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般若锋兮金刚焰]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四节 有无阿赖耶识的因果观》2 z* ~* C( `7 e8 o0 X
2 w% b( @; W+ \5 i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H8 f* d s! m! ?( M- f' i, u* N 《破除邪说论》有一段论述:“在身口意三业之中,身与口的行为属于无记法;而意业则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恶意与善意带动下的身口之行为才能成为相应的恶法与善法。明朝中峰和尚就说过:‘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另外,下面的这首偈颂大家可能早就耳熟能详,它讲述的依然是以心忏罪的道理:‘罪由心造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一切坚信般若空性之理的佛教徒,无不承认万法包括罪业等的本质空性,以心而幻造,以心而空之。只有那些一切执实的人才会以为不论供养还是忏罪,都不可能做到所谓的三轮体空,所有这些行为举止都得抓住我与我所,否则就太简单省事,也便宜了欲行忏罪与供养之众。”
+ f% J' \8 D, w$ z7 N% N4 E 萧张师徒对上述教言表示不满,说:“索达吉堪布当真是语无伦次了,身为西藏密教上师,对于佛法的知见不懂至斯地步,竟然说出:‘在身口意三业之中,身与口的行为属于“无记法”’,更引‘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与‘罪由心造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来为自己的错误言论背书。如此误引佛法名相的似是而非的言论,误导学人极为严重。
6 Z, g c; w% f$ s+ I- C 如果身业与口业都是属于“无记业”的话,学人行善累积福德要做什么?菩萨修行布施六度万行都成无记业的话,又如何成佛?世尊名为两足尊,智慧福德圆满位又是如何修得的?那么,密宗修学观想忏罪法门又要做什么用呢?照索达吉所认为的理论:‘身与口的行为属于“无记法”’,那么佛之开示:‘成佛都由布施得’,以及法会中大众所唱之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岂非成为欺骗众生的妄语?索达吉所说,是耶?非耶?”(P400~401)* }, }9 X" C) C1 F1 F: ?
从“恶意与善意带动下的身口之行为才能成为相应的恶法与善法”一语可看出,堪布仁波切并不是说身口之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是无记法,而是说,若其未被善意或恶意摄持,则意义不大。身口行为须以心意为主导,乃是佛教的共同说法,如《佛光大词典》云:“【四种善】俱舍论卷十三谓,诸法之善与不善可由胜义、自性、相应、等起四种因素决定。其中之四种善,即:(一)胜义善,又作真实善。谓真解脱,即涅槃。涅槃为最极安稳,众苦永灭。(二)自性善,谓不藉余缘,其体性自善;指惭、愧,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此五法不待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三)相应善,又作相属善、相杂善。指其他信勤等善法,因其须与上述五法相应始为善,故称相应善。(四)等起善,又作发起善。谓身、语二业,因其乃由前述之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称等起善。[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在【四种不善】条中,《佛光大词典》又云:“……(四)等起不善,为自性不善与相应不善所引起之身、语二业与不相应行法。盖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故称等起不善,如饮毒药汁而生之乳。”大乘佛法对心意的主导作用,更加强调,如龙树菩萨《中观宝鬘论》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为善。”《功德藏》云:“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o" f8 W$ H7 T9 _8 B/ y& z
“意业则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一语也说明,《破除邪说论》的原意,乃是强调内心作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完全抹杀起次要作用的身口行为的意思。总之必须承认,在身口精进行持的同时,尤其注重观察和端正内在的发心,方为大乘学人修道之正途。
6 l$ Y- T1 H, j “如果身业与口业都是属于‘无记业’的话,学人行善累积福德要做什么?”的确可以说,无有善心摄持的身口表相善行,没有多大意义。只有在清净的善心摄持之下,才能真实积累相应的福德。具体地讲,只有在出离心和人无我正见摄持下,才能有效积聚小乘的福慧资粮;只有在大悲菩提心和二无我正见摄持下,才能有效积聚大乘的福慧资粮。如果在此之前,萧张先生尚有疑惑的话,那么希望在被正式告知此理后,能够放舍流于形式的外在行为而反观内心,趋入修学正道。/ `7 l4 L0 C) j+ Z8 V2 `
“菩萨修行布施六度万行都成无记业的话,又如何成佛?世尊名为两足尊,智慧福德圆满位又是如何修得的?”事实上,没人怀疑佛菩萨具有清净的大悲菩提心和圆满的空性正见,也没人相信大乘圣者的六度万行会流于皮相形式,所以萧张师徒的这份担忧显然是多余的。譬如,布施度当然离不开身口的行为,但如果不是以内在的贤善发心为主导,那么行贿是否也可算是布施善举,且成为大菩提之因呢?《俱舍论》讲,坏聚见之所以是无记法,是因它可起善起恶。唯识宗承许阿赖耶识为无记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为善、染法的共同所依。因此,从类似的角度出发,也不妨将善恶不定的单纯身口行为称作无记法。
- p/ U' H2 |0 _' L8 v! X4 F& C 《大乘庄严经论度摄品》云:“施彼及共思,二成亦二摄,具住不悭故,法财无畏三。”无著菩萨释曰:“此偈明檀波罗密六义,施彼者是施自性,由以已物施诸受者故。共思者是施因,由无贪善根与思俱生故。……具住不悭故者,是施相应,由具足住不悭人心中故。……”此中明确讲到无贪(自性善)、不悭(相应善)的善心,是成就布施度的要素。布施、持戒等前五度是这样,第六智慧度更是唯依意业而安立、圆满。(《入菩萨行论》对六度依心而立的精妙论述,犹然朗朗在耳。)可见,“修行布施六度万行都成无记”,纯属无病呻吟;《真假邪说》过后不久也便不打自招了:“若是善心出发,则就算施行狮子吼,出忿怒相,菩萨心中仍然是慈悲一片,将来果报现前时并无恶业、不受恶报;反之,若是私心出发,则就算行诸善事,出柔雅音,仍不算善业,将来受报时绝无善报,必有恶果。”(P402)这种极富萧氏特色的自相矛盾之语,比比皆是,人们早已见怪不怪。
: |( r& t" ?$ p+ j6 N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