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17|回复: 20

李炳南老居士:佛学十四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8 21: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Q$ O4 D# ]  b4 l! i! i# e8 n$ E7 J. D/ y! }5 }
--------------------------------------------------------------------------------* i" h  l5 R5 n0 o$ C

# f  t6 u0 C- y* t2 F" H8 e: X              目 次6 Q- H7 }6 k* q/ U0 ]3 x8 v
             第一讲 先明佛义
% A2 w9 W, K- \1 Y' [2 R- {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Z% p  E- h, Q* }& T" T/ V' K/ T
             第三讲 消除几种误会) [! Y* ]; j+ `) K+ `& n
             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 [8 m3 R, }$ U' V& E0 b
             第五讲 人生三际之抉秘) i. d: ^* p% `" Y# V* `( _1 U
             第六讲 宇宙有情概况
3 f0 }, |) Q  w  M1 d( `. }$ H! v             第七讲 宇宙器界概说
7 v4 K. v" [/ [  u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 F+ k0 c$ q7 w$ S0 C9 g) \             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o) q. |& Y" L4 ~6 i
             第十讲 五戒十善' o: p& S$ _  [: `& \: i
             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l$ [% @9 Q! m4 a7 W3 d$ e6 q# \" }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0 a) P* q# d( w' F             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捷径
8 k. n, V/ F, p# q2 G             第十四讲 吾人应有之警觉
+ Y6 |+ a. }$ n6 j1 F! w  q2 A 
8 C1 ]' |7 P8 u+ s 
, d) W1 p% \1 p1 a8 ~  E0 u, a- m 【佛学讲座第一讲】: i9 G- n7 J8 L" J* s5 C5 f
   先明佛义% y2 Z( j" \3 h. L7 H
   佛学,是一门觉悟的学问。内觉人生本身,外觉宇宙 环境。觉则支配人生宇宙,得大自由 ,获大解脱;不觉则被人生宇宙支配,受它束缚,不得自在。人人宜觉,故人人当研佛学。
7 D& O( U( e; ?2 l$ A   欲研佛学,有其次第。首先,明白佛字真义,自然心中有一正确目标,而不致迷信。2 J7 M* }1 P; u0 f. |: A
  甲、佛之释义
, ?, v; [6 u" e   佛*.之一字,本是梵语“佛陀耶”省称。译为智*/者,或云觉者。2 s5 Y9 J. W: k  Y1 w6 Y
   先说智者。“智”具云智慧,慧是明了,智是决断。此与世智辩聪不同,专指能澈底认识 宇宙 真相,而具办一切事而言。其实,一切众生的心性,本来清净光明,天然就具备这种智慧。 但以无始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遂使澈天洞地的光明,隐而不显,此在佛经上称之为“ 识”。识只是七情(喜怒忧惧爱恶欲)无明的作用,一团漆黑。学佛目的,就在去除无明,转 识成智;浅言之:只是理智办事,绝无感情冲动。所以学佛之人,就如同一采矿者,金藏矿 中,须加开采陶炼,方得金用。( a( e( `* W, B. Z
   依照开智慧之浅深次第,分三种智:(一)是“一切智”*0:指能知一切法总相之智慧。 一 切法总相是什么?经上说是万法*1皆空*2。盖宇宙万法,凡夫执为实有,其实皆是因缘 所生,并无自性,所以是空。譬如:两手相合有缝,而本无实缝。是故,金刚经云:“凡所 有相,皆是虚妄”。小乘四果罗汉,修析空观,证遍真理;大乘别教十住菩萨,修从假入空 观,见真谛理;同断见思惑尽,即开一切智。(二)是“道种智”*3:能知诸法别相之智慧 。盖菩萨必须度化众生。而度化众生,必须懂得诸佛道法(“道”,包括藏通别圆四教,有 、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门四门),和诸众生善根心理(“种”包括上中下根)。佛法与众 生,虽亦不离因缘性空,却缘起现有,且别别不同。别教十行菩萨,修从空入假观,遍学四 教四门,见俗谛理,界内外尘沙惑断尽,即能用诸佛道法,发起众生善根,是为道种智。( 三)是“一切种智”*4,又称“一切道种智”。盖佛法无量,众生无边;一般菩萨只能知 下不能知上,唯佛究尽,知一切道与一切种。故无一事而不知,三千大千世界外下毛毛雨, 悉知其点数;无一事而不办,纳须弥山于芥子许,如反掌折枝。此则修中道观,断根本无明 惑,见空有不二之中谛理,是为通达总相别相*5之佛智慧。) |5 c4 E& o- S/ p
   次说觉者:“觉”之一字,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指对其事注意,觉悟指对其事了然。 先觉察,而后觉悟。上言成佛的办法,是转识成智;而转识成智,就在觉上。因为唯有正觉 ,才能除去覆住本性的无明。无明能障,依其障碍之宽狭义,在唯识论上,分之为二:曰烦 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6,从我执生,即贪、睼、痴、慢、疑等, 能扰恼有情身心, 而障涅*1;所知障H10,从法执生,能覆一切所知,而障菩提。( 详参相宗纲要“烦恼所知”)觉 察功夫用以对治烦恼障,烦恼H11之扰恼有情身心,侵害如贼,能劫本性功德法财;世 间之 贼,能偷家中财宝,若是主人能随时警觉注意,纵彼有偷天换日本领,亦无能为功。学佛之 人,对治心中之贼亦然,若能如古德所说“不怕念起,但恐觉迟”,烦恼障自然渐伏、渐断 。觉悟功夫则用以对治所知障,吾人有所知障,则於一切所知境界,昏昧无知,有知亦是错 觉。譬如一人昏沉大睡,则不能识东西南北,梦中皆是颠倒;然待清醒,自是分明。觉悟亦 然,一旦壑破无明,则见无量大千世界,如视诸掌矣。
+ ~/ e% k( e2 X   如上所说,起觉察、觉悟的功夫,对治烦恼、所知二种障碍,而开发一切智、道 种智、一 切种智的本性德能,这就是学佛之始末。但能依之以自行,那只是小乘的罗汉;又能兼之以 化他,则是大乘的菩萨;若又能自行,又能化他,而且做到觉行圆满,究竟至善的境地,那 就是佛了。
0 O0 U. W1 D* ~( D     乙、二障略举8 i5 Z3 j% j6 q$ G
   佛字之义,既是一智一觉;所以学佛的目的,不外在开智慧,求觉悟。 而其关键,即在去 除烦恼,所知二障。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治 病当先知病,故将二障,再为略举一二,以作求觉梯航。
! b- g" C- V% @* k* m8 T   世间学说有讲人生观、宇宙观者,谓观察人生本身,和宇宙环境,而所得之一种概念。佛 学之觉二障,亦不离此二观。然世间学说依观察者之知识浅深,其所得概念,则或邪或正, 或偏或圆,种种不同。至於佛学之讲人生宇宙,乃佛以一切种智观察所得,故属正而非邪, 圆而不偏。
' s$ A& @# w) y+ \  S  G4 R1 {/ p   先言人生观,吾人本身,因有我执起烦恼障之故,遂得如此之苦H12人生。何 者 ?当前所领受之生活,不外(一)者众苦,如生老病死等,三苦、八苦,八万四千苦,无量无 边。(二)者不自由,身心皆受束缚H13,事事不合理想。(三)者不平等H14,如贤 愚、美丑、贵贱、贫富等,千差万别。此应觉之一。又,当前所造作之事业,则皆 是一者苦因H15,如杀、盗、淫、妄等恶业H16。总言之,糊涂人则办糊 涂事,举凡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动,无一而非湖涂事。今既造苦,后故受苦果。此 应觉之二。须知,人生虽苦海无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却仍我见深固,故必觉察而后能以离苦得乐。: d4 H- j$ j+ U
   次言宇宙观:宇宙环境,因有法执起所知障之故,遂获如是之坏环境。何者?万事万物, 森罗万象H17,而恶者难以遣离,如贫贱为人所恶,遣之不去。而好者难求得, 如 富贵为人所好,非求可得。虽勉强而得,亦容易逝去;例如秦始皇并吞六国,何其不易争得 天下,却转眼成空。此应知之一。再者,人情事理,千变万化;动植矿物,本皆吾之环境, 而人尤其密切。却是人情多异,俗云:人心不同如其面。而人事亦多变异,今日仇家,乃是 昨日之刎颈。其中道理则多奥秘难了,故中庸云:极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此应知 之二。须知,环境虽恶浊不堪,一般人依旧迷恋不舍,譬如蛆之趋粪,故必觉悟,而后方能 破迷启悟。* ~5 J, c2 r* d8 i9 m
  丙、宇宙人生范围
* B5 ]  U$ J2 G8 W$ y   上面所列人生宇宙H18观事,但就二障所障者,举一二耳。 此固亦佛之所觉,除 此之外;乃至空间十方H19,时间三际H20,推之无尽澈之无穷,无 不一一悉见悉知。
/ L" ?# O; M; P" J9 G   佛之所觉,须如此大者,以佛度众生,而十方三世皆有众生,且各居环境;若有一事不知 ,一生不度,则觉行不满。
4 ^! Z. B/ B/ k& m9 r! |  C8 ~   佛之所觉,能如此大者,以吾人心性无外故;楞严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 “虚空在吾人心内,如片云点太清里”,可见心性尽虚空遍法界。佛已断尽无明,澈见本来 ,开一切种智,故无一事不知,无一事不办;是为真能支配人生宇宙之大自在者。今者,苟 对人言,有欲办全球之事者,则必以为虚夸其志;然相较於佛,其志又何其小哉!
