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07|回复: 1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 18: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3 L: U8 D: I1 L

4 B4 [9 w. _$ o●[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2 y! z2 x8 Z' x3 T( h) n
力行十善
1 N0 H* i& h+ k7 M: j/ B2 z0 w" ^2 ~
; L# q6 K0 m7 {3 M, G0 l8 A. R? —— 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
5 e9 s" o9 e& v+ M7 s1 X缘起
' ]% e6 o, ^7 i+ g按照计划,这次讲座的题目,叫做“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为什么要讲关于人生修养的问题呢?这里要分几点来说明。$ E6 ]; D- q6 Q1 M
一、传统文化的沦丧
* Z/ N8 j4 n* {- G0 \2 P* u* x5 W; `# Y
所谓世事沧桑,在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变迁。但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晚清民国的那一段历史剧变对它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后,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所谓大清帝国,康乾盛世,早已成过眼云烟,整个中国社会让人觉得萎靡不振。于是人们回过头来开始反省,这个社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6 ^( b# L2 P7 a  v$ v. o
1 Z, u$ |0 L8 ^2 d: G% y2 u2 q
此时很多人都把眼睛盯向西方。西方有两味药,一味是民主,另一味是科学。中国人也开始照搬这两种文化,这样照搬的结果产生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在当时比较保守,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派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垮掉了;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全部照搬西方的民主科学,对中国自身所有的文化进行革命,进行颠覆。这样的结果,是到五四文化运动以后,否定了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佛教也不例外。在此前提下,佛教将如何寻找出路,寻找发展的新机,就成为当时最大的课题。- G, W' F9 R4 y" _8 _, U4 X

& G7 I2 {1 ^$ y2 f# J& T+ D8 w这里不得不提到佛门的一个重要人物—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当时环球弘法,经过欧洲,转了一大圈,接触了许多西方的教会人士,了解西方宗教的发展状况。回来以后,反思中国佛教发展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结果发现从明清以来佛教的表现形式,太过神化,已经把我国的佛教带入了一个死胡同。所以太虚大师提出了佛教改革,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人生佛教”。这个人生佛教我今天不展开讲,留待以后以专题来讲。5 w4 d+ U( ^( l6 m& K( o

1 E! v" m& t; m% h) i二、人天佛教与人间佛教9 s; C" @% o9 [

) v) T- ^7 `: k' H' y我们今天很多人理解的人生佛教,总以为是对佛教的创新,其实不是。人生佛教其实是对佛教真精神的回归,不是创新。太虚大师当时提出这个思想的动机,只是想还原佛教的本来面目。还原佛教重智慧、重悲心、重现实、重社会的本来面目。比如佛经,我们都能感觉到佛所说的其实都是人间的事,特别是读《阿含经》,《大乘经》,这种感受尤为深刻。甚至形象到穿衣吃饭,师父与弟子之间怎样问答等,都是非常人性化的。可是到了明清以后,就变样了,整个中国佛教变得神秘化、鬼神化,换句话说就是变成了人天佛教,把佛和人对立区分开来。这就背离了原始佛教的初衷,太虚大师有鉴于此才提出了改革。$ }# _! O9 U* W1 Q* G) t0 `; S' b

! E! j( e/ N* s7 d/ |' ]! k3 \4 Y1、佛教的初衷——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v5 g( _" Z$ w/ P% ^; h# A# X

% x3 q3 w3 C/ O0 r+ [佛教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很重现实人生,很重现实社会。再换句话说,佛陀创立这个佛教,本身就是为了对这个人生和社会予以关怀的。你看他本人,当时在发心求道之前,也是自己在生活当中各地游历,见到世间的生老病死,才萌发去探索人生宇宙真理的念头。所以他的出发点本身就是立足于现实人生的,立足于现实社会的。这是佛教的初衷。! h' T8 C4 P1 _- |

$ s: B; J/ ~* s+ n, P( B( i那么如何能解决现实人生和现实社会的问题呢?释迦牟尼佛通过他对当时各种思想的学习领会,觉得都不能解决。最后只好另辟蹊径,最终悟到了人生宇宙的真理,创立了佛教。
4 |  Z: ?5 B, v7 M2 C; `& A
0 @- R. n5 b  z' N, j  n9 R/ s1 @2、佛教的核心理念——智慧与慈悲% b& W3 D; w" K! F* Y

$ z! v9 i' \7 l佛教的核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智慧,用智慧来净化和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另一个是慈悲,用悲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为自私而纷争的诸多问题。这是佛教创建的两个基本概念,从两汉到隋唐,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础理念发挥的,由此带来了唐宋时代佛教的鼎盛时期。不管是净宗、密宗等,包括禅宗,都把佛教的慈悲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0 R: h6 _1 |+ `* `- H+ C/ R! G
2 q0 C5 w* U+ ^' f佛教首重智慧,智慧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身修养的问题,我们自身修养问题的最大堡垒就是自我主义。只有智慧,无我的智慧,才能消除这种固执,消除这种自我,这样我们整个人生修养的境界才能提高。一旦我们的无我智慧生起来,同时心量宽阔,即佛教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么这时我们的悲心也就同时生起来了,对众生的关怀也就同时生起来了,这个就是悲心的体现。所以很多佛经里提到,问佛陀为什么要说法呢,佛说我要把我觉悟到的,告诉一切众生,让他们也觉悟。这就是智慧生起的同时悲心也生起的缘故。5 h5 `# ^, z6 x$ L+ z9 v
" \4 K8 s) z! Q# G* T
有人说释迦牟尼佛那时候不一定有悲心,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刚成佛的时候并没有讲法,并没有希望别人也觉悟。比如他证得菩提的时候坐在菩提树下,是不想讲法的,只是因为帝释天去求他讲,他才讲给我们听的。说这话的人的意思,是说如果帝释天不去求佛说法,那么佛也不会慈悲地为众生说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只是一种示现,如果他没有悲心,真的不想讲,那么再怎么请,用轿子抬恐怕他也不会讲。正因为他有悲心,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能觉悟,他才把证悟的方法告诉大家的。6 h; z: ^# r- p

