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3 16: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们再答复学员之提问:
续-《●最后我们再答复学员之提问:》7 g5 H. K. y$ \; [% J" r3 x$ e
3 k4 g* ~: d( C7 R* x2 O5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2 |4 Y" q% ~* v, x! s回答:由此问可知义共相有多麻烦,把大家都搞迷糊了!所谓反体就是义共相。或许我们须要透过辩经才能真正掌握其义,如果我们同时将多种经义并列而论,可能会产生麻烦!所谓实有法的义共相并不容易理解,例如我们现在看着金刚杵,在金刚杵上我们了解此金刚杵是实有法,而当下进行思想的分别心当中也有金刚杵的义共相、也有实有法的义共相、也有金刚杵是实有法的义共相,所以各位说麻不麻烦?例如我告诉各位金刚杵是实有法,各位听的当下会思及金刚杵是实有法,此因各位的能见心是分别心,以分别心想金刚杵是实有法,同时也会想到金刚杵的义共相。因为你们想金刚杵时一定会透过金刚杵的义共相,想实有法一定也要透过实有法的义共相,你们同时也有想金刚杵是实有法,这仍须透过义共相,什么义共相呢?金刚杵是实有法的义共相。这当中有许多问题,在实有法的义共相中我们仍会加以区分,金刚杵上面的实有法的义共相是否为一切实有法的义共相?这是一个问题。实有法的义共相有很多,纸的上面有实有法的义共相,书上也有实有法的义共相,金刚杵上也有实有法的义共相,所以实有法的义共相多不胜数。前言之实有法的反体,其亦由分别心之观念所安立,我们来仔细想一想,当各位想到金刚杵是实有法之时,有没有同时想到一个对境是实有法?当确定其为实有法之际,此时所用之观念即实有法之反体,乃由分别心所耽着而造作之部份,所以实有法的反体一定是分别心的想法或观念,所以它亦为义共相。义共相是分别心所想的一个部份,而非实存于实有法本身,所以实有法的反体也是义共相。这么说,或许有人会联想到书上之实有法的义共相不是实有法的义共相,为什么呢?实有法的义共相仅是一个想实有法的分别心上之观念而已,分别心有好几种,有的只想是实有法、有的想那个书是实有法、有的想这个金刚杵是实有法,所以这种分别心的观念只可以见到实有法的义共相。另外也有一类解读,认为想金刚杵是实有法的这种分别心的观念就不是实有法的义共相,各位可以自己抉择看看。这一堂如此讲解下来,也许有人心生疑惑,这和我们行善积德、修持善法、或是修学佛法究有何关?此想百分之百错误!因为透过学习绝对有助各位在法上的成就,各位来此学习绝对有其殊胜意义。任何法的学习均须经由闻思修之次第,无论任何一部经典,或是祖师班智达等成就者在法上的学习,其成就亦是透过闻思修之次第而得,是故佛法之学习必不可或缺闻思修!吾人随闻之增广,则思之力亦必增强,而透过思力之加强,则几乎是成几何倍数增长了吾人成佛之力。多闻的功德如同上一堂道次第课程中所说,仅以念诵皈依文而言,一个经过多闻次第之人和未经多闻次第之人,二者念诵皈依文之体会及当下所生效应实为天壤之别,由此可证闻思修之次第缺一不可!吾人意欲成佛,并非念诵咒语或发愿成佛即可,而是要实际上在成佛道上步步前进,我们现在所行正是如此实际的一步接一步,也就是说我们藉此学习而往成佛之道步步前进,一一积聚成佛资粮,使吾人得以成佛。而且如此学习所积之善业资粮,足可用以发愿回向,这些开启吾人慧眼之善业可以让我们回向一切亡者或世间众生,令其各个皆满所愿!我们若以一堂课中所积之善业回向这些对象,则可令其皆如吾人一般打开智慧之眼,趣向正法,趣向无误之道。这个打开吾人慧眼之善业不只可使吾人知所取舍,而且可以回向并祝福众生在学佛途中值遇正法,踏上无误之道。如此回向之后,同时利益了他人,反过来更进一步增长了自己的福慧资粮,一般的善业并不能做同等之回向,所以我们绝对应该以满怀之信心,珍惜此殊缘并欢欣踊跃的努力学习!
7 }2 x G( [ G5 N: T* o! u
! T" R: b. H/ W+ a3 @5 O) V# b- U0 R% t7 Y6 W( N" `+ i
+10, z3 ^: W! B5 }4 `( J) K) |- Z
智慧好文~恭敬礼赞!