: W: @* E* ]" l) \9 l3 Y7 M5 |7 N   【注解】9 v( @' ?' s1 O* M
 *.佛:佛陀之略。译言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 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 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圆满名为佛。自觉者,简於凡夫; 觉他者,简於二乘;觉行圆满,简异於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 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圆满故也。
' M" m, @, r. h( U */智:於事理决断也。' t% b) F: [- G* M
 *0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 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 h2 I: r* h: r! c; l *1法:为通於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 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 事物其知者,道理其悟者,皆悉为法也。又法者,兼摄有体,无体,该尽一切法也。/ J& A6 l( b2 {  G* r- W" _
 *2空相:诸法皆空之相状。因缘所生之法,无 有自性,是空之相状也。又真空之体相,名为空相。
1 R8 N3 O& x3 C: G" s5 y! R; F) x *3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 法者。
5 z( d; m2 ?5 i1 ^! | *4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 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7 U4 W* E- e8 K2 O" `/ V" H4 q  ^2 ] *5别相:事事物物各别之相也。% T. u9 j- L/ X% k' j5 B2 {9 T0 o
 *6烦恼障:二障之一。对於所知障而言。百 二 十八之根本烦恼(即见思惑也)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1 (圣道),故名为烦恼障。由我执而生。% b3 T8 ]+ ~6 W! j! W1 P/ w  K8 s
   H10所知障:贪、睼、痴等 诸惑, 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故云所知障。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故又云智障。由法执而生。
. V" O) d; e1 r7 D3 a: V( k/ P   H11烦恼:贪、睼、痴、慢、 疑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为烦恼。
$ E- e  Y+ j0 f8 J0 ?   H12苦:逼恼身心之谓也。/ E$ A  Q3 U7 W
   H13缚: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人,不使得自在, 故曰缚。
4 v2 _; H: i1 {0 B4 h3 T' \- F   H14平等:对差别而言。无高下浅深等 之别曰平等。0 P3 K9 o9 [2 S: \! Q
   H15苦因:苦之业因。所为一切皆是苦因。 6 ]0 \4 u$ t" n: L% |( d3 w
   H16业:造作之义。
* g; Q- |" X$ y* J5 l0 x/ b   H17森罗万象:谓宇宙间存在之各种现象 ,森然罗列於前也。7 e% `. l* Z; W* ^. |  j8 P/ c
   H18宇宙:(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 往古来今谓之宙。宇为空间之义,宙为时间之义。- a& G0 x) d, D4 m1 ]
   H19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上、下谓为十方。
2 f- v( t% w' ^( M# V  _) O& ]2 C   H20三际:犹言三世也。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 @: U7 c4 Z# E3 w0 x
 【佛学讲座第二讲】
* G: }, P. q5 _; P! l% l- d; E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9 P" j9 Z* u  `# ]   佛义既明,求觉之心,不免油然生起。可惜,佛经三 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大正藏即有 七千余卷,续藏亦有九千余卷,且深赜难了,以致初学茫无头绪,往往望而却步。此因不 懂研学先后之故也。
8 k! u4 r- e9 z1 f) O2 s  甲、佛学难解4 r" z( D1 l/ {/ w
   佛学*.深广,因所公认。然非佛学故弄玄虚,而唱高调。原来佛学本 身,即是复杂之宇 宙,与复杂之人生。此在世间一般之科哲、宗教、学术等,只是作虚妄分别,皆不能以澈底 。唯佛以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又称“大圆镜智”)圆澈照见,故能无一物不知,无一事不晓 。然后用文字般若(语言文字)演说宇宙状况、人生实际,来觉悟一切众生。但是,内容复杂 则必言语难说,说既难说,听必难解,这是自然的道理。$ H' w3 y  _) Z$ r  t4 H
   所幸者,凡事皆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乃学佛之次第,不外“信解行证”四大纲 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信*/是信乐佛所说法,亦即相信经上之言;解*0则了解佛 法内涵义理;行是依所理解,实地修行;证则证得各种果位。或问:何不先解后信,却来先 信后解呢?这是因为佛法深广无边,如果先解而后信,则恐无学佛之期。故使先信而作随分 解,如此自然愈解而愈信,愈信而愈解,而行亦弥坚,证亦弥速矣。此四大纲宗,各有方便 ,而行证在后,尚非初学所急,初学之急,在於信解,遂为明“信解”的方便*1。
$ ?* m6 w6 g' |   方便者何?曰信依总相、解从别相。信依总相者,佛既是大觉悟者,故凡佛所说,皆为觉 悟之语(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绝非似是而非 ,颠倒迷惑之言,故当一一相信不疑。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智度论亦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可见信之重要。若是学佛,而妄改经典,呵佛骂祖 ,则知其人信门尚未得入,遑论解与行证矣。复次,解从别相者,佛分析宇宙人生事物,似 是千头万绪,其实总离不开几个方面。若是研究佛学之前,能先略知这几个方面,自得提纲 挈领之便,可免望洋兴叹之憾,入海算沙之诮矣。下且归纳为若干组,依次来略述这几个方 面。
& `; @3 |) @4 R6 I8 Z9 |  乙、诸法三分, y: T1 N8 s; o% D/ p0 ?/ I
     第一组:诸法三分——体*2、相*3、用*4。2 D4 I6 t! ?; q& f0 B7 l- k: ]
   当知,一切万法(万法泛指一切大小事物。“法”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轨持义,持是住持自性,轨是轨 生物解。)皆具备“体相用”三大部分。体是本体,相是现象,用是作用。譬如:一铜铸香 炉,铜是言其本体,香炉外表是其现象,盛香是言其作用。世俗之人,大概只见到法之相 ,而不明法之体,亦不达法之用。其实,彼所见到之相,亦虚妄分别之相耳(唯识论名此为 “遍计所执”),非真能知相也。8 \# y" v3 Z! b' d) x) w
   先说“体”:一般言之,万法之体即指万法之“性质”。细究之,言“性”尚可,言“质 ”则非。何者?质是本质,然万法中实无一法有本质,亦实无一法可为他法之本质。譬如布 非衣之本质,以布可再分析,且布亦非缝衣之专料;而丝亦非布之本质,以丝亦可再分析, 亦非织布之专料。如是推衍,今日科学所发现各种元素之原子、中子、电子等,乃至佛经上 所说之羊毛尘、兔毛尘……邻虚尘等,皆非本质。如此说来,凡有物质,皆非本体;而万法 之本体,必是空而无质也。. h/ L' u; @3 n# z6 S2 u% P$ V
   万法本体,虽是空而无质,却不可言其无,佛学上即名之曰性(或曰本性)。万法曰法性, 众生曰佛性。性者,无改为义,其为物也,空空洞洞,无形无相;如姜之性热,黄莲性凉, 皆不可以眼见,不可以耳闻。又如花之有香、镜之有光,双手亦捉摸不著。识是之故,一般 人皆不知有本体也。
: G3 ]! c$ J- V/ _   分别上说,万法各有本体;融通来讲,万法本体,一而不二,何者?曰真如本性(亦即佛性 ),此乃造作一切万法之真正本体也。(是故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O8 Y9 B5 \) w: O) f   次说“相”:相包括二,表显於外者,曰物质现象;想像於心者,曰心理现象。万法本体 虽空,但当因缘条件凑合时,就现出一切现象来;而因缘条件分散时,本来无相。譬如氢 氧化合,而有水相;二气分离,其实无水。又如土石积聚,而现高山;着眼土石,山相则没 。故知不论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皆是因缘假合,暂起幻影,无有实法。金刚经云: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智度论亦云:因缘所生法,佛说即是空。可惜,众生迷惑无知,一味著相, 以为实有,故为相转,不得转相也。
( t5 d3 G* t5 ~( k4 H! t" x# w5 R   再说“用”:万法作用无量,各各随相而变。譬如:液体三态,水与气冰,功各不同。然 相既刹那转变,用亦刹那随变。故惟洞澈本体,明了诸相者,而后能通达诸用也。曰明体达 用,岂其易哉!
