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z, Q0 o" o4 x4 t6 w( h+ q
$ [) j* ?8 x/ B' y& H
普贤行愿品讲记
4 f. I! m" W& d) X; y, @& D1 ?, U
# M0 w" i7 P. I9 y1 P# V- \(第一卷)
9 }% L: B( y. p8 R0 F+ p1 b2 q. _
- j) z, U% z2 j. m. i
8 M+ y! O# r( s" L Q5 H/ U, u净空法师讲述
7 F5 x' p! z* p+ w' p0 R
7 S- k7 C6 G. n, {# X华藏图书馆2 ]1 o8 o0 c1 {: c
+ |3 ] R9 k) ^6 O1 v 6 m. }% H9 c, x) l& J4 j
* ~4 R8 _( t" G9 _
(此讲录出自净空法师专集文字讲堂)
, ]2 q- b/ g+ j' t% u% Q, Y7 z' f& C2 c7 X* k% y
* O+ s7 o2 Q7 g. S
/ s! r' X8 Z6 W* M/ x8 p诸位同学:今天是我们第十届冬令大专讲座的开始,这一次在时间上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七天当中要跟诸位介绍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首先要跟诸位介绍的是这一部经的来源,也就是它的出处。诸位有些对佛法是涉猎了一些,但是也有几位是初学的同修。学佛,我们首先对佛法要有一个概略的认识,第一要明了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搞清楚,那我们的修学就从头错到底,一直就错下去了;所以必须先正名,名是名词。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把它看成宗教,这错了。宗教可以信,也可以不信,这个世间不信宗教的人很多。如果是教育,诸位想一想,如果我们跟人家说,我没有受过教育,这个很难为情;我不信宗教,不觉得怎么难为情,教育必定要接受的。* `, C2 G! `' D* i
% t0 J3 y- \5 ?0 R( ~ ( P j2 M' B- h) J
% V; l% ?1 o& o
何以晓得佛教不是宗教呢?如果我以宗教的定义来观察佛法,的确佛法没有宗教里面所说的特质。譬如宗教里头最重要的,一定要崇拜一个真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头没有崇拜神的,佛与菩萨都不是神,要把佛跟菩萨当神来看待,那你完全误会了。要知道佛这个意思怎么讲法?什么叫做菩萨?这些定义,名词的定义要搞清楚。佛是从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慧的人,觉悟的人,捡别我们一般是愚痴、迷惑,愚痴、迷惑的反面,就是智慧,就是觉悟。一个与具有圆满智慧觉悟的人,印度的言语名词就叫做佛陀;那么在我们中国古时候也称之为圣人,称为圣人,称为贤人,很有我们中国圣人这个意思。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佛是人不是神,菩萨是正在修学的人,正在求智慧求觉悟的人,所以菩萨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称菩萨。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来供奉,那就错误了。5 ^3 S2 x) l# ]- ?4 J
, `: @1 G- @) I( W, c 1 c: E0 V [8 B P
/ B; g& p) E( t& S4 S
那么既然佛是一个智慧觉悟的人,他教给我们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包括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我们与佛的关系,所以我们称佛为本师,刚才在讲经之前,我们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是恭敬的意思,或者是敬礼。本师,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就是建立这个教育,最初的创始人,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那么我们跟佛的关系,非常明显是师生关系。4 O7 I7 D4 {9 v
& e1 [- r! m+ u, a. G f# }
, l$ b7 ]4 e& K8 u8 X
