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8|回复: 6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0 20: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6 H3 M0 w+ J, W) d. s
6 L+ \9 A" _# U0 p$ o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v8 Y: X/ d0 o7 Y7 P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1 A/ n( J' M3 L    G- A4 l$ X& p0 g# l
  第一节绪言: J: T% `/ |$ \( i  a8 c/ y
  
- g0 G7 _- ]; }7 ^4 o/ G. d  若以修行净土法门为宗旨,或以求生佛国净土为宗旨,当然可称净土之教为净土宗。若以祖祖相传,以心传心的法门为标准,如《楞伽经》所谓「法语心为宗」,则净土一门,宜称为教而不得名之为宗了。因为净土法门的提倡者和修证者,不重师承,不须印证,后世虽有中国净土诸祖的次第排列,考其实际,前后诸祖之间,并无师资承袭的关系,思想系统也互有出入。所以虽由日本凝然大师(西元一二四○─一三二一年)撰《八宗纲要》,列举日本佛教的大小乘八宗,净土亦未入其数。然在日本,凡成一派,即名一宗,净土法门之被称为净土宗,是始于日本。在中国则自南宋宗晓的《乐邦文类》、志盘的《佛祖统纪》,以迄清代悟开的《莲宗九祖传》,皆称「莲社」或「莲宗」诸祖。民初开始,受日本影响,才出现了「净土宗」的名称。若以晋之慧远大师建莲社,以及西方净土之九品莲花化生,作为依据,称为「莲宗」,较为贴切。净土宗则宜涵盖唯心净土、人间净土、天国净土、诸佛净土了。本文采用「净土教」一词,是为通俗,亦因中国净土教的内容,可由他力的弥陀净土,会通自力的唯心净土。明末诸家,也都以致力于唯心净土的阐发,作为净土思想的极则。
5 I' y/ b$ n9 W7 ~  
& Y& ^$ l2 J1 w/ x- x  念佛法门,本系禅观行的一支,所以在中国早期弘扬净土教的大师,如东晋的庐山慧远(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主张念佛三昧定的实践,于阿弥陀佛像前,作专思寂想、智寂一致的修法。北魏的昙鸾则以「众生是不生不灭义」,又说:「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也。」然其虽以无生为生,又依「清净本愿」而展开了他力救济的净土思想之强调。嗣后,即以昙鸾的净土思想为主流,而有道绰、善导、怀感、慈愍、法照等诸师的弘通,将凡夫愿生之有相净土,与无生无相的理体,结合并行,从有相的实践,求生净土,达于无念离相,庄严法身。道绰继承昙鸾的主张,又倡导名号度生、临终十念往生净土之说,虽一生造恶,若得临终念佛十称,亦能往生净土。此乃由于周武法难(西元五七四年)而使他产生了「末法约时被机观」的思想,切望以净土法门,摄化末世的造恶众生。! [& g) `" x/ x2 j$ i
  
+ ~& X) D6 T$ y3 Y8 X& b  至开元年间,慈愍(西元六八○─七四八年)主张五会念佛;天台宗系的飞锡主张三世佛通念说。法照主张高声念佛,大行及道镜等主张信心念佛,传说是智者大师所著的《五方便念佛门》,提出五种念佛法门:1.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2.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3.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4.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5.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以深浅次第,说明念佛法门。少康也从事于高声念佛的实践与阐扬。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西元九○四─九五七年)继承慈愍、飞锡等的主张,唱出了事理双修、禅净一致的净土教。
# I4 H9 U9 r* o- d% O0 @( T; @# E1 @5 U% `  3 h% S9 D0 q* D  L! `4 L/ o
  进入宋代,即有以天台宗学者为中心出现了禅、净、律兼重并顾的净土教,以知礼(西元九六○─一○二八年)、遵式(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智圆(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为其代表人物。加上元照、戒度、宗赜、王日休、宗晓等人,他们的共通点是一同站在无相离念、生即无生的立场,而亦皆以有事相的念佛愿生为其实践的着力处。到了元代,天如惟则,撰《净土或问》,强调禅净双修,普度着《庐山莲宗宝鉴》,高扬天台、禅、净的一致。到了明末,云栖袾宏,依《文殊说般若经》,用华严教判,弘扬禅净一致的体究念佛说;蕅益智旭,依《念佛三昧宝王论》,用天台教判,弘扬现前一念相应说的称名念佛三昧。另有天台系的传灯,高扬生即无生的性具念佛说;华严学者袁宏道,鼓吹一心法的净土说等。以上叙其大概,以下则就明末的净土教,加以论列。
! B% o4 l. a0 _. ]3 v  y) i 0 X" f' A' L2 E4 e1 E" u* j9 H
   第二节明末的净土教人物
5 M% p# R  I  {2 \2 [( Q$ ?5 ]: o  
% O. t( Q# m% X: f: J( k  (一)明末净土教人物表
1 H8 c4 n4 N# S/ D' O  , u+ s+ g0 b( A  t
  身分姓名依据资料其他年代或关系《往生净土集》成立年代:1584《居士传》成立年代:1775《净土圣贤录》成立年代:1783《西舫汇征》成立年代:清《新续高僧传四集》成立年代:1923僧侣宝珠不详卷上卷5卷上"本明"卷中""真清象先宝珠弟子""云谷法会1500-1579《憨山大师梦游集》"无尘明证1544-1593"卷43"无瑕明玉1524-1595"卷44
% E' b7 z" c# L( D: _  
& I  b& g/ {0 H' U- s- o: D% n  僧侣静明真定无尘弟子卷5卷43"青真?-1593卷上"大方如迁1538-1598""通天广彻不详""觉体"""真贵无瑕弟子卷44"瑞光法祥?-1610""专志念佛以豆记数"云栖祩宏1535-1615""卷43"实相?-1623""了然不详卷44"无瑕海玉1522-1623""广寄寓安?-1621""宝相广奇弟子"墨浪"""大贤如荣1522-1581""法原如清?-1583"
' y. F$ e4 K5 L& ~5 ^8 N! y- m  6 ^6 g" t+ p$ G# O
  僧侣安庐广制云栖弟子卷5"慧广真缘?-1594"得念佛三昧焚身供养"传记?-1613"卷44修法藏三昧忏"憨山德清1546-1623"取自《梦游集》"无尽传灯1554-1627"""古松?-1624"""法雨仲光?-1636""金童庙僧不详"""海宝""卷上"神异僧"万安大云云栖弟子"""无名僧?-1650-?""神异僧"北禅大慧汉月之友《阿弥陀经已决》作者"达观真可1543-1603《紫柏尊者全集》"无明慧经1548-1618《无明慧经禅师语录》"湛然圆澄1561-1626《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博山元来1575-1630《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 \0 D6 {0 C4 K  c4 ?9 z
  