1 O* [! f2 O* B3 G; a' o2 ?/ z   须知,佛陀说法,契机施度,或说体(如云“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恒 ”) ,或说相(如云“大智大悲,常乐我净,无量功德”)或说用(如云“内潜源底薰妄心,外现 报化教众生,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学者於此应当分别清楚,若於说相误为本体, 或於说用误为现象则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矣。
  l1 J* I  D/ f+ {  丙、生起三由; ^! a" ]( r; {, h
   第二组:生起三由——因、缘、果。
2 T4 Y$ v' W4 n+ u   或问:法体既空,万有由何生起?答云:生起之始终,不外此三来由,曰因缘果(略称因果 )。经云: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孤因不长,独缘不生,必因缘*5具足,而后生起一 切宇宙现象。故佛学讲究一切不离缘起。" c$ c# h+ }% W. D) H6 r$ h0 t
   先说“因”*6:因是主因,指最初之动机,最初之造作。此事最为微细,鲜有知者,故 世法云:知机其神乎!何者?真如体内,本来如如不动,平等无相;但因最初一念之不觉悟, 遂起无明,而演现一切差别妄相。此最初之动机,唯识论上,称之为“种子”(第八阿赖耶 识 ,又名藏识。含藏无量无边世法出世法的种子。)譬如世间五谷种子,播种於地,即能生长 万物。吾人八识田中之种子,亦能现起一切宇宙万有。故名此种子为因。! X% T- V! C7 ?6 s+ N: g. ]
   次说“缘”H10:缘是助缘。譬如:只有稻种,不能生果,必须加上土地、水分 、日光、 肥料等之帮助,然后才能长出稻来。此土地、水分、日光、肥料等,即是助缘。唯识论上, 论生起万法之缘有四(如表),略释於后:; l* \. v% a4 w1 @' H
 (一)亲因缘H11:即上面所说之“因”(种子),盖彼能以亲自成办自己之果, 故名亲因缘。' [" X+ a" t) U6 Q! i
 (二)无间缘H12:亦名等无间缘。众生的念头,前念后念,接续不断,而前念 开 导后念,前念不灭,后念不生。譬如流水,前水招引后水,后水推动前水,相续不绝。此中 前念后念,力用均等,故名等;中间不容他念间隔,故名无间。6 h5 b7 t. |( {  q7 M1 t- p
 (三)所缘缘H13:指众生念头所攀缘之对象。经云: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 切外境,皆为所缘之缘也。
, B$ X+ g! x1 s  ` (四)增上缘H14:除前三种缘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缘。有 违 、顺之别:例如霜雪能令青叶变为黄叶,此霜雪对於青叶,即是违增上缘;对於黄叶,则是 顺增上缘。
  n2 }  f9 F, f) }& ]1 D   万法具缘多少不等,色法(包括一切物质现象)只要具足亲因缘、增上缘二缘即能生起。心 法(包括一切心理现象)则须四缘具足,然后方生。6 N2 u7 G9 ]; U6 P' }
   再说“果”H15:果即结果,指生成之一切现象。因缘和合,则能生成一切万 法,如植物熟,故名曰果。4 u2 b/ }# W3 L. C: p
   然因果H16道理,看似简单,其实错综复杂。因种有常暂之不同,助缘有强弱 之 分别,结果则迟早有时。或因同而果异,或果同而因异;如同为杀人,论罪有别;同受畜报 ,业因不一。总关键就在“缘”字的关系。% ~- O8 T3 G4 R3 H, E/ s
   明乎万法生起的道理,则可以立命,亦可以转命。何者?要得善果,必须先种善因,若种 恶因,必得恶果。当知,吾人尘点劫来,八识田中,已种满无量无边之恶业种子,若要不结 恶果,则勿增上助缘。古德云: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这是修行最好之办法。* n* K5 }" D: t4 g6 u: n5 |
  丁、法有两端" S1 y) ~- v- @. e( N
   第三组:法有两端——事H17与理。
: P2 J/ e3 K5 ?% b1 j   事是事实,理是理论。事实乃理论之事实,理论乃事实之理论;故有时讲事实,有时讲理 论,二者不可偏滞。0 ~- P: A" ~) \! |
   又,事是事相,理是理体。理体是空,事相是有;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空有 不二,理事不二。) _! T# C: z* L- v
   又,事是事修,理是理性。若执著理性,偏废事修,则等说食数宝;反之,专务事修,不 明理性,则恐盲修瞎炼。* r, k2 h/ P: p+ `7 z, ~0 m
   是故,分析万法,必须事理双讲,方能避免偏见;学佛修行,必须理事兼进,才能福慧俱 圆。
1 @) G8 R' {& q   整个说来,佛陀既依照体、相、用、因、缘、果、事、理等八方来解析宇宙和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增无减;口四种恶( 妄言、恶口、绮语、两舌)精益求精;意贪睼痴,如火炽盛。㈢恶消 极属於佛,何者?决不纵 欲享受,讲究的是断欲绝求,返本会真;决不营私害公,讲究的是平等布施,利乐众生;决 不争名夺利,讲究的是斩断名根利锁,证无上道。㈣善积极属於佛,何者?初发心时,则远 离世乐,求解脱法;例如释迦佛本贵为太子,富有四海,而皆舍H13弃,受诸辛苦。次 行菩萨道时,则庄严H14地狱H15,不舍一人;例如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 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至成佛後,又倒驾慈航,带果行因,度化众生,永无止息;例 如释迦佛来此婆娑,已经八千次。若言积极,谁胜於佛?
/ t. U* g( a2 q9 d  Z (丙)他尚神权,佛尚自权:所谓尚神权者,如信有一天帝,为造物主;或有鬼神 ,司赏罚 之权,或诸伪教,冶汞炼丹,欲成神仙H16,求长生不死。此等皆他所尚,佛则不然。 主张万法H17非由他造,而是唯心所造。一切吉凶祸福,非由鬼神之好恶睼 喜,乃诸善 恶H18因果,皆是自作自转。又知万法无常,不离生住异灭;乃天上天下,惟我H 19独尊(我指真我,即人人本具真如,足四净德是故最尊)。可见,佛法是最高尚自权的。0 X& P% {2 q  [+ _: B4 y- ]1 g2 m
 (丁)忽略现实属他,始终真乐属佛:世人见佛学之宗旨在了生脱死,便误会为佛 学单注重 将来,而忽略现在之实际。然观察他之所谓现实者,实在一点亦不现实,何者?一言以蔽之 ,曰短命主义而已。盖他之所求——五欲六尘,为地狱五条根,故有如刀头之舐 蜜。而他 之 所得——世间富贵,亦是昧机畏果,患得患失。然则,他说的现实,就像火烘之牡丹,只图 暂时的好看,不管以后永远的枯死,这有何实际可言?至於佛学,亦并非单注重将来,而忽 略现在。试问:若无现在的好因,岂有将来的好果?故於当前,即求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 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速断。使六根H20清净H21,一尘不染。可谓知 果畏因,根本解决。不但将来了生脱死,当前也可离苦得乐。此非现实,谁是现实?; p& T! m; k/ a
 (戊)不合科学属他,统系属佛:凡一切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谓之科学。观乎佛 学讲人 生,则统论人生酬业H22;讲宇宙,则分析真妄H23觉迷H24;讲万法,则终 结 万法归一H25。噫!真是组织严密,系统完整,一以贯之也。反问於他,人生为何?则迷 惑无知;宇宙何关?则颠倒错乱。然则,其说佛学之不是,到底佛学为何?则实际未见。呜呼 !原来他所排斥的佛学,是未见而言,一派的胡说八道。
% i6 f2 D# y! ]) n9 g     地、确立知见
3 Q9 O" W9 S0 A7 z) J   知是认识,见是见解。认识有真有错,见解有正有邪。末法时期,法弱 魔强,邪说横行, 初学若认识有错,见解稍邪,则有如航海,掌舵偏差,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故,如何 确立正知正见,实为初学切要的课题。+ H; P# l$ m, a1 h. Y9 H
   确立正知正见的方法,不外:㈠求认识:依照“闻思修”,广学多闻,以开智慧。; w% F3 ~4 J  c+ k6 d; ?, x8 w
   ㈡守标准:根据“法四依”,辨别邪正,亲善远恶。“闻思修”主要靠自己发心,且散诸典 籍,不能具述。“法四依”佛陀明揭,即可奉行,必须先讲。7 [$ e1 M" g% b; {# {# i, o' V
 (甲)依法不依人:人是有情之假者,法是法性自尔之轨模。依轨模方可入道,假者何关於 实行?然法不自说,惟佛能说,而佛所说,载在三藏,名圣言量。是故学佛,要依佛经,不 依诸人;假令其人为童子村人或凡夫外道,而所说契合佛经,亦当奉行;假令其人虽为名人 博士或罗汉等觉,而所说不契佛经,亦当舍弃不依。至於末法自称佛学通家,妄诞新说,大 胆改经,更当视为波旬,一概不听。! c" V2 X8 p+ l. v; {: C  B1 g0 S
 (乙)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者,显了分明,示说究竟之实义;不了义者, 未了未尽 之方便义。亦即是真实话,是方便说。三藏之中,凡佛随顺众生,或说人天福报,或说 小乘自了,皆是方便;至其明示大乘中道实相,即为真实。然佛经又有显有秘,而清凉国师 华严疏钞云:秘为不了义。学佛之人,若能分别晓了,自然壅无不通,有疑皆决。
" n) Y7 C+ K2 z& P! G$ w& D (丙)依义不依语:义是真实义理,语是言说文字。言说所以诠真理, 而究非真 理;喻如筌蹄所以取鱼兔,而究非鱼兔。若但张筌蹄,而依言说,徒增诤讼疑惑而已,何关 於真理?至於那些只凭翻查经卷,遂断章取义,而诋佛说者,更是语外求语,何足以论?" S: [0 g9 g/ F' Z! C6 |7 d% \, C
 (丁)依智不依识:智是本心照明之德,与法性合,识是妄想迷惑之心,与烦恼俱 。学佛之 人,惟依圣教,定止妄识,策发真智,乃可入道。若逞妄识,分别考据,欲辩佛说,迎合凡 情,坐收名利,则恐徒增罪业而已,与道何干?. o, M+ D3 ?5 e+ I
   总上所说,消除误会譬如根除痼疾,确立知见譬如预防传染。痼疾根除,传染免疫,然后 可以进补健身;误会消除,知见确立,自可进修佛学而资法身慧命了。
# _7 }. s1 `% a   【注解】
  e; A. _3 ^3 V* O3 r/ u" s *.误会:是开智的茅塞及认识的障碍。
! O3 ?4 x0 s+ _8 `& g# D */理想:但据事理,构成空想,以推定事之究竟,谓之理想, 对事实而言。
% J' g5 I2 n! Q, y- D$ j; S8 } *0迷信:不辨事理之是非而妄信也。
; V2 l. w  D! M. `4 \ *1消极:凡行为力图进取者,谓之积极。反是谓之消极。如道 德,务为善者为积极,但不为恶者为消极。
# U- `0 G/ B' Q& R$ W. n3 t0 s *2神权:神所赋与,绝对不可侵犯之权。' F/ M7 z% _1 @7 [! W
 *3主义:所主张学说上之根本标准而以之为宗旨者也。
