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它就出不去了。所以这生死之岸很可怕。
: w: @2 z+ p: d: w- ]. c. y" F5 D- v5 T6 x0 c7 O4 [) y/ B
9 m& s, D& I" n
" k5 O; }7 S2 ]) g- B那么我们都希望永远离开这个生死。所谓‘涅槃’就是彼岸。但中间还有个中流,这个中流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是中流。度过这个烦恼的‘中流’这才能到‘彼岸’。那么,要想通过‘六度’到彼岸,就必需哪一度中都不能离开‘般若’。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们所谓的世智辩聪。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有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写成文字的、写成书的、写成经的、写成论文的,这都属于‘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那么仅仅是文字行吗?底下第二就是‘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菩萨’(《心经》语)的那个‘观’;‘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你这读了经之后,闻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实修,要实践哪!' T7 t d4 r4 i, }, G2 j) n9 r
: U& }6 m! y$ U. x6 S
1 m' C2 L& i2 K
8 ]& | J7 M2 ^学佛和佛学是两件事,佛学只是佛教的学问,还要真学佛呀!学佛就是学佛的大慈大悲、六度万行。佛学院曾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到底要不要搞佛学?’我说:‘既然名子叫做佛学院,当然要研究佛学了。’但是要知道,佛学里头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诉咱们怎么去学佛的。
' K w9 u6 ~/ G1 ]; s8 s8 _( z% q8 r, }
' p7 b# B2 y m* S3 K: |! R9 |
* \4 [: T1 ?' J }你这么去研究佛学就对了!不是给你写一篇论文,考个博士,而是告诉你如何去修行,如何去成佛的。我们要学佛吗,学佛就要‘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的那个‘观’,‘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很深!老要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当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这烦恼一来就跟它跑了,音乐一响,你就想到音乐上去了,你这‘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老‘观自在’才行!这是‘观’。《心经》还有‘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那就是‘照’。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这个意思。
$ [6 E1 q5 d1 w8 f: H3 r# [3 o6 p
* v, `8 H" v1 W: Z* s8 r2 B7 l9 q: p) x3 e+ u& M) u
我们要学佛怎么‘观’?怎么‘照’?。所以这里头就需要实践,不光是懂得理论就完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你要去做才成。要去做当然很难了,上头说了‘无住生心’,这个凡夫是做不到的。我再举一个例子,证明我们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比方《金刚经》里头大讲‘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讲:‘我前生为忍辱仙人,那时歌利王出来打猎,带了多少宫娥彩女,他打猎之后睡了个午觉。这些宫娥彩女没有事就出来转转看。附近有一个青年男子在那打座,很庄严很清净,有人过去问问他在做什么?他就回答了。于是大家就觉得他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便请教他,他就给大家讲。人越听越多,很多人都围过来了,听他说法。歌利王他睡醒一觉一看,宫娥彩女都没了,唉?大吃一惊,于是去找,发现都围著一个青年男子坐在那听他说话,歌利王这时,男人的那种嫉妒心就起来了。& J. f) j& X5 t* y C3 S