3 T' j* P: P) Q0 f  m. G  僧侣永觉元贤1578-1657《永觉元贤禅师广录》"雪峤圆信1571-1647卷44"无易太守?-1651""毒鼓不详""如然本实1561-1635""白云圆彩不详"专修念佛三昧"云峰不详""道枢?-1656卷6卷上"宝峰如意不详""向和尚"""参哲寂照"""去息居溟?-1670""妙圆如会1578-1648""蕅益智旭1595-1653""《灵峰宗论》作者"古德云栖弟子《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注者"正寂传灯弟子《净土生无生论》注者8 K: w: d' ], j/ G& d( i7 l( R0 K6 `
  ! v, E( v7 B4 L& `, C
  居士陆与绳紫柏弟子卷40"严澄严敏卿子"卷7"杨邦华万历诸生卷41"戈以安云栖弟子卷中"卷下"孙叔子"""""朱纲不详"""""郭大林"""""刘通志"""""郝熙载?-1611""""戴百户不详""杜居士""""华居士""""吴大恩""""莲华太公"""吴用卿""""李卓吾1527-1602卷43《净土决》作者
' N: q- F& Y" H9 d4 N2 p8 y  
  e4 t3 ]; O8 o( W: }; e; j( B7 ~1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20: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_5 W; a" t2 a1 y0 j

/ }8 l5 ^% F( d  v4 Q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k3 X1 ]/ N# }
  居士管志道1536-1608卷44"渌田一念不详《西方直指》作者"张爱万历中官卷41"唐体如1545-1604卷中"修念佛三昧"杨嘉袆1583-1605"卷下"陈廷祼?-1588卷42卷7"虞长孺云栖弟子"""顾清甫不详""卷8"《梦游集》"周廷璋""《金刚灵验录》"朱元正"""""陈见山不详""蔡槐廷云栖弟子卷42卷7专修念佛三昧"张守约不详卷8"黄平倩云栖弟子""唐廷任"""庄复真"""《净土资粮全集》编者6 R& P' d% i3 \1 @5 l; s
  7 e7 R) L* L5 {. S9 I( a; {
  居士鲍性泉云栖弟子卷42卷8"庄平叔?-1624""唐宜之云栖弟子"卷7卷下"陶周望?-1609""袁宗道宏道之兄卷46《西方合论》"袁宏道1568-1610"卷7《西方合论》作者"袁中道宏道之弟卷42《西方合论》"沈稚威?-1611卷8"王孟夙云栖弟子卷48修念佛三昧"丁剑虹?-1645"卷7""朱白民云栖弟子"卷8修念佛三昧"黄元孚""《梦游集》"闻子与?-1615"""黄子羽不详"卷7《现果随录》"吴瞻楼""卷8《现果随录》"金光前"卷7
" J! c! x* b$ Z; V& A1 @  4 G& t7 ^+ p9 v/ C
  居士王先民一雨弟子卷48卷8"陈用拙"""骆见于不详""张次民""程季清?-1651"《灵峰宗论》"张明教不详《西方合论标注》作者"马邦良紫柏弟子"于媪不详卷中卷50"方氏""张母""孙氏母""朱氏""徐氏""黄母李氏"卷5121人44人59人23人32人13人9 @7 d+ g% w4 H: _# C
  $ G% `8 _6 D5 Z1 [
  统计1.僧侣65人2.尼僧3人3.居士57人4.妇女7人
0 p) B; ^$ y/ `. [  / Z. \) b; {8 |& u+ ~+ b
  共132人说明1.明末净土教人物的取材史传,仅得如上四种被收于《卍续藏》中。2.《新续高僧传四集》,不在藏经中,本表仅取其〈净读篇〉。3.有净土著述而未被收入如上资料的人物,则引用其所著作或语录来补充。+ k% {1 A3 ]7 S
  
$ t# ^5 b8 q" q  净土教在中国,虽早于禅宗的出现,但其不重视师承的印证,也没有师承法统的形式要求,所以并无日本式的宗派及祖师的例子。因此,类似禅宗《传灯录》的资料,不会在净土宗的文献中看到。中国净土史传类的著述,被收入《大正藏》及《卍续藏》的,共计十一种三十三卷,比起禅宗的史传类书,不啻小巫见大巫。明末清初,净土几乎已成为诸宗共通的归趣,所以即有九种之多,而其中具有明末净土教历史人物的考察价值者,仅得三种(注一)。本表所用的《居士传》(注二)虽在《卍续藏》中,但非净土专书,另外的《新续高僧传四集》(注三),则为近代人的作品。
8 C! A; A: m; m$ Q$ W, ~  
9 U3 l. d$ `! ~. B5 g( t  由上表所列资料,看到了一百三十二位与净土教有关的明末人士,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从这些资料之中,可以找到线索,明末的僧俗两界,对于净土教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哪些人士是这个时代之中弘扬净土教的主流?
  \1 p) h/ F3 C' o  
0 o$ a) ], O6 G6 `+ k5 m5 w  由中国净土教的历史背景而言,虽然源远流长,但在此一长流(注四)之中,能在思想观念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总是多数人之中的少数人。从资料中见出人数的多寡,代表着这个时代中一般倾向的盛衰。明末佛教,诸宗竞盛,而净土人才之多,仅次于禅,然其流行则较诸禅宗,更为普及。尤其云栖袾宏,既是禅门的重镇,更是净土诸将中的元帅。他以禅的观念及方法,用来弘扬净土,使禅者归向净土,也使修行净土者,得到禅修的实益。在上表之中,可以看到许多人是云栖的弟子,其实那些人,多半是由于接触到了云栖或读了他关于净土法门的著述之后,始归向净土的。他对于士人阶级的知识分子,特具接引方便(注五),此于整个社会风气之改变,有着决定性的力量。此一力量一直维系到清末民初的印光大师,也以念佛法门,劝导一般的居士。
2 s! X" _" ^, U  
  x  l0 `2 }4 Y# e3 l$ B+ S0 m  明末的净土人物,乃系来自各宗各派,例如无尽传灯,是天台学者。见月读体,是律宗的传人(注六)。云栖袾宏援用华严五教判,蕅益智旭则据天台四教判,袁宏道是以华严的气魄来宏赞净土。其余多系出于禅门,唯其禅者之有净土倾向者,除了不属于任何宗派的尊宿(注七)之外,多属曹洞派(注八),临济一系的禅家门户,依然守得很紧。( L# e& I( b; V0 r# T0 y! D
  