5 u/ T0 y( _( ?0 `' s8 P6 X# B- k *4科学:“以一定之对象,为研究范围,而於其间求统一确实 之知识者,谓之科学”。从 广义言,则凡知识之有系统,而能归纳之於原理者,皆谓之科学,故哲学、史学等,皆科学 也。从狭义言,则科学与哲学、史学三者对举,科学究其所当然,而哲学明其所以然,史学 述其所以然者也。又某派学者,并研究之材料,或散漫或变动,非具一定之体系者,皆不得 称科学,如谓教育学、政治学之类,今尚不能成一科学是也。
& ~9 V) A% h) v$ {- e) b( n( v) R *5渴鹿阳焰:阳焰谓春初之原野,日光映浮尘而四散者也。渴 鹿见之以为水,走而趣之,不 知非水。譬迷妄之心也。楞伽经曰:“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 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 t, C8 X$ d# C* W% n' | *6现量:因明三量之一。现实量知也。向色等诸法,现实量知 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谓之现量。如以眼识见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耳识闻声也。
5 M0 d7 W! |# F& k+ h   H10比量: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 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於彼有火是也。
4 P# P8 B( r! z4 |   H11圣言量:以圣人言教,量度而知之者也。
* q/ q$ e1 F2 s. }   H12牺牲:牛羊豕之属,以祀神者,谓之牺牲。今谓摒弃 一切曰牺牲。$ x+ ^  I, R- O5 m8 [
   H13舍:内心平等而无执著,名为舍。
$ t- z; Q4 B$ p- s& w   H14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探 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 t6 _7 @- U' n- n
   H15地狱: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 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详如六表。
3 c8 O1 r* ~6 A) N' K   H16神仙:道家称得道之士能变化不测者,曰神仙。% ^) P: o. o+ s' W
   H17万法:总该万有事理之语,法者自体之义,轨则之义 。万有之事理,一一有自体 ,具轨则,故皆名法。乃至龟毛兔角毕竟无者,亦名为法。以彼有无之自体,有无之轨则也 。
7 c6 k9 s1 V6 ]; n* j. }0 P2 z   H18善恶: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又恶是乖理之行,於现 在与将来招苦之行也。
+ v6 n4 L: `$ D   H19我:己身有一主宰而常住者,此处指本性而言。佛教 指五蕴之和合者为假我,非有实之我体。
7 p  q) L$ ^& V9 o5 t   H20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 之义。眼根对於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於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六根。; V7 p( [1 L: C+ `  ]
   H21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
& |4 Q7 m2 g# A5 }   H22酬业:酬者报也。即酬报过去之造作也。1 X  O$ b7 X& [; K# r
   H23真妄:一切诸法有真妄之二。随无明之染缘而起之法 为妄,随三学之净 缘而起之法为真。又因缘生之法,总为不实,故为妄法,不生不灭之真如真实,故为真法。
, s7 n8 u: U0 ]7 ~, x3 i   H24迷:暗於事理曰迷。
2 p. [7 f# o: x  B- X2 |. I# {   H25一:一者不二之义,以平等不二之故谓之一。此处指 性与相合一而言。
; D# n' I& Q/ `" R' d" _ 【佛学讲座第四讲】
7 q1 v2 @7 L& M" C8 ]+ g   人生当前之所受(观受是苦). ^# y1 g) O; W
   佛学内容,离不开人生和宇宙。人生有“当 前”、有“三际”,宇宙有“有情”、有“器界 ”,下当依次加以演述。今且先言当前之人生,这是我们本身最现实亲切的事,不可不先觉 悟。2 `' a6 F3 Q) D$ G1 }" C+ W1 ~
   所谓“当前”,就是指我们现身从坐母胎开始,直到寿命终结八识离身之一期生命。统此 一生,不论何人,至始至终,整个遭遇领受*.,都可一言概括,那就是“苦!苦!苦!”。须 知,这绝不是佛学之故作悲观,而只是作人生实况的直述。所以四谛的初门,就先说“苦谛 ”(谛是真实不变的道理),而教以修四念处观,其中一条即是“观受是苦*/”,这却是开智 慧的起步。初学於此,假若不能有所警觉,则学佛又如何?求解脱又如何?$ N$ R: j% l- m$ N2 I: j" \
  甲、领受种类$ o" w# x1 N/ f/ z8 W# {5 ^3 J& ?$ \
   其实,我们对於外境的领纳感受,不仅苦之一类。详细分析开来,计有 五种:㈠苦受*0, 指身(即眼等五识)之领纳违情境界,而感苦痛者。㈡乐受*1,指身之领纳顺情境界,而感快 乐 者。㈢忧受*2,指心(即第六意识)之领纳违情境界,而感忧恼者。㈣喜受*3,指心之领纳顺 情境界,而感喜悦者。㈤舍受*4,指身心(通於六识)之领纳不违不顺境,而感无苦无乐无忧 无喜者:这称做五受*5。- {- r3 e8 m3 T4 e
   或问:领受既有五种,何以但说苦受?这因五受之中,有虚妄有真实。乐喜舍三,惟是虚 妄;苦忧二受,才是真实。这可从两层说明:第一层本无有,世间本无实乐(喜舍),而所以 感觉快乐(喜舍),那只是所痛苦(忧)的暂时停止或暂时离去之一种错觉而已。譬如我们 患病 初愈,忽觉甚乐;然而平素未病,乐在那里?第二层能改变,其所以为乐的,若是令他乐之 不止,那就要变为苦恼。譬如食色二事,人以为大欲乐;如果使他终日饮食色欲不止,势必 拼命求避,惟恐不及了。因此之故,乐是虚妄。若是苦忧二受,则不如此。第一层人生本身 即是一种苦报,非由乐的因缘,才来苦受。第二层所苦恼的事,令之不止,也绝不变为乐。 譬如以棍击身是苦,若不止鞭打,也惟有苦上加苦,绝无转乐之理。因此之故,苦是真实。
- R: W: y9 J/ S0 b+ G( z2 |+ y   可惜,众生不知乐是虚妄,所以穷逐不舍,终得不到真乐。所幸,佛陀深知惟苦真实,所 以教修观受是苦,求解脱道。
: `2 C. g1 s" {9 k  乙、苦果略举
/ m6 I7 q! N) P* X# k$ B   既然明白观受惟苦,但不知人生苦事究有多少?这若详演开来,则有无 量无边;若是归纳 来说,也有所谓“八万四千”、“百八烦恼”、“百一十种苦”,乃至“三苦”、“八苦” 。今且略说“三苦”、“八苦”,如表示:
6 `5 e8 B& y4 r   第一“苦苦”*6:苦是苦恼逼迫之义,即约苦忧二受而言,指种种身心苦恼之苦。此中 包 括“八苦”:㈠生苦:在母腹中,正坐胎时,处溷秽中,头下脚上,如坐牢狱,故称胎狱。 等出胎时,像山合体,往往难产,母子交危。既出以后,风触嫩皮,刀割脐带,这时真是有 苦难说。所以婴孩坠地,都要放声大哭,请细听之,简直是说“苦啊!苦啊!”。㈡老苦:童 子少年,迁谢不住,五十曰艾,六十曰老。这时发白面皱,形变色衰,饮食难消,气力虚微 ,拄杖羸步,坐起不便,身体衰败,精神昏沈。㈢病苦:身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不免患 病;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病。或脏腑伤损,或皮肉疮痈;这时辗转床塌,全身疼痛,形 消 骨立,喘息呻吟,其苦难当。㈣死苦:有生就必有死,等命终时,犹如风刀解体,又像生龟 脱壳,当然苦不堪言。㈤爱别离苦:父母夫妇子女兄弟等所爱眷属,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佛经上说,尘点劫来,我们为别离苦所流眼泪,若积聚起来,四大海容纳不下。㈥怨憎会苦 :冤家仇人,偏要常常遇到。孔子尚有宋国桓*.和楚国子西;佛陀亦 有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 ,圣人且不免,何况凡夫?㈦求不得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希望平安富贵,却是如 愿以偿的很少。㈧五阴炽盛苦:五阴亦名五蕴是,指聚成假身心之色,受、想、行、识五大 元素。既有这假身心,就时刻爱取欲尘,造作诸恶,如火不息。此是八苦的根本。曾有人说 ,这苦又可名健康苦,因之五阴假身,愈健康就愈往外攀缘,而苦也就愈无穷了,这话很有 道理。$ K2 a# _4 m# @# I: E
   不但如此,生、老、病、死和五阴炽盛,本为身内之苦,而内之内且充满不净(如五不净 观,九想观),乃是一具臭皮囊。其中死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身后之苦,而后之后,仍要轮回H10不 停 。至於爱别离三,则是身外之苦,而外之外又有水、火、旱、潦、大风、地震、盗贼、刀兵 、牢狱等天灾人祸。以上即是苦苦。
9 r6 T! k2 P2 {6 |   第二“坏苦”H11:坏是变坏之义,即约乐喜二受而言。因为万法无常,乐境才现, 苦境即来。俗云:贺者在堂,吊者在闾。当乐境坏灭之时,即是坏苦。
$ C; B, Y- m& I% [& b   第三“行苦”H12:行是迁流变动之意,即约舍受而言。虽有时不苦不乐,但我们的 神识(俗称“灵魂”)迁流无当。仁王护国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H13,一刹那有九百 生灭H14,是为行苦。4 S% l. Q- r3 x
  丙、三界统苦
! U. G" B* L6 w. i0 m& _- p& w3 O   或问:苦有如此之多,那麽谁来受呢?是否汝受我不必受?当知,三界H15以内的一切 众生统通得受,谁亦免不了。请为分别言之。
6 I1 I3 X  N! l4 c   一者“欲界”H16众生统受三苦:欲界包括六层天和下面的五趣杂居地(我们人类即 居 此中)。因为这范围的众生,都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故名欲界。但是,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 本;贪染欲尘,自是一切苦之根因。所以,东方文化中,儒家主张节欲,佛家讲究断欲,以 求减少灭除苦因。若西方文化则提倡纵欲,不知这就等於提倡受苦啊!, i/ C; l9 u0 k4 u( ^, ~  L" I* N
   二者“色界”H17众生兼受坏苦和行苦:色界包括四禅,共十八层天。这范围的众生 ,因有禅定的功夫,已无男女饮食的欲望,却仍保有色身和宫殿楼阁等,故名色界。可是, 身为苦本,仍然不离生、住、异、灭,为生死所缠缚,所以有坏苦和行苦。