  z( ~5 o, v) u- D所以应该讲慈悲、智慧是佛陀本人觉悟以后设立佛教的两个主旋律,一直到以后的传播都是这样。" \' Z- ?  _- _* x6 W
6 M. i. T  v4 s) z  u
三、正法重现7 \5 G- ^7 D6 H; q
% G( c6 a) L6 j4 i( D% }
太虚大师对整个中国佛教采取纵向观察,再结合西方宗教的发展给他带来的触动,于是回来后就提出了佛教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虚大师当年扮演的角色,有点像中世纪基督教历史上的马丁.路德,区别就在于马丁.路德的改革是成功的,太虚大师却没有成功。因为当时一方面教内的保守势力太大,太虚大师一天到晚都要忙于应付。再一方面加上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抗战一爆发,他本人居无定所,四处漂泊,颠沛流离,还要抗日,这样他的精力就更不够了,乃至于变革没有成功。
. j! B# E' n! I+ j. r& q7 E* N6 i
8 T8 Y% \2 o' S$ S8 |; D5 J1、人生佛教——人成即佛成
: [+ v. K3 r: H" q7 d( t. A: b9 H  |* Z7 D! Q+ y3 T. X) f& T- o
虽然改革没有成功,但是太虚大师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具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领会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的意义,就是要让佛教的真精神回归,就是要让佛法重回到“重现实,重人生,重智慧,重慈悲”的核心理念上来。他作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偈颂,是这样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应该说这是他对他整个人生佛教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 H# ?7 F- }9 G6 u( a

% i* ~1 B# S( `& m5 ^. ]1 i“仰止唯佛陀”,意思是 我高山仰止的,唯有佛陀。只有佛,才是我们恭敬和学习的榜样。但这个“佛”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的,怎么成?“完成在人格”。就是在做人的时候好好修行,完善自己的人格。
% b. X0 N9 I" N0 R3 Z+ p% Y$ [
7 C7 `5 a0 h2 E2 E4 K3 B0 p2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8: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T, t- N3 j* U
7 u0 [. }% U$ O! ]8 ]3 j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 T4 |& y, d- ]. `% t  {我们都知道,佛陀的人格是圆满的,佛陀是人格圆满的觉悟者。而我们这些人的人格都是不圆满,我们这些人的人格就像窗户格子一样,一格一格都是分开的。一会儿是善的,一会儿又是恶的。就像西方哲学里讲的人格分裂,中国文化里边讲人格多重性一样。所以我有时候喜欢感叹:你说这个人呐,活在世间,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不修行的人,都喜欢自己跟自己“打架”。心里不停的矛盾、彷徨、痛苦、挣扎,就是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跟自己较真,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叫多重人格,也叫人格分裂。为什么说佛菩萨的人格是圆满的呢,因为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无我无私。彻底的无我后就不会自己跟自己在那儿自相矛盾了。7 r. V' W0 X2 f# E' F, h
' K: f5 c9 {) O9 w! A- H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人都没做好,还能成佛吗?所以在民国的时候很流行一种思想,就是学习佛法要先学做人。人都没做好也成不了佛。所以后来很多人提倡学习佛法要先学儒学,然后再来学佛。为什么呢,因为儒家就是教你怎么做人的。当然,儒家对于做人之道是说得比较详尽,但是我觉得佛学其实也是教你怎么做人的,只是我们一直以来对佛法缺乏正确的了解而已。“是名真现实”的意思是这才是我们学佛最基本的,要遵循的路子。
7 k! q' E, f: U9 E7 K
0 O0 C- g' T6 G1 c# _2、如何人成——力行十善; ^: a1 ~, `* `% |, }2 H, M! Q

( T% w) L- |. \" g那么,怎样做好这个人呢?上一次我们已经讲过,一是执持五戒。你能把五戒执持好了,起码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奉行十善,我个人觉得奉行“十善”,就是我们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 R  W' l8 a, g
# z4 Q: X4 ~" }! U7 x/ `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要讲力行十善,完善佛弟子的人生修养的原因。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按照佛陀教导我们的五戒十善来时刻实践,那么我们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利他,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这个好处,站在佛教立场,就是“人成即佛成”。如果用今天最流行的话来讲,这种自利利他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社会。
! K) F' r& [3 [% ~( c
. g% B: r) r$ j3 y5 K
  X' T9 A- Z2 s. m
) W5 O% t+ U: E
+ n- Z* Y, R7 O) e/ ]% h! V4 c6 a& R8 v4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 16:37 , Processed in 0.0857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