+ {" S4 `( T( Q; d* ~* z$ C4 C6 D  另有值得注意的,竟有好多位,于明末之际,留下了净土著述的人物,却未能被收入净土史传之中,例如《净土决》的作者李卓吾、《西方直指》的作者渌田一念居士、《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的作者古德、《阿弥陀经已决》的作者北禅大慧、《净土生无生论注》的作者正寂和玄颙、《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的作者受教、《西方合论标注》的作者张明教、《莲邦诗选》的编者广贵等人,其中有的是由于不被承认为净土教的圣贤者,如李卓吾(注九),有的则可能是无法找得他们的传记资料。其实只要有著述留传,都宜于净土教的史传书中,记下一笔,乃至仅仅头二十字,因于类如《净土圣贤录》所收范围极广,许多被收者,也仅泛泛数十字而已,例如上表中的「朱纲」其人,各书皆收,然都语焉不详。这也许古人著书取材,目的在于鼓舞读者生信,不在史料的保留所致。+ C% r2 i  @. ]; G
  
8 A0 z0 ^0 S, |8 Z  注解
4 h  U5 k7 q$ o/ h+ K; Z7 {  
4 g- ~' G$ k. Y0 M5 t! C5 X  云栖袾宏(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的《往生净土集》三卷,《卍续藏》一三五册。
, q8 u3 k2 Z( ?8 F7 F1 V  ; z* R/ G+ G, r. t, A
  彭希涑(西元一七六○─一七九三年)的《净土圣贤录》九卷,《卍续藏》一三五册。
# s3 A3 t0 g& j5 F: f  ) a) O8 S+ O2 I3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20: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

续-《●[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7 [) _7 i1 x& y" y# W6 @1 ~: B
- y: \5 T- O6 t8 J" y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7 x' O3 G& m% ]; i  瑞璋的《西舫汇征》二卷,《卍续藏》一三五册。《居士传》五十六卷,《卍续藏》一四九册,其编者彭际清(西元一七四○─一七九六年),即是《净土圣贤录》编者之叔父。《新续高僧传集》六十五卷,喻昧庵居士受北京法源寺道阶长老之嘱,辑集自宋以迄清末的高僧传记资料,分作: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灵感、遗身、净读、兴福、杂识,共十篇。西元一九二三年(癸亥)初刊于北京,西元一九六七年台湾琉璃经房影印流通。自吴之支谦,于黄初二年(西元二二三年)译出第一种净土圣典《大阿弥陀经》二卷之后,陆续地翻译及弘扬,虽然从未离开《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的中心,但却也有了许多不同的角度,给予疏释。参考拙作〈明末的居士佛教〉(本书第四章),文中列举亲近僧侣的明末居士之中,有记载的,达二十四位之多,实则不止此数。参考:1.见月读体的《一梦漫言》(香港佛经流通处藏版)。2.圣严着《戒律学纲要》二一页。如云栖袾宏、憨山德清、达观真可等,均被诸家灯录列为不属临济或曹洞派下的尊宿。参考圣严作〈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本书第一章)。例如无明慧经、湛然圆澄、博山元来、永觉元贤等,均系曹洞派下的龙象。对李卓吾其人,历来有许多议论,云栖袾宏于其《竹窗三笔》中,两番评及他。彭际清于其《居士传》卷四三之末,也有评论。总之,他不是圣贤形态的人物。0 b! a5 I% I4 L8 c0 X) c

& V" n% ?  \% F5 ~' o/ n4 B( D, ~   第三节明末的净土教著述9 a; t* u" Y3 a" g: J+ v4 S9 k* y) I
  
" p! k, J6 N7 o  如前所述,净土教在中国,虽有悠久的历史,并受普遍的奉行,但在藏经中保存下来的著述数量,远不及禅宗之丰富。依据《大正藏》及《卍续藏》所收的净土专书,经统计结果:自魏迄明朝末叶,净土书籍的撰述者,共得四十九位;撰成的净土教的经疏著作,共得七十七种一百七十三卷,然却少有超过十卷以上大部头作品,不像禅宗,动不动就是十卷、二十卷乃至三十卷、五十卷的气派,净土教确实相形见绌。其原因可能有二:1.净土教重在实际的信行,虽有予以理论疏解的,目的仍在以净土的信仰作为修行的依归,并未形成如天台、华严那种思想的系统化。实际上,净土是佛法诸乘所同求,亦为大乘各宗所共信,大家已将净土经典,纳入各家判摄的范围。2.净土教既是三根普被,智、愚、贤、不肖兼收,所以没有像禅宗那样,严守门户,清理世谱,以证明其出身之不是滥冒,乃为直承西天佛祖,以心传心的直裔或嫡传。净土教则不须追根溯源,写出像天台宗的《佛祖统记》,或禅宗的各种灯录。4 u, z: c0 d0 I6 }
  
3 F7 V3 l* _, W: J. V  明朝,自太祖洪武即位(西元一三六八年)至南明永明王亡国(西元一六六一年)的二百九十四年之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何等地位,且不去管它,对佛教文化的推展,则为一个再生的阶段。经元朝蒙古族统治八十多年之后,汉民族的佛教文化,一度衰微至于谷底,明朝开始,政府对佛教未必扶持,然到明末(万历前后至永历灭亡)的百年之间,单是净土教的专书,即有二十四种。现在列表介绍如下:
1 C1 \2 w3 Z! m9 C0 [+ r) X  
# |3 }( m5 Q2 h2 x! z& ~+ ^  (一)明末净土教著述表
* J1 h# r& s- }" P: i  
. o! j- Y+ G; R* o0 C8 [- n4 c1 B  类别书名卷数作成年代编撰者现存经疏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不详无尽传灯《卍续藏》三三册阿弥陀经疏钞4"云栖祩宏"阿弥陀经疏钞事义1"""阿弥陀经疏钞问辩1"""经疏阿弥陀经疏钞演义4"古德法师"阿弥陀经已决11642北禅大慧"阿弥陀经略钞解圆中钞21621无尽传灯《卍续藏》九一册阿弥陀经要解11653蕅益智旭(1)《大正藏》三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撰述及编着净土决1"李卓君《卍续藏》一○八册答净土四十八问11584云栖祩宏"净土疑辩1不详"(1)《大正藏》四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西方愿文解1""《卍续藏》一○八册西方直指31606一念居士"净土生无生论11603无尽传灯(1)《大正藏》四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幽溪无尽法师净土法语1不详正知较定《卍续藏》一○八册西方合论101599袁宏道(1)《大正藏》四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西方合论标注101620张明教《卍续藏》一○八册净土生无生论注11612正寂、玄颙《卍续藏》一○九册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21626受教"撰述及编着净慈要语21634永觉元贤《卍续藏》一○八册莲邦诗选1不详广贵《卍续藏》一一○册净土资粮全集81594庄广还《卍续藏》一○八册净土十要1.阿弥陀经要解101655选定1668重刻7 s; z' H# _1 i; O
  / j2 j& Q8 g  h
  蕅益智旭
$ m6 L3 U8 u" q' ^0 q& a  - `: e8 N; ~, e
  选定
8 l- g& p9 r0 `( x) B7 s4 r& z  9 {7 J' [' e& `- `* ?6 J! S) u
  成时评注"2.往生净土忏愿仪3.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4.净土十疑论5.念佛三昧宝王论6.净土或问7.宝王三昧念佛直指8.西斋净土诗9.净土生无生论10.西方合论史传往生集31583云栖祩宏《卍续藏》一三五册
8 {) C( d. |( J# o8 J5 [+ J  
3 m5 ?0 \3 b% ^  统计1.经疏类8种15卷2.撰述编着类15种53卷3.史传类1种3卷4.注解撰述者16人共计24种71卷+ ]% g) R% H1 B! e" s0 J0 @
  