" G5 ^6 H6 M# q' @8 {# y# T   三者“无色界”H18众生单受行苦:无色界包括四层空天。这范围的众生,所入禅定 (名四空定)更深,不但无饮食男女欲望,亦无色身执著,只留神识,故名无色界。可是,神 识为招苦之缘(故学佛目的要转识成智),为一切妄念所依起,所以仍有迁流生灭的行苦。! O1 V  j1 F3 R* B5 z2 C9 a
   由此可见,只要是三界内的凡夫,都得受苦,无一例外。所以佛学教离苦的办法,就须 跳出三界。: h% U5 b" G7 k& n6 n$ P/ ~! B# B
  丁、受苦益起颠倒! O8 a( R( U2 z
   还有一层,众生受这苦之后,并不是从此完结。原来,观察其所以招苦 的原因,主要是烦 恼盖住本性(指贪爱、睼恚、愚痴等),这就是“惑”。因为迷惑颠倒 H19,无有智慧, 自然胡作非为(指杀生、偷盗、邪淫等),这就是“业”。既然造作恶业,将来必定招受恶的 果报,这就是“苦”。可惜,众生招受苦果,不但不知自反自省,往往还要怨天尤人,因此 更起迷惑颠倒;所以,“惑、业、苦”,恶性循环,永远不止。经上称为“三道”(道是能 通义,惑通於业,业通於苦,苦又通惑),又名“三轮”(轮是能转义,三者轮转不休),如 图示:
) O& C9 q, N$ i" [- ]- B   人生实况,就像这图所示,解苦妄作,复造苦因;因此,加苦续苦,无有已时。譬如扬 汤止沸,只见滚上加滚而已。无怪乎聪明的人总要感叹一声“苦海无边”了。
1 V' M9 W3 i% |, o3 |   最后,透露一点消息,佛法却有真正止沸之法,那就是要釜底抽薪,这且留到下文慢慢道 来。1 D# l- l/ Q! ^) P
   【注解】
  x8 P/ a- u5 R# w$ D1 @ *.受:受者领纳所触之境之心所法也。一、身受,领纳於身起分别 之受,即苦、乐 、舍之三受是也。二、心受,领纳於心起分别心之受,即忧喜之二受是也。(心受亦摄舍受) 。
5 h% B; u% l3 P% W6 E */观受是苦:四念处观之一。(四念处观: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o* h. t+ w2 U, l2 }/ P: j! q *0苦受:领纳违情之境而起苦恼之感者。(动态)( B7 q1 b7 @4 V. Q, C# L- _
 *1乐受:领受顺情之境,使身心适悦者。% Y! |# h8 B% h% {
 *2忧受:心於违境受忧愁之感也。(静态), ]$ s  h& K* ^: |4 f" z* g
 *3喜受:心於顺境受忻悦之喜也。9 D" w! U% ]' B
 *4舍受:身心领纳不违不顺(不苦、不乐、不忧、不喜)之境而苦乐 之感共舍离者。% `8 ?  S3 i" n/ i4 n2 T$ n6 H
 *5五受:受心识领纳所对之境之作用也。差别有五种: 一、苦受,二、乐受,三、忧受,四、喜受,五、舍受。
. l1 Z1 p3 Z' O* a( `5 H2 E9 @ *6苦苦:三苦之一。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 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又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云苦苦。
5 P' u0 N8 O' n1 w   H10轮回:众生无始以来,旋转於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 无穷也。
+ v$ x4 y. i2 U, e3 h, Z. M) |   H11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
* R" P1 x& R1 J' i+ W   H12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 住安稳之苦。8 ^% p$ z& o, w* H" F8 o9 j
   H13刹那:译言一念。时之最少者。探玄记云:“ 刹那间,此云念顷。於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a! ^; O. n0 Q
   H14生灭:有为之诸法,依因缘和合而为未有法之有,谓之生 。依因缘离散而为已有 法之无,谓之灭。有生者必有灭,有为法是也,有灭者必不有生,无为法是也。但自中道之 正见言之,则有为法之生灭为假生假灭,而非实生实灭。
+ }4 I% }! L/ S   H15三界:界,差别之义,彼此之事物,差别而无混滥也。凡 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㈠欲界㈡色界㈢无色界。
" A! t* }, X9 V/ g$ U0 y/ m, m, k   H16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 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详如六、七表)
* N6 p: w0 ~4 Q( W) f4 s: d$ [   H17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 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 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 分为四级,称为四禅天。* G% N6 U' P) l& y
   H18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之物,无身体,亦无宫殿 国土,唯以心识住於深 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即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 在色界之上。
9 }: \& x9 _! H8 V   H19颠倒: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见也 。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
5 u- d% ^6 y, T* z) x4 Q   【附注】3 j3 j. x% s5 u# d, N' Y2 ~6 |
   五蕴——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 ,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
8 C  V: w  G2 A  B6 o 【佛学讲座第五讲】8 \+ n  {5 }+ G  |+ u
   人生三际之抉秘(十二因缘)
& x% ^1 N* n& b9 S  e, P& b   当前人生,三界统苦;而千苦万苦,总在生死。佛陀 出世,即是为此大事;以生死了,则一切苦了。. C. `5 o7 W: k: V
   欲了生死,先须洞明根源;欲明根源,故须进观“人生三际”,亦即过去生从何来?将来 死往何去?此为世间一切学术宗教所欲穷尽而终未能穷尽之千古秘密,而佛学独能彻底说明 之,且能彻底解决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佛学所以超绝一切学术宗教处。
1 [' t6 G) S6 W; W+ l   然则,佛学云何说明?曰万法生起,不离因缘;佛说生死苦果,因缘共有十二,名曰“十 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生有死,故名有支)。
' q( X' w/ E; [9 x1 V2 u  甲、双重因果& @. t0 w3 Z, R; B) V4 H/ F
   “因”是亲因,如种子,为能生之种。“缘”是助缘,如水肥,为助生 之机。单因不生, 孤缘不长,因缘和合,自然结果。而因生果已,果随变因,因又生果;譬如桃果中仁,仁又 生桃。所以,因果不绝,生死无尽。2 \6 J. l5 a8 Q1 d, w) A# h
   “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 八)爱、(九)取、(十) 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此十二支,辗转感果是为因,互相由藉是为缘,故称十二因缘 。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缘”即生起和引起之意)。此即是吾人生死相续之根源。 下依次略加说明:, f: i" f) ]* C/ @- E0 _  Z! F0 B
 (一)无明——无始烦恼。谓无始*/来,一念不觉,於诸 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曰无 明。粗分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暂毋须赘;枝末无明,为凡 夫所修,今宜审明。( k* r/ b0 q8 G) T; W' Y
   枝末无明又分二:㈠是迷理无明,即是见惑(身见边见等种种邪见),能发起善恶诸业。㈡ 是迷事无明,即是思惑(贪睼痴慢等种种烦恼)能滋润生死苦果。今“ 无明”支, 尤其约迷理无明而言,也就是吾人第六意识相应之愚痴心;诸烦恼中,此愚痴心最能发业。
1 M) Q4 M* |& _' i) L   愚痴之事甚多,主要却有两椿条:㈠是迷执身相,认作是我;不知四大假体,实本无我。 由是不知善恶因果,确实不谬,只为私心滔滔,於是恣情造作诸恶,发三途恶业,而招将来 三途恶报。㈡是不了三界统苦,万法无常之真实谛理,只为贪著人天色无色界之可爱果报, 於是发有漏善业及禅定业,而招将来人天善报。8 q& L9 g6 x7 L5 m5 Y
 (二)行——造作之义,即指所作善恶诸业。由於二种无 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事业 (所谓起惑则造业)。亦即无明力故,若起无贪、无睼、无痴等善心, 则造善业;若起贪、 睼、痴等烦恼心,则造恶业。但不论善业恶业,皆在吾人八识田中熏 成种子(所 谓宿生习气),此称为业力。须知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G8 }  y, E) b% H, k
   以上二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识等五支 ,也就是吾人之五蕴报身。+ g" J4 h$ ]9 S5 E8 [
   盖吾人之八识中,第八识是总报主。规矩颂云:去后来先作主公。当临命终时,名乱心位 ,八识田中无始来诸善恶种子争起现行,譬如摇彩,重者先牵。其中一强有力之业种子,就 引第八识去投胎。於有缘父母,当其交媾时,视如淫剧,遂起一念爱心(男的爱母憎父,女 的爱父憎母),而揽父精母血,成其胎中。然六道众生,有马腹有驴胎,或王府或孙宅,乃 至虚空中之微生物,无量无边,到底吾人第八识将投向何家?那得视各人之业力如何而定了 。可畏哉!业力;可慎哉!业力。3 y) c- g0 H. U; D" B7 r6 h; _
   下面五支,即说此五蕴报身发展的过程:
' b3 b2 G8 P3 A. T (三)识——本识*0揽蔢*1。即指 第 八根本识入胎之位。此时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蔢,名三和合。此为 一期生命之开端。6 z$ H1 _. C; w7 M: z( n
