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51|回复: 18

净公上人了凡四训序文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9 17: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u" J! Z8 h& ?( K3 g( i/ W - \9 N4 B! T2 w" D1 j( e. k
& K& Y+ k& a& J# `/ A+ X
净空法师讲述
5 E' |% r3 x9 y# ]3 q2 Y6 A
/ D% ~/ X! z3 X3 T$ t* C" w ) R- K# |- M* X* |
( K" K6 K! Z  n8 |6 J" c
《了凡四训》这部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训他的子女而作,并不准备对外流传。近代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里面,提到修学佛法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深信因果。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深深的相信,不能有丝毫的怀疑。第二、严持戒律。戒律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初学的人,不必在律学上斤斤计较,能把五戒十善持好就行了。不但是在家同修,就是出家同修,能将五戒十善持好就很好。明朝的蕅益大师,通宗通教,著作很多。在律宗里,他也算是一位律宗的大德。但他在戒学里却自称是出家沙弥。他的学生成时法师,不敢跟老师比,就自称出家优婆塞,就是守五戒。所以我们能严守五戒就很好。近代的弘一大师,也是严持五戒,自称出家优婆塞。' C. p5 O% s  ^: c! `

& Q3 N9 T( B, r) t
0 b$ r3 z9 V. I, P+ q0 [! N& L* x) t* O
第三、坚具信心。不能被外面邪知邪见所动摇。第四、决定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择修那一门,决定行门以后,绝不轻易改变。具备这四个条件,才算是真正学佛。所以,老和尚这四个条件,可以说对我们今后弘法利生,不但是弘教,就是在宗门里面,也是不能缺少的;总而言之,确确实实指出了,今后弘宗演教的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J) z( ]! t" f9 ~  c/ o1 ]1 X3 S
/ [$ t4 }- V0 M6 a- @; w# |( K

- ]4 y: ~9 y8 }' @1 E* l" T" d$ O- `$ a+ ?, Q* e( d! ~& j
在《四十华严》里面,甘露火王这一章里,也提到了修学有六大纲领。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是佛陀在华严会上所说的,世出世间的学问,也超越不了这六桩事。经文里述说得非常详细。甘露火王是一国之主,每天还会犯错。他除了处理政事以外,还要抽一点时间来听讲经。在宫庭里有讲堂,要请谁来讲呢?总是一些有大智慧的大沙门、婆罗门,或者证了道果的圣人,请他们来演讲。国王率领大臣们,天天也都上课,习以为常。所讲的内容,可归纳为六大类: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那些法与我们有利益、那些法与我们有害,就是这六桩事情。世出世间学问,归纳起来亦不外这六桩事。也就是叫我们能辨别善恶、辨别正邪、辨别是非、认识利害;学问之道无他,如此而已。
' m9 ]4 k0 {8 o. ]: [0 I+ H% i
2 C- e' B3 \9 F( i4 t2 P- B9 D6 O0 B9 W
$ N* v7 h) P3 y- \1 m7 `0 d! M. o; E) U" n! Q1 B1 s) p1 y
《了凡四训》既然是袁了凡先生教训他儿子的四篇文章,我们读起来,当然与经典不相同。这四篇文章从头到尾细看一遍,几乎都是说我们的毛病;知道毛病就得要改,不改就不能入道。所以这四篇当中的两篇,是《四训》的重点—改过、修善。我们印的这个本子,有印光法师的序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四训的玄义来读,是介绍这部书的。
3 Q2 g, F# b. Y. t; F% W5 q2 K
; U) U/ E- c' }4 y% _4 h
# t+ w6 v2 w6 l7 k; N: ?" c
' U) @4 @- Z$ @/ S; H序文的小注,是尤惜阴居士作的。相当扼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 A; r; b$ V+ U7 U8 V8 K3 e" u- p7 F# z

# ?* g0 B: m+ q. @; O+ H1 E1 X9 b6 e4 ?, g1 [  Y9 |+ D, I$ h$ b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 B% s# W6 V$ n
. k0 T2 D& Y: n* z' `/ u5 V& H2 J
! N0 T% Y% S# z: ?1 ?7 D! G8 a' G
祖师的这篇序,这两句是总纲。‘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我们通常讲‘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迥向的菩萨,是贤位的菩萨;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萨,则称为圣。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这一条道路,从纲领上讲,就是这两个字—‘诚’与‘明’。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离开这两个字,方向就错了,就是常言说的盲修瞎练。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两个字,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圣道。! ]- x4 }. ^$ T& o+ C8 v
' ~. _, }  x4 M

/ N8 T4 D( k9 k- y; _. |: `6 P1 d4 S2 J( ~
怎样叫做‘诚’?‘诚’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懂得这个意思,《金刚经》、《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诚’就是如来藏的性体,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里面讲,就是直心。佛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说的‘至诚心’,就是‘诚’的意思。' V+ B0 o3 r. q" j, r
, f  s% _  W) @" v3 A( p
+ W1 {4 b) c. a+ c1 |
& M4 L+ e" f0 {
‘明’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叫做‘明’。所以‘明’在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做到积善。所以改过与积善,在世尊教法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诚’和‘明’的基础上。0 o0 s$ I( C: N' G' l+ t! W3 c
. K2 Z/ n0 d4 H* l* w4 X, J

; x4 h! u$ j- e4 J: p
9 {" q$ m# S3 P; H5 S! W: U如果我们没有诚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还谈得上改过与积善。唯有诚明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改恶,要修善。‘诚’也就是讲的自净其意。这两个要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佛法里讲的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圣道当然就是证得圣果、无上菩提。《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圣果。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一语道破:‘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这两个字,不但整个《了凡四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根基。《了凡四训》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诚’、‘明’这两个字。祖师后面还有详细的说明。  ~0 h+ p8 v- p: M9 H
, j. \* K7 T# a% T( b

) f+ a) E  C, i- N
2 Q$ g! ?; M! n" w-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
( K4 ]7 ?4 T0 W+ |
$ C4 f) O9 @! \2 q. n 8 W9 [4 O) u& W& \, H1 n' @
9 a" C3 E9 M$ O
‘圣’就是圣贤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萨,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祖师给我们指出来,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说就是上面的‘诚’与‘明’。以下祖师引用《书经多方章》的两句话:% S( _+ ]) S6 w+ J# L7 t
: H: |3 K8 O& |  F4 N3 o  I4 e
7 I0 v* k# Q( J

6 z8 A. d8 M4 p( z2 W& ^“圣罔念则作狂”。简单的讲:佛菩萨如果要失掉了觉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觉察,‘念’就是觉察的意思,‘罔’就是失掉,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 S& @+ V1 Q! h
. }9 h) O! ~# e' m7 Y4 j7 k) I# w2 f

- L1 n# w" ~# L" W8 Z$ b5 z& w* b* W1 P4 s5 w4 ]/ k% ]- p8 @- {) {
“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分别就在此地。4 R7 @7 \5 c) T. T( C. ?
5 A0 ?% l2 {! L
- W# ]1 e4 d# H
5 N, M, C, b% i5 p- S* b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i9 Z: ]9 z1 k4 Y$ G" p7 v/ b  z1 }6 ^. m
2 S! Z  h& J' {0 Z5 _& t
$ B8 H+ k" h+ i3 o4 _! t+ {7 `3 d) ], }' w
0 p! O- |" C1 N
“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确实是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力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
# f2 l; u  t9 w0 @9 a. B7 _2 l7 M
9 k. o, \. @. J1 K4 m9 p ( h) `! r1 t2 ^. c' b
* Z5 y5 p. }+ O' N% F7 T+ i, L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 x, G1 n$ g9 K; t. e, g
: w4 ]4 w) I* f5 K+ U
7 b8 y1 ]5 B( k, ]. g' k- z

3 u- G: E/ [2 p  o# W6 Q刚才已说过,‘诚’是说体,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讲的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4 d# u" y) D: l) l7 y

0 X* ]6 C( I8 S# \0 s7 k% H 5 N9 y& O% I# y0 O5 d5 H
8 b4 }% P* M( @8 W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
; ^! m5 ]2 j  l+ |; E1 f; j
' k! V) A) ~  _0 \( @- I 6 T1 k: S$ r' q
; a2 L# y1 e4 V. W
“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的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 V; @# Z' Q6 A2 q

5 O# c: D& K: R! b5 J, H2 h
, [$ i+ F6 c0 j8 u3 ^% s# o; @
6 ^) j0 y5 D  R9 P- ]+ c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9 F# b8 c' \8 ^1 _1 |" z/ {
3 A) _1 \/ q+ r+ D; J' l* S1 H3 E' p
+ d; D0 X/ x1 d( ]
; Q- o; `3 F4 Z, n' M: B* Q
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里面生愚痴烦恼,这是讲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贪、嗔、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嗔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嗔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也有两句经文说‘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这里面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嗔痴慢了,这就是‘觉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会错了意思。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
) L- |/ z* D: j( U6 i' D! W$ Q' u; k; `6 ~5 ]& ~

4 E. e% E9 p4 {0 d$ w, n4 [1 J. w% t; T( U7 X$ G
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 [: i2 |9 L% s4 Y4 U7 ?+ P2 Z
, y2 n, a0 L, `6 O
5 u9 `0 t, B* x( c* c* J6 h' x4 B# }: V7 i6 E: ?8 \
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 G0 }2 n+ Y* q) k  F. p! b

% P+ z- g! N) I* Q& D' N8 t' v% M/ R ; B% A5 `+ t3 P
6 I' v6 a* c, H1 b; I, Q
‘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嗔、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1 I9 F4 t8 }( ^. {8 H1 w7 ^3 S

) j- t' [4 R6 U# j, O1 D9 c 8 r9 E3 Y" e# ^6 X$ \  i1 J
. j3 B6 {  ~8 T% N) j/ K) S% S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 i/ y1 X# F4 X  C4 |' e* w" O) C6 v& n
$ s, U, i. o- J% N1 b8 {
: S/ B* O. u2 f, g
" H4 f1 M2 M% @2 P+ H5 A$ B
我们的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无忌惮之一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呢?要说我们偏见,我们就不高兴;说邪行,我们也不高兴。自己要检点自己,如果自己时时刻刻,还被外面境界牵著鼻子走,如何能得到中与正呢?自己要明了、要晓得、要承认,这才叫勇。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是超凡入圣的根本。% v8 @( t  q0 v3 X8 n