3 g0 j# @" h6 H; T  从上表所示,可以得几点消息:; v3 u. o5 H( d
  2 Q! a  Y  _- Y3 t9 ^/ V! D
  第一,依照全数的净土著述及作者人数之比例,明末是一个不寻常的时期。这十六位撰述者的时间,也相当接近。其中以李卓吾(西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出世最早,成时重刻《净土十要》的时代(西元一六六八年)最晚。由于李氏专志于禅,推测他写《净土决》,当在晚年,故距成时的时代不过六、七十年,在此期间让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仍能见到有二十四种七十一卷的净土典籍,是出于他们十六人的手笔。不要忘了,自魏之昙鸾(西元四七六─五五○年)撰写《略论安乐净土义》,到明末的成时评点《净土十要》,已历一千一百多年。虽在古代由于传抄不便,许多书籍,已被时间湮没,明末的著作,已有印刷的便利,流传较为容易,然其成绩之可观,当无疑问。
! E* @" S2 }$ j7 V* ^  1 S$ n, ?# I3 B# k; M3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20: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

续-《●[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n4 a0 F9 {6 i  {# w9 R
) E2 i8 `' J- ]' N; v+ p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J# k* O& ^) G. c) Y
  第二,自隋之吉藏、慧远、智顗等三位大师开始,迄于宋代,即陆续有人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分别加以疏释弘扬,故被并称为「净土三经」。可是一到明朝,除了无尽传灯撰有一卷《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之外,便见大家热衷于《阿弥陀经》的注解,从上表所列,即有五位。本来,净土法门,也是属于观行的一类,由于《观无量寿佛经》的落日观、水观、冰观,乃至佛像观、佛身观、眉间白毫相观等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观,很不容易让一般的人修成,倒是《阿弥陀经》所示称佛名号的修行法,不问根器,人人皆宜,特别由于《阿弥陀经》宣示的称佛名号,至于「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的号召,也投合了修持禅定者的胃口。明末之际,禅风盛行于僧界,也盛行于居士界(注一),故以「一心不乱」的念佛方法,摄受禅客,归向净土。
/ e; I) c& I# g! u  
% t4 @/ |  m, u% w9 z  第三,在十六位明末净土教典的作者之中,竟有五位是居士。在此之前一千多年的净土教理史上,虽有不少居士参与其间,但其能有整部著述留传于藏经中的,仅得宋朝的龙舒居士王日休一人而已。自明末起,此一风气渐开,继之以清朝,乃至民国时代,居士的净土著述,特别是净土史传如彭希涑编成《净土圣贤录》九卷、陈本仁撰述《种莲集》一卷、胡珽编成《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居士传》固由彭际清居士编成,连民国初年编成的《续高僧传四集》,也出于居士喻昧庵之手。此一由居士热心完成的著述之多,在明末的禅宗,更加可观(注二)。3 z' }$ I; J6 u/ Z2 b- M3 @, ?( E
  " h: Y! s/ }) ]$ S8 `
  第四,表中所列《莲邦诗选》的编者,于题下自称「云栖会下妙意庵广贵」,不知是何许人,有诗才,在《莲邦诗选》内,妙意的净土诗,也被选入了四十九首(注三)。3 K/ ]% E; {+ t) Y
  
( X9 E1 P9 ]/ K% F" }  w" q5 P  第五,《大正藏》及《卍续藏》中所收,标明是明朝的净土教典籍者,除了上表所列者之外,尚有如下的七种:
6 T: V" A' ?5 m! H* `# V% P" X  $ H9 u$ |- I! i) O7 j
  《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大佑述《卍续藏》三三册0 S- h- L; w; `7 z1 J" I/ E* }
  - d! n- r7 k% C# l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妙叶集《卍续藏》一○八册
. ?! R' [! R: L& T/ z  
- v% b" h4 o1 g* e$ ]' s+ ]  《净土指归集》二卷大佑集《卍续藏》一○八册8 L6 y" D0 o& I2 ~- @
  & A7 E% _- L' l9 x% u- }" E& |
  《净土简要录》一卷道衍编《卍续藏》一○八册* }7 [/ I- L  `, U( O- h
  # z' w: _" z' O5 V
  《归元直指集》二卷宗本集《卍续藏》一○八册, N% c3 ]! r8 S+ U
  5 h/ T6 W! K3 G
  《西斋净土诗》二卷梵琦着《卍续藏》一○八册
3 k: ?" h% V( B: z) f0 Z  
! I+ J' e4 T( Y2 j( w/ a" L$ ~& _: T0 [  《诸上善人咏》一卷道衍撰《卍续藏》一三五册1 j+ ]9 R3 [, f6 x) t/ B
  ! J, V  r8 u; x
  以上七种著述的作者,共计五人,蘧庵大佑(西元一三二四─一四○七年)、道衍(即是明太宗的辅臣姚广孝)、楚石梵琦(西元一二九六─一三七○年),都是明初的人,妙叶撰成《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于洪武乙亥年(西元一三九五年),也是明初人物。唯有宗本一人,发生了一些时代位置上的问题。. f& U9 Q" C. g; U
  
8 l. a8 v, G8 b9 q  依据《卍续藏》一○八册的目录所示:「《归元直指集》二卷,明宗本集。」鹿园居士万表所撰〈归元直指序〉的年代,是很含糊地写着「隆庆年次四月佛降生日」。「隆庆」是明穆宗(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的年号,该算是明末了。序中也对宗本其人,作了介绍说:「延庆一元宗本禅师,幼习儒,长从释,悟彻性宗,专修净土。」(注四)9 Y, L8 a1 G# w5 d
  8 H$ @* |6 Z7 M0 v) \% V
  可是在净土人的史传资料中,没有发现明末延庆寺的「一元宗本禅师」,倒发现了宋朝的「圆照宗本禅师」(注五)。在有关圆照宗本的资料中,又未发现撰有《归元直指》的记载﹞也许正由于如此,又加上万表的序末缀有「隆庆」年号,《卍续藏》的编者们,便将之标为明代的人物了。* x5 T& G0 c) v$ p, b
  
