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3 s; _/ Y% O' s$ W) F& w! f8 c& w: J2 p
# b& |; R+ I4 K5 o0 D0 A+ T
6 I8 g- V, o3 J" t1 Y2 t黄念祖居士著5 J# D1 ^& `" `/ R7 V) B
) P! r. y- x2 s6 |0 S' p!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6 A$ L/ |. Z. G4 S/ L; x2 Q: u3 o
- t4 U1 \* t- N) _ 5 e8 @! B- i# t; J7 Z
( U( e" M. U, t3 P0 |
小引
; a! O! a2 A5 {6 D
3 k+ U7 b" ^7 Y6 [; C5 e三般若
' L2 c/ r% C X* I
^& Q7 p2 t- X9 X c经题
4 S3 m/ I9 A% P* F- t, q% m
u4 h# f! R" d. k% I离相修善
) }4 ~' m# C0 I z. }' f7 C
# @' X* i5 ^: e+ H空假中- \+ B& t! a* y
8 H' I! y/ k9 K( y见相非相见如来 z5 E1 k1 w) G7 |7 g
4 C" \& E/ c3 q6 R8 X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5 m- y) p1 O9 h9 Y$ `" Z
1 A5 r3 D; D- T9 }
最初方便的观门- b- Z* V; ?) E
/ c* _* X H& F! g1 d
般若不可思议功德
8 b/ j, u' j& S1 K; ^3 j8 g* L1 e: H# d+ i) Z
信力圆时全成佛力5 j9 |, u0 F; e$ d
0 A) a8 z3 p( w8 g- E
; m! Y! @* N# g U# W1 l3 l) j& q7 f* j1 Y& @ n& ~- c$ {
一、小引
4 f# M& i4 I+ Y1 E% i
. Y; f* \+ ]! e1 q: @
1 V8 u7 n9 j0 C) V; ?& Q# S: r* D( t5 o% x% V2 X* I; T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0 z( [. y/ H/ z" P
) \- d q% L, O. f6 @* o9 C2 J. h
: \9 B- O1 h' d' F7 J8 j1 k) y4 f/ w8 H8 O0 E$ E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淩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 G0 K8 N+ j, [' G4 W7 O: z7 J7 n) G' N7 E1 J$ s
7 h& q8 b& g- [ ?6 d$ b/ v3 C p, p4 Y! L/ O- ]+ F' S
二、三般若) {6 |/ s) X2 V" j* I
, y7 D" _# z1 T* j; k% V0 _
. T$ Z' z0 ~( M) B6 b4 P& [3 L$ T
1 M# H" `6 s+ m2 P- z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3 a0 Z% d; x/ ^2 [( L0 H
6 C% F9 w! m% [, ^) N% X0 S! h
: {( L& n3 J' w+ c2 Y9 D g/ p- I( l* t; @3 g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1 X& C& C& P* N; U9 w9 o
9 a/ _ u4 U: {1 t( |' u |
0 k u% @4 J+ W6 E# U
2 V [# Q; Q: X B: Y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