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g4 v6 K% S# G% d1 F& w& S& |
" \1 Z+ {1 u- L5 d! w/ _●[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J% p5 H& w( E* x$ ]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 3 C% ~, E/ V$ v* _/ W& B$ d& M3 X
弟子王智溪敬录$ M5 {) o! A& b L
佛法虽分三乘,其实祇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设的,唯有大乘才是真实,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导的。经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说方便法门,设化城引入宝所。因为众生根机薄劣,乐着小法,不能担当大法,若果祗说大乘,他们畏难,就会不肯修的。
# F# M3 i) P* i6 f2 ]; k4 \- o1 y犹如从上海坐船到广州路程是很远的,他们听了就会生退缩的心,因此不肯发脚,所以要用手段来引诱。首先就用到汕头的路程来引他们,到了香港再对他说,这也不是广州,还是再前进,于是就到广州了。二乘也是佛用来引诱根机下劣的人,使他们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则为宗旨。汕头譬如小乘,香港譬如中乘,广州譬如大乘。我们坐船可以由上海直达广州,我们学佛可以发心直学大乘。
9 f1 |& t4 B3 E+ i众生又如无知的小儿,佛如老练的慈父,大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烧起来,小儿还在宅内耍乐。慈父想免儿子的灾难,要用方法来诱他们出去,就对他们说门外有小羊车和小鹿车。有一驾大牛车,是预备来载他们离开火患的。须知若果只对他们说要坐牛车来避火难,他们就不肯出去的。羊车好此小乘,鹿车好比中乘,牛车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P/ m( w2 L S& f+ F
先讲小乘修的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苦」是受报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灭」是断招果的因,「道」是寂灭乐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静静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这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 m9 d$ I. c- k# J1 D3 G「苦」是果,就是我们招受的苦果,最普遍的就是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五阴炽盛苦。苦处的地方太多,不能尽说,各人的苦各人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B9 K. E! M q9 ] c# [2 ]# l5 _* a, P, o# r6 B
我们的苦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的,为之「染缘」,「苦」果是从因得来的。
! w) |+ I9 `8 D+ @9 I0 ^
9 c! y3 i8 O" M' \0 K9 x( k1 }「集」是因,因就是六根招集来的,就是我们眼看见的,耳听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意思所思想的,所招集的是因,感受的是苦果。我们想断苦果,不能从苦果上断,必定要从集因上断。6 ]; k" v4 b: x3 ^( [
9 y: n# e6 U' p2 B* t3 @
「灭」是断集因。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感触,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是寂静的快乐,就甚么苦处都没有。# H& f/ Q4 d$ i, _3 W! d w$ v/ f* {
0 h% @4 b. _8 T% y) }「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静快乐的道果,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清静无为」的净缘境界。& c, G2 f5 _1 @6 B; X# H* E
8 ]9 V$ N# x3 X1 m X
以上所讲,无论在甚么地方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手放腿上两眼半合,眼耳鼻舌身意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到这个境界,什么的苦,甚么的烦恼、是非一概都没有。到了这个地步小乘是不对的,要修中乘法门。因小乘有清清静静这一念在,还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因一念断,苦就灭;一念起,苦又来,是轮转的,不对。再将此一念断了,就未有轮转,就要修中乘法门。
: r: d) C1 F1 Q' Z6 F/ K( y9 R) P+ u% a9 D- b2 x
9 A1 @. }( O9 t3 {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那一点清清静静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中乘所证的境界。& }2 {" ~8 A) m: Q, K" i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感召果报的为因,缘是牵连的意思。这十二件事,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的因果。- g2 `# G( F/ [* [
「无明」就是刚才所讲的一念无明,又叫一念妄动性。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说不觉的念头,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因此造出种种的孽就叫做「行」。这两件是前世所作的因。
. H) X' t: _8 y
/ p8 U6 Q; R8 h' S% i& `! R" ^「识」是孽识,就是中阴身,被孽牵动来投胎。9 W/ m. O3 L7 L9 @, p8 Y7 b/ j
4 F, ~% V+ _( N; G3 _「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J- p% m6 Y" r) Y; o5 b
$ P- ]0 P+ H% i3 k
「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9 g2 K( l$ Q+ z
4 S: Q0 ?! |- k3 u1 [* K「触」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6 p) L2 H2 F3 }& l" V4 z. J6 \
9 i4 T8 o. C, _0 S$ n" j7 p「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2 O9 l' n( S& {8 l5 }
# n1 Z, k! N* _2 F7 [3 s「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S7 r k% L, N/ c0 y
. B6 z2 u0 y6 k# p「取」是取着喜欢的事情。
4 M8 Y* f5 {1 f6 B5 {6 y# H( K* m
" o6 _) }* Q( J6 Y「有」字是孽字的意思,今生造了孽,就会有将来的报应,这三件是今世所作的因。$ r: r: J7 a8 M, g
3 i4 t$ u4 j3 ?「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十二因缘大略的解释就是这样,详细再讲一遍,图表如左。) S+ ]% @/ g6 f; `: H# e
父母未会生我的时候,是中阴身(即灵性)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够自己作得主,这时就以业为主。所造的业,播下的种子,那样先成熟,就投那样的胎。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 z3 F5 A U* u& j1 Z
; D5 C0 ~2 o! r7 M投胎的情形,中阴身起一念,叫做「无明」,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见男女交媾,起心动念,进行参加,就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这个即是过去的烦恼业行集谛。* U8 G) A0 Z. |# ^6 z
; T' V6 e# H7 X! K& M; l' s「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投胎。
* q3 e0 g& u1 W, s
7 M* s) [! J3 [- s0 N- q$ D「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5 [6 q! k3 Y4 B+ T' C) ], V
7 v( Y& }. ^4 m0 R$ c) F. n6 z) N
「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_5 f1 F0 _* H' J* G+ \' Y. z
" v' {) {: B# v
「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r. ~4 H1 z9 N1 Z) _
9 _$ x3 l2 ^' g3 o* {「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现在苦患的果苦谛。
- e; }, \/ n& A: Z
. p$ a" O( Q6 ^* h6 n( i3 g# W「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y, i* c5 ~# b0 I& K6 ~7 P
& {1 S. c0 E; ^0 B% u「取」是取着欢喜的事情。# C3 e7 r. s' T
8 `4 D' i" _# X' D
「有」字是业字的意思。这三件是现在造的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就是烦恼业行的因集谛。, v4 r0 t) F" C9 d
6 c r7 d3 A2 v7 [- L. q% j# W8 ?! H「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
9 v( ~6 _" R& x9 N8 V; n+ B N/ A+ ~, m: H8 S* w# P" u$ x6 N5 r; s+ _
「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就是未来的苦患的果苦谛。* N% \/ t/ k5 o b& ~ T k8 n
" u! S" n+ M; y v3 u" u# u
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因为一念无明,受轮回生死。假如我们将此一念无明灭了,过去、现在、未来生死一概都没有。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K% j# F! n) Y2 f5 x) @
|
|