 (四)名色——识眗胚团。名指心 识(即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即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 由於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蔢,外托眗 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能,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心,而只称名; 且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单称色。1 g% g. ^$ ~  _6 }  ]9 U
   此一阶段,细分又有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罗蓝位,又云歌罗逻,译为凝滑,或云杂秽,即 父精母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团凝滑之秽物。第二七日名部昙位,译为,经二七日,渐渐增 长而成疮疱之形。第三七日名闭尸位,译为软肉,经三七日,渐成软肉之质。第四七日名羯 南位,译为坚肉,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 自神识投胎至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位。以上皆属名色支摄。+ {  f. C2 X8 \4 U2 w. a* {: X) I
 (五)六入——指眼等六根。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渐 渐六根成长完备;於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之作用,故名六入,此为胎中成长之位。# A" X5 N  Q( N4 j& W2 O6 e
   又细言之,从第五七日形位后,至第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圆满 ;乃至第十九七日诸根具足。如是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 胎中位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1 g3 T$ R$ t3 P# ]9 Z# y+ \
 (六)触——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 。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与外境相 接触。当婴孩自出生至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尚无憎爱分别。此 为六根交摄一切外境之作用。
; z- F8 a9 Z% [ (七)受——领受之义。即领纳所触境界,谓根境相对於 违顺等境上,生起苦乐等感受。当四 五岁至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於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 求,且能分别好丑,唯不生贪爱之心耳。此为对境所生之一种情绪。9 H9 S" _- Y* S5 ^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即有此五蕴假身, 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而又将引生未来之苦果。其情形如下:2 d! x0 N( x! e/ P* M
 (八)爱——贪爱。即因感受引生之执著。当十一二岁至 十八九岁时,行将成年,欲望既开,对 於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所谓於乐受顺境,则起贪恋之心,於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爱包括憎)。唯未广遍追求耳。
2 T. [0 |/ {: t. s6 C   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譬如世间五谷种子,须蒙润雨,然后发芽;吾人八识田中之 业种子,亦须蒙润缘而后现行。润缘者何?凡迷事之思惑,贪嗔痴慢等诸烦恼,皆为润生之 缘;而其中爱字,为七情根本,最能润生。故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古德亦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 v7 t4 O: I8 |, n7 {3 [+ X (九)取——妄取。亦即是上品之贪爱。约二十岁后,血 气方刚,贪欲转盛,於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染欲境之一种趋求。
0 ?! _6 J0 y3 ]/ ?& ?5 L (十)有——业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 “行”支是过去之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支是现 在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果报不外:正报:分本有(现在之身),中有(即中阴 身,指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中间所受之化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依报:包括欲有( 欲界)、色有(色界)、无色有(无色界)。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此为所作业力感报之一 种定规。
; M* D5 r; y" X$ |2 P1 D   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等过去“无明支”),有支又为因(等过去“行”)支;因缘和合, 又生未来之果。  n' B- V  a9 B% t
 (十一)生——倒识托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 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托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 Q0 E' E. D6 g& o+ u (十二)老死——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自必有死。 身坏命终名死,诸根衰败名老。众生莫不皆 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如夭殇之人),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 。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 b. n2 R+ ~7 X   如上所说,十二支包括过去因缘(无明、行二支),现在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 五支),现在因缘(爱、取、有等三支),未来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为双重因果,此 乃佛陀说明吾人生死相续之一种铁则。- N. P2 I, V: @4 c& @8 l$ w  A
  乙、异名喻况
, P' H% }3 b: V   十二因缘,虽是只说三世,其实已括千世万世。何者?盖过去因缘,更从过去果来,故上 溯过去则无始;而未来苦果,更生未来惑业,故下推未来则无终。可见,无始之前,吾人既 已如此生死而来,无终之后,吾人恐怕也要如此生死下去。# |) n% N& ?- G; q! r& ]; P9 d8 w* J
   所以,十二因缘又名“十二重城”*2,五句章句经云: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 之。又名“十二轮”*3,辅行云:犹如车轮,辗转不穷。此众生所以不停轮回生死。$ d' g& Y! ^2 ]
   然则,此事云何解决?十二因缘既是辗转由藉,故只要能断一支,则馀支不更相续;譬
0 |- p" p' b$ o, f% A% R   如十二轮中,取去一轮,馀轮不复辗转。是故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而
" H) O9 l  J% A   生死总根,即在“无明”。若无明断,则一切生死苦恼断,此为佛家釜底抽薪的办法。至於 如何断法?俟述“内容设施”篇时再来讨论。* J0 H- O6 ?1 H1 w  r; b0 y9 i% q# F
   【注解】
3 \! S) V4 m2 d *.十二因缘:因,说事之原素,缘,说果的促成,这是 穷究众生,涉历三世,轮回六道之由来。; Y" ^  }6 U8 a- c
 */无始:一切世间,若众生,若法,皆无 有始,如今生从前 世之因缘而有,前世亦从前世而有,如是辗转推究,故众生及法之元始不可得,故云无始。7 _  O7 ~' i/ z* _, ~$ d4 g
 *0本识:阿赖耶识之异名。是为有为无为一切法之根本 ,故名本识。* q) q7 d% K* K4 M8 b
 *1:父母交合之精液称之。
$ f' F( t+ U) O( ~$ ?( \ *2十二重城:五句章句经曰:“一切众生常 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 重棘篱篱之。”三重棘篱即三界,又名三世。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也。% {" X# e! V! L' W5 Z2 c0 |( ]. U
 *3十二轮:辅行三之三曰:“十二轮者,大璎珞文,辗转 不穷,犹如车轮。”十二轮亦十二因缘之异名也。; y1 a; [/ B+ ]. G0 O5 g, `
 【佛学讲座第六讲】
3 g' D1 }, T: Z( }/ b2 E   宇宙有情概况
6 k( N6 s& y9 e; ^- `2 t% @$ l   人生状况,已如上说,其次当说所处环境——宇宙概 况。所处环境,经上又名“世间”; 世括时间三世,间指空间间隔,均表无常之义。佛说世间,共有两种:㈠是有情世间,指动 物环境;㈡是器世间,指植物矿物环境。
% b* J8 p1 P$ E4 d   先介绍有情世间:广义而言,一切众生,除佛以外,声闻缘觉菩萨圣人,亦属有情*.;狭 义而言,但指六道的凡夫,今即专约此义,以圣人境界,吾等凡夫不能亲得受用,故非环境 范围。
: v. z( c6 o/ B+ ~1 r( c) @; m  甲、六道状况3 J( M- h0 S) s; O* {% [( G& o
   佛陀概括世间一切有情,归为六大种类,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 鬼、地狱,这即是 “六道”。世上固有许多生物学家,对於动物,亦有其不同的分类法,却因受到个人智慧学 问的限制,总不及佛陀的圆满周到。这因佛陀不但能见凡夫肉眼之所见(如人畜二道,而畜 道凡夫亦只见其少分),且亦能见凡夫肉眼之所不见(如天、修罗、鬼、地狱四道)。学佛之 人,以相信圣言量为依归,固不可因我之不见,遂谓为虚诞无有。/ o+ ^  \, |& ~% k3 H