, g/ Y- G4 x& r( ~; Q  李卓吾的《净土决》,对于宗本禅师的《归元直指集》,极为欣赏。可见不论宗本是宋人或明人,《归元直指集》的出现,当在李氏的《净土决》之先。李氏已是明末早朝人物,宗本的时代,当然更早,所以本文将之列入明末之前的著述。
/ O- G; Z7 q# Y( X+ X  
* P2 ^/ f. Z7 J: }  ^' a  注解
4 }3 t2 O& s# \1 J  
; Z. K. L# M$ N& }  渌田一念居士的《西方直指》序有云:「或曰方今禅毒大发,波及吾儒,汝不卫儒,直捣禅巢,诚急,则治标之奇策也。」(《卍续藏》一○八.六一七页下)
& g7 p1 }, V' O  
5 Q/ O6 m! f1 R  《明史》卷二二一,「耿定向传」有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李卓吾)游。」参考圣严作〈明末的居士佛教〉(本书第四章)。依据古愚居士为《莲邦诗选》所撰的序中说:「明万历间,云栖妙意庵广贵,辑古今尊宿,赞西方、劝念佛、怀净土、愿往生之偈,分类撰成莲华世界诗一局。」又云:「净愿社玄颙长老,拾遗增录一百余首,改其签曰《莲邦诗选》,嘱余弁卷。」(《卍续藏》一一○册)《卍续藏》一○八.二二一页上。
" A/ a  ]" J4 \+ W9 |5 J' L  8 ?1 K6 L& g/ j/ T0 o) Y
  道衍的《诸上善人咏》第五十条,说圆照宗本是天衣义怀的弟子,于宋哲宗元符二年(西元一○九九年)。(《卍续藏》一三五.一○五页上)。+ H/ v" c1 x" p7 R* y
  
! L  i( T1 L4 w- V6 Q% P4 w  袾宏的《往生集》卷上,也录有「圆照宗本禅师」事迹(《卍续藏》一三五.一四八页上─下)。
$ s, N: Q- F7 O6 r  # c( X  g; J2 a. j! ^$ O( S
  彭希涑的《净土圣贤录》卷三(《卍续藏》一三五.二五四页下─二五五页上)。5 i9 R& D7 Z/ R7 H9 a8 T' T2 g
  
0 \9 q+ W1 X1 R$ b  喻昧庵的《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一。
# m+ z' {. t* s( r' h* U
3 W) O$ i; p" q/ S& A 0 V' A( a1 V- q7 }9 v' Y9 U2 s8 ?
 第四节明末净土教文献的立场
5 ^' @+ V8 e( |8 S  S. U1 K  
  e. a' e0 y4 t) _' m  若就文献的角度而言,应当包括如前所举净土教的专书,以及明末诸师著述之中,所有涉及净土问题的单篇和片段。唯于本节只介绍专书,其余留待另节叙述。
8 n6 a. [2 v3 i0 g  5 o' P- p+ `5 y$ a' T4 Y; S( }+ L7 w
  现在根据前节表中排列者,另作次第,分别介绍:- F( v7 ?8 ?& T) A7 O7 x9 G
  : v5 r0 y! t% R+ Y8 t* `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此书作者幽溪尊者无尽传灯(西元一五五四─一六二七年),是明末天台学派的一代宗师。而天台智者大师(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重视禅观,在其《摩诃止观》中所述四种三昧的常坐及常行二种,与净土修法相当密切,所以他对净土教的著述,有:1.《净土十疑论》一卷,2.《阿弥陀经义记》一卷,3.《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4.《般舟证相行法》一卷(阙),5.《五方便念佛门》一卷。虽然,近代以来,有些日本学者,怀疑这些著述之是否出于智者大师的真撰或后人的伪托,论议纷纭(注一),于中国佛教史上,则从未有人提出异议。宋之四明尊者知礼(西元九六○─一○二八年),即依智者的《观无量寿佛经疏》而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注二),祖述天台宗的净土学。无尽传灯,既传天台学,故撰《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以利行人,依其颂文,修习该经所示的十六种观法。3 e2 @, O. h* n" d- U& _9 q/ X
  
. }/ a. m7 q1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2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

续-《●[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 B$ g( w" p# P/ m7 z; Q, \9 t9 ^  w% I9 q; p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_5 x8 t: L) C  c$ ~+ O9 L& U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如前所举,天台学派重视净土教的弘扬,乃为不争之论。智者大师也留下了一卷《阿弥陀经义记》,至宋代,天台宗山外派学者孤山智圆(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也撰有一卷《阿弥陀经疏》(注三),明初的蘧庵大佑(西元一三三四─一四○七年),视其教判立场,亦系天台宗人,依五重玄义,准孤山判摄,撰《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注四)。无尽传灯,赞叹此书有云:「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义阙。以略探广,从容中道,余于吴门蘧庵大师《略解》见矣。」(《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自序,参见《卍续藏》九一?七六四页上─下)6 e( S6 ^% i5 E: f% f
  + R. w# y2 Q5 P
  由于《阿弥陀经略解》太好了,故依之而撰《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也就是说,以《阿弥陀经略解》所述的内容,发挥圆满中道的圆教净土,这是对于经中所示「一心不乱」义,给予的评价。如其自序中说:「今之为钞,而特(题)为「圆中」者,意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证于极乐之妙有;微妙有而莫显于此心之真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则圆中圆满,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为钞焉。意欲读是(阿弥陀)经而修行者,顾名思义,诚宜一心不乱,而万虑皆忘,则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相续,则妙有之理显。行成而见佛,心净而华开。娑婆之印坏而极乐之文成。印坏所以空其情,是之谓真空;文成所以立其法,是之为妙有。」(《卍续藏》九一?七六四页上─下)) |2 E  C. t' F! k- e
  8 p( T' d1 D0 V  S" C
  他将西方极乐世界及彼土弥陀等众,释为妙有,正以其有,所以此土众生,有佛的名号可持,有佛的国土可求往生。他又将此土众生的持名念佛,释为真空,正以用绵绵不绝的念佛方法,达成一心不乱、万虑皆忘的程度,心中空无一物,始能显现极乐,本是真空。娑婆世界是假有,极乐世界则为妙有而实真空。如此,乃是一行三昧,或名念佛三昧的修成。以天台学的三谛三观而言,《阿弥陀经》的净土行,是即空即假中的「圆中」,不是空假中的「但中」。
! D% g- B$ O' f8 q0 T  * e: j( f- C7 |4 w: }
  《净土生无生论》:在明末之际,「唯心净土,自(本)性弥陀」的思想,非常流行,此可在当时诸家作述之中,俯拾即是,那是禅宗的论调,所谓「明心见性」,是明自己原有的清净心,见自己本具的佛性。《维摩经》所说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华严经》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唯心净土及自性弥陀的依据。《净土生无生论》的理论,则早已见于昙鸾的《往生论注》卷下,可知净土与禅,同出一源。
/ F3 S; S: Q# g+ C6 Y+ o' t  
0 R: e: @- Z# B7 H: b6 g  此「生无生」三字,有两重意义:
4 \; b( l3 K& F; B) e# m) D" ~  - Z/ q. Y( X3 A/ P2 \5 H* P  X% b
  若能明白,心土相即、生佛不二之理,往生净土,是生自己心中之净土;得见弥陀,是见自性本具之弥陀。所以往生等于无生。
) w( z/ Q. [. B) u; ]  ^$ S. j  * o% {4 j# i5 V6 ?& K9 Z! q: G& ?9 Q
  依照一般佛法,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成相好的难行道,人从初发心而至成佛,不仅时间遥远,也没有把握在五浊恶世的生死轮回之中,经常亲近三宝和修持佛性。唯有仗弥陀愿力,只要生到彼国,即不退堕,直到亲证无生法忍,得心自在及色自在,然后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着眼在于往生净土,获得无生法忍的果德成就。- k" G4 z/ m  k+ ~9 t- W9 e
  