6 k" \' B F# ?: h9 m4 j) W$ q1 v* Q# T5 H. m0 v( B" \' i6 D; l$ o
: O0 T5 f g8 m, E e; g) b( V ?# i' \! t% R, y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豆瓣淘江湖更多 06 Z9 {6 W0 j2 |; l1 t n- z
5 V- a) Q8 x. y% H( i( R( _3 c, s! n* R
上一篇:摄类学 九
5 x8 K- w6 T$ J" I( ?下一篇:摄类学 五
9 J/ X7 p. P9 [5 p1 T& y; |- W& R1 s. l) U8 ?" P: A) \
《集量论》略解 六 杂宝藏经白话 波斯匿王丑女赖提缘第二十6 o& E1 N; D5 n2 d
' h( D* U& `) j) v; O3 i! y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古文原译 卷七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一○)$ d) r, t' \# w" z Q% B
: r3 |4 M4 I- y" z8 J- [3 Q
中部51经 耿达勒葛经 八大人觉经 题解/ n. y7 {7 @+ q, L# V9 C: e0 O8 u
# V* I+ x% p/ B4 ], @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四九)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一一)3 e7 f- u" w% W- S
5 } d6 ]. D' G5 A# m- M/ K 百喻经 9 叹父德行喻 唐高僧传 题解
2 B/ v" e: l0 b1 i2 C0 h- ^/ L2 ]& o, J- d
中部25经 饵经 量论与因明. D# ]7 F1 T; `9 w
, ~3 p/ N P* r) J 贤愚经白话 梨耆弥七子缘品第三十三 十地经论 2 卷二 初地欢喜地
( m2 b4 P8 C, N9 ]+ V
. w4 O# g5 z4 D8 g |* e# I$ [ 长部13经 三明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7 卷七' Z4 N" n3 I. x) E
& O$ ~, q% Z2 ]0 s: I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四八) 大日经 大日经疏及其思想6 B( N/ @7 B i- T6 }
" Z# o$ }; ^0 m4 i/ @6 z1 w% ~
杂阿含经卷第八(二二二) 夏坝活佛讲因明(简要笔记六)1 j- t# X, |; y* s* x
& w7 u7 K# F3 V" o2 c3 q# u! a% e+ O7 U: e9 m
. I; j7 O7 Z/ O% O* y/ V
3 B. V2 q/ Y$ a
$ c+ w" t5 B( t△TOP1 a% o2 [% w0 g: N! y" J
0 u& v0 O: B# G0 `/ K; {, }/ @2 K
/ e8 n( k2 b0 I. B' @+ A
5 b* M. h$ |, v5 t1 |
x# A1 J, S. B1 Z& C$ l6 u# Y* ] F! l, A, S
3 I7 @; [) w; J; ?
- l4 i/ Z: \; o/ e! X! P佛海影音 - 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 - 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 f) z! z, _1 [2 F) r
. n+ {+ S, D% s. ~; F+ c( Y0 t. a2 J. ]% I' _ a
; N+ Z/ H: T2 b @# l4 H* ]6 Z. K" M
& B1 w( w, \$ c1 w. Z" i- i" `8 I. e; n6 h+ T
& ^2 l* a9 g) R! L4 I: h, e* x' @9 ~7 x! H" _/ t3 T
; F$ Q( i; p7 ?. j/ M9 W+ w' Q
R) ]9 n3 z4 M5 _. Q" w9 d, |' q0 C
天台修证次第要略摄类学 六' E( Q6 \$ V8 I% K
《摄类学六》# M* O1 p5 v7 _2 g. e% N: ~0 z
雪歌仁波切讲授,潘信慧翻译(2003/10/18)
) M2 s( T$ F; x) S; J上一堂课最后发给各位的讲义,内容是探讨名相及其所属性相,然因大家热烈辩经之故,所以来不及讲授。虽然透过辩经暸解经义非常重要,不过在名相及性相尚未充份暸解之前,欲深入辩经并非易事。所以接下来上课的重点将着重于名相及性相之解释。现在我们参照此份讲义开始上课:成实:其性相为量识所成。指一切存在,其和有及所知等均为同义词,故和所知一样分为常法与无常法。和无常法同义者另有胜义谛、谛实所成,实有法、作、有为法、物质、自相等共八种。
$ b( Q& n8 v+ _7 k. |) E胜义谛:其性相为能胜义成就功能之法。义表境,即心所对之境;胜表无误的:并表真实的。具足此三条件即名之为胜义谛。如上述所言,胜义谛和实有法等八种皆同义。
/ d) D O, t( w+ P$ S- {7 M& K: |实有法:其性相为具有功能之法。分为色法、心识、不相应行法三种。例如眼所能见的色法,眼所不见的心识,以及介于此二者之间,扮演中介角色者,即为不相应行法,例如补特伽罗便是不相应行法。不仅实有法作如此分类,所有与其同义者皆可如此分类。
7 z# B, d& B$ w5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