   六道众生的状况,千差万别,一一细说,不胜繁杂,今为略举二端,藉知大概。㈠是“ 类受”,类指正报种类,受指依报享受。其中依报,又自万端,单举寿长,以推馀福。㈡是 “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灾厄。六道果报,固然有别,总之不离观受是苦。
* p1 d. B" |1 H; ~$ Z7 \2 ~  一、天道*/6 m( M  w5 P) k" @4 G, w
   天,是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之义;此道众生,居诸趣之顶,威德特尊, 神用自在,故名为天。
# `8 {  ~& f1 I* O( @& _- t3 ?   约“类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计二十八层天 。其中欲界六层,亦如人间,有男女饮食之欲;其第二层名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 三天(此三十三天,约横面言),即山顶四角,各有八天,中为帝释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 ,即指此言;而第六层,则名他化自在天,却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禅十八层天, 皆有禅定,已无男女饮食之欲,犹带身形楼阁诸色;其中前三禅各三天,第四禅有九层天。 又、无色界有四层天,入四空定,已无形相,只存神识。
; |: ~( G/ D8 `5 p4 }4 g   天上各种享受,皆殊胜於人间;如食曰天厨妙味,共一器食,随福差别;衣曰天衣无缝 ,不似人间,千缝百补。至於寿命,亦长人间甚多;如第一层四王天,寿五百岁,却以人间 五十年为一日计算。向上一层,按此间倍倍增加;如第二层忉利天,寿一千岁,却以人间 百宇宙有情概况
+ |/ o1 g5 `$ v' u# _# m   佛学十四讲5 K+ u% T( L0 ?7 r' \0 v: w
   年为一日计;乃至第六层他化自在天,寿万六千岁,而以人间千六百年为 一日计。如 是递增,至非想非非想天,则寿八万大劫。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缘,方得如此殊胜果报。( |# A; T/ g/ F* j, Z  W7 I! N
   约“苦厄”:欲有五衰,寿将尽时,自然头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体臭秽、不 乐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现时,知必当死,愁忧恐怖,苦等地狱。 又、色有三灾,初为火 灾,劫火兴时,初禅以下,尽化灰烬;二为水灾,劫水起时,二禅以下,皆遭淹没;三为风 灾,大风所吹,三禅以下,乃至微尘,皆无馀在。呜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况寄居众生 ,安能永在?甚至四禅天人,虽具深禅定,一旦命终,即不乐入禅,风触吹身,唯除眼识, 馀皆有苦。又、无色界四天,虽无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疮(空处)、如痈(识处)、如病(无 所有处)、如箭入体(非非想处)等微细苦;且寿命尽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定力遂失,知当死堕,譬如高山忽 坠深涧,生大恐怖。
1 {) V  D: w+ ]+ z( H   二、人道*0
  R# J9 f5 o. X: r2 N) P- D   人,梵语摩赊,翻为意,以此道众生作一切事,皆先意起。法苑云 :人者,忍也,於世违顺,人能安忍。
4 Q, n6 a6 R" Q) Y   约“类受”言:人道分布於四大星球之上,身形寿享,皆不相同。如东弗婆提,寿二百五 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即以南阎浮提(亦 即吾人所居地球)而言,五大洲上所居人种,发肤颜色、风俗习惯,乃至土地资源,亦多 悬殊。然书经云:惟人为万物之灵;礼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盖以人易近道, 最能止息妄心,堪能修行而言。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g9 @9 \' J6 g& _9 L4 j
   约“苦厄”言:就如上篇“人生当前所受”中所言,三苦八苦等,不另赘述。5 }7 X- ]% j* f8 H* p
   三、阿修罗道*1
: e4 Q# e" |8 U9 U3 k   阿修罗*2,此翻无端正,又翻无酒,或云非天。以此道众生男丑女端 ,故名无端正。又 因遍采名花,酝於大海,欲成香醪;但以鱼龙业力,其味不变,遂睼 妒誓断,故云无酒。又因多嗔多忌,虽有天福,而无天德,故名非天。
7 ]* v# w5 U6 R: V% ?; D   约“类受”言:此道众生,分别摄属天、人、畜、鬼四道,故楞严经云:三界中有四种修 罗,若於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从卵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 卜 居,邻於日月,此从胎生,人趣所摄。有阿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 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 ,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摄属,既是分属四道,身寿享等,亦随 其类,多有不同。总由因中,虽行五常,却怀忌慢之心,所谓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8 Y8 M8 t1 t4 Z1 X
   约“苦厄”言:各随其类,受苦不同。即以天趣修罗而言,除一般苦外,又因常好与帝释 斗,或断支节,或破其身,或复致死;若伤心断节,续还如故;若断其首,即便殒没。其他 三趣修罗,其苦更多。
7 c' K6 w3 V. m& L+ J& r2 v   四、饿鬼道: J' b8 M, C) ^: N& v' y- V
   饿鬼,梵语黎哆,此翻祖父;或有众生,最初生彼道中,故其後生, 名为祖父。又,鬼者畏也,饿云饥饿,此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故名饿鬼。
. _! {: _" R" e   约“类受”言:分三类九种,(一)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饮食 故;(三)多财鬼,多得饮食故。无财鬼又分三:(一)焰口鬼,火焰炎炽,常从口出;故纵得 饮食,亦化灰烬。昔目连尊者母,即堕此身。(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 鬼,口中腐臭,自受恶报。少财鬼亦分三种:(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 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抉啖脓。须知,谓少财鬼少得饮食, 非真如人间净妙食,苟得厕坑粪秽,已似山珍海味了。多财鬼分三种:(一)得弃鬼,常得祭 祀,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具威德势力,常得人间祭 祀。譬如人间所供城隍、土地、王爷,乃至一般神祗,均属此类。诸类饿鬼,居遍诸趣,随 所生处,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亦自差别。其寿有五百岁 ,却以人间一月为一日计。& i# f$ G  Q, S  d0 @9 X0 m6 E
   约“苦厄”言:以业力因缘,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 ;且常为刀杖驱逼,故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谄诳心意,造作下品十恶,感此道身。0 q$ C- c. \, |5 X; y
   五、畜生*3
7 F. O! P8 a: O   畜生,梵语底栗车,亦云傍生*4,以其形傍(身多横住),行为亦傍( 心多不正),故云傍生。  S: u9 ]: f( w2 g; z  A
   约“类受”言:此道众生,包含甚广,举凡飞禽走兽,羽毛鳞介,或四足多足,有足 无足,水陆空行,皆摄属之。就其出生,分为四大类:(一)曰胎生*5,例如牛马等,在母 胎中,含藏而出。(二)曰卵生*6,例如鹅鸟孔雀,依壳孵生。(三)曰湿生H10,例 如蛤 虫飞蛾,藉湿秽暖气而生。(四)曰化生H11,如龙等,无而忽有,唯依业力,变化而 生。 若论寿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经千百岁而後死者,千差万别;而其身 形享受,亦多悬殊不等。
# Q9 _( P. r9 H; M2 H0 y4 P7 _   约“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杀、或互,其苦无穷。近代西方学者有言:“弱 肉强食、物竞天择”,可谓说中畜道实况。总因前生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
! g9 M- Q  U& F7 N( O   六、地狱H12
# @7 h2 V* s* d3 r1 A! Y   地狱,梵语泥黎,翻为苦具;乃造恶众生,受苦器具;又因居处地下, 故名地狱。
( i8 S8 \5 Z6 V& T) m( Z   约“类受”言: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即八寒八热地狱;(二)近边地狱,即十六游增 地狱;(三)孤独地狱,即山间、水中、旷野三处地狱。其形体寿命,受苦轻重,随各差别。 其中以阿鼻地狱受罪最剧。总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V* G2 M" Y" A8 i
   阿鼻,译名无间,为八大根本地狱之一,具五种无间故。(一)者趣果无间,终此身已,直 堕於彼,不经中阴故;(二)者受无间,受苦无间断,中无乐故;(三)者时无间,决定一劫( 指中劫),相续不断故;(四)者命无间,一劫之中,寿命不绝;纵经剥割烹煮,肢体糜烂, 然以行业因缘,冷风吹活,无间断故;(五)者形无间,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众生身形亦八万 由旬,中无少间,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 A6 ^( `/ o5 A/ X# r9 k   若论寿命,以八热而言,初等活地狱,寿同四王天五百岁,而以四王天五百岁为一日计, 即当人间千二百五十万岁;二黑绳地狱,寿同忉利天一千岁,而以忉利一千岁为一日计,即 当人间一亿岁。如是随六欲天递增,乃至阿鼻,寿一中劫。其苦寿如此,能不畏哉?