" c& e- ~" f: C- v9 G) _所以跟那个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主、奴的关系,是父、子的关系,它不是师生关系,这是我们首先要辨别清楚的。菩萨跟我们是同一个老师,同门的关系;他学习在我们之前,我们在后,等于是我们的前期的学长。像观音、势至,是我们的学长,我们对他礼敬,是他已经有了成就了,我们才初学;所以我们对菩萨,往往也把他当作佛一样地恭敬。他是我们的老学长,前期学长,可以代佛教化。那么对于现前的这些出家人,我们称他作法师,在中国习惯,习惯上称法师,称和尚。其实这些称呼都是很普通的通呼,也是教育界里面的称呼。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主持这个教育、这个教学的职称上的一个称呼,翻成中国叫亲教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主持教育政策的人。
$ O+ [" c# Y2 G4 s5 e1 a2 d9 ^, I% S5 [' f j* E! F7 e. w
7 ~$ D5 z1 x/ V3 C
* W4 S& ]1 Y @- e8 U所以在一个寺院,只有住持才能称和尚,只有一个和尚。好比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这个教育政策是校长来主持的,那么所有这些教职员都是执行的人,执行这个政策的。那么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主持政策的人,他要负完全责任。所以教育成功了,那是校长的功劳,校长从来没上过一堂课,功劳是他的,为什么呢?那些教职员都是听他命令,执行他的政策的;所以校长是亲教师,印度人称和尚。那么教员呢?称阿阇黎,阿阇黎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他是我们的老师,他的言行都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做我们的模范,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中国人习惯,普通称之为老师。所以从这些称呼上看起来呢,佛法确确实实是教育,而不是宗教。既是教育,任何人都应该修学,乃至于这些宗教徒们也应该修学。% r' ~1 i. _ c% P: h! n
( u& B. q( ?3 `. ~' o! j7 j
1 m1 ?# @$ ]6 l- |8 {
9 V3 L% H$ I4 U& l3 A7 a" V4 J5 r所以我常常劝这些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都应该皈依三宝,好好地来学佛法,与信仰他的教没有冲突,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譬如你做学生,你在学校做学生,你求学;同时你也信仰宗教,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如果说我信了基督教,再去信天主教,这个有冲突;教育教育冲突,宗教与教育没冲突。我在美国现在有一批基督教的这些牧师,他们对于佛法很有兴趣,我劝他们认真来学习,因为现在在国外讲经,翻译的工作很困难。所以现在就是我的计划当中,是每一个月与他们举行一次研究讨论会,就是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可以举行一次,我们一次有三、四个小时来讨论,来沟通,使他们对于佛法有正确的理解,来接受佛陀的教育,对他那个宗教有很大很大的帮助,这是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
9 X0 Y; P: w3 n1 @
$ j( M; o9 K# N# G 5 U2 G* r. ~# F: H g. v
( e2 C( l3 t% ~6 K. Q# B+ l; P7 b$ \如果把佛教看作宗教呢?宗教与宗教就对立了,彼此不能相容了。所以在台湾,宗教界的排斥,互不相容,都是对于佛法误会,不知道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那么佛教本身也称宗教,但是称宗教是说佛教教学的性质,与一般宗教定义完全不相同。佛教称宗,专门讲禅宗;宗门教下,合起来称为宗教,是这个意思。所以与今天一般宗教界里面这个名词,完全不相干,这是讲佛教教学两个大糸统不相同。宗门的教学,著重在悟,著重在开悟,著重在启发,那么它少用经典,所以禅宗里头,讲经少,非常非常之少,是只讲开示。这个开示呢?著重各各人的根性的启发。可是悟了之后呢?一定要读经,经是最主要的教学教科书,教学的课本,他是悟后再读经,这是走这个路子。
2 _* _* ], I' e: f/ b' {
/ C" |! j; H3 z3 ^! J& d* T6 m
; B$ \: L R. k* @+ A6 s1 ~; ^# o, b8 j
那么教下呢?除了禅宗之外,其余的九个宗派;在我们中国一共是十个宗派,小乘两宗,大乘是八个宗,除禅宗以外,都叫做教下。教下是从渐修,就是从教科书,经典就是佛教的教科书,由浅而深,那么由小而大,逐渐逐渐地来修学。正如同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有研究所,所以它是属于渐修,按步就班地来修学。它跟宗门不一样,宗门是不按步就班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