% q7 O) U) F/ k  无尽传灯,是天台学者,偏重于观行的理观,故其着眼,在于第一重义。他以十门分析,以其「性具」理论的发挥,完成生即无生的观点,颇有说服力。因此据其弟子正知,为此书写的跋文,有如下的记述:「幽溪大师,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着为《生无生论》。初开演于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方便也。」(《卍续藏》一○八.八五七页下)
( a2 ]2 }# e+ Q" _5 l8 A9 t+ a% W  
  D# w& ~5 z6 ^/ t& K% s) w  此书尚有其弟子正寂与玄颙的《净土生无生论注》,孙弟子受教的《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都是很好的注解,利于读者对《净土生无生论》的了解。他们是在无尽大师座下,亲闻过不知多少次的听众,对于笔记的整理,便完成了他们的作述。但是正寂在其注的序则说:「虑科文异帙,不便披寻,顷因会次,谬注数言,聊资初学。一往而视,似乎虚尚多骈,然所引悉经疏成言,未尝妄加己意。」
  j1 I/ d2 b! E2 c6 {  
; e0 W; a+ O- o. g" c  (《卍续藏》一○九.一页上)受教在其序中,则承认:「非但数听数承,兼复屡请屡问、随闻随记,散叶盈函。」(《卍续藏》一○九.三五页上)
- Z( N3 Q5 P  c+ F2 n  T  f  
' l4 L) F4 h$ B& _  〈幽溪无尽法师净土法语〉:这是一篇开示的记录,从其文字结构和内容怪异的情形看出,是由其弟子正知整理而成,可能无尽本人未曾过目。其前半部,明唯心净土与本性弥陀。示念佛方法,须得轻其爱、一其念、杜其境、忽其情。理路清晰,当系无尽所述。后半部则有好几个观点,与无尽的其他作述相违背。例如:1.此文主张「观想」修法,是观佛的丈六金身(注五),其《观无量寿佛经图颂》则说,当观眉间白毫为宜,观相太难故(注六)。2.此文主张「凡行、住、睡卧,则一心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注七)乃是称名与观相,交互并修。《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却是不许将持名与观佛相好,杂附并用的(注八)。3.此文列净土行门为正行与助行,助行分作世间行与出世行(注九)。《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依《观无量寿佛经》的三福业为助行,未将助行再分世间与出世间行(注十)。
) V# i+ n( `( p5 R  
) O8 b: |+ m: E2 `6 Z  《阿弥陀经疏钞》:这是云栖袾宏莲池大师(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毕生的两大巨着之一,另外一部是《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略称《菩萨戒疏发隐》或《戒疏发隐》共计五卷,外加《诵戒仪式》、《发隐事义》、《发隐问辩》(注一一)。《阿弥陀经疏钞》的形式和《戒疏发隐》不同,《戒疏发隐》是依据智者大师的《梵网菩萨戒经义疏》(注一二),《阿弥陀经疏钞》则系云栖仿清凉的《华严疏钞》而自疏自钞──「疏」是提纲,「钞」是解释。云栖一生,可以从他的著述而判明,共有三大事业:1.提倡律仪生活,所以他有菩萨戒、具戒、尼戒、沙弥戒的著述(注一三)。2.弘扬净土法门,所以他有《阿弥陀经疏钞》等七种关于净土的著述(注一四)。3.正视禅法的功能及其实力,所以他有《禅关策进》的编集(注一五)。他是以戒律生活为修行的基础,以禅法为修行生活的功能,以净土为修行生活的指归。
7 j- U' ^/ x) x/ T/ |  & q( B* {5 j/ {- W, d; o# F+ T8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20: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

续-《●[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t) U# J6 ]9 S% ]0 L$ `, P
) e% M4 h8 O# B& @  @3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m+ B5 R$ N- o: \. J: i
  他对《阿弥陀经疏钞》的撰作,用力极多,用心极深,指望也极高。由于此书,未见序跋,故亦不知撰成的年代,然于云栖的其他文献中,屡次提到此书,可知其成书,当不是晚年。从书中自述,亦能概见其撰作的动机,他说:「慨(《阿弥陀经》的)古疏,鮮见其全,惟数解仅行于世。辞虽切而太简,理虽露而不彰。……既竭心思,总收部类五经,直指《文殊》一行,而复会归玄旨,则分入《杂华》。贯穿诸门,则博综群典,无一不消归自己。」(《卍续藏》三三.三三七页)
" U2 o; {) V1 ?- p, {! Q) ]  
5 K. f  o8 D* o) R9 \  云栖由于《阿弥陀经》的古疏太少,并且简而不彰,所以发心依据弥陀净土的「部类五经」(注一六)为疏释的资料,又以提倡《文殊说般若经》专称名号的一行三昧,为其目的。同时以华严性海为根本。至于征引其他诸书,不过是为了显示净土教的博大精深。本书引用大小乘佛经约三十种、论典四种、中国先贤的著述十七种。用得比较多的,则为《大阿弥陀经》、《文殊说般若经》、《楞严经》、《观无量寿佛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净土或问》等。也可以说,云栖的净土思想,便是环绕着这些经论在发挥。
3 Y: N9 z: c4 p  4 k& Y* \7 o6 c8 q( `' C
  本书以《大乘起信论》的真如一心,及《华严经》的清净唯心,作为「一心不乱」说之思想的基盘,以《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作为修行持名念佛的有力旁证。以华严教判的方式,判《阿弥陀经》正属大乘顿教,故与禅宗并驾齐驱,兼带终教,因其属于法性宗系;分属圆教,若得理一心,即入毗卢性海。云栖对于「持名念佛」及「一心不乱」,均分事理二释,乃为此书发挥最多的一大特色。
. |$ o7 C5 R) s+ C2 o; D! K( a  4 U! J/ M& L+ Z
  《阿弥陀经疏事义》:此书是云栖对于《阿弥陀经疏钞》中的特定名词用语,唯恐读者不解其出典或涵义,故予以逐条解释,未涉教理思想的问题。
! ?; D8 k2 Z3 ]  
' E% Y" V% r; m7 o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这是由于《阿弥陀经疏钞》问世之后,产生了许多的回响,固然有不少人,因看了此书而对弥陀净土,发起信心,如风吹草偃,也有不少已有立场的人,对之持有批判指谪的态度。不论正反,从各种角度的反应,可以明白,此书给予当时的佛教界,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著作。《阿弥陀经疏钞问辩》即是云栖对于那些人士的质难或疑问,提出进一步的解答。此书以问答、续问答、答问的三类,共收四十五则。许多问题,在当时提出的人,也许重要,现在看来则无甚意义,而且词意晦涩不清。能够触及云栖思想核心的不多,如持名念佛、参究念佛、上智人念佛及中下根器者念佛、参禅与念佛等,倒是值得一读。
( T& f) U+ }* f4 p- }1 ^  * `% Q2 s" @5 d: n' q
  云栖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对于禅宗,他撰有一卷《皇明名僧录》。为净土教则编有一部《往生集》,他将传有往生事迹,而载于内外百家之书的资料,随见随记,日积成编,共一百六十六条,始自庐山慧远,迄于明末,选择相当严格,故其自称,此仅占其已得资料的十分之一。用以考验古今,作为修行净业者的左券。6 W6 u+ l5 d% L% G
    G3 G1 q' D6 P* N3 c9 M( s: e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此书四卷,是云栖门人古德大贤法师,依据云栖的《阿弥陀经疏钞》,所作的演义,也就是把原作更加深入浅出,务使读者既明其精义,又不觉得困难。正如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沙门惟诚写的重刻序中所说:「莲池大士疏注于前,古德大师演义于后,其宣明妙义,更为亲切。」(注一七)7 l6 z$ ]  T( i9 I
  
