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l$ n- y/ e: P+ P+ k
3 I5 ]9 H' x6 J& h
摘自《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 b9 F3 v ^5 S! y }8 z/ x3 E 五、结鬘意。以种种花朵结成一花鬘。经典亦如结鬘。7 j" c$ p4 x, ^- c6 X
此外也有贯穿意;即贯穿所说经典主要之意。又有摄持意;经典摄持该教化之众生。又经者,法也。法是自古至今,人人均以此方法修行,故为一种方法。又有常意,经是恒常不变,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者,是为经。又经者径也,是修行的一条路径,任何人往任何处去,均须依路而行。譬如往纽约必须向东行,如果直往西走,则不能到达。同理,成佛必须依照成佛之路前进,否则走来走去无法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又经是一种典籍,可依此典去修行。又经可说是世间之法(世事)。又经为一部大字典,任何道理均可在此大字典中找到,任何字不认得亦可找到。经又是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真正的气,若人无气即近于死亡。经是虚空中真正的空气,学经即是吸一口新鲜空气,谁也不能离开新鲜空气的。如果说:‘我不学佛法及佛经,则就吸不到此气了?'要知空气常在虚空中,你学或不学,空气常在。且人与人之间常有交流,互相交换空气。学佛者吸入新鲜空气,而与其他人互有连带关系,使之也间接受惠。此外经也是精神的食粮,当愁闷或不如意时,一念经即神清气爽,解散闷气,而心情舒畅,通达无碍。以上是经的大概意思。& E7 b3 ]) q* F% Q2 S/ d. \: s
经是通名。阿弥陀是别名。别名是特别为此经之名,其他经都不是此名。佛经是佛留下的财产,有无量无边之多。但总括而言,不超过七种立题,经亦是命名。4 q) S( Q' _( E, `4 L' M) @ c
如印度人有四种不同之阶级,每种各有特别之名称,如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首陀罗等族姓;人类亦有黄、白、红、黑等多种。经可分如下之七种立题:( m& |. Q4 D9 N& W& E
一、单人立题:单以人为经名者,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亦是人。果人说果人,故是单人。用两位果人为经名。
+ [; e; d1 K; ]" C2 ~ 二、单法立题:单以法为经名者,如“涅槃经”。涅槃是不生不灭之法,以此法代表经名。
/ R$ }6 _; S5 J- I3 x& ~) n8 p 三、单喻立题:单以比喻说明微妙道理之经。若直说无法懂时,便以比喻来说明,就容易懂,如“梵网经”。梵网是大梵天王之大梵网。网为渔网,但是以最贵重的物质织成者。罗是大梵天王头上罩著的罗盖。中国皇帝的黄罗伞,即是仿照大梵天王之网罗幢。此网之奇处是网上每一个孔都镶有一粒宝珠。每一颗宝珠都是夜明珠,比电灯的光更亮。每一颗宝珠照亮另一颗宝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交光互映,不相冲突。光从不讨厌另一光亦亮。不是只许自己发光,不准其他光发亮的。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发生意见;但光与光之间,从不冲突及作战。此经以梵网为比喻。经中每一条戒律亦如宝珠一般发光。皈依三宝之出家人持戒清净,对境无心,能超然物外,而得清净,就如大梵天王之宝网一般。
( I+ }' k* g- n- c' S 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位大智者,菩萨中最聪明者。只有最聪明之菩萨方能问最大的般若智慧法。. [# b# l4 f7 @
五、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说法如狮子吼。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一吼则百兽皆惧,故云:‘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香象虽属巨兽,闻法王说法亦披靡奔波而逃,失去其平日的威风。天龙八部闻此法亦默默寂寂,欢喜赞叹,大生欣悦之心。
6 @0 R; g8 T% B$ Q9 N. i2 p- Z 六、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个比喻,故言法喻。
6 N. a7 T! A9 c! ^3 C 七、具足一: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成佛之妙法,佛是个果人,华严是比喻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此题人、法、喻具足。以上是经之十种立题。
2 k" m7 M8 E7 X: P0 P, K ‘佛说阿弥陀经',佛即释迦牟尼佛,而阿弥陀经乃是所说之经。因为众生不知有阿弥陀佛发愿摄受一切众生,故释迦牟尼佛金口说出,乃不请而自说。" r8 C' l: W' f9 g
佛教的全部藏经,共分为十二部:" J3 }4 B# L9 Q8 ?$ X+ v
第一部是长行部:一本经中间没有断,故叫长行。
3 e2 M# i2 \# U# i 第二部是重颂部:是重复的把经义说一遍;把长行经文重说,便于记忆,是为重颂。
1 a b7 q! R/ @4 @. [0 B, B* m* R 第三部是授记部:在经典上提及先佛给后佛预先授记,譬如,汝于某某劫,应当成佛,名号为何?寿命多长?教化众生有多少?在什么国土里...等等,都预先说明,这叫授记。# l4 ~' \$ }4 Q
第四部是因缘部:由于种种的因缘,而说种种法。
# k' _9 J" E& V9 r" ?6 k 第五部是譬喻部:是以某一件东西比喻某一件事,来说明佛法的妙处。; n; E7 m# j8 U7 K1 Y$ ^2 `
第六部是本事部:或者释迦牟尼佛叙述其前生的事,或讲述某位佛、某位菩萨前生的事迹。+ ~( `" m) l6 t" P( B5 t' J' k7 e
第七部是本生部:是说释迦牟尼佛今生的事迹,或者是某位菩萨今生的事。'% F0 Q% C7 I% }7 x6 e- a3 }
第八部是方广部:方是四方,广是宽广,表示所说的法极广大精微。0 [; A- j7 [8 l9 A, a1 p* v% o4 t5 Q
第九部是未曾有部:这是从来没说过,而现在才说。
0 U; ]6 A" X6 J* B 第十部是不问自说部:如阿弥陀经,由于此部经太重要了,非一切声闻所能了解,乃至于菩萨也未达到此境界,因此佛自己放光动地来开演此部经。
4 V I( z, m; A' f2 q- e 一般人认为念佛法门是老太婆的事,有智者不需要,此是错误之想法。你若不念佛,尽打妄想,想东想西想南想北,杂念纷飞,欲念四起,有何用处呢?念佛可以除此妄想。有一刻念佛,就有一刻不打妄想,乃至于从朝至暮念念不离佛,则一日无妄想。妄想不起,即是妙法,故念佛能对治妄想、散乱、贪、嗔、痴等种种毛病。! c- T. B4 w" T& R5 t
‘一句弥陀万法王,五时八教尽含藏,
5 w5 L$ F2 i/ ?2 F3 V7 d 行人但能专持念,似入寂光不动场'0 E% I; S2 \8 y1 ~6 @. _; x
这是我在十七岁时所写的偈颂。念佛可使狂心歇息,故此经是最高之境界,菩萨都不能请问,乃因他们不了解念佛之妙处,故佛不问自说此妙法。那么,自问而说是不是也是妙法?是的,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 D, @$ Y# S9 N0 `, i
第十一部是孤起部,亦称讽诵:在一部经前后文不相连,而孤单独立的偈颂,或单独说出之道理,如金刚经。
2 z; z5 y' t: Q0 P# B 第十二部是论议部:是针对某一类佛法的研论博议。
" z m. V0 V; U- x 以上共是十二部,有首偈颂:‘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6 A: w* m* {# ]5 I$ v1 x0 m4 p8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