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3: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力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 ~; s4 |7 n: ]3 y4 m- g( r
9 F4 d, a4 C# d) t6 O
* o* M8 U4 q$ r+ v4 @5 `, R# S6 m
. K# c. L. N2 p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9 P7 O" c( ~) {# O/ |7 v- M
( m' d, [3 R/ z5 G7 V, S/ @ 4 G: o+ _, }. ~9 N1 N' H
" S' J. {3 _+ c
刚才已说过,‘诚’是说体,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讲的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
. A8 b' q: }" `
2 B* M1 n* v7 b7 X/ G " M' j* [+ R1 C1 z/ Y
) D# v' O {- d6 ^" N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6 u: B6 o& S7 q4 y
& y, u. m# o- O7 k7 M5 Q 7 a$ o( k9 D8 R2 `) T1 f
7 g# o x x9 ~0 f3 A# s8 u- G“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的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
! f6 v6 a; Z$ ~0 H$ W& q( O2 I+ j4 d. O2 w
+ g6 ^* r% ~# |2 Q3 l6 o; N+ a# L7 f+ Y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
/ D8 c! ^; r, h! O( X! \$ l K7 g2 {5 @) K0 l
: a" K* B* W7 E% H* u' Y+ l4 Q- p1 S* ]1 F
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里面生愚痴烦恼,这是讲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贪、嗔、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嗔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嗔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也有两句经文说‘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这里面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嗔痴慢了,这就是‘觉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会错了意思。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
" z2 Z( M2 W% r+ ^ }$ a. w3 j
2 M" n1 G& W8 F0 C+ ]
o2 {4 @) j, R, c9 q& R/ g- F$ b, X5 F+ N; J3 _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Q# _- {- x1 K4 K9 {/ j& v
: [, D9 E2 `* S+ d
3 k9 o/ \# c# ]: C- P
: @! j. W- k7 l n. s3 l5 p
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
3 d& v4 r( ]3 d; E1 H
# H0 v) @2 K9 [9 k
. w5 j2 g# T7 h, x' Y2 }3 v0 H/ u0 z; \6 V3 i
‘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嗔、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 T5 E4 K" R3 C2 ~- C3 X; ~9 @2 n
+ Z6 h# C) P- {2 w8 \% e: @ - ]* n! K% q; I1 Z D, h
/ N3 f4 Z3 O. l8 S+ i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3 O6 k/ v! t# t. x/ q
0 X' D; ]. V4 z
1 O4 Z. t: v: P; B3 O' j& h& _0 \
我们的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无忌惮之一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呢?要说我们偏见,我们就不高兴;说邪行,我们也不高兴。自己要检点自己,如果自己时时刻刻,还被外面境界牵著鼻子走,如何能得到中与正呢?自己要明了、要晓得、要承认,这才叫勇。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是超凡入圣的根本。
1 k, M, Y$ M6 ]+ ~+ X
2 q1 R% S! k% L9 l 2 N& n9 o1 q! m7 {2 S" R
% C: P K* Z4 N9 \6 \. y* c
若不加一番切实功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 k/ M, y7 h" k; M) {) ~0 H3 Z& X
$ I7 ~( K: @/ S5 P; A) ~! k h1 L 6 D- ~' o! B8 \3 \6 O- z
: ~; i) \4 a# b" D: Q! x祖师这几句话,都是为发心,想学圣学贤的人所讲的。既然发心想学圣学贤,就一定要做切实功夫,这里著重在‘切实’两个字。
( ^- K: N1 d4 W' F3 H- o Q
. E+ S' _" }: I , s& K5 c. a% u9 V6 I
$ s1 z0 ?9 d% k, `
“克除净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还要除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能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干净,就愈趋愈下,没有底极。# P6 E4 J' ^ ]% F4 z7 q8 m: l
% H8 \+ x/ F7 I4 o; k& R. b* X
- I: {# M# b1 p+ O# c+ N( k
' y+ w, T4 p' @
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大勇’。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达德?能够承认自己过失,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我们依旧是悠悠泛泛,如这里所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我们有这个心,但没有去做。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但日用心行并不像佛菩萨,这个想法,永远是个妄想。前面所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就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 j! M& t! k% z$ q5 Y3 @
! E: E# H% O. V( f5 Z6 v
* j9 D9 ^; S1 P$ D, h' a" q, E* r: `& o( V. Y1 P
“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成佛作祖难不难呢?□
1 f& G" r1 a! V* g9 S7 a. Q) h }
4 ^# A9 U' M4 U$ b2 n1 W3 R5 b
% L4 A: i. j* [6 y6 b- b) _$ k. t" V$ h8 E# [4 t" G, V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 V3 ]: y0 j! d6 t* ~6 l
4 U8 G, N/ C6 F v( K' A- Q
% f& I, H6 W$ A, {8 ^6 V6 K
. l; n. i/ e, Z* { l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书是在二十六年前,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了,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的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大悟,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
: ]$ g* O' D& ^7 o+ F5 N" S. R3 Y9 n- G
9 j+ P0 i. y4 E% J: s) {; C6 F1 t" f' o: J7 M3 h& H, O
这本书是大小乘的基础,没有它,大小乘都落空。我们现在要作圣,确实不难,从这里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照著去做的话,命运立刻就会改过来。大家要能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能见效了。 d! E4 y9 Y% | L
# H- o/ P3 S( o, j6 v- Q6 }
/ u# @+ j( H! d# H8 a& y; Q
: }; f; C* l! e/ C; y祖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作圣不难呢?因为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这个明德,现在是不明。为什么不明呢?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覆盖住了。我们想作圣,只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的明德,上面那些障碍、那些蒙蔽去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