/ p+ S' B) F1 p- i  \+ M
( z( K0 s: Y: _7 t/ G' n) t9 c# j. }: ~4 n% e. N7 g
若不加一番切实功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j. R5 E, b0 z, q2 _
/ k1 ~0 l! Y* E# `! |, n

+ P9 z0 k% ~/ f1 w
5 Q1 M# p' J+ H2 `% P% G( ~. A( j1 v祖师这几句话,都是为发心,想学圣学贤的人所讲的。既然发心想学圣学贤,就一定要做切实功夫,这里著重在‘切实’两个字。  k9 @; [5 M& ?: e  o4 f
5 Z8 t. U9 Y; w; f

% O+ X6 b! Z; Y
; P0 f* I% `5 N( ]4 v1 \4 f“克除净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还要除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能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干净,就愈趋愈下,没有底极。
: {( o9 `4 o$ S# B- U# i8 q2 U
, A5 b# z! |- i ) i$ V8 V  U# A" e% v( x

: v; x: n" N8 b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大勇’。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达德?能够承认自己过失,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我们依旧是悠悠泛泛,如这里所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我们有这个心,但没有去做。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但日用心行并不像佛菩萨,这个想法,永远是个妄想。前面所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就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
; W' a4 [% l. {/ |$ p+ X5 F) _( L2 e3 M+ w

- u2 |7 b8 e; i
" g/ v) ~6 G" z" T- g“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成佛作祖难不难呢?□
$ x4 R1 H" g9 L# a4 ~6 X* }& \; I, q5 o0 T" _. c  f, G! b/ q

8 o( Z, Q" D0 ~: |- d$ I- c
" y1 ^& C/ R6 V; y! ]*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 G0 a1 t: H  g+ b# O& d0 B, M  y9 e8 ^  m& u' x& [

2 G  H) t& E# D! J* o% Y; g7 o% C% a, ]* Z- j# R1 t0 r
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书是在二十六年前,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了,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的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大悟,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
. ~: M2 L0 d- G/ R5 B" ]6 @6 J! {) T

1 K( G" e  c& c8 j% `# K" M
9 W: {; b! P1 e' O这本书是大小乘的基础,没有它,大小乘都落空。我们现在要作圣,确实不难,从这里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照著去做的话,命运立刻就会改过来。大家要能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能见效了。, w: }2 l! }/ J" D
, B" q( b# P! p: ^( x! ]* {" r; r5 ^
7 V% K! R& g; w' `. S
" X+ Q( o0 A6 E+ c
祖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作圣不难呢?因为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这个明德,现在是不明。为什么不明呢?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覆盖住了。我们想作圣,只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的明德,上面那些障碍、那些蒙蔽去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明德就恢复光明了。( Z) U6 U/ c; l6 G, w4 B

! ]; }5 _' \9 S/ n5 y' C* v9 v 6 g: n6 a7 }. i9 g2 r
8 ]$ e- e& e3 m1 i0 N7 L
下面是教给我们明明德的方法:  S$ R" \  B8 C, M/ J
$ e+ n$ Q$ ?: {" O7 \
1 R1 h% m( ?5 c( n9 M" _+ y

  Z6 M( h8 T/ T5 q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9 a$ ]5 ^. b/ `8 E- K, k' ?7 R6 ]: I& ^

' R6 m' n# M0 E8 D0 w1 c2 O - s+ I8 V4 v+ t+ g! P/ _5 W: h9 k
! s; L: A7 ?( M$ {! r5 e: r
‘物’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我们把它归纳为五欲六尘。‘格’是格正,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格杀什么呢?格杀五欲贪嗔痴妄念。' D: {0 s1 h) u3 ^6 `7 `) _
6 L; ]1 U2 I1 X' m( r
8 p2 v: h- ?+ U5 e

& X6 o: L9 b2 H8 r% L& X2 o尤注:‘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之谓。’明明德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放下万缘,‘格物’就是放下万缘,万缘是什么呢?‘万缘’就是物欲。物欲障碍我们真心,障碍我们清净心,如果我们不能将它放下,不能将它格正,清净光明的觉性就不能透出来。: B0 F8 D/ Q* ?$ G; v

/ V( N8 p1 g- _( ?2 M, s! g
/ F2 M: m1 l( O* F* J3 ?% ^
  k) e" e1 `+ }4 Z5 ?- \+ W2 }“致知”就是看破,我们得要有智慧,‘努力觉照,勿任昏散之谓’。这里的‘知’,不当一般的知识讲,这个‘知’是觉的意思,小注注得很好,觉照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明’的意思。致知觉照,念念觉照,这是真实学问,‘格物’是真实功夫。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要从这里下手。6 v% I. q8 c( e; G. a6 O: {- T

$ c" X! \4 D3 E& q. c
/ L4 }, f7 `' D* t
5 I1 [7 f$ r; v, |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
  I+ {4 M* y) C. \& V, S7 ]8 j
. `1 u9 b/ ]9 H$ x) N. U* ~

, B1 _3 b5 \$ o这里再细说功夫与学问的方法。‘倘’之一字是假设,假设人欲之物,如果不能极力的格除。拿佛法来讲,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的放下。这确实是很难,有人对钱财放得下,对名利放不下。有些人名放得下,利又放不下。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总有一两样放不下的。世间法放下了,出世法也要放下,“极力格除”,除到干干净净。
/ d+ C2 k0 L! G
2 l: S& [( Z6 \- [  Q1 H & |) Z8 V' l5 {2 Y1 ^. z: B
* _" ~; B/ t* h( d1 x
《楞严经》说‘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说得相当精辟。空、不空如来藏,都是给我们讲这个道理。为什么要我们彻底放下,因清净性中一法不立。要真正做到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此处讲的极力格除,格除得干干净净,心里面一物不存,一法不立。这时真如本性里的般若智慧、光明就现前了,本有真知就透出来了。真正的智慧是我们本有的,不是外面求来的。像明镜一样,明镜的光明不是外面来的,是它自己本来有的。而镜子上面的灰尘盖得很厚,失去照的作用。只要把灰尘去掉,能照是镜子本来的,并不是我们给它的。聪明智慧是本来具有的,心地愈清净,智慧就愈高;心愈净、愈定,智慧就愈大。这是一定的道理。7 B( s  X% u& x; a
( ~( ^% i: A1 i9 E7 v- P
( |7 C) ?) m! L: m$ d9 K
- `2 Q; d" |% G! o
我们看一个人的心定不下来、净不下来,心里一团糟,这个人绝对没有智慧。世出世间法是一样的,办大事的人,心常常是静止不动的。什么境界现前,他都能如如不动,这样的人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事情一临头,心里就慌乱了,这种人绝对成不了器。我们要开智慧,就要从定境中下手。所以我们要是不能够极力格除物欲,本有的真知,没办法现前,亦难彻底显现。换句话说,我们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有一分格致的功夫,智慧就透一分;有十分的功夫,就透十分的智慧。智慧的显现,就以我们格致功夫的深浅而定。2 ~. b* b9 z# f, B7 ^! r

/ f6 n# L4 L: U0 R8 _" Z% m " k0 H7 p8 a$ A! S

: U; X2 S6 Q, v6 m2 ]: F“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这句话也就是教我们,平常用功的方法。“日用云为”就是日常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长期不断觉照,就是使觉照的功夫不要间断。为什么呢?觉照的功夫一间断,无明就起来,烦恼就现前。我们觉照的功夫提起来的时候,无明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烦恼好像霜露一样,觉照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来,霜露就溶化了,烟消云散了。可见得这觉照的功夫,对我们是非常的重要。
( u! w( p+ \8 u2 S+ p6 U4 p3 Y5 @& ?
& o2 H6 u0 D" S: h' {: g
9 U* u2 y, C3 I0 P) z  u
“常起觉照”,重要是在‘常’字;偶尔的觉照我们也有,就是不能保持‘常’这个字。其实觉照的功夫,在我们现在的人来讲,有五分钟、十分钟,就很不容易了。我们自己想想,在一天当中,有没有五分钟、十分钟的觉照?恐怕从早到晚,一刹那也没有。但我们听经的时候,也许会有一点,在认真听讲的时候,会有一点觉照的功夫。但是离开讲堂以后就又忘掉了,功夫又提不起来。如果不常常听经、看经的人,单单烧香拜佛,恐怕一生当中,难得有几次觉照现前。失去觉照的现象,就是“违理情想”。‘理’就是指前面的‘诚’与‘明’,‘真心不二’之理。也就是《楞严》所讲的‘相妄性真’之理;《般若经》里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违背这个理,一定是落到情识一端去了。情想起来了(‘情’就是分别执著),这时候就是‘识’作主了。理是‘性’,情是‘识’。换句话说,转本性成阿赖耶识,成为情想。转真如本性成阿赖耶识,就是‘转圣作狂’了。这是大大的颠倒。祖师在这里教导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起觉照功夫,“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不要常有违理情想,连暂时有这个现象,也不可以。可体会得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的深意。‘念’就是违理情想,我们不要怕,怕的是没有觉照。只要有觉照,违理情想,立刻就烟消云散了;常住真心就立刻又恢复光明。□1 \& u, Y. j9 k* |, v  Y; x

8 F2 |, H, A' ]; _ 8 [+ c" x" P- g+ I% X& p1 H( _* K
) }5 i$ r# q* Q: U6 v2 O, C& [
‘如此则庶乎。处暗室无亏。履平地若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这是尤注举几个例子,说我们心安理得。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虽处暗室不做亏心事;因为我们的心地永远是清净光明的。□( E! W6 _: P7 a! {

