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 h1 @% Q7 `5 p2 r忏悔# I3 n4 x4 _ e, t- {
( P/ d$ U ` Q
张慈田
8 G9 }0 {4 H7 P2 K1 C + h* j9 \5 E7 v& h
忏悔乃是悔过罪愆,请求谅解 「忏」为忏摩之略称 原义是「安忍」 请求他人忍罪 「悔」有自说罪状(说罪)之义 即犯了过失在个人或大众面前告白道歉 以达灭罪之目的。* }( G5 Y) m% L
! m: T, I' N0 s3 Z) J' v
在原始佛教教团中,为了维持清净和乐的僧团生活,佛陀及僧众制定了戒律,内容有道德的(如杀、盗、淫、妄等)、生活的(如食、衣、住等)、团体的(如受戒、布萨、安居等)规约,若比丘或比丘尼有所违犯,自行发露或经别人举发,依所犯罪行之轻重处置,犯了四重禁戒则逐出僧团,其它则依律忏悔除罪,而恢复清净的身份,之后,别人不得再重提往日的罪过,来讽刺或歧视,那是犯过失的。
9 E' E4 r7 }- q* T , i# F2 z7 v7 A! Y: {
出家众可以在每半个月的定期布萨或夏安居的最终日自恣日进行忏悔所犯过失,「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但在家众受持五戒,甚至受持入关斋戒(过一日一夜出家生活),犯了戒又如何忏悔呢?经律中有记载一些在家人向佛陀或比丘忏悔的例子,而似乎没有受持戒法犯戒如法纤悔的例子,这可能是在家众没有像僧团那样有组织,能进行如法如仪的纤悔,犯戒者本身可能因此着重在自律自纤。
& E# t$ o9 O9 Q) B: O6 j
0 _7 F" u1 D! b+ _ 忏悔原是对自己这一生所作的过失或罪业,知道过错,并请求原谅,这是着重当生的,而发展中重信仰的大乘佛教,把过去无始劫来的恶业,都认为该忏悔,虽然我们每一生都可能造作恶业,但一般人并不清楚曾造了什么恶业,忏海的内容就无法具体化,只能陈说往世可能由贪瞋痴引发,依身语意造业,犯了种种十不善业甚至五无间罪,一切皆求忏悔。大乘的忏法是观想在十方诸佛前忏悔,跟原始佛法着重当生的随犯随忏的修法不同。现行违犯的忏悔,能把所犯的罪相直接、具体地说出,当大众如法灭罪后,的心不安、忧恼即能排除掉,便不致于障碍修行,而能渐次地趣入圣道,就达到忏悔的目的了。* z2 }: K3 e7 ^1 B% G
! [& d4 z1 p! l" u; `% j8 V I/ p1 T2 S1 L P9 A3 A
- [6 c: X9 k U8 X: M6 p7 v4 Y! s
- u( Y9 S6 ^( l$ A%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