3 ~, R8 f* x7 c1 W0 L# f  此书作者未有序跋,作者古德法师的传记资料亦不详,唯从蕅益智旭的《灵峰宗论》所见,他是袾宏的弟子,云栖西逝后,古德即在云栖寺主持法席,并且为人证明授戒(注一八)。《云栖法汇》卷末,附有「原本较阅弟子姓名」的缁众中第十二人,是「古德大贤」。此外不详。
4 T. U+ d/ Z0 \0 \& G8 }* `  
' E, a. D( _7 i+ u2 k6 I" b4 W  《答净土四十八问》:此为云栖莲池大师,因有虞德园居士,起大悲心,代百千众生,提出六十八个问题,乃为智者《十疑论》及天如《净土或问》之所未曾发明者,请云栖一一随绳解纷。指出世人往往执理废事,而妄称「心净国土净」。又指明何谓念佛人的幻境、魔境、正境。应当事忏与理观并修。又示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不是往生净土正因。念佛一门,即禅即教,似易而实亦难。  @6 B' X- H. C+ U
  & w5 e1 p6 F& h7 W
  〈净土疑辩〉:这是一篇短文,也是云栖有关净土著述之被收入《大正藏》的唯一的一种。此文主要是针对当时空谈禅理的禅门人物而发,所以主张即事而觅理,不得以说「无相话」而为自鸣高超,当自验仍是凡夫,所以净秽判然。如果憎爱之情尚在,岂可高谈实无佛国可以往生?
; Z. e# F$ {9 M7 J8 H6 s  
/ ~8 D7 U$ g- z; b. H( D  〈西方愿文解〉:这是云栖自撰〈愿文〉,并自作解释的一篇短文。佛教的发愿,与神教的祈祷,形式类似,而实质迥异。祈祷纯求他力,发愿主在自力,即是发菩提心的一种方式。极乐教主,因地发愿而成就净土的依正功德,求生净土者,以信、愿、行,如鼎三足,所以起信之后,必须发愿。宋朝的宗赜禅师,撰有〈念佛回向发愿文〉,天台宗的慈云遵式,也有〈念佛忏悔发愿文〉(注一九)。云栖的愿文,非供他个人使用,乃在便利所有的净业行人,文词简炼明白,语语愿修净土之因,句句愿得往生净土。被收于《净土资粮全集》卷三,也被清朝的沙弥实贤作注,流传至为广泛。
& q& H, e# X/ [' Q5 B0 b# C4 {  # e' L! B# A6 A) K0 l8 T# m
  《阿弥陀经已决》:作者江苏苏州北禅寺沙门大慧,传记不详。北禅寺,在明初原为天台宗道场(注二○),然从《阿弥陀经已决》的内容判断,他是一位禅僧。汉月三峰法藏(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三五年)的弟子弘证盘谈,为《阿弥陀经已决》作序,则说:「北禅老尊宿,与余前三峰先师,最为机契,尽其堂奥,积稔温研。先师去后,酬唱者稀,养道歇心,安身于无量寿中。……纵自性天,注净土已决一帙,莲宗心髓,敲出殆尽。从古迨今,若疏与钞,不下数十家,要且难驾其上者。非但祇园激扬共辙,即少林单传,亦同风而无异。……」(《卍续藏》三三.七一三页上)( `# ?+ L* S0 \6 x
  
- ~2 i+ D6 Q% R% g+ F, Q. F  大慧与三峰法藏,最为契机,立足自然是禅。他以「无量」与「一念」,阐述流转与还灭义。又以微尘摄剎土、剎土含微尘,说明唯有不会实理者,才需要求往生净土,若已悟了真如根本,所谓净土,原在任何一微尘中。所以《阿弥陀经》所称的不可思议,即与事事无碍之理相应。于此又见到他用了《大乘起信论》及《华严经》的立场了。
- ^$ s; o- R3 @4 K  # J: y7 \/ D# {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2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

续-《●[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k$ S/ a$ \' m" G) |7 y
6 y3 \: F/ {/ x. {. q7 ~& _  z9 h7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e# D, |* z5 s" F1 g
  《阿弥陀经要解》:此为蕅益大师的名著之一,明代净土教著述之被收入《大正藏》的仅五种(注二一),尤其《阿弥陀经》疏解之被收入的,仅此《阿弥陀经要解》一种。直至现代,此书仍受重视和流通。作者以天台的五重玄义,释本经玄谈,以「现前一念心」的天台学说「妄心观」,释「不乱」的「一心」,此与华严立场的「清净心观」迥异。若能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至圆至顿,横谈八教,竖彻五时。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注二二)。此复异于天台家重视观想,也异于云栖提倡的参究念佛。蕅益撰述本书的起缘,则如他于本书文前的提示:「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别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敢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大正藏》三七.三六三页下─三六四页上)
! `3 ]% P' T( o  ' m8 B+ t- ?2 ?1 K$ E9 y3 }( l4 O
  不知从何时开始,寺院日课,以《阿弥陀经》为五堂功课之一(注二三),宋以前不会如此,大概是迄于明末,已经形成了禅净合流之风,所以各寺渐渐趋于统一,采用五堂功课,《阿弥陀经》列为每日必诵。在明以前,不论律寺、讲寺,至少禅寺不会以此为日课的。' f9 Q3 x9 z: p: w& n6 |
  