$ i7 w. J; d( X   约“苦厄”言:或火坑、或坚冰、或刀山、或剑树、或碾、或 汤镬、或沸屎、或合山等 诸多苦具,繁多难述。以沸屎言:在一大热沸屎河中,驱令入中,内有利嘴蛆虫,或从鼻孔 入,则脚底出;或从足下入,则口中出。既脏且臭,热恼加刺,苦何以堪?0 n4 o9 B6 D' q; \) B4 Q
  乙、互相轮回
# K) b2 A5 U# ^  e: p" W; q& p   上面六大种类有情,所以名“六道”者,道犹路也,是能通义;谓六道 中众生,轮转四生 ,循环三界,互相通达,故名为道。这即一般常称的“六道轮回”。轮回的情形,各随业力 ,或人变鬼、或狱升天,有如图示。
8 ]0 E) p$ S% `4 j& {& E   古人说:“钻马腹,入驴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2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涂炭曾经几度回,或时天 帝殿前过,或向阎君锅里来”那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变驴(如法句譬喻 经),何况其下的凡夫?9 V2 Z; F! D% s3 g1 ~8 x
   关於六道轮回的道理,在释典中,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透辟(参考第五讲中所说);若儒书 中,易经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於 六道轮回的事实,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於一一众生自何道来?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见;若 是未具二通,只要广览诸史,亦不难获多实证。惟其既不研经,又未读史,且不信圣言量者 ,方一味怀疑排斥。
) i& x/ k0 m9 a  ~, G' e5 V   此六道中,天人修罗三道,以因中多为善故,果报亦胜,名三善道;鬼畜地狱三道,以因 中多为恶故,果报则劣,名三恶道。其三恶道,又称三途,途含二义:一是途炭,取残害义 ,此中众生,多受残害;二是途道,取所趣义,为造恶众生,所趣向处。一曰刀途,即饿鬼 道,常为刀杖,所驱逼故;二曰血途,即畜生道,必经流血而死故;三曰火途,即地狱道, 上下四方,一片火海故。9 d8 ~% t5 o3 U5 o9 ?$ e4 _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堕三恶道,经上喻曰“头出头没”;谓整个三界六道, 就如一大苦海,海中业浪,翻腾汹涌,前浪刚把吾人打出海面,那知一口鲜气尚未吸足,後 浪随来,又将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时头出,有时头没,总是离不开这一大苦海,这就是 吾人的有情环境啊!/ G5 ^+ @8 \, @) P5 j7 |
   【注释】# p4 }1 J+ v* V# k" I" P( ~2 Y
 *.有情:有情识之动物也。即指众生而言。0 B  S1 Y- w! W8 E0 f0 J6 b
 */天道:六道之一,亦名天趣。欲界有六重之天,并色 界无色界之诸天是也。其依处在诸 趣之顶,且身有光明,果报最胜,故谓之天。为有情轮回之道途,故谓之道。趣者所趣向也 。) ]& [' q7 w8 i, s; s, Q
 *0人道:六道之一,人界也。人界者,以五戒善因而趣 之道途,曰人道。" S* |: I, d* t3 @
 *1阿修罗道:六道之一,修罗道也。多由睼、慢、疑之三因而生。
5 C; D, ]# k! Q. T& B; b8 Y7 W9 @ *2阿修罗:又作阿须罗,旧称阿修罗。译曰无端,容貌 丑陋之义。又曰无酒,其果报无酒 之义。新称阿素洛。译曰非天,其果报胜似天而非天之义。为常与帝释战斗之神。六道之一 。八部众之一。是属於鬼神之类。* p8 q+ `1 a% S4 T. ^7 T
 *3畜生:又曰傍生。为畜养之生类,故名畜生。一切之 世人,或为啖食,或者驱使畜养此生。傍生者,言为傍行之生类也。3 O4 O' T' O) D' }) r& R9 u
 *4傍生:佛家言畜生曰傍生。上自龙兽禽畜,下及水陆 昆虫,皆是业轮恶趣,非人天之正道,故曰傍生。
9 Q+ E8 K6 |6 Q1 k) D, O *5胎生:四生之一。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
2 Q$ c4 O" z/ k0 l8 L; _/ w *6卵生:四生之一。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後出生者。
% h: C* R- M& _) a   H10湿生:四生之一。又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 气而受形者。
& L# K. Y; V- w, M6 y1 d   H11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唯依业力而 忽然生起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诸众生皆是也。: Z# }! T) ]0 }9 J; u3 d2 q
   H12地狱:梵语曰那洛迦、泥犁等。译为不乐、可 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 在地下,因谓之地狱。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也。二、近边地狱, 十六游地狱也。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 Y' c/ A: }( A! p: M0 i
 【佛学讲座第七讲】
' P4 L) \* d  |6 C   宇宙器界概说
) Z7 l! i! T/ a& M   器界,即指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和所资用之器物而言,或名器世间,或名器世界。
- `- u4 `/ w4 |1 O' J   不论国土和器物,据实言之,都是有情各自之一切种识之所变所缘。然有情之种类繁多, 且境界悬殊,故所变缘之器界,自是多式多样;例如人类所见之江河,饿鬼则见为猛火粪秽 ,天人则见为金银琉璃,而鱼虾则视同烟雾空气。即就人类一道而言,虽以众同分(同类之 性)故,业果相似,所见略同;而随著时地俗情学说之异,其说法亦多不同。所以,古来讲 佛学者於此每多诤论,亦最易致人生疑。0 d6 b$ ^( X& _- f  d) u
   其实,佛陀说法,旨在令诸有情明了本体之实相,而实相不可诠说,唯随顺各类有情机感 作各种方便导归,故有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等。若知佛陀“四悉檀”之施设, 则二千年前在印度之随他意语,与二千年後之俗情学说,有不相符处,自是意料中事,则一 切诤论疑惑,自然冰释。且今日公认之俗情学说,亦非即确立不移之真理;设使佛陀更来示 现,当又是另一番之随他意语。要之,佛陀不论何时何地对何类众生之随他意语,皆为导引 众生悟入实相之方便,此即佛法之微妙殊胜处。
/ a% i) a; u3 [3 ?/ }5 i   然则,学佛者只要一味以“圣言量”作依归,深信不疑,而不妨於今日之俗情学说,作适 当之调整会通,自然於“世界悉檀”得欢喜之益,於“各各为人悉檀”得生善之益,於“对 治悉檀”得破惑之益,於“第一义悉檀”得悟入实相之益,而毋须兴疑经、改经之妄动,造 谤佛、谤法之逆罪也。今乃本此原则,略述佛陀对人间所说之器界。
) ~9 }( k# V+ S) a. a6 O( R  甲 器界范围8 Z6 G1 F; Z+ P% G3 P$ A" _
   大略言之,约直竖说:一个“世界”*.(指大千系世界),有二十八层 天,如是上下各有 此等世界。约环周言,一个“大千系”世界,为若干小世界所集成,如是环周各有无量“大 千系”世界。
+ d( v2 }: }$ e) T$ l% e! a/ p   例如吾人所居之大千系世界,名曰“娑婆”(或译索诃,是堪忍义,此土众生,堪忍三毒 烦恼,不忍出离故名)。本来方无定位,姑且以人类俗情,依日、地之关系,假设东、西、 南、北之“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之“四维”,和上、下,共为十方。而如娑婆 世界者,十方各有无量之世界,且一一各有其名。如东方有阿佛世界,西方有阿弥陀佛世 界,南方有宝胜佛世界,北方有成就佛世界等。根据华严经世界品所示:有“世界种”名普 照十方炽然光明:分二十重,其中第十三重最中央之世界即吾人所居之娑婆,即有十三佛刹 尘数世界围绕;而如此二十重佛刹之“世界种”者,十方又各有微尘数世界围绕。 其中一一 世界,或净或秽,或大或小,或优或劣,固非一概;而虚空中之器界无量无边,重重无尽, 则可断言。此由今日天文学之发达,推知“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星群”之无尽, 更可相互发明。若有不同者,则後者大部分尚为依推理所作之假定,而前者乃是佛陀依一切 种智亲证之现量耳。7 @0 c- _- x( W: [& I
   今为进一步明了世界组织之概况,乃就近取譬,即以娑婆世界为例,本诸经论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6 01:11 , Processed in 0.1010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