# \" r$ r7 V( t6 C- `  M8 k
( F: M8 d3 X* A; n( `& M. @8 ^8 o) j0 V/ g6 H2 l5 \, v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 f9 ?1 Q2 T' M/ z! W# X
% a3 L7 g4 M: ?6 s# S
, f5 O; P+ x1 ?9 o& u! G+ U
5 d8 w6 Y+ Z  X
这几句话,对我们修行人作用太大了。我们为什么被境界转呢?所谓被别人牵著鼻子走,这是我们不会修。印光祖师在这里,才传授我们看家的本事,首先叫我们“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心要虚、要明,‘洞彻’两个字是形容虚明的。心里不能有一物,也就是不能有牵挂,不可以有执著。为什么不可以有呢?因为真心里本来没有。凡是心里有牵挂、有分别、有执著,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这些。我们要觉悟,心里有牵挂,就要想到这错了;妄心在用事,就要认识这是妄心,不是自己的真心。
+ d* u8 {; ^; ~, L  e
. ?1 \# A0 V* h- ` 7 K- T" p! c5 K$ O, A
2 ]; V9 S7 t+ T+ H' q
“如镜当台”,心好像明镜一样。
9 p2 T* z) R4 }/ ^3 [; \2 t' J$ c  j% V. _9 q% d

. Z* u9 w& v5 @; o$ P5 D1 n0 w' B' U1 H
“随境映现”,随著外面的境界,古人所讲:‘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古时候的外国人,我们称作胡人,外国人走到镜子的前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子就现一个外国人的影相。‘汉’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在镜子面前,现的是中国人的影相。事实上镜子里,并没有汉跟胡,镜子里面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它可以随著境界而现象。虽随著境界现象。( J0 j& i$ }7 n- }
. t1 A& y- Q" p

7 D% Q. u5 K/ r+ Z' x1 k7 G7 a# z$ Z; K4 n9 [
“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它只是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并不能转变它。因为它永远如如不动、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心地里头,一物也没有,无牵无挂。如果说看到镜子的相,觉得这相不错,把它画上去,那就染上了,就为境界所转了。4 `% _, r/ H. g# r& n* w

8 v6 h+ X: P: r7 ^" \. p4 m' m7 |
* @4 `2 _! }( A1 c' \4 P$ @! E/ P5 o% B( k
我们现在很可怜,随著外面境界转;眼见色,为色所转;耳闻声,为音声所转。一点都作不了主。古人把这样的人比喻作老牛,牛被人用一根绳子穿在鼻子上,牵著走;叫它到东就到东,到西就到西。我们现在,鼻子就被五欲六尘牵著走,我们想想看可不可怜!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作不了主宰,我们不知道,真心是不动的,是空寂的、湛然的、灵虚的。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不认识自己。襌家话头里面,有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自己本人。我们不知道,没找到本人。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在那里,迷失了。外面境界相与我们有没有干涉呢?没有干涉,正如同明镜现相一样。
! S- H0 W7 L  k+ n+ y! |2 `
7 H; y6 ]' U3 t' T$ {: {( l  I # B4 n& ^9 |0 b8 t2 m
- E1 c& c" t; \% W& M- _
“妍媸自彼”,‘妍’是美好,‘媸’是丑陋。镜子照的相,美也好、丑也好,与镜子何干呢?并不相干。所以我们自己的心就是一面镜子。神秀大师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五祖也很赞叹。因为初学的人能够这样用功,也就不错了。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我们这个心像明镜一样,照虽然照,一尘不染。好、丑、香、臭是外面的境界,我之心如镜子实在不染,如如不动,我们初学能够这样用功就不错了。虽然这不是第一义,也算是第二义,与第一义就相差不远了。《楞严经》所谓的第二月,捏目所见的第二月,而不是水中的月影,所以把心比喻作明镜台,是第二月,也就相当难得了。所以要知道外面的境界,五欲六尘的境界确确实实与自己心性没有关系。这个道理要是明白了,“来不豫计,去不留恋”,这有多自在,多自由。来的时候没有欢喜心,也没有期望我要等待著他;去了心里也没有烦恼,不留恋。就像明镜照物一样,来的时候,明镜没有欢喜;去的时候,也没有烦恼。几时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能做到这样,我们在佛法里面,基础算是打好了,好像盖大楼,地基已经打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如如不动,这是何等的重要。当然我们都想得到这样的功夫,可是话说回来,这个功夫真正的修学起来,又谈何容易。难与易,在于我们自己的诚心,如果我们诚心的去做,就不难;假如我们放纵的去做,那就难了。我们不认真,马马虎虎的做,很难有绩效。下文是祖师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
! G! v4 P: P, ^1 b* K1 X5 V$ d$ u1 F* D" _6 a3 k
% _4 ?3 a( X3 d. M
$ q* j: [' \* }$ Y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T7 B5 d  Q& u) r+ c# x# A9 \
% y2 I5 W8 X! \6 H( p, Y6 D/ P

4 l  p5 q0 c) }, u$ m: z! A: K7 c/ H% s% O0 R. h
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心里面稍稍动了妄想分别、贪嗔痴慢的念头;只要一动这个念,马上就要对治。这种念头一动,就是病,在这一动念时,立刻就下针砭,要治疗它是很容易办得到。必须要想法子对付它,剿除令尽。比喻说:
0 _* X3 ?' P* T: u; z6 Y: X8 w, l  }
# e3 P* ~+ B3 q. m, l8 Q 2 z) i. C4 G$ @8 C8 Z- b$ t
& G: w1 `* q0 u1 Y: p8 j
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 W; @* R. t( ^; Q9 N
* m- g) t6 x. W# P; o7 X& |0 Q5 d
, [" @% y  B- w0 c; O/ Q

8 c# X" p) `* I! m5 H这个比喻很好懂,把烦恼比喻为‘贼’,这是佛经常用的比喻。六种根本烦恼,也称之为六贼。因为它能贼害我们的真心本性,把我们真如本性里的功德智慧,都障盖住,而不能现前,所以把它比喻为贼。也有的地方,把六尘比喻为贼。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若心执取,这些也能染污我们的真如本性。所以对待烦恼、对付五欲六尘,正如与贼军对敌一样。我们要是不能克服它,它就要战胜我们;换句话说,不是它投降,便是我投降。我们要能够战胜了,我们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要是败了,就是凡夫,还是在六道轮回,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所以对付五欲六尘,要像作战一样,不但不能叫它侵犯我们的本性,而且要把它消灭得干干净净,这功德才能算圆满,才能够成就。“其制军之法”,就是平素对自己的训练,自己训练成一套看家的本事,来对付五欲六尘,对付无明烦恼。至于对治的本事,祖师给我们提出几个原则,这几个原则,非常的重要。
) p! v2 D& K0 L: N& H! r7 X! A" N4 x$ O- ?8 j

& q$ b8 J7 z8 R; m( L0 _2 M7 ?1 g
% D) @" d, L9 {1 E0 `1 G! K这一段文很重要,是修行理论的依据。祖师教我们破除妄念的方法,应当常使我们的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许多祖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如果做不到,怎么办呢?印祖又教我们,应当在妄念刚刚动的时候,就要觉悟,才能把妄念止住。所以好比作战一样,不但我们要阻止敌人侵入我们的疆土,而且还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一般讲,扫除贼寇,当然要靠兵力,而平素练兵,要“严以自治”,换句话说,一定要严格自治。
/ W: }& G" J9 \# `$ A6 u( K+ k3 {! k4 k2 k- |# E
4 `4 S. [+ F* p0 K0 h
/ {. r% m3 t; j: [
毋怠毋荒。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8 D' z& \6 Q8 G% H0 z* E7 d/ W+ }1 k* z: b% e  ~, X

8 K1 L) U( D' O
0 z, Q) x0 x, c# r' u  s. y怎样‘严以自治’呢?在古人当中,举三个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看。我们要想道业上有成就,在德学上有所建树,看看古人,是怎样做的。首先教我们“毋怠毋荒”,‘怠’是懈怠,‘荒’是荒废。这是求学修道很大的障碍。懈怠、荒废必然不能成就,这两点首先要戒除。可是这两点确实很不容易戒除。十个人中恐怕就有五、六个人有懒惰的毛病。我们怎样才能对治懒惰呢?(懈怠就是懒惰。)如何对治荒废?8 W  S3 O2 g; I3 V; R" R
% Q  {1 u2 w2 s& X$ P; k) z

. k7 F1 R: q; p- E6 q# k( K9 ^
/ ^6 j5 q' r6 y; {( O" c对治的方法,就是要从“克己复礼”做起,首先克服自己的毛病,就是前面所讲的两大毛病,懈怠与荒废。5 i% [2 |1 ?% w( ~; d

- Q2 q& ~6 L3 F' K# J
) t7 Y, `$ w6 S8 C
) C6 m9 J4 P1 }1 b6 R; X1 B7 g“主敬存诚”,这是老法师教诫学人,成败关键的所在。就在一个‘诚’一个‘敬’。如果内有诚,外有敬,确实毛病就能克服了。真有这样的志气,有这样的决心,再做不到呢?那就学古人。
2 z  `  P9 V" P% d# h' z% Z1 M: V1 B( U. h6 c
$ x0 U: H* j3 @( J3 T
! p' h+ Q7 v& ^3 `
尤注说得好:‘颜渊善用克己功夫。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圣训。’
5 r" w# A% b9 b  E: Q  ]; R6 k- y% F6 L0 n( |, K8 ~

4 z, w9 `3 {9 d3 p  M
7 b! l0 ?$ @+ Z* j- g这是孔夫子教给他的,颜渊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得力于这四句话。他能够守得住。‘礼’是讲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凡事都要合乎礼节。这四桩事情,在佛法里面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类似四威仪。此处特别注重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在今日环境之下,相当麻烦,为什么呢?现在大家不讲礼,也没有礼。换句话说,我们视、听、言、动,没有标准。
7 {$ m, @: b- C) u2 u$ j  L8 X! E$ g6 u% ^. T- X7 Z; J
' O  a* ]+ R2 d; V- d

