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8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身后之苦,而后之后,仍要轮回H10不 停 。至於爱别离三,则是身外之苦,而外之外又有水、火、旱、潦、大风、地震、盗贼、刀兵 、牢狱等天灾人祸。以上即是苦苦。
9 r6 T! k2 P2 {6 | 第二“坏苦”H11:坏是变坏之义,即约乐喜二受而言。因为万法无常,乐境才现, 苦境即来。俗云:贺者在堂,吊者在闾。当乐境坏灭之时,即是坏苦。
$ C; B, Y- m& I% [& b 第三“行苦”H12:行是迁流变动之意,即约舍受而言。虽有时不苦不乐,但我们的 神识(俗称“灵魂”)迁流无当。仁王护国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H13,一刹那有九百 生灭H14,是为行苦。4 S% l. Q- r3 x
丙、三界统苦
! U. G" B* L6 w. i0 m& _- p& w3 O 或问:苦有如此之多,那麽谁来受呢?是否汝受我不必受?当知,三界H15以内的一切 众生统通得受,谁亦免不了。请为分别言之。
6 I1 I3 X N! l4 c 一者“欲界”H16众生统受三苦:欲界包括六层天和下面的五趣杂居地(我们人类即 居 此中)。因为这范围的众生,都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故名欲界。但是,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 本;贪染欲尘,自是一切苦之根因。所以,东方文化中,儒家主张节欲,佛家讲究断欲,以 求减少灭除苦因。若西方文化则提倡纵欲,不知这就等於提倡受苦啊!, i/ C; l9 u0 k4 u( ^, ~ L" I* N
二者“色界”H17众生兼受坏苦和行苦:色界包括四禅,共十八层天。这范围的众生 ,因有禅定的功夫,已无男女饮食的欲望,却仍保有色身和宫殿楼阁等,故名色界。可是, 身为苦本,仍然不离生、住、异、灭,为生死所缠缚,所以有坏苦和行苦。
" G5 ^6 H6 M# q' @8 {# y# T 三者“无色界”H18众生单受行苦:无色界包括四层空天。这范围的众生,所入禅定 (名四空定)更深,不但无饮食男女欲望,亦无色身执著,只留神识,故名无色界。可是,神 识为招苦之缘(故学佛目的要转识成智),为一切妄念所依起,所以仍有迁流生灭的行苦。! O1 V j1 F3 R* B5 z2 C9 a
由此可见,只要是三界内的凡夫,都得受苦,无一例外。所以佛学教离苦的办法,就须 跳出三界。: h% U5 b" G7 k& n6 n$ P/ ~! B# B
丁、受苦益起颠倒! O8 a( R( U2 z
还有一层,众生受这苦之后,并不是从此完结。原来,观察其所以招苦 的原因,主要是烦 恼盖住本性(指贪爱、睼恚、愚痴等),这就是“惑”。因为迷惑颠倒 H19,无有智慧, 自然胡作非为(指杀生、偷盗、邪淫等),这就是“业”。既然造作恶业,将来必定招受恶的 果报,这就是“苦”。可惜,众生招受苦果,不但不知自反自省,往往还要怨天尤人,因此 更起迷惑颠倒;所以,“惑、业、苦”,恶性循环,永远不止。经上称为“三道”(道是能 通义,惑通於业,业通於苦,苦又通惑),又名“三轮”(轮是能转义,三者轮转不休),如 图示:
) O& C9 q, N$ i" [- ]- B 人生实况,就像这图所示,解苦妄作,复造苦因;因此,加苦续苦,无有已时。譬如扬 汤止沸,只见滚上加滚而已。无怪乎聪明的人总要感叹一声“苦海无边”了。
1 V' M9 W3 i% |, o3 | 最后,透露一点消息,佛法却有真正止沸之法,那就是要釜底抽薪,这且留到下文慢慢道 来。1 D# l- l/ Q! ^) P
【注解】
x8 P/ a- u5 R# w$ D1 @ *.受:受者领纳所触之境之心所法也。一、身受,领纳於身起分别 之受,即苦、乐 、舍之三受是也。二、心受,领纳於心起分别心之受,即忧喜之二受是也。(心受亦摄舍受) 。
5 h% B; u% l3 P% W6 E */观受是苦:四念处观之一。(四念处观: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o* h. t+ w2 U, l2 }/ P: j! q *0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动态)( B7 q1 b7 @4 V. Q, C# L- _
*1乐受:领受顺情之境,使身心适悦者。% Y! |# h8 B% h% {
*2忧受:心於违境受忧愁之感也。(静态), ]$ s h& K* ^: |4 f" z* g
*3喜受:心於顺境受忻悦之喜也。9 D" w! U% ]' B
*4舍受:身心领纳不违不顺(不苦、不乐、不忧、不喜)之境而苦乐 之感共舍离者。% `8 ? S3 i" n/ i4 n2 T$ n6 H
*5五受: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 一、苦受,二、乐受,三、忧受,四、喜受,五、舍受。
. l1 Z1 p3 Z' O* a( `5 H2 E9 @ *6苦苦:三苦之一。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 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又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云苦苦。
5 P' u0 N8 O' n1 w H10轮回:众生无始以来,旋转於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 无穷也。
+ v$ x4 y. i2 U, e3 h, Z. M) | H11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
* R" P1 x& R1 J' i+ W H12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 住安稳之苦。8 ^% p$ z& o, w* H" F8 o9 j
H13刹那: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探玄记云:“ 刹那间,此云念顷。於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a! ^; O. n0 Q
H14生灭:有为之诸法,依因缘和合而为未有法之有,谓之生 。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 法之无,谓之灭。有生者必有灭,有为法是也,有灭者必不有生,无为法是也。但自中道之 正见言之,则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 }4 I% }! L/ S H15三界:界,差别之义,彼此之事物,差别而无混滥也。凡 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㈠欲界㈡色界㈢无色界。
" A! t* }, X9 V/ g$ U0 y/ m, m, k H16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 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详如六、七表)
* N6 p: w0 ~4 Q( W) f4 s: d$ [ H17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 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 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 分为四级,称为四禅天。* G% N6 U' P) l& y
H18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之物,无身体,亦无宫殿 国土,唯以心识住於深 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即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 在色界之上。
9 }: \& x9 _! H8 V H19颠倒: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见也 。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5 u- d% ^6 y, T* z) x4 Q 【附注】3 j3 j. x% s5 u# d, N' Y2 ~6 |
五蕴——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 ,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
8 C V: w G2 A B6 o 【佛学讲座第五讲】8 \+ n {5 }+ G |+ u
人生三际之抉秘(十二因缘)
& x% ^1 N* n& b9 S e, P& b 当前人生,三界统苦;而千苦万苦,总在生死。佛陀 出世,即是为此大事;以生死了,则一切苦了。. C. `5 o7 W: k: V
欲了生死,先须洞明根源;欲明根源,故须进观“人生三际”,亦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 死往何去?此为世间一切学术宗教所欲穷尽而终未能穷尽之千古秘密,而佛学独能彻底说明 之,且能彻底解决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