; f2 u9 B) K& z
) V3 u& Y$ K0 _# a' H
0 @! ?$ Z% S- N0 h) o‘你是干什么的?什么妖鬼?你敢调戏引诱我的妇女。’。, h8 P9 Y6 @4 \& y: ^$ E
2 q' _7 v# d4 E0 K1 e$ i$ W 7 r7 W) l8 m/ b9 `; N: `
# f0 h- g1 w% b9 ~5 b. h
‘我哪里是引诱,是她们自己来找我,听我讲话的……’; _2 t6 J0 ?! ~# D3 O. |; `* a& n
5 L2 F7 K. ^5 x
" k1 J7 B& ^9 D- @$ c( S* t
# U" G+ ^! L1 Y5 h9 B# u3 B‘你是干什么的?’
7 E: j& w% a; _* a
0 o |/ {3 Z% R: h
: ~: M- K6 H: [8 @; C5 \2 `
& w8 ^6 z( d" K& }" M' u) B‘我在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
0 l4 o* r) a$ ^" g4 o" O
3 f8 R# S* o) T V& f7 Z. a7 g' x. V
6 Q5 {( N; w* F) ~% Y% G( v
) h+ v1 h: J; I& z9 c‘你修忍辱?那我拉你一刀你忍不忍?’9 o8 \2 d; N4 y; a2 D( d# S9 R
, C, d5 O3 l& X& I/ \
* a/ ~) O/ d2 P: Z, R6 M4 [5 C9 E1 M" b" ^3 ?
‘你拉我一刀,我,无我相无人相,不生嗔恨。’# n+ s' F. p2 s' U8 W; B# i# l/ H
f# {- A$ W9 t$ E
$ b& `4 r3 ]1 U) }# U2 W
5 {' x* x7 L: y- O3 r于是歌利王给他一刀,拉下一块,‘你恨不恨?’7 ?/ W+ d* p( E# s3 `8 |' U
+ k+ f# Z* n1 e1 w2 Q6 ?: k% e
! }' T! T; j# o, K2 l8 ^4 u
6 x( y9 Q0 b3 i; `6 @7 z7 D% X‘不恨!’于是再拉一刀,‘不恨!’于是就节节支解……
% d- m" t. O7 e( X K! K# r! k% g- P% ?/ ?9 }4 B5 q
, k" K4 S9 f" L5 E2 ?& x% m+ Y6 Q5 H) t1 m5 H
《金刚经》里谈到这个具体的一个事例。节节支解之后,歌利王看这个忍辱仙人始终不生嗔恨。佛就是这么大慈大悲。但是,我们现在要学当年的忍辱仙人,捅你一刀,你也不生嗔恨,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做不到的。因为这要有个程度。
6 h: T+ c7 p1 J+ v! n- C- k) Q2 S' \; ^+ B; k8 V- b
9 `. G2 S) E' F
) L0 V! N/ {4 s' A" B
这个‘忍’有‘六忍’,今天我们谈谈这‘六忍’。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
6 x9 C# ]/ h/ Q& }/ K( i( `1 y; k" B2 L. X( V
3 I; D8 }: C. f/ I1 Q
' c' }: e: k' o7 K" g2 k9 X- ~( M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8 G$ W' K3 d5 ?0 j6 y2 Y
" L- j, m) C, ]) j7 \) t0 m
& T" [5 x4 R* ~0 V# q# U; i% b }( Q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好撑船,你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著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
/ F" c% ~ s9 p) k0 r6 Y! R' @9 ]; e7 u% d8 u# t
* ]: @ m. R' i
6 Q5 p; J" F& {0 h W# Z再进一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引起来的,这是第三种叫‘反忍’。
9 L$ a/ a5 E+ e4 f4 @
; P/ j% ^* r4 D( M! h8 m6 Y' o b % y; h( k( B7 z- m. c& s
* E6 w0 a, q' V
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破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乐施慧。你就变了,种种问题就改了。
o: ^, G2 B. J1 T2 Z# g
2 {8 F8 B0 ~5 L) v; I$ I6 {
& E( F* _; T: X. x6 C# Z& X. F# o
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苦这个事怎么能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烦恼,一步一步高上去了。4 e, P0 K5 p7 M3 ~8 ]
6 P9 o7 z8 Y+ H( Z9 ~
- d" J, g! Q( d8 k. E8 j
- E* [1 V! {$ l" y第六步就是慈忍。对我的种种无理取闹,是愚痴的人所为,我要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这就不是要报复了,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
/ @/ g4 M" Q- B. d- x
0 Y2 d$ y4 ^' p. B ~ 3 s' S3 ~! Y. _6 W, W
0 j+ d d2 n3 S: U- O5 K: t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不是空谈,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这个歌利王,后来他是谁呀?世尊睹明星悟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