' j" a* g! K; u! O5 B6 S( X' }1 v古书里面,我们看《礼记》、《仪礼》,那是周朝的礼。在《二十五史》里面,我们所读的《礼乐志》,是各朝各代的礼。现在我们民间,有一些婚丧的礼节,还守著满清时代的礼法。讲到守‘礼’就相当难了。现在政府公布的国民生活须知,就是现代的礼,我们要遵守。但是所订的可以说是纲领,不够周详。学佛之后,佛门里面有礼节,有生活的标准,就是‘戒律仪规’。在家有在家的律仪,出家有出家的律仪,那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订的礼。我们视听言动都应该遵守这个礼,因为律仪之礼是凡、圣的区别,我们要想超凡入圣,就应当要学习,比世间的礼更为详细,更为周密。我们读《了凡四训》,就能找到最好的标准,不学佛的人,要找到礼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H, b1 N+ W4 u* h9 m" K

3 ]# t9 n7 ?* x+ s1 r$ P ! b$ F. B3 R: G4 y' Q" d

4 z# t$ F& q8 g; D% s  `* _2 @“曾子之三省”,《论语》里面就有记载。曾子也是孔夫子的学生。尤注:‘每日以为谋不忠。交友不信。传授不习。三者密密在身心上勘验去。’
6 g! l( }) [( Y
9 ?5 I7 O( V  }: P& J
6 W5 ^  d  y( ~2 y! i
* {4 J0 y) T% x; U+ u# L. v/ _曾子每天反省三件事:第一、别人拜托我们办的事情,我是不是尽心尽力的做到了。‘忠’就是忠实,尽心尽力的做到。也许有人会说,今天没人托我办事,如果这样说那就错会意思了。比如说,你是一个公务员,长官交代你办的事情,就是别人托我办事;要是经商,或是做一个店员,你是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把事情做好呢?. l8 J. O. @  b( ]* B! K! w2 r1 J

  P( ~- W  Y9 w" b
. ], |: E/ Y* R' k* p4 z: ~
4 b5 L$ w7 ]. c) k3 ?( |0 M纵然是出家人,也不例外。在寺院里,常住有职事,做当家,或者做知客。今天是不是把自己的职务,尽心尽力做到圆满了,都属于这一条。+ v/ \" a* @0 p, }+ N% R
' s) E+ I; j3 c* N( L' h4 c) a$ i
# P, u9 J, D- h, ~. s  O3 ~

3 U# b, c3 f: o% F6 B- [$ }% w第二、交友不信。你对待朋友,有没有守信;换句话说,有没有信用。
7 W1 e5 U9 V$ X# ^/ N; u% q( a! O: [
1 B3 @$ b* @9 w* K. K5 m% L$ P
0 z9 g5 K1 P6 P+ @7 z; n9 o/ _1 w, S
第三、传授不习。‘习’是讲温习,复习。老师教你的,你有没有温习,有没有照著做。‘习’有温习、实习的意思。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人,他的成就是靠每天以这三桩事情来反省,来检点自己。
9 c2 K5 |$ C1 J
! H6 O; t" Z  E# X% R
# g. X5 H2 X+ h" p/ c5 \
6 ~, |9 h! t8 D8 _2 Z“蘧伯玉之寡过知非”。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春秋时候的人,‘名瑗字伯玉。年二十,已始行返省功夫’。这就很难得了,二十岁就觉悟了,就不迷了,天天反省,天天检讨,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逐日如是,日日自检’。天天反省,天天检点。‘无日不发现前日之非。’他才晓得每天都有做错事情。事情不怕做错,怕的是不知道,知道就能改,改过自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过迁善,常见前非,至五十岁时,犹追咎四十九年之非’。人家的功夫就做得贯彻到底,不是做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只要活一天,这种‘克己复礼’的功夫,就要做一天。这是祖师举出来的三个人,这三个人,也正是袁了凡先生,自己取法的榜样。祖师在序文里提出来,也教导我们学习。, X8 _; P( S3 ]8 F" O7 \

) A( i) x: i8 W* d : e1 N, q" G) K

9 K3 j, d: t0 J# |6 I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厥德。( g% K6 R7 z4 n7 Z: H% E5 A
8 b2 w. \( m2 y8 Z* g3 r4 C
$ Y7 y! m5 }# R9 B+ g6 [
; d( s7 x" Y. D- x9 B
这还是从比喻上来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两句形容戒慎恐惧的样子。中国大陆,黄河流域一带,冬天都结冰,人可以从冰层上走过去。如果冰结得很薄,走的时候,就步步要小心了,一不小心就会沉下去,比掉在水里还危险。水里面还可以游得出来,掉在冰层里面,那是游都游不出来,所以要小心谨慎,这是在薄冰上走。深渊是像苏花公路,看那万丈悬崖,人走在那里得小心谨慎,丝毫不敢大意。以此形容,修心、养性、求学,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态度。以这个态度,与妄想杂念来相对,好像你自己练精兵,与敌人相对一样。+ n6 Y; K% V" b: d% U+ ?) y& N( n( @, H
" S/ c- F- F* I+ `
& O- ^. P& K  v0 Q, ]8 u% f% C
* r; Y$ u/ n! ?' ]1 B3 M3 E* C2 G8 _
“军威远振,贼党寒心”,这都是从前面比喻里面说的,只要你自己能‘主敬存诚’,能做到‘克己复礼’,一切的邪思自然都不能侵入。好比贼兵,看到对方有这样好的训练,这样好的士气,不必打他就投降了。从此以后就洗心革面。邪念与正思惟,从体上讲是一个,并没有两样。‘体’是一个,‘相’不同。体是什么呢?在《楞严经》里面讲是如来藏性,随缘现相。此地讲:“尽革先心,聿修厥德”。这是指人人本具的明德,明德就是《楞严》里面讲的如来藏性。只要我们有修德,性德就能现前,这样才能转凡为圣,正如同:  d8 s0 d/ n& c; f; j" ]3 ^

) e) c0 k2 e! T& c) z9 j% T 2 g9 r+ m2 }5 W8 H" l6 e8 j
- L. x$ c$ z+ l, i" E2 l
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
4 ~" F# |, L. D' I& o7 y2 d6 G# }, Y) |3 s# g

! u' Z2 e2 ]* n( f6 C  U) j" r% z3 |' J0 U/ W: v+ s% Y* g4 U
‘贼寇’譬喻七情五欲种种的妄念。‘赤子’譬喻真心、明德,如来藏性。可见得我们只要有修德,烦恼就变成了菩提,‘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要有修德,才能真的明了。觉悟时烦恼原来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这个比喻好懂,贼寇投降了,洗心革面,原来他就是良民、就是好的老百姓,这个道理在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必详细的说明了。* K: X. Y2 M. [$ |3 J  P- l8 E# y

& X5 j) i) K1 a8 b1 C2 b* v
( |& j* m1 }3 E+ e4 ]; ]4 @2 n: }; E4 r8 Q) J
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 l! D) V& a$ s; M8 H/ _7 [' b" p9 G: v$ X
( Q4 ~, K, H! O, a+ j) y0 m
6 I1 {0 d0 ]  O1 K" z% G9 r
“上行下效”还是从比喻上说,什么叫上行呢?上行是从根本上修,就是修心。在大乘经论里面讲的三如来藏,就是此处讲的上行。从心地上下手,而不是在枝枝叶叶上著手。心正了,行就正了,心里面没有邪念。诸位想一想,颜子的‘四勿’,当然就做得圆圆满满。如果心不正,勉强的去做,向枝叶上寻求,功夫还是不得力,所以会修行的人从心地上下手。; b: \' {; k" e+ N8 F! J% j

3 Y; v. K  [" i! J# X# W6 M4 U% X6 l
' C4 [- {$ p( ]/ l6 K. _" H+ n% X6 X/ n) b1 Q8 G. X# E
“率土清宁”,‘率土’是指心地。就是比喻心地清净,罪障就消除了。罪业要想消除,实不容易。我们造作罪业不是一生一世,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在造罪业。固然我们常常讲忏除业障,能忏除得了吗?几个人忏除了?为什么忏除不了?因为都是在枝叶上用功夫;好比锄草,把上面剪干净了,根没有挖掉。过两天又长出来了,这就是永远没有办法忏除得尽的道理。在家礼佛、念佛、拜忏,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够,再去请几位法师,拜几天《梁皇忏》,罪业就忏掉了吗?好比草长得快,找个人来修剪修剪,没有除根。除根的忏法,别人帮不上忙;不但别的法师,就是佛菩萨来了也帮不上忙。那怎么办呢?要自己去做。几时心清净了,无始劫来的业障,都消除了。所谓是‘罪业如霜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慧日能消除’。无始劫来的罪业,好比霜、好比露水一样,心清智现时霜露就消除了。% ^( s" O, Z0 J1 @/ A, [
# u! {7 N5 Z* p
1 B# r2 {: b, ?& g

. `& B: J+ r* D$ j. c如果我们心地不清净,业障就没有法子消除干净,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的心地没有达到究竟清净,但是我们向清净的路上走。心地清净一分,就消除一分的业障;清净两分,就消除两分的业障。不是没有效果!到了究竟圆满的清净,那就成佛了;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全都消除了,这叫做真正的修行。我们会不会呢?要是不会,下面祖师再举圣人用功的方法,来教我们。: ]5 v7 f( Y) T, T
+ v% C4 M6 v. E5 E" `- k5 R

/ I+ L  i+ m, S- t- X% U' A5 ?1 ?; B3 e- x
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7 U5 R$ {  n; @) q

