实相大海,也即是弥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即是大智慧的萨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弥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离见,人类语言无法宣说,众生妄心,永不能测。可是大恩大德弥陀世尊,特垂方便,普兴救度,开此妙门,一切众生闻佛名号,深心信受,老实念佛,愿共众生同生极乐,只要此心真实,这个人虽身在娑婆,已蒙弥陀摄受,不再退转。正如《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寿经白话解》)+ k$ s4 L) t; l
0 C  n" b# z! d) V# v' D
(3)果圆 同证不退 径登四土 圆具三身 一生补处 究竟成佛; o$ b* R" g  Z: @; O  T. Q
  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翻译华文就是不退转,这是菩萨的阶位。不退有三类: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经作了圣人的同流(入圣流),不再往下退变为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圣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恒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为只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没有资格。第三,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远远不是凡夫了。这需要别教的初地才到念不退,别教是纯一大乘的教,别教的菩萨正是通常所说地上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6 04:15 , Processed in 0.1033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