3 r7 i, k6 x/ D7 }! B+ W  重视《阿弥陀经》,已如前述,是由于持名念佛的一心不乱,与一行三昧同,也可以补救禅宗偏失。故到明代,诸师竞相提扬。每一位疏者、钞者、解者,都是基于为使净土教的普及化而秉笔为文。后来者,总又以为前人所作未必够好,见到简略的觉得未曾舒畅,见到详细的又觉得太过繁杂,所以不得不另写一书。其实,此固由于时代的要求变了,更由于各自思想的角度和深度不一,以及救度众生之悲心不能自己。
1 Y( U. @9 W6 f0 \6 y4 @' \: z1 @  
# S0 n6 B8 x" o& e  《净慈要语》:此书作者是曹洞宗的禅师,他是无明慧经的弟子永觉元贤,他有许多著作,除了此书,尚有《永觉元贤禅师广录》三十卷,以及有关《楞严经》、《金刚经》、僧律类的作品。此书分作上下二卷,称为「净、慈」二门,净为念佛,慈为戒杀放生。他以众生的本然之心,廓然常净,迷此本然,即为众生。根受境染,起惑造业,沉沦五浊,若求治染还净,则以念佛,最为切要。以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莫如净土一门。但他主张:「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注二四)全篇以「信」、「行」、「愿」三个主题为纲要,终以参禅与念佛之配合说明为结束。
5 a+ _- @% a1 K. R7 R1 V$ ~  - W+ @+ {% p% W9 F
  《莲邦诗选》:是云栖会下的广贵所辑,净土教本以声色为诱导众生之方便,诗是一种美词美音的结构,古来圣哲以诗弘法的最佳例子,是印度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注二五)。其他诸大乘经,多半也是(散文)长行及(韵文)偈颂并用。广贵乃一有心人,所辑的时代自周(印度)迄明,计六十三人,有关歌咏净土依正的诗作,汇成一册,意采极乐的庄严美妙,普及分享有缘之人。* ]2 h. l* L: ], I: I
  
+ C& V8 O" H8 N; e  《净土决》:此是明末的怪杰李卓吾所写,称他怪杰,因其身世壮美而又凄迷,论其才智,儒学与佛学,皆能当得起一时俊彦。然而,他虽是阳明学派的再传佼佼者,《明儒学案》中,不见他的地位。他有功名,并曾官至知府,《明史》列传,仅于「耿定向传」中,以一百零二字,附带提及。他努力弘扬禅法,嗣后成立的各种灯录,均未将他列入。他撰述《净土决》,为弥陀净土鼓吹,却未见容于《净土圣贤录》。纵然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注二六)引用李氏的《四书评眼》为解,云栖大师却在《竹窗三笔》中,有两则评论李卓吾的文字。清代《居士传》的作者彭际清,对李氏也有评论(注二七)。
. L' e) e9 C) d; u/ \) H+ k3 L  + S/ V* D: l* E' n4 {6 Y$ u+ q, i
  于《净土决》中,他自用三种不同的称谓:1.「引」文以「温陵李卓吾曰」开头。2.正文以「温陵禅师曰」发端。3.初段正文后评案则以「卓吾和尚曰」起始。是俗是僧,亦僧亦俗。据此可以想见,李氏性格与心态之多元化,或多层面化之一般了。# i& d+ |4 D7 i- N! J
  
# j, C$ i0 m4 y8 \  《净土决》的形式,也很特别,以致《卍续藏》的编者,弄不清其内容的目次,应该如何编出。胡乱地给予标目,竟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注二八)。今依据其内容,排列其目次如下:7 y/ X) T5 K9 h; D% P
  5 Q: q2 S8 X- @3 r
  净土决前引(卓吾自撰)
9 x/ {- |8 k( s6 K  - q# C0 }3 k+ J4 N7 U5 h
  一心三观(卓吾自撰)3 _* z: A$ f* b# l
  , o: Q  K+ Q* ]
  附:卓吾评案
' P4 j2 @& C" ~( @" p/ s  
* F* g9 z3 v9 P7 J# }( y" i  延寿禅师劝修净业(录自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
! r$ E6 e" r, U# |  X* Q  0 b" }) J, C/ s" f
  附:卓吾评案
5 m1 h2 P) Z' G7 u& T  I  ( S. k) I4 c, H7 U
  行脚求师(录自宗本禅师《归元直指集》)
2 p- R8 T  p! I) F  + A% ^2 G4 u0 t; L% }
  宗本问答(同上)
9 |9 p8 A. c0 N) C% e& U  
! w9 {3 g. i9 j, Y' L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3 E* D+ s3 A* `$ ?. V; o  4 ^' T+ {1 v: O
  经论指归净土6 A: `6 I& J/ i$ u
  
# d0 ]* s  M4 s  祖师指归西方
2 K2 K% T# [1 A+ J0 }) X  d  
6 l* W9 x+ s+ m& D! I2 S1 f- w  附:卓吾评案三则  k! R8 O9 ^7 \4 c6 T
  
+ m* H' m) G- N$ k  西方五请(卓吾自撰):(1)西方说,(2)念佛真义,(3)答西方问,(4)与关僧如正书,(5)念佛八偈3 w6 E& l2 F7 Z: k- ~. p
  0 R1 @1 T' D- X6 ]- l) c
  以上九项中的1.、2.、9.之三项,是李氏自撰,五则评案,也出于李氏手笔。其余诸项,皆系录自前人的著述,6.、7.、8.之三项,虽未注明,录自何书,主要仍是出于《归元直指集》,只是未必依照原著次第。欲见李氏的净土思想,当自其自撰的诸文以及评案之中窥知。$ D8 l5 f, i+ \$ o
  , q, _5 Q; }/ v3 l
  李氏特别欣赏宗本禅师主张的:「念佛法门,人皆可行。」不论何时,不拘方法(注二九),李氏的赞词是:「此宗本一元师之书也,本欲人专修净土,故作是书。所以详引曲证,发明示人者,至矣尽矣。其间真实简便,尤诸师诸说之所未显。一谓念佛初不问是何人。则凡以平生恶业太多自诿而不肯念佛者,谬矣。二谓念佛初不管是何时。则凡以年老及临命终自推托,而不肯念佛者,谬矣。三谓念佛初不拘是何方法。则凡立为一定规程,使千人同一律,千古同一样,使人有所妨碍,而不能周遍大地者,谬矣。」(《卍续藏》一○八?三七八页上)4 m5 n0 a$ m3 h* i1 o
  
+ i3 t4 R1 L, h, j-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09:29 , Processed in 0.1082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