6 t3 j# b* P8 ^& ~9 w1 G5 x
! r* {" X. O, x( J/ g7 ^- {, G
% d3 q/ }# X3 A2 D0 w6 b- N这是孔子的话,实在讲与佛陀教我们没有两样。这几句话,我们要好好的记住,从那里做起。从‘格物’做起,从‘致知’做起。‘格物致知’,小注里面说:‘因攻治罪过而觉照。’这就是格物致知。‘物’是指物欲,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指物质的诱惑。‘格’是拒绝的意思。格就是你要有能力拒绝物质上的诱惑。由此可知,五欲六尘包括在‘物’字里面。五欲六尘诱惑我们六根,我们六根跟它格斗,要能够抗拒它,不为它所动,不为它所诱,这就叫做‘格物’。我们想想,我们六根要被六尘所动摇,那里还有智慧;没有智慧,就迷惑了。要是有智慧,就不会被物欲所动摇,所以格物之后,才能致知。正知正见才能现前。这一个知就是智慧,本性里面的智慧,而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为什么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因为这是从格物里面得来的。世间聪明才智,没有格物的功夫,可见得这个‘知’,即是佛法里面讲的觉照。就是这个功夫,“由致知而克明明德”,尤注说:‘因觉照而回复本具真心。照耀天地之本能。’5 `9 E: n& S9 E6 |- j- E( n. c
' J% [" d2 q7 p6 r+ w% c# M

* ]2 k) W8 y0 y& t3 v" G
( [, Y2 C. B/ i4 D( V这就是我们的明德。在佛法里面讲恢复了本性,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我们要知道,明心见性,孔夫子也做得到。为什么他能做到?功夫路子正确!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诚意,由诚意而正心,所以才能明心见性,而后发挥全体大用。大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夫子所教诫的,就是菩萨道!后世人不如孔子,为什么不如?不懂得格物两个字怎么讲法。你看后来的大儒,将格物看作研究物质的道理,研究物理,变成现在的物质科学。完全用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去研究。观察外面的境界,物象,那怎么能见性呢?怎么能得到真智慧呢?换句话说,怎么能得到圣人的智慧?可见一个字错解了,根本一错,后面完全都错了。那么,格正物欲,古大德司马光就是这个说法。他是宋朝的宰相,也是学佛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大居士,他的讲法与佛法的讲法没有两样。+ I/ U1 J' M  n0 l4 U# Y4 b$ a
# {3 W5 ~) m2 ^) O( A  M
5 `: I; {+ B+ A* Y6 ^

. D( J/ r8 q  e" t: W( Q. c“诚、明一致”,祖师在这一篇序文里面,一开头的两句话,‘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就把这两个字标出来了,诚、明要一致,这就成圣了。‘诚’是定、是体;‘明’是慧、是用。诚、明一致,就是定、慧等用,也就是体、用不二,这才能证入。佛法里面讲证、讲入,《华严经入法界品》说的不二就叫入。诚就是明、明就是诚,诚明不二。诚是体,明是作用。我们应当从那里修起,要从‘诚’字修起,诚了就会放光明。若要从‘明’上修起,就不容易,相当之难。明了这个道理,可见得千经万论,无量的法门都是叫我们修定,修定就是叫我们学诚。
# X' ^* A5 A5 e1 k6 \+ I3 z. C
" p: T7 p  M6 h( ?; e 8 A, v9 |9 i, D5 b' |" n0 F
) @2 G+ M: F8 ~$ H. c: I7 H
前清曾国藩先生解释‘诚’字,他的定义是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叫做‘诚’。动了一念就不诚了。心里面一念不生,这是定。在佛法里讲叫做‘三昧’现前。可见得儒家并不是不懂,他懂这个道理。可是现代人对这个字的真正意义,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说到‘诚明’,都觉得我很诚心,以为自己心很诚;以为自己很明,看东西,大概不会看错。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还以为很诚了,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没有颜回的反省功夫,没有曾子、蘧伯玉每天检点自己的功夫,自己有了过失还不知道,所以没有成就。如果晓得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进自己的过失,几时得到定、慧等用,诚、明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不知不觉转凡成圣,证得圣果了。
1 R3 w& U% \* _9 U/ r: _0 }, o2 M9 F  M7 @% W- D# ]

4 [6 i+ t  S8 @4 ]
: H% \/ P$ F1 [& d: g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 Y- P/ M6 k4 P( N0 y7 |
! s/ `4 J4 R. W/ A; Y2 n, C# c* k
: H' ~# K$ u  T6 {9 p
1 t; z, y( j- N8 m" R
再举一例,怕我们后学,根基陋劣,‘夙障深重之钝根众生’。这是过去世造的罪业太多,障碍太重,这一类的众生,不容易入道。那怎么办呢?还是要自己努力认真去做。再举出一位前贤,来做榜样,叫我们学他。这个人是宋朝时候的人,他姓赵名抃,阅道是他的号。4 @8 n# S' j8 ~) [& P; p+ P2 C
6 N' D# n- i8 p' J- ?& I. I' T
* q# g" ^, l- B) t+ h1 q4 W
4 `/ T: v& t! t( Z
他的官阶做到御史,要以现在的政治体制来说,相当于监察委员。‘弹劾不避权幸。时称铁面御史。游宦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合郡晏然。以太子少保致仕’。‘致仕’就是现在说的退休。退休的时候他的官阶是太子少保,太子少保就是太子的老师。‘卒谥清献’。清献是谥号。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盖棺论定,死了以后棺材板盖下去,皇帝给他一个评语,这个评语是代表他的一生的。他这个谥号很好,‘清献’就是一生清高。他一生,‘为人长厚。存养功深。日间所为事。每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
# O8 v' N) p# H" m9 o# o5 }9 U) y; p

$ A9 \6 ~/ X4 u) ~0 F
+ \: w5 t# N; P  _/ o6 B这是他了不起的所在,也是铁面御史他能得到的道理。这个人不做亏心事,每天白天做的事情,到晚上,就穿著做官所穿的衣袍帽子,慎重焚香祷告上帝—报告自己今天白天做了些什么事情,每天都是如此;我们想一想他要是做了坏事,他就不敢祷告了,天天如此,天天不敢做坏事。9 b! D0 n2 t0 V4 N- f

- Y! E$ Y' d" s+ L# M ; H% z7 B9 k$ u

+ J' i7 S3 f* f, M8 c‘晚年学道有得。临终与后人诀别。神致不乱。安坐而殁。有赵清献集刊行于世。’他的文章流传到后世,《赵清献集》收在《四库全书》的集部。这是祖师提举他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叫我们学他。
( U6 e! H8 z: s8 ]/ |$ r
/ T( ^% Y5 X9 K0 f; z4 X8 w
0 |! W$ D% [! p" H% L3 K% h% g4 {8 d7 t" @+ Z9 H
“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他是焚香祷告上帝。我们做早晚课,是不是也将一天所作所为,在佛菩萨面前祷告回向呢?我们今天做了些什么事情,不敢告者就不敢为。这一个办法,对一个业障深重的人,很有效。可见得我们过去世的业障深重也不怕,怕的是自己不肯发奋,不肯立志。真正肯发奋立志,佛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管什么样根性的人,即使业障再重的,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有做不到的事情。成佛作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求人帮忙,这是问自己。上面讲的这三重对治方法,上根当然容易,中下根性,乃至于业障深重的人,也有办法。这一段,可以说把改过自新、超凡入圣的事理都说了一个大概了。
1 l) A% G7 M1 S: ^; J
. M" O# T4 @9 a, q% }5 j( N1 r5 c
9 b+ ^! ^0 d: Y# U; h9 k
3 ]0 `) \+ t& b, }5 G  j) C* R3 y2 M. @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
' s# W$ K1 @  y4 a
  |4 I4 E- e* P& |2 b 4 P, Q7 n5 t+ |: g6 D8 N" _/ F

) L! u+ X0 K6 R/ ^3 R袁了凡先生的《四训》里,最重要的是当中的两篇,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立命一篇只是个引子而已,好像我们一般经书里面所讲的序分。而改过、积善,是属于正宗分。末后谦德这一篇,等于是流通分。这三分最重要的是当中两篇,当中两篇就是说的佛法所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四训》宗旨所在,真能做到,命确确实实是自己建立的,大家好好的去学,古人有说真正发心三个月见效。
+ L( v9 @) k# ~' m! @! x( [4 }8 t' C$ J$ l' o6 l1 _$ j( U
) F" |& j1 W7 v7 c4 }4 Y5 _
: M& S0 i- h/ l) V6 F
我们要扭转自己命运,改造自己的体质,换句话说,快的三个月,就能办到。再慢就是讲业障深重,三年一定见效,可见得不难。我们愿不愿意改造自己的命运?这一种效果,说老实话,比佛讲的一切经典,还有效。而这一部《四训》,所谓的理论与方法,给诸位同修说,完全是依据佛经说的。看起来虽然不是经论,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经论看。这也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大力流通的道理。  [# Q% D, A) @" E; m9 S  _4 y

9 D  Y# q0 E5 R3 C8 h
3 l3 N& N" w$ t, @9 ?4 c! y7 [1 i8 \
" a% E6 R7 h3 D/ F4 q4 z“福自我求”,那一个人不想求福呢?求得到求不到呢?答案是求得到。如果懂理论,懂方法,如理如法自求多福。若不明道理,不懂方法,误以为初一、十五到庙里面去拜拜,烧几枝香,供养几根香蕉,福就来了,那有这种道理。做了恶事还敢求福,昧著良心做恶,得来的财富,得了一百万,拿一万来供佛修福,以为这样就修了很多福报了。老实说昧著良心得一百万,即使一百万都做了福,也抵不过罪业,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心地清净’就是最大的福报,这是福德的根基。心地不清净,做一天的善事,纵然有福也是‘有漏福报’,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可见心地清净,是多么重要!所以祖师一开口就提出‘诚明’,你看看多要紧。
. t2 h8 k1 m/ Q" N$ w/ L2 ]
: i" c  r' ]3 D- ~; Y ' {2 U* r" F, B% C3 x5 e
! B# o; ]9 Y4 Q) E2 Q
‘诚明’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诚与明两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世间有漏福报。纵然是做,所得到的很有限,我们想一想,序文开端两句,用意就很深了。这两句话就是佛教大意里的:‘自净其意’。千经万论,十方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总纲领就是这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心地要清净,要做到一尘不染,要做到如如不动。才能谈得上光明磊落。而后断恶修善,这才是成佛作祖的根基。
1 O7 A4 x5 F& X/ p+ b
0 N. }! j! ~: R$ Z4 K
9 x1 o5 v! ^# h2 z# B3 [" I% {+ b+ q9 v9 P5 b& i
仔细看看序文,看看袁了凡居士的修持,与赵阅道的办法相类似。赵阅道是将一天所做所为,焚香报告上帝;袁了凡将一天所为,无论做的善事恶事,都把它记在功过格上。了凡一生就是做这个功夫,以此来检点自己身心,改造自己的命运。读了立命一篇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到袁了凡是一个业障深重的凡夫。他能改造,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我们当然能改造,而且要比他更殊胜。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应当要超过他才对。因为我们的机缘比他好。这是说他“受持功过格”。
. _$ j+ l6 [4 N7 P
2 B8 w, j4 @& u0 Y- x! w ) x9 N8 M$ j4 l
# K/ v: B" F  a) ?' s" @
‘受持’,依法受持也,‘受’是接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保持不失掉的意思,这才是‘受持’。现在有许多人把这两个字错解了,比如说,有人受持《金刚经》,误以为只要每天早晚念一遍,就是受持《金刚经》。如果我们要受持《了凡四训》,打开书本,把《了凡四训》念一遍,而一天的所作所为与《四训》的道理全不相干,这就错了,既没有受,也没有持。6 \8 e) t: v; B* h! J' x+ [$ h
5 c3 K3 ?# A! l
9 I* }2 n6 {- s! I
) ~. s9 u, Z4 c7 O
千万不要说早晨把《金刚经》在佛菩萨面前念一遍,我今天交了差。这是自己骗自己。受持《金刚经》,最低限度,要认真去破四相,照《金刚经》的道理方法来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这个道理方法时时起观照,于一切境缘中,学习不住相布施,这才叫受持。天天不断,年年不断,这是持的意思。希望我们自己,大经大论有机缘要多听,阿赖耶识里面多落一些善根种子。依教奉行实在不容易。我们应该从受持《了凡四训》做起,这个比较不难,‘受持’两个字是真正做到的意思,真正做到就有效果了。所以说快则三个月,命运就能改变。业障深重的,三年一定见效,‘受持’才能见效。" n- |( Y0 ?3 M% V+ A
$ d6 X7 @0 c8 A& f9 M( J1 n

$ _0 @2 C0 `8 B9 B4 D4 H6 q1 P
尤注云:‘功过格一书。规定一切善恶行为。应得功过数量。’须有能力辨别善恶,大的善事,功就多,几十功、百功;小的善事,一功、二功,自己记。大的恶事有百过、十过;小的恶事一过、两过。天天自己要记。要有恒心,不要记三两天,把功过格一丢,算了!太麻烦了。那就不能成功。了凡居士有耐心,天天记。读后面《四训》就明白了,不但他自己记,他的夫人也是如此。她不识字,用鹅毛管点朱砂,功点红的,过点黑的,她用这个办法去记,我们想想看,不识字的人,她也能修,也能改造命运。3 S- k& ]  Q2 ?
, K) d  m8 F0 L' [5 v& i$ v9 S

- S. W( S/ t1 i3 j- v0 W4 }1 I' l! Q' t# m( C3 V+ ^' y$ V7 b
‘先贤如周濂溪。朱晦庵。邵尧夫及韩魏公。苏文忠公俱受持此格。信受奉行。’这几位都是过去的大儒,韩魏公是韩琦—宋朝的宰相,苏文忠公是苏东坡,这些人都是这样来受持功过格,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我们现在要真正发心来受持的话,可以参考几种过去的功过格,像莲池大师的《自知录》、《感应篇》。《德育古鉴》等书以为依据,著重他的精神,配合现代的潮流,自己可以修定一册适合自己用功的功过格来受持。不能完全依照古代的格式内容,那会增加许多无谓的烦恼,反而不好了,这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因为现代生活意识和古代不同。# R! R- b+ I, w( ?4 X
1 N% d# a- z" K$ N3 s: a

. e4 ?9 l0 ?6 r# L) S. P8 k' B
& I, Y6 L( W% w- {* s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
  G& l8 Q9 }: v& q4 h$ A4 b# i, ?" ?/ [; g
& x3 ~; X4 L4 F0 [0 S: E

1 t  M6 y! o. G2 W只要起心动念,随时随地都要记载。“所言所行”,‘言’是言语。言语有善有恶,功过格里记得详细。而《戒经》里只说纲领,不妄语是善,妄语是过。十善里将妄语分开为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四条,这是善。反过来就是恶。但是都没有功过格上记得详细。这是教我们要依照功过格来修行,目标很明显,希望善日增,而恶日减。自己记载自己知道,是不是善功天天增加,过恶天天减少呢?如果是这样,就有进步,就值得欢喜了。假如我们的善天天少,过天天增加,那就不是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倒过来就是灾难不远了,《太上感应篇》说得好,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是福是祸都是我们做出来的。福是我们自己修的,祸也是我们自己召的,自己召的是恶,怎么可以怨天尤人呢?一有怨天尤人的念头又是过。唯恐自己过太少,还得大量的去增加,那里能得到福报现前呢?所以这个目标非常明显。
* H/ V7 n2 @8 O4 Q
. T. O- a+ A1 J6 ?2 r, `0 D
# B3 D9 o! L! B( t5 w4 X, L" E) {) ~0 L" P. V& V( |; M5 h
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9 b( z/ P  _& b
4 V5 e8 K4 k0 \1 {* A+ n

+ C& o% w1 h& W  A; Z+ E) S" h6 i5 W6 D1 y2 n# v% k' y
这两句话我们要是听到不甚欢喜的话,再把他改两个字,我们警觉性就提高了。‘福日增,而灾日减’,这就欢喜。福报天天增加灾难天天减少,当然欢喜。我们要晓得,祸与福是从果上讲,善与恶是从因上讲的。佛说的话,真的一点都不错,众生畏‘果’,他不怕‘因’。善、恶无关痛痒,不要紧,没关系。要讲到祸福了,不得了,这个事情大了。菩萨比我们凡夫聪明,菩萨畏‘因’,那怕是一点点的小善事小恶行,都战战兢兢非常谨慎的断恶修善,要晓得,善的果就是福,恶的果就是祸害、灾难。这是劝我们学袁了凡,依照功过格,来信受奉行,像这样才真正叫学《了凡四训》。' `8 }& Y0 R* ^9 r  E- x$ ]

4 y* _& t9 H3 Y! q* z6 m6 ?2 m ! X+ O+ R1 a. M- j
  q' X3 `; v: A$ _8 e7 K3 }
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
6 q* A& c/ N5 @: I2 V) u# C$ B, J+ p0 I
: P9 E- a1 {) n* v; K  r
) ]; n& L% {# T7 n1 B
这是说袁了凡依照功过格修持,他一生的感应事实。最初修行的情形,是“善恶参杂”,了凡修的是这样,我们去修也是这样,所以不要怕。最初修的一定是善、恶参杂,我们每天记下来的,有善有恶,混杂在一起。慢慢的善多恶少,几时做到“唯善无恶”—功过格一打开都是善没有过恶,只要做到这一天,命运就转变了。
5 x: T6 h% @  D, A9 \% l9 T6 D3 S' s( `; s, T8 z; G

6 k0 t0 f6 c- D& u. m1 G# j* W& a3 q9 T# d
换句话说,三个月做到,三个月就转变,三年做到,三年就转变了。怎么转法呢?我们那一天功过格一打开,只有善没有过了,从那一天开始,命就转过来了,袁了凡就是这样改造命运的,了凡没有福,福报很薄,可是“转无福为有福”。
* C2 a" u; f+ z2 |! B; Y& {  ]2 W  p& f7 T7 o/ V

/ R- k( @3 G7 d- m8 F% a4 C3 ?1 J# `) i. k
了凡转寿命,孔先生给他算,说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结果他活到七十多岁。寿命操纵在自己手上,“转不寿为长寿”,他也做到。他命里没有儿子,后来有两个非常好的儿子,“转无子孙为多子孙”,他都做到了。我们读《四训》,可以看到真是有求必应。那么我们现在有求为什么求不应?要是打开自己的功过格一看,每天还有那么多的黑点,怎能求得感应呢?不可能感应。几时到没有黑点了、没有过失了,我们看看有没有感应。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的相信,佛在经上讲的话:‘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现生优入圣贤之域”,现在我们这个身体,还没有舍报的时候就可以做圣贤了,圣贤是指世间的圣人、贤人。报尽舍报之后,当生极乐之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 k9 d0 |" b' w. h; o7 R

' }) j. y* B+ o3 T
. Y# u( z4 v/ d; j3 q. N5 U4 R) i* ?4 U
注云:‘吾人现生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荣辱等等。无非夙业所驱。缘熟斯来报尽便休。人身难得易失。若不急趁命光未迁谢时。勤修善业以自救拔。倘一堕落设欲再得人身。不知经历几何年月矣。如之何不惧。’- Q( q: s. ^) i% f1 _

9 J7 M: S+ b. j/ Q! A$ s5 e & E: D; w0 N, `) B" v9 p' E& M- N

" p1 j3 Q) f3 ^5 L  w* o. ^我们现在生在这个世间,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无论是愚,或是聪明才智,世出世间那些大觉的人告诉我们,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去世修得的,是夙业所召的。
4 v7 `: K! B  F3 q, \2 j/ k/ \7 \% ]" i
) C- O. j* _% x+ j2 s! |2 E
' m0 a+ E/ ?, V$ l2 o) N* i  F
. Z, d+ j$ G9 E% ~( |由这里我们看得很清楚,人生并不是一世就完了,我们总要记住一世的光阴,非常的短促,真正是数十寒暑弹指就过去了。四十岁以上的人,对于这个体验,都相当的深刻。读到祖师的教训,当然比年轻人的感受要来得深,这就是有了几十年亲身的经历,尤其在这一本书里面,告诉我们‘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我们要学、要记住的。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记住,我们要修福、要培福、要惜福,这福报才享之不尽。好比我们耕种,今天有收成了,还要继续准备明年的种子;如果不懂得修福,不懂得培福,也不知道惜福,纵然用尽心机,所得到的一切享受,还是属于宿世的福报。8 ~" [8 D# `+ O
- z! U7 z; J8 _1 G" \

6 y6 P* N4 k' q- r1 X  r
8 x* L$ N- E' o0 a1 s* m譬如说我是个出家人,想出种种的花样,来引诱大家来供养我,俗话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来拜什么,把你们的钱财送来给我,这是偷盗的行为。这样得来的钱,诸位要晓得还是命中注定的,命中本来就有的。命里没有,作怪的和尚很多,居士还是不去拜。可见得来拜,来供养的,还是命中注定的,绝对没有无因之果。, l% ?- Y) j" J  A
! E1 ~- h% D, w; g5 z

! W% S" x3 ~% a$ a+ K6 Y, N! e2 z2 d( n3 |- u& J, f" I
这个福报,等于说你不用这个手法,机缘慢慢的成熟,慢慢的受用;用了这些手段,只是使机缘提前成熟,只不过是做增上缘而已,但是福报享尽就没有了。
! g3 L* U& k  a3 ?/ H1 n; W1 C2 [  Z7 l

- t3 I( m" z3 a7 C
5 u( L5 _5 M1 v2 s这好比在公司里面服务,借支薪水。你要不借支呢?按月给你,月底一到公司就发给你,你的生活很稳定。我今天想个理由借钱,把一年的薪水都借过来,花得很自在,几个月花光了,但是后几个月就要受贫穷之累了。所以这些道理明白之后,我们敢不敢再作怪呢?敢不敢再想花样呢?所以想尽了花样得来的,还是命中有的那一份,这要明了。
: \  }" i' k2 n! H  q  {( f) [' H6 V( ^  ]- ^: I% X6 Z+ V

+ M, I' n: ?0 D. A; Y; D6 \, k3 D7 f9 \" d
我们不但不借支、不透支,更要常常积蓄。怎么积蓄?就是要改过修善,积功累德,这叫做积蓄。若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则有求必应了,这几句话是《了凡四训》最重要的效用。教我们初学的时候,大家都一样,了凡居士也不例外。初学的时候很难,善恶参杂。初学的方法,还是用功过格。对于业障轻的人,他可以不必要,因为他每天起的恶念少,善念多。对于业障重的人,每天起的善念少,恶念多,功过格就很重要了,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功过格一打开,看我今天起多少个恶念,起多少善念,做多少恶事,做多少善事。一日之中善多,还是恶多,天天比较,月月比较。果然大家要这样认真去做,我想三年之后,就可以做到唯善无恶。心里面不起念则已,一起念就是善,不会再有恶念。到这个时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有求必应。
- T" }/ k4 E9 g9 Z# G( D4 s9 n2 Q2 L( N& n6 h* U1 g
% t  c6 p8 K  L& f; x* `& q; @
+ O$ i  D; v8 W$ o6 S  n
本来福薄,现在福报现前了。福报从那里来呢?因就是行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你要以为没有报应,那就大大的错了,决定是有报应的。也许有人会问,我起心动念都是善,为什么我的报应不好呢?那自己就要明了,应是过去世的罪障太重了,现在幸亏是修善,要是不修善恐怕连人身也保不住。眼前受这一点小苦,正是消过去世的重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里常讲重罪轻报。所以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深深的相信,不可以有疑惑。我们读过《四十华严》,里面所讲的十种恶人,就是教导我们自己检点。换句话说,首先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万万不要把恶事当做善,把善事当做恶,那亏就吃大了。自己造罪业,还以为自己在行善、积功累德,那就太冤枉了。: L% Q. v& _7 ]& \

! {8 n5 q; h1 {
- B. j8 h: O$ `! D7 _, X: v  g% d# C9 r0 Y& k7 l# D- z* m  z4 p
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无非是叫我们辨别善恶、辨别是非、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这才叫有学问。所以真有学问的人,他才能转无福为有福,转夭寿为长寿,不寿就是短命。这几桩,都是应在袁了凡自己本身上。了凡没有福报,寿也没有,命里没有儿女,这些他都转过来了。这是说的世间法。我们不能轻视世间法,为什么呢?假使世间法里我们要求都求不到,还有障碍转不过来,出世间法就没有指望了。因为出世法的善根福德,要比世间法的善根福德高得多了。我们自己修的善根福德,连世间法的水准都够不上,那么出世间就不必讲了。* ~* p  k/ q- G/ Z/ u! Q+ [

4 p. B' e- f$ I( i8 o8 T! a2 y( f
+ I  [6 N  w9 U* n% t$ h
: L' Y$ O2 |. L0 o因此《了凡四训》一书,我们要认真的去修,将来的效果,自然更殊胜了。现在照这样修,现在就是圣贤。完全照这样去做,即是世间的圣贤。要用佛法的修持,就是出世间的圣人,所以说“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也。“报尽”是说我们这一生的寿命,这一期的业报尽了的时候,你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可以上品上生,你修净土才能得力,才能用得上功。小注里面所讲的警惕话,我们自己要认识、要明白,佛给我们讲的,我们人生在世,为的是什么,是酬过去的业,‘人生酬业’。换句话说人生就是来受果报的。过去世造的善多,这一世就享福,过去世造的恶业多,这一生就要受苦报。怎能怨天尤人呢!
6 s: p  M: r4 T) t7 W- T- L! k
% g# U! Y) u7 G0 F4 d8 k/ _) J; T
5 C: f8 E4 J/ o' F2 |+ `
# b! e6 z" ~/ _7 K7 D$ D2 U1 e俗话讲要认命,我们命该如此。如果单单讲认命,这是很消极的。虽然消极,给诸位说真能认命,他不造业,比那些不肯认命,在跟命运挣扎,再造无量罪业的人还是要殊胜得多。佛法不是消极的,而是教我们如何来改造命运。指示我们改造命运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看《了凡四训》多么积极,袁了凡先生举心动念所作所为,积极的在改造命运,这一点我们要懂得效法。$ |' G% O5 q" w  t9 ?
2 T4 z0 b7 ~. i2 B1 S

+ u. {& l, u, a5 A
8 y$ J7 g1 h5 t: k  y0 J, S人身难得而易失。佛经里有个比喻,说似须弥穿针。这是讲机缘的不容易,须弥山很高,从须弥山顶放一条线,在山下放一根绣花针,那个线下来刚刚好就穿进针孔。诸位想想看,就是放一百条线,有没有一条能穿得进去!不要说须弥山,就说我们讲堂在三楼若从窗口上垂一条线,底下叫一个人拿一根针,来穿穿看,能不能穿进去一条。佛告诉我们,人身失掉了,再要得人身,就像那须弥山上穿线,刚刚好穿进了,给诸位说,那不是侥幸。经上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在这一生中,五戒不缺,来世才能得人身。五戒,单单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戒条听起来很容易懂,实际上不容易,这个里面有微细的行相,有‘开、遮、持、犯’。如果不明了,怎么能守呢?怎么能持戒呢?所以称为戒学,要好好的去学习。
! M! E& b3 [! X. [
+ o) V# Y( x( p
% Z, G( R! j  m4 p3 z, w" G9 }) }4 G
4 O7 M+ w1 l( j3 ?) |( E8 z不杀生里面包括些什么,应当怎么做法。不偷盗里包括些什么,不是说我没有当小偷。上面所讲的,凡是用欺骗手段得来的,如耍花样,使人家来供养的,都是偷盗行为。这些微细相真正是难持。我们也常常见到,譬如在普通信封里面,寄一张钞票,若没有挂号,这也是偷盗,偷邮政局的邮资。机关团体公司里用的信纸信封是公事用的,我们私人拿来写信用,也是偷盗。天天在干偷盗,还以为我持不偷盗戒很清净。谈何容易!( E% c) v3 ?  U0 d) q
0 q# A7 ~( |, l0 _+ l, _6 D

( W& y( e. M' ]/ L
5 C, L5 y' k, {换句话说,凡是有意无意侵占到别人的财物,就是偷盗行为,就犯了偷盗的戒。像戒律这些细相,我们不知道,犯了还不晓得。所以持戒不是简单的事情,五戒要能条条不缺,能达到六十分以上,来生才能得人身。五戒怎么修呢?依功过格去做,就是教我们受持五戒,不照功过格修,五戒怎样持好。从前的功过格,有三、四百条之多。太繁琐了,也不容易受持。古大德再把它归纳,把它简化,大概也有一百多条,我们能照这个修学就很好了。小注里面是砥励自己、警惕自己。要知道人身难得,得来实在不容易,既然得到了,就要好好的修行,不要把这一生空过了。所以趁著现在身体康强的时候,要努力求一条自新自救的道路。如果这一生,没有修成功,人身就失掉了,那就不晓得要到那一生那一劫,再能得到人身。所以我们学佛要从根本上修,如有时间,大乘经典也要抽一些时间来看看。为什么呢?可以破除我们的疑惑,增长我们的信心。# O4 j7 v4 v( X+ ^1 M* E

  D" g. i9 m* g, R  c + s7 d/ g5 m# l$ j. I7 \2 L% z3 F

* I4 ?& J" f; P9 i8 T/ ?# `在理论上,大经大论讲得透彻,像《华严》、《法华》、《楞严》、《涅槃》,这一些大经,有机会要涉猎涉猎。至于修行还是要从《了凡四训》下手。为什么我们要多看大经、多听大经呢?是为增长学问,才不至于得少为足。尤其是《华严经》,此经所讲,世出世间法没有两样。世出世间法展现在一个团体里,团体的领导人,就很重要了,在经里面甘露火王这一章,讲得很明白。做一个国王,全国的老百姓,他们所做的善与恶,国王要负很重的责任。全国老百姓都行善业,善业的功德是归于国王的领导有方,所以国王只是善业的果报,福报之大不可思议。他自己为众人之君亲师,大众皆依教奉行。但是他如果教导无方,老百姓要是做罪恶,他的罪重就比大海还要深,这是讲一位国王领导国家。
% @9 G1 w3 d6 h7 G- w6 u$ m% U& k- y+ r

( ^* W( @! V% w
- h% R; m% p% Z- ^我们现在把范围缩小。比如说一个家庭,你是一家之长。一家所造的善与恶,你也是负担很重的责任。一家人都行善,你一家人大大小小所行的善业,善业是属于家长。如果一家造恶,换句话说,家长也要负一切罪业的责任,是一样的道理。或者做一个住持,没有做坏事。如果这个寺院的清众信徒造罪业,所做的罪过住持必须承担,因为没有尽到领导的职责。
. [, g& U- L9 w: a
) U9 N/ f: \9 r& Y( \! D
$ v# n( u+ p8 S: N) w: h1 @% ?/ p
! v: x" j, z: F' Y* w' a+ q我们读经要知道举一反三,不要看到这里,认为那是国王才有的,别人就没有了。那是我们不会看,不会听。佛菩萨将这些道理,将这些事相一条一条说得那么清楚,是要我们觉悟。可见得我们自己要修善,我们要劝勉一切人修善,做一个领导人实在不容易。现在大家都抢著做老大、做领导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7: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叫手下都行善业呢?如果不能,等于是自己叫大家快帮我一点忙,加重我一点罪过,叫我赶快堕地狱,只是这个事实而已。所以居领导地位相当的困难,自己不做恶业也不免作恶业。
! Q  a- R5 T5 |% g. _$ @
( }7 V5 T, Z! S5 O
; _5 f8 \8 G1 b4 T4 j7 R( n. @* L. d# R/ d' y/ u
像这些道理、事实,佛菩萨在经论里,说得很清楚。所以在家里,你若是一家之长,对于家庭,就负有教化的责任,这是讲教育。所谓教育就是教人改过修善,就是教人成圣成贤,这才是教育。至于在社会上谋生的技能,那是教育里的枝叶,而不是根本。教育的根本是在德行上,是在道德上。教我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大自然的关系。换句话说《了凡四训》是教给我们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要记住的。, ~9 r! \8 R% u+ f0 _' m- d  y
& ~, X7 ?. O3 ?& I6 v9 c- S& K
; R$ v1 o( z% T" A; U

; y, ]4 P' R$ W3 p2 O& q尤注说:‘不为命数所拘。不为夙业所缚。永谢沉沦苦趣。安住寂光圣境。非大修行人大解脱人。乌能致此。到此地位。一切世福无与伦比。称之曰极乐岂夸辞哉。’
9 ]+ A% d. a  r8 }" J. c' G$ F
+ r3 l# C: F1 |( m5 h * C/ d* s6 M: j. a( Y- \
, D5 v) y2 m/ b; M7 x
袁了凡在一生修持当中,善业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夙业。所以他的果报当生就转过来了,就不为命数所拘了。我们世间人看相算命,如果说你的命相,被人家看得很准,不要欢喜。某人看得很准,就是自己毫无改变的能力,你还被命运所转。自己转不了命运,所以才被人看得那么准。袁了凡被孔先生算得很准,遇到云谷禅师给他说:你是博地凡夫,被业力牵著走,你没有能力超出业力的圈子,这就叫凡夫。* b: C  b/ F5 r6 Z8 N3 c. J1 j
3 B9 m. z# b( e
! e8 j' M' ]1 C- C' L

! n- d6 X$ T# C9 J3 d真正是大丈夫,是有为之人,必须要跳出命运的拘束。怎么样跳出呢?努力修善,才能超越。善业修到成熟,再要加上净业,不但命运体质超出了宿命,三界六道轮回也可以超越。这篇文的小注是尤惜阴居士注的。他是印光大师的归依弟子。有了他的注解,使我们更容易明白大师的教诲。
; T! L7 ~2 ^" `4 {' n
2 y+ M- W- n' ~! a8 s
/ \6 Z" K  W% X1 U6 V( R( s0 L4 P7 N0 a
, x+ N( h, f0 E! |: ^0 B& \3 i‘安住寂光圣境’,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里的常寂光净土。这已经到了顶点了。要不是大修行人、大解脱人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平常讲念佛,得到理一心不乱,就到了这个境界。一切世间的福报,天上的福报,二乘罗汉辟支佛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这绝不是夸大的话,所以西方称之为极乐世界。
$ S) o/ B7 a1 w. p! o: z! \& s' {
# ^# u! L( i) q" S% A - Q, l: n& r5 g# Q" i+ t

4 E. T, p9 i2 d( A$ t& w  _8 b行为世则。言为世法。
0 G$ `3 Z: s, _  v1 s, `7 G: c) Q0 ?6 @
7 i$ D4 q: V0 U! X) P0 i% j 6 d. I+ P! N) F$ i

: ~3 X( {( k) m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一步,你的行为就是世间人的模范,世间人的榜样。‘则’是当做法则的意思。你的言语就是世间人的教训。人人愿意效法,愿意尊崇。
( r  a: l! L+ M6 v6 [; T- {4 b5 P" `7 q  v+ L; S3 I  j

. r, Z( |  _( F! k- g( U. N: ^( ^9 I  Z( c5 T
尤注说:‘此大圣贤言行。自寻常人观之。方以为高不可攀。自法门中了义言之。如是苦心力行积德累功。尚属初级功夫。’
$ O& Z- N) q7 L8 n, d) Q
$ r$ A; w$ J5 v" @ / V" i$ A  S3 r& N3 R
( t7 Q3 D0 b0 }/ L
到了后来,我们看了凡先生一生的言行,在佛法里面,尤其是大乘佛法,确实是初级。我们想一想,了凡先生的一生所做,是佛门里的初级功夫。有初级才有中级,有中级才有高级。我们现在一心祈求的是无上菩提。但是初级的功夫还没有。天天还打妄想,想成无上菩提,那怎么不落空呢?怎么会有成就呢?反过来说,所成就的都是一些恶业恶习气,到后来就不学佛了。从前有些老法师告诉我,寺庙里有一些初出家的小和尚、小比丘尼,住持不让他们读佛学院。我们一般在家同修,觉得寺庙的住持很跋扈,念佛学院是好事情,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其实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x9 N3 V4 T! S1 ^% x8 x/ |4 c4 {$ m  H( ^
8 \+ N% P" V, K! M/ V3 g
, |4 P9 h2 A9 I, n
他没有念佛学院时,老老实实还能替常住做一点事情,还能修一点痴福。念了佛学院,三年毕业了,成了有学问的法师。回到庙里,这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常住的师父指挥不动,眼睛里没有师父。认为师父没有念过佛学院,不如我,贡高我慢。这就是不念佛学院,还是个老实人,念了之后,学成贡高我慢的习气。善的、好的没有学会。造恶业的增上缘,倒学会了不少。三年佛学院念出来,弘法利生,讲经说法的很是稀少。
) E4 {( a, Y0 |; ]; A! @) V
: e- I1 n  ^4 D& _. u1 ^: @; S5 f
, l/ t+ r  V& Y% R' u2 Z& h; n! f+ u# t4 P
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学问增长,品德也自然增长;换句话说愈学愈谦虚。你看孔夫子,对人多谦虚?对小孩子都很恭敬。你看释迦牟尼佛,多谦虚,在路上看见那些贫苦的人、贫贱之人,停下来也跟他们打个招呼,问他好。那有贡高我慢的圣贤?如果一学出来之后,瞧不起师父,瞧不起父母。这个叫背师叛道。背师叛道的罪业,就是地狱的罪业。其实师父不让徒弟去念佛学院,就是不让你入地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1 Y( [6 ~5 |  h" V# W8 U

2 a; J/ P! D; i* X( T; K) T& u
+ K  a+ U6 W; H" N, |  W7 ?. p) G( b- K* R. T7 d8 d. _
世间法也一样,我也曾见过,当然这不是多数,这是少数。但是世风日下,恐怕将来慢慢会变成多数。有儿女大学毕业了,母亲只念小学,父亲也只念初中。他的学问大了,回家连父母也瞧不起了。父母好不容易培养他学业完成。若不培养,在家时眼睛里还有父母。当知这不是学问,不是教育。在有德学人的面前,你没有立足之地。要是在从前的社会,你有这样行为,忤逆父母,背师叛道。在社会上,想找一个谋生的小工作,人家也不给你,连要饭人家也不肯给你。这些道理,现在学校讲得少,佛法经论里面虽有,要自己去体会。真正详细毫无保留的说出来,就是《感应篇》、《了凡四训》,古大德们注解得详细,毫无保留的将这些善恶果报说得详细,而且举出古今的事证。佛法里讲的信、解、行、证。‘证’就是入,‘入’就是证。你有初级的功夫,你才有中级的希望。有了中级的功夫,你才有高级的希望。佛法里没有躐等的。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希望走近路,认为这些功夫不容易修,最好都不要。一步登天学什么呢?学禅。我们冷眼旁观看看有几个人学得成就!
5 U. n, m+ Y6 @* l3 j) d0 x0 V$ ^) H4 x7 ^) d( f, s

% b; g$ g3 W. d. j5 s4 H% G# O' D" N" A3 G3 S3 A3 V
永嘉大师是禅宗里大彻大悟,透了三关的人。你看看他的教学,学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参禅那里会有希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这一千多年当中,山林的寺院庵堂,在大陆上有多少?在家、出家的,参究的人有多少?有几个人成就?为什么参禅的人那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呢?换句话说本身已具备初级、中级、高级的功夫,参禅才能成就。本身连初级的善根、福德都没有,想求一步登天,那有这种道理呢!
) P/ w; U: @; D. r3 B/ e0 {- ^# O  C7 _, U$ t# v1 r1 S
, x/ f! q- ^2 l/ O2 K0 }3 y
6 H+ M0 W/ e* J
经上理论说得很清楚,也很明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有没有本事不动心。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那就是初级、中级、高级的功夫都具备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样样放不下,样样起分别,样样起执著,甚至于还用心机来夺取,那是连初级的功夫都没有。道业如何能成就呢?六祖慧能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19:07 